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单克隆抗体检测脑囊虫病患者的循环抗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单克隆抗体检测循环抗原(CAg)诊断脑囊虫病的价值。方法用猪囊尾蚴囊液抗原制备单克隆抗体486,以ELISA方法检测患者和对照者血清和/或脑脊液中的猪囊虫抗原。结果82例脑囊虫病患者血清CAg阳性率为79.2%(65/82),腩脊液CAg阳性率为100%(26/26),治疗一个疗程后血清CAg转阴率为85%(17/20)。从对照者标本中未检出猪囊虫CAg。486和包虫抗原有轻微交叉反应。结论CAg检测,尤其是脑脊液CAg检测有助于脑囊虫病的诊断,而血清CAg检测则有助于疗效考核。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斑点免疫结合试验法检测脑囊虫病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的抗囊虫抗体,并与常规ELISA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47例确诊为脑囊虫病患者血清抗体滴度阳性率为85.1%~95.7%;35例确诊为脑囊虫病患者脑脊液阳性率为85.7%。血清在1:50~1:400,脑脊液在原液~1:10稀释时该法与常规ELISA比较阳性率相一致,当提高稀释(?)数时阳性率虽有不同,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49例非囊虫病患者和45例健康人血清在1:100以上稀释度时均未发现假阳性。囊虫病与包虫病患者血清有一定的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3.
119例囊虫病患者中,以青壮年最多见,农民占首位.从本文资料看,近年来囊虫病发病有增长趋势.囊虫依次好发于人的脑、皮下肌肉及眼.目前囊虫病的误诊率仍较高,免疫诊断、脑CT和MRI的应用提高了脑囊虫病的诊断率,血清ELISA有其特异性,对诊断本病有较高的价值.治疗前应常规检查大便虫卵,如有可能应对其家属进行检查,并给予相应驱虫治疗,以减少个人自体感染与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4.
脑囊虫病患者血清及脑脊液肿瘤坏死因子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不同疗程脑囊虫病患者的血清及脑脊液(CSF)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进行检测。方法:正常人血清及CSF各20份,治疗前14例,1疗程后11例,全疗程后7例,用夹以ELISA方法测TNF-α含量。结果:驱虫1疗程后脑囊虫病患者血清及CSF中TNF-α水平最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TNF-α与脑囊虫病患者病情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单克隆抗体检测循环抗原(CAg)诊断脑囊虫病的价值。方法:用猪囊尾蚴囊液抗原制备单克隆抗体4B6,ELISA法检测患和对照血清和/或脑脊液中的猪囊虫抗原。结果:82例脑囊虫病患诸 血清CAg阳性率为79.2%(65/82),脑脊液CAg阳性率为100%(26/26),治疗一个疗程后血清CAg转阴率为85%(17/20)。对照标本中未检出猪囊虫CAg。4B6和包虫抗原有轻微交叉反应。结论:脑脊液CAg检测有助于脑囊虫病的诊断,而血清CAg检测有助于疗效考核。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丙硫咪唑治疗脑囊虫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脑囊虫病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A组与B组,A组给予吡喹酮,B组给予丙硫咪唑15~20 mg/kg,分2次口服,10 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结果:吡喹酮治疗组总有效率效果优于丙硫咪唑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丙硫咪唑治疗组明显低于吡喹酮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喹酮和丙硫咪唑对脑囊虫病患者的治疗效果相当,同时丙硫咪唑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西医治疗癫痫型脑囊尾蚴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16例癫痫型脑囊尾蚴病患者分成二组。对照组102例,口服西药吡喹酮、丙硫咪唑及抗癫痫药物,静脉滴注脑细胞活化剂及降颅压药物,平均住院治疗18d,间隔3月行下一疗程。治疗组11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胶囊,一次服5粒,3次/d,每疗程后复查头颅CT或MRI、囊尾蚴抗体、脑电地形图,评价疗效,统计毒副反应。结果对照组治愈率为29.4%,治疗组治愈率为68.4%,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毒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为10.52%,对照组为64.71%,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治疗癫痫型脑囊尾蚴病能有效控制癫痫发作,而且有利于囊尾蚴病灶的吸收,减少囊虫钙化的形成,疗效显著,并能降低药物的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8.
口服吡喹酮疗程剂量180~240mg/kg治疗脑囊虫病67例临床观察。随访半年50例中基本治愈和显效者43例。表明口服吡喹酮对脑囊虫病的治疗效果确切,疗效显著。并对脑囊虫病的诊断、疗效判定、影响疗效的因素及治疗中应注意的事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脑囊虫病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提高脑囊虫病治疗效果,防止病情迁延。方法:收集近5年来在我院诊治的10例,经5-12个疗程驱虫治疗仍未愈的脑囊虫病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春疗效主要与颅内囊虫病灶分布的范围、病期,脑局部血液循环虫药物在脑脊液中的浓度,囊虫对杀虫药物的敏感性及治疗是否彻底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分析丙硫咪唑对200例脑囊虫病疗效结果,200例中男158例,女42例;有排妊娠节片史者132例;临床上可分为6型。丙硫咪唑按每日20mg/kg,15d为1个疗程,间隔15d,共服3个疗程。治疗结果,治愈104例(52%),显效51例(25%),好转37例(18%),无效8例(4%)。总有效率96%。丙硫咪唑为治疗脑囊虫病的一种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吡喹酮大剂量、分疗程间歇治疗脑囊虫的效果。方法 :对确诊后的脑囊虫病人按 6 0 m g/(kg· d) ,每 8小时口服一次 ,连续服 15天 ,每人每疗程总剂量 90 0 mg/ kg。3个月后重复 1疗程。每疗程结束后 3个月随访 ,复查症状、体征及颅脑 CT或 MRI,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10 5例中治愈 37例 (占 35 .2 % ) ,显效 6 8例 (占6 4 .8% ) ,有效率 10 0 %。副反应有头痛、发热、颅压增高及癫痫等 ,结予对症处理均得到控制 ,无中断治疗者。结论 :吡喹酮大剂量、分疗程间歇治疗脑囊虫病疗效好 ,毒副作用易控制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通过50例脑囊虫病的诊治,体会到脑囊虫病临床表现复杂,以癫痫发作及高颅压多见;CT 见脑实质有单发或多发的圆或椭圆形的低、高密度区及脑脓肿样病灶,强化扫描能增强小病灶效应,有脑室扩大、脑萎缩者应考虑脑室囊虫;脑脊液免疫学阳性率占78%,淋巴细胞不同程度升高,偶见单核及嗜酸细胞,蛋白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本病应反复长期治疗,有高颅压者先降颅压后抗囊虫,囊虫性小脓肿需抗囊虫及抗感染联合治疗,脑室囊虫需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猪囊尾蚴胶原蛋白的抗原性。方法:经不同盐浓度抽提出I、Ⅱ、Ⅴ三型胶原蛋白,其中Ⅲ、Ⅴ型是首次从猪囊尾蚴抽提出来的,用间接ELISA法检测其抗原性。结果:I、Ⅲ、Ⅴ型胶原蛋白测35例脑囊虫病患者IgG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88.6%(31/35)、82.8%(29/35)、97.1%(34/35),30例正常人均为阴性。结论:猪囊尾蚴胶原蛋白具有很强的抗原性,是一组有望成为囊虫病免疫诊断用的新抗原蛋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脑囊虫病人治疗前后大脑功能的改变情况。方法 对 16 7例脑电图异常的脑囊虫病患者治疗前后的脑电图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脑囊虫病人在经过 2~ 5个疗程的抗囊虫治疗后 ,临床治愈 146例和显著好转的 2 1例患者中 ,异常脑电图转为正常的 130例 (77.84% ) ,明显好转的 2 8例 (16 .77% )。结论 脑囊虫病人经过治疗后 ,异常的脑功能改变可以逐渐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5.
武峰  崔晶 《河南医学研究》1997,6(3):229-231
目的:探讨单克隆抗体胶乳凝集试验(McAb-LAT)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在囊虫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猪囊尾蚴冰冻切片抗原进行 IFAT 检测囊虫病患者抗体;应用抗猪囊尾蚴单克隆抗体致敏胶乳微球进行 LAT,检测囊虫病患者循环抗原。结果:囊虫病患者的抗体检出率为83.71%,分型抗体检测,混合型及脑型检出率明显高于皮肌型(P<0.01);患者循环抗原的检出率为73.05%,脑型患者囊虫活动期的循环抗原检出率明显高于囊虫钙化期(P<0.01),药物治疗3个月以上患者循环抗原的阳性率降为44.11%。结论:McAb-LAT 和 IFAT 在囊虫病临床诊断中有较高价值,循环抗原的检测在脑型囊虫病活动期诊断和疗效考核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大剂量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10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吡喹酮大剂量、分疗程间歇治疗脑囊虫的效果。方法 :对确诊后的脑囊虫病人按 6 0 m g/(kg· d) ,每 8小时口服一次 ,连续服 15天 ,每人每疗程总剂量 90 0 mg/ kg。3个月后重复 1疗程。每疗程结束后 3个月随访 ,复查症状、体征及颅脑 CT或 MRI,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10 5例中治愈 37例 (占 35 .2 % ) ,显效 6 8例 (占6 4 .8% ) ,有效率 10 0 %。副反应有头痛、发热、颅压增高及癫痫等 ,结予对症处理均得到控制 ,无中断治疗者。结论 :吡喹酮大剂量、分疗程间歇治疗脑囊虫病疗效好 ,毒副作用易控制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30例各型囊虫病患者,除1例外均采用吡喹酮在4~6日口服120mg/kg治疗(体重>60kg者按60kg计算)。服药后全无反应者仅4例(占10.3%)。余26例中有轻重不等的发热、头痛、呕吐、药疹等,2例发生过敏性休克,2例出现精神异常,4例脑型患者治疗后短期内见脑脊液压力、蛋白及白细胞数增高。文中讨论了产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可能机理。为求减少药物反应,提高疗效,对颅内压增高和痴呆型的脑囊虫病患者必须审慎。眼囊虫病是否适合药物治疗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中西药结合治疗脑囊虫病的效果。方法 1.吡喹酮单剂,按20mg/kg.d×6d(每日每公斤体重20mg,分3次服用,共服6d)或10mg/kg.d×12d给药,间隔2~3个月后重复第一疗程。2.阿苯达唑单剂,按15mg/kg.d×15d给药,间隔2~3个月后重复第一疗程。3.干芜散单剂,每次1.56g,每d3次,连续服用1年。4.吡喹酮、阿苯达唑联合用药,第一疗程给予阿苯达唑20mg/kg.d×12d。后续吡喹酮30mg/kg.d×12d,间隔2~3个月后据第一疗程服药反应和囊尾蚴感染轻重给予吡喹酮30mg/kg.d×12d或50mg/kg.d×12d,2~3个月后再给予吡喹酮50mg/kg.d×12d。5.干芜散、吡喹酮、阿苯达唑联合用药,首先服用干芜散单剂6个月,后按4方法服用吡喹酮、阿苯达唑,另外间隔期间继续服用干芜散。结果 1~5种疗法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9.2%,80.0%,69.6%,97.8%和94.8%,按X2检验,1.2.3种疗法的总有效率无差异(P>0.05),4.5种疗法的总有效率亦无差异(P>0.05),但4.5种疗法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1.2.3种(P<0.005),且第5疗法与第4疗法相比杀虫反应大大减轻。结论 中西药结合治疗脑囊虫病不仅能明显提高总有效率,而且可大大减轻杀虫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脑型猪囊虫病的脑电图改变(附32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32例脑型猪囊虫病患者EEG检查,异常者15例、占46.9%,其中高度异常3例、中度异常4例、轻度异常8例,余17例正常。EEG显示脑前部额、中央区异常为主或不规则之混杂慢波是脑囊虫病的独特表现,对诊断有参考价值。应进一步作猪囊虫皮肤抗原试验及CT等检查以确诊。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脑囊虫病患者CT分型的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脑囊虫病患者治疗前脑CT影像表现分型,与患者在抗囊虫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杀虫反应以及抗囊虫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抗囊虫治疗第1疗程易出现杀虫反应,但各型脑囊虫病患者出现反应的程度不同,并且抗囊虫治疗效果也不同。Ⅰ型患者杀虫反应轻,经2~3个疗程抗囊虫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已治愈。Ⅱ、Ⅲ、Ⅴ型患者第1疗程出现较重的杀虫反应,治疗后治愈率分别为8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