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性肝炎、肝硬化的共同病理特征为纤维化 ,是纤维生成和降解的动态平衡结果。在发病机制中 ,主要涉及肝内细胞外基质成分 (指胶原、非胶原性糖蛋白、蛋白多糖等 )的异常沉积 ,并反映在外周血液中[1] 。因此 ,1995年中华医学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推荐对肝病患者常规检测血清透明质酸 (HA )、层粘连蛋白 (LN )、Ⅲ型前胶原 (PCⅢ )及Ⅳ型胶原 (IV C)等项目以反映肝纤维化的活动性、相对严重程度、早晚期、代偿能力、疗效观察及预后等[2 ] 。我们对 2 0 0 1年元月~ 2 0 0 2年 6月本院内科收治的 5 6 9例各种慢性肝病患者进行了肝纤维…  相似文献   

2.
王春彬 《肝博士》2006,(1):49-51
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发展至肝硬化的共同病理学基础,其主要表现为肝组织内细胞外基质的过度沉积,分布异常。细胞外基质包括胶原、非胶原性糖蛋白及蛋白多糖等,其可由肝脏中多种细胞合成和分泌,不仅具有支架作用,而且可影响的增殖,分化等生物行为,  相似文献   

3.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是由胶原、非胶原糖蛋白、氨基聚糖及蛋白聚糖等大分子构成的错综复杂的网络,为细胞的生存及活动提供适宜的场所,并通过信号转导系统影响细胞的形状、代谢、功能、迁移、增生和分化。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ECM  相似文献   

4.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发展为肝硬化的必经病理过程.实验证明肝纤维化阶段可以逆转,但肝硬化逆转则非常困难,因此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是非常重要的.多次多位点肝活检动态观察肝纤维化的发展无疑是诊断的金标准,然而损伤性检查病人往往难以接受,寻求创伤性小、病人易于接受、便于动态观察且与肝脏病理变化密切相关的诊断方法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如临床症状体征的量化指标、血清学指标、影像学检查指标等与肝脏病理关系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血清学指标的研究主要围绕细胞外基质(ECM)代谢异常的各种影响因素.正常肝脏ECM主要成分包括胶原蛋白、非胶原糖蛋白及蛋白多糖.肝纤维化时,肝组织内ECM既有量的变化,又有质的变化.量的变化表现为肝内过量胶原形成及沉着,主要是由于胶原降解减少与新的胶原合成增加;质的变化则表现为ECM在局部重建或重分布.近年来有研究表明随着慢性肝病病程的进展,ECM成分在血清的含量也相应增高,提示检测其血清含量,有助于了解肝纤维化的程度[1].本文就目前肝纤维化部分血清学指标与肝脏病理关系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 Ⅰ型胶原(CⅠ)和Ⅲ型前胶原(PCⅢ) 正常情况下,Ⅰ,Ⅲ型胶原为肝内主要胶原成分,各占33%,主要分布在汇管区和终末小动脉周围.在肝纤维化过程中,Ⅰ,Ⅲ型胶原增加,形成纤维束,并沿细胞呈树状分布,形成新的纤维间隔,另外成熟的Ⅰ,Ⅲ型胶原,由于细胞变性坏死所致的网状纤维支架塌陷,加重肝硬化;发展至肝硬化时,CⅠ和PCⅢ明显增多,以CⅠ增高为主,Ⅰ/Ⅲ比值加大. 肝纤维化尤其在肝硬化时CⅠ显著升高有不少报道.凌志强等[2]报道,CⅠ是发生肝纤维化时的最早指标之一,但不如Ⅳ型胶原(CⅣ)特异性强.刘兴明等[3]的研究显示,早期肝纤维化时PCⅢ含量高于CⅠ,但发展至肝硬化时CⅠ含量上升明显高于PCⅢ(P<0.01),对判断肝纤维化是否发展为肝硬化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肝纤维化指各种病因作用下肝内纤维增生,可伴有纤维隔形成。当肝小叶结构破坏、肝细胞结节状再生,增生的胶原包绕形成假小叶则称肝硬化。肝纤维化为肝硬化早期阶段,因此,阻断肝纤维化的过程是治愈许多难愈性肝  相似文献   

6.
细胞外基质是细胞产生的一些大分子物质 ,包括胶原蛋白、非胶原糖蛋白和蛋白多糖三大类。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蛋白是非胶原糖蛋白中的主要成分。研究表明[1~ 5] ,层粘连蛋白、纤维粘连蛋白不仅具有调节细胞的粘附、生长、分化 ,促进细胞迁移、增殖等功能 ,并且与胚泡着床也有着密切关系。1 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的分子结构层粘连蛋白分子由三种不同源的多肽链α、β和γ经二硫键连接而成。目前已知 ,α链有 5条 (α1、α2 、α3、α4、α5) ,β链有 3条( β1、β2 、β3) ,γ链有 2条 (γ1、γ2 ) ,上述 10条多肽链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7.
纤维结合蛋白(FN)是一个非胶原性的大分子糖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间质和血浆中。以往的实验发现在人体及动物体的多种细胞包括肝细胞和培养液内有FN的存在和分泌。在肝组织内,仅Clement 1985年报告在正常大鼠的肝细胞浆中定位到了FN。然而至今缺乏人类肝细胞产生FN的直接组织  相似文献   

8.
川芎嗪抗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纤维化指肝内结缔组织异常增生,包括细胞,纤维及基质,以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及基质成分氨基多糖增生为主,但以胶原纤维增生更为突出.许多肝纤维化患者可进一步发展成肝硬化,在肝硬化的基础上,尤其是病毒性肝炎为病因者,尚有一定比例患者可继续发展为肝细胞癌,因此肝纤维化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健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肝纤维化与肝功能指标联合检测在肝硬化患者中应用的价值。方法:随机抽取46例肝硬化患者,其中23例为肝硬化静止期,23例为肝硬化活动期。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N端肽(PⅢNP)和Ⅳ型胶原(CⅣ),同时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结果:肝硬化活动期患者血清HA和LN均明显高于肝硬化静止期患者(P0.01),血清PⅢNP和CⅣ在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A、LN、PⅢNP及CⅣ与ALT、AST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P0.01)。结论:血清HA、LN、PⅢNP及CⅣ可以作为反映肝纤维化程度的指标之一,动态监测其变化很重要。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在肝硬化静止期较活动期明显下降。肝纤维化指标联合肝功能检测有利于临床对疾病演变的监测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黄培新 《中国医刊》2000,35(12):27-24
肝窦毛细血管化出现在肝纤维化早期。目前主要依赖组织学检查加以确定。然而 ,血清IV型胶原、层粘连蛋白 (LN)含量与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发生存在密切联系。随着肝纤维化进展 ,肝组织IV型胶原合成增加 ,部分进入血液循环 ;IV型胶原酶活性上调也导致肝窦基底膜分解 ,血清IV型胶原含量随之逐步增加。所以血清IV型胶原含量增高反映基底膜形成增强 ,与肝纤维化程度显著相关。在反映肝细胞损伤、肝纤维化程度方面LN优于透明质酸。肝硬化患者LN含量与肝组织纤维增生程度及门脉压力呈正相关 ,说明血清LN含量随肝纤维化程度加重、门…  相似文献   

11.
刘进进  李健 《上海医学》1997,20(6):349-349
层粘连蛋白(Laminn,LM)是一种大分子非胶原性糖蛋白,属细胞外基质成分之一[1]。当肝脏发生慢性损伤和纤维化时,在肝窦内可见明显LM沉积,它与Ⅳ型胶原等共同构成肝窦毛细胞血管样变,这是肝纤维化的一特征性改变[1]。本文对慢性肝炎、肝硬化及门脉高压需手术病人(术前l~2周)分组进行LM及Ⅳ胶原测定,观察它们在肝脏疾病时的变化,探讨其同肝硬化所致的门脉高压的关系。材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慢性肝炎30例,肝硬化17例,(无显著门脉高压,以低蛋白血症为主),门脉高压8例。体检正常健康人10例为对照。二、测定方法LM、[胶原…  相似文献   

12.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过量沉积是形成肝纤维化的主要病理基础,ECM成分复杂,主要含胶原蛋白、结构糖蛋白、多糖类物质等。在胶原蛋白中,Ⅰ、Ⅲ型胶原是纤维化肝脏的主要成分,蛋白多糖中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是肝纤维化中研究较多的大分子物质之一,  相似文献   

13.
病毒性肝炎逐渐演变成肝硬化的过程与胶原结缔组织的增生有密切关系.早期发现并阻断肝纤维化是防治肝硬化的关键.肝穿活检虽是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指标。但其为有创操作,不易得到患者配合。本文通过对336例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检测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Ⅳ型胶原(C—IV)。探讨其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应用免疫电镜对四氯化碳诱发大鼠肝硬化中纤维联接蛋白的演变进行了定位研究,发现在正常肝组织内纤维联接蛋白主要位于血窦内皮细胞表面、肝细胞血窦缘的微绒毛表面和Disse间隙内。在肝硬化发生的早、中期纤维联接蛋白在Disse间隙内增加显著,电镜下可见位于Disse间隙内的过渡细胞;在后期部分肝窦毛细血管化形成,纤维联接蛋白在Disse间隙内沉积减少。结果表明,纤维联接蛋白在Disse间隙内沉积可能影响贮脂细胞产生胶原,并介导胶原在该部位沉积增多,致肝窦毛细血管化,这是肝功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正肝纤维化是肝硬化前期的必经阶段,目前常规的肝功能试验无法诊断肝纤维化或早期肝硬化。因此肝纤维化的血清标志物在临床上有重要诊断价值。肝纤维化的实质是细胞外间质的结缔组织增生,其成分主要是胶原蛋白,还有各种糖蛋白和蛋白多糖等。肝组织中肝实质细胞约占78%,肝窦壁细胞约占6%-7%,由上述细胞合成和分泌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占肝的5%左右。在肝硬化时细胞外基质成分较正常肝增加2-20倍。细胞外基质成分中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60例肝硬化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观察组实施丹红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对比治疗前后肝功能、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包括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Ⅳ型胶原(IV-C)、Ⅲ型前胶原(PC-Ⅲ)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肝硬化患者丹红注射液治疗,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肝功能,降低肝纤维化,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正>肝纤维化是由各种因素刺激肝细胞,使以肝星状细胞为代表的肝内间质细胞被激活成为肌纤维母细胞,并引起肝窦毛细血管化及胶原、蛋白多糖等大分子在细胞外基质增生并沉积[1],进而发生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肝纤维化形成,病情进一步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或肝衰竭[2]。研究表明[3-4]肝纤维化是动态变化的可逆性病变,而肝硬化却是不可逆性病变,因此早期诊断及治疗对肝纤维化的转归及预后有积极意义。目前经皮肝穿刺活检被认为是肝纤维化诊断和分期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可能出现的出血、胆漏等并发症,且存在明显的取材误差、不能反映肝脏动态过程,因而不适合作为常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肝病患者血清HA、PCⅢ水平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了 316例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透明质酸和Ⅲ型胶原水平。结果 除急性肝炎组外 ,各组肝病患者HA、PCⅢ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HA(P <0 .0 5) ,PCⅢ (P <0 .0 1)。以肝硬化组升高最为明显 ,HA达 62 9.56± 2 93.98ng mlPCⅢ达 2 2 1.96± 12 0 .64ng ml。其次为慢性活动性肝炎组及重症肝炎组。将 19例肝硬化、慢活肝患者血清HA、PCⅢ水平与其肝活检组织纤维增生程度进行相关分析 ,发现两者相关显著 (r=0 .75,P<0 .0 1)。结论 HA、PCⅢ能够较好地反映肝纤维增生情况 ,是一个较好的肝纤维化血清学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枳椇子提取物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片对大鼠酒精性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 以无水酒精等药物灌胃,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造模后单用及合用枳椇子提取物和还原型谷胱甘肽片.检测大鼠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Ⅳ型胶原水平并行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枳椇子和还原型谷胱甘肽片合用组对酒精性肝损害大鼠血4项指标和肝组织变性、炎症浸润及纤维增生的改善明显优于模型组和单用组.结论 枳椇子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片在保护大鼠肝细胞、减缓肝纤维化进展方面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赵红光  张坚  褚晓 《新疆医学》2012,42(8):86-88
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是引起乙型肝炎慢性化及肝炎肝硬化的主要原因。我国HBV感染率高,且每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展为肝硬化的发生率高达14%[1],HBV在肝细胞内复制引起一系列病理损伤是导致肝炎肝硬化的始动因子,目前关于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V DNA水平与肝组织炎症的研究较多,但对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肝纤维化指标研究不多[2]。我们对我院81例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血清肝纤维化四项指标包括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及Ⅲ型前胶原(PCⅢ)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