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秦尔奇  郭烨  李钰 《辽宁中医杂志》2019,46(8):1721-1724
目的:通过观察穴位埋线与百忧解治疗围绝经轻中度抑郁的临床疗效,进一步验证穴位埋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3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试验组采用穴位埋线治疗,取穴:肾俞、肝俞、心俞、三阴交(均为双侧取穴),每2周1次。对照组:给予抗抑郁西药百忧解(盐酸氟西汀分散片)治疗,20 mg/d,晨起顿服,两组均治疗4周,随访4周。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围绝经期症状量表(MRS)在治疗前后及随访第4周对两组患者进行抑郁症状评分,Asberg氏抗抑郁药不良反应量表(SERS)对两组副作用进行评分。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4周、随访4周的HAMD总分和MRS评分均明显下降(P 0. 01),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P 0. 05),但随访4周试验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HAMD评分各维度分值均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P 0. 01),在睡眠和焦虑/躯体化改善方面,试验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 0. 01)。试验组治疗后SER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穴位埋线是治疗围绝经轻中度抑郁的有效手段,较西药百忧解更安全且疗效更持久,能够对机体进行整体调节,不失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温阳奋志振颓汤对中风后抑郁患者消化不良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4例中风后抑郁伴消化不良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温阳奋志振颓汤)和对照组(百忧解或多虑平,合用吗丁啉),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抑郁核心症状、消化不良症状改善情况及HAMD评分减分率,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改善消化不良症状、减少不良反应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抑郁症状的改善方面两组无差异。结论:温阳奋志振颓汤在治疗中风后抑郁的同时,可改善患者消化不良症状,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抗抑郁药物百忧解对慢性心力衰竭并抑郁障碍患者干预疗效。方法60例心衰患者,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测心理障碍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百忧解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原发病基础上,百忧解组加用百忧解20mg/日,治疗4周后评测心功能改善情况和抑郁状态改善情况。结果百忧解治疗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和HAMD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抗抑郁药物能改善心衰版抑郁症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心衰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联合小剂量氨磺必利治疗伴有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方法:将60例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随机进入单用帕罗西汀组(n=30)或帕罗西汀合并氨磺必利组(n=30)接受为期8周治疗,分别在0、2、4、6、8周末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HAMA-17)评定临床疗效,使用TESS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随着治疗的进行,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均有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抑郁症状改善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焦虑症状改善程度有差异,在治疗4周后治疗组焦虑症状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帕罗西汀联合小剂量氨磺必利能有效产生抗抑郁及抗焦虑作用,起效快,安全性高,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疏肝活血汤联合百忧解胶囊对抑郁性神经症患者抑郁症状评分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2 (IL-2)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4例抑郁性神经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7例应用百忧解胶囊治疗,研究组47例应用疏肝活血汤联合百忧解胶囊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3个月。比较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记录2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以及抑郁症状评分,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清CRP、IL-1β、IL-2水平。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 2组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 05),且研究组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 2组胸胁作胀、情志抑郁、脘腹胀满、失眠多梦、神疲乏力五项症状评分以及抑郁症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 05),且研究组胸胁作胀、情志抑郁、脘腹胀满、失眠多梦、神疲乏力五项症状评分以及抑郁症状总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 2组血清CRP、IL-1β、IL-2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 05),且研究组血清CRP、IL-1β、IL-2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结论:疏肝活血汤联合百忧解胶囊治疗抑郁性神经症,能明显减小抑郁症状评分,降低血清CRP、IL-1β、IL-2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中成药坤泰胶囊对围绝经期轻中度焦虑症患者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因子分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6年5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门诊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围绝经期轻中度焦虑症患者21例,给予坤泰胶囊每次4粒,3次/d,治疗8周,于服药前、服药4周、服药8周对患者进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焦虑症状。结果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HAMA总分显著降低,治疗前为(23.2±3.4)分,治疗4周为(18.6±3.9)分,治疗8周为(12.7±3.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时,躯体症状和精神症状的改善有效率分别为23.8%和33.3%,治疗8周时,为71.4%和90.4%,躯体症状和精神症状的改善有效率均在治疗8周比治疗4周时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时焦虑症状、抑郁症状、躯体神经症状、会谈表现比治疗前评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时所有因子均比治疗前评分低(P0.05),其中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内脏器官、泌尿生殖、以及植物神经评分比治疗4周时评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坤泰胶囊可明显改善围绝经期焦虑症状。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症状改善更显著。精神性症状改善较迅速,精神性症状改善与躯体性症状改善在治疗8周时达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盐酸舍曲林治疗冠心病患者伴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92例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96例给予冠心病常规治疗和心理干预,治疗组96例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盐酸舍曲林,2组均治疗12周;于治疗第2周、第12周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SAS、SDS与SCL-90评分及冠心病临床症状缓解情况。结果治疗第2,12周,2组的SAS、SDS评分均显著下降(P均<0.05);治疗第2,12周,SCL-90量表提示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较住院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第12周后,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及SAS与SD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盐酸舍曲林治疗冠心病患者伴焦虑抑郁状态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柴胡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伴焦虑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伴焦虑抑郁障碍诊断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患者给予柴胡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黛力新治疗,疗程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焦虑抑郁量表评分的变化及其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6.7%,优于对照组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AS、SDS评分改善方面,治疗组患者优于对照组;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对失眠、心慌心悸,及对于气短、胸闷的改善,治疗组患者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龙骨牡蛎汤加减能有效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伴焦虑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焦虑抑郁障碍,尤其可改善患者失眠、心慌心悸、气短、胸闷等症状,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加味甘麦大枣汤联合胰酶肠溶胶囊和多潘立酮片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伴焦虑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FD伴焦虑抑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23例予以胰酶肠溶胶囊和多潘立酮片治疗;治疗组2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加味甘麦大枣汤治疗。2组均治疗4周后统计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中医症状评分(包括食后腹胀、早饱、胃脘疼痛、烧心感、嗳气、恶心呕吐及胸胁胀痛)、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及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 65%,对照组总有效率78. 2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 05)。2组治疗2、4周后中医症状食后腹胀、早饱、胃脘疼痛、烧心感、嗳气、恶心呕吐及胸胁胀痛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 0. 05),治疗2周后治疗组胃脘疼痛、嗳气及胸胁胀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4周后治疗组食后腹胀、早饱、胃脘疼痛、烧心感、嗳气及胸胁胀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2组治疗2、4周后HAMD评分及HAMA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 0. 05),治疗组治疗4周后HAMD评分及HAM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 0. 05)。结论加味甘麦大枣汤联合胰酶肠溶胶囊和多潘立酮片治疗FD伴焦虑抑郁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食后腹胀、早饱、胃脘疼痛等中医症状,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的负性情绪,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丸联合黛力新(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原发性低血压病伴焦虑抑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原发性低血压病伴焦虑抑郁患者86例为观察对象,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黛力新)42例和治疗组(补中益气丸+黛力新)44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周、4周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内皮素-1(ET-1)、焦虑抑郁程度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周后,对照组总有效率30.95%(13/42),低于治疗组的86.36%(38/44);药物治疗4周后,对照组总有效率54.76%(23/42),低于治疗组的97.73%(43/44)。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4周后,治疗组收缩压、舒张压、内皮素-1改善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患者焦虑抑郁程度方面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补中益气丸联合黛力新治疗原发性低血压病伴焦虑抑郁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提升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同时缓解焦虑抑郁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型抑郁症30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归脾汤与氟西汀治疗心脾两虚型抑郁症的疗效比较。方法:将60例抑郁症心脾两虚型患者,随机按数字法分为归脾汤组和氟西汀组各30例。氟西汀组口服氟西汀,20 mg/次,1次/d;归脾汤组口服归脾汤加减治疗,1剂/d,分2次服用;两组疗程均为6周。在治疗的第1,2,4,6周时,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汉密顿(HAMD)量表评分及中医症状量表评分,两组治疗后的HAMD疗效有效率以及中医症状疗效有效率进行对比,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归脾汤组和氟西汀组的HAMD疗效有效率随治疗时间不断提高,在治疗后第1周时,归脾汤组总有效率为3.33%,氟西汀组总有效率为0%,归脾汤组总有效率高于氟西汀组(P<0.01);而在治疗后第2,4,6周时两组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中医症状疗效有效率亦随治疗时间不断提高,在治疗后第1周时,归脾汤组总有效率为10%,氟西汀组总有效率为3.33%,归脾汤组总有效率高于氟西汀组(P<0.01);在治疗后第2周时归脾汤组总有效率为53.33%,氟西汀组总有效率为16.67%,归脾汤组总有效率亦高于氟西汀组(P<0.01);在治疗后第4,6周时两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归脾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氟西汀组治疗过程中出现腹泻1例,患者于治疗1周后脱落,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P<0.01)。结论:归脾汤可显著提高心脾两虚型抑郁症患者的HAMD量表及中医症状量表减分率,与氟西汀治疗比较疗效相当,但比服用氟西汀后的不良反应少,起效更早。服用归脾汤是治疗心脾两虚型抑郁症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颐脑解郁方对抑郁症肾虚肝郁型患者中医证候的影响。方法将60例抑郁症肾虚肝郁型患者随机分为颐脑解郁组30例和氟西汀组30例。颐脑解郁组给予颐脑解郁方治疗,氟西汀组给予氟西汀治疗,用药疗程均为6周。在治疗2周、4周、6周时,观察两组患者主要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结果颐脑解郁方对性欲减退、时有太息的疗效在2周、4周、6周时均优于氟西汀(P<0.05或0.01);对腰酸背痛的疗效在2周、4周时优于氟西汀(P<0.01),在6周时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对胁肋胀痛的疗效在2周时优于氟西汀(P<0.01),在4周、6周时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对神思不聚的疗效在2周、4周时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在6周时优于氟西汀(P<0.01);对忧愁善感、兴趣索然、精神委靡的疗效与氟西汀相当(P>0.05)。结论颐脑解郁方能有效改善抑郁症肾虚肝郁型患者的主要中医证候。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氟西汀联用加味痛泻要方治疗难治性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ostinfectiou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PI-IBS)的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3月-2008年12月难治性PI-IBS患者38例,IBS诊断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肝郁脾虚,随机分入两组:氟西汀组(n=19):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并口服氟西汀20 mg,每日1次,疗程12周;氟西汀+加味痛泻要方组(n=19):接受常规药物及氟西汀治疗,并服用加味痛泻要方,每日1剂,疗程8或12周.常规药物治疗包括匹维溴铵、双八面体蒙脱石或洛哌丁胺、培菲康.并予健康宣教和饮食指导.疗程结束继续随访24周,并根据需要继续常规药物治疗.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采用症状频率和严重指数、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SF-36生活质量量表对肠道症状、一般精神状态、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氟西汀+加味痛泻要方组患者肠道症状评分从治疗前的11.80±5.41在第8周和第12周时分别降低至7.15±3.15(P<0.05)和5.94±3.70(P<0.01),氟西汀组在治疗前、第8周和第12周时评分分别为11.23±5.35、9.80±4.02和10.11±4.48.两组间的差异持续至随访期结束.氟西汀+加味痛泻要方组患者一般精神状态明显改善,尤其是抑郁和焦虑因子分在第20周时分别从治疗前的2.89±0.92和2.83±0.73降低至1.87±0.51和1.85±0.50.氟西汀+加味痛泻要方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两组患者各有1例恶心,氟西汀组1例口干、烦躁不安,氟西汀+加味痛泻要方组1例头痛.结论:氟西汀联用加味痛泻要方可有效改善难治性PI-IBS患者肠道症状、一般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杨俊华  袁如玉  王丽  刘茹 《河北中医》2007,29(6):534-535,548
目的观察针刺干预心血管疾病伴发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心血管疾病伴发抑郁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5例采用针刺加支持性心理治疗和一般药物治疗;对照组43例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加一般药物治疗。2组均28日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自评抑郁量表分值(SDS)、自评焦虑量表分值(S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甘油三酯(T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针刺干预心血管疾病伴发抑郁,可以改善负性情绪,降低血脂水平及T3升高。  相似文献   

15.
彭金祥  姚祖培 《山西中医》2014,30(11):14-16
目的:观察中药双心汤治疗稳定型冠心病胸闷胸痛患者合并抑郁、焦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稳定型冠心病胸闷胸痛合并抑郁、焦虑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抗心肌缺血治疗及心理疏导,治疗组在常规抗心肌缺血治疗及心理疏导的基础上服用双心汤;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胸痛症状积分变化、Zung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变化、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胸闷胸痛症状积分降低、Zung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减少、中医症候积分降低、平均心率减慢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两组均无不良反应。结论:双心汤能有效减轻和解除稳定型冠心病合并抑郁、焦虑患者的胸闷胸痛症状,同时显著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及整体中医证候。  相似文献   

16.
心血管疾病患者兼见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或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产生类似心血管疾病症状的情况都可被归为双心疾病的范畴。对于双心疾病,临床上尚未有准确、规范的治疗方法,但疏肝气、和少阳的方法应用较为广泛。柴胡类方是《伤寒论》中和解少阳的经典方剂,通过概述中医药"从肝治心"治疗双心疾病的理论依据,综述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双心疾病的实验与临床研究现状,探寻中西医结合治疗双心疾病的更多可能。参考文献32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伴有焦虑抑郁症状的脑震荡患者1周内脑电图变化。方法收集35例伴有焦虑抑郁症状的脑震荡患者(焦虑抑郁组)、35例不伴有焦虑抑郁症状的脑震荡患者(对照组),分别比较2组1周内异常脑电图表现。结果轻度异常脑电图焦虑抑郁组较对照组不易恢复;中度异常脑电图焦虑抑郁组和对照组1周内均不易恢复正常,但对照组好转率较焦虑抑郁组高;重度异常脑电图2组1周内均证实存在影像学异常。结论伴有焦虑抑郁症状的脑震荡患者和不伴有焦虑抑郁症状的脑震荡患者脑电图在外伤后急性期有不同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心血管疾病合并焦虑症状的中西医治疗疗效进行探讨,以期为该病症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心血管疾病合并焦虑症患者60例,随机分成人数均等的三组,分别为治疗组、中药组和西药组。三组患者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三组患者康复效果,并对中西医治疗疗效进行判定。结果:治疗组、中药组、西药组有效率分别为100%、60%、70%,治疗组与中药组、西药组进行对比,P〈0.05,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合并焦虑症具有较好的疗效,应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二合逍遥汤联合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方法:将100例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二合逍遥汤合并氟西汀治疗)和对照组(给予氟西汀治疗)各50例。对照组口服氟西汀,初始剂量20mg.d-1,顿服,2周内加至40mg.d-1;治疗组服用二合逍遥汤加减治疗联合小剂量氟西汀(初始剂量5mg.d-1,顿服,2w内加至10mg.d-1),均观察治疗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1、2、4、6、8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副反应量表评定抗抑郁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末,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抑郁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差异显著(P<0.05)。结论:二合逍遥汤联合氟西汀治疗抑郁症起效快,效果较好,不良反应轻且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解郁汤联合氟西汀治疗肝郁脾虚型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肝郁脾虚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解郁汤合氟西汀治疗,对照组30例单纯氟西汀治疗。2组均6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并以副反应量表(TESS)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观察治疗前及治疗第2、4、6周末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总评分及中医主要症状积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第2、4、6周HAMD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组治疗第4、6周HAMD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第2、4、6周后中医主要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对时有太息、胁肋胀痛症状治疗效果更好(P<0.01),对于兴趣索然、精神萎靡2组疗效相当(P>0.05)。结论解郁汤联合氟西汀治疗抑郁症肝郁脾虚型疗效确切,且副反应小,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