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出血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进展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血性疾病系指因先天或获得性原因,导致患者血管、血小板、凝血、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等止血机制的缺陷或异常而引起的一组以自发性出血或轻度损伤后过度出血或出血不止为特征的疾病。一般说来,根据临床表现及表型检测,出血病可以得出明确的诊断。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及广  相似文献   

2.
获得性凝血因子Ⅷ(factorⅧ,FⅧ)缺乏是由于某种原因导致患者血浆中凝血因子Ⅷ活性降低,患者的止血、凝血及纤维蛋白溶解等机制的缺陷或异常,而引起自发性出血或轻微损伤后出血不止的疾病.我院血液内科诊治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出血性疾病是指由于正常止血机制发生异常所致的一类疾病,临床上以自发性出血或轻微损伤后出血不止为特征。按病程及发作形式可分为急性、慢性、复发性三型。儿童中以急性型占多数。  相似文献   

4.
由于血液凝固性降低,或止血功能减退,或纤溶作用增强,血液从血管壁自行渗出;或在发生轻度外伤时(如拔牙),即出血不止,这些现象都叫做不正常出血;临床上可表现为皮下或粘膜出血(渗血)、瘀斑、紫癜等症状。不正常出血可伴发于多种疾病,如肝病、败血症,维生素K缺乏症等。凡是因血液凝固障碍或血小板异常引起的、以不正常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叫做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血液凝固障碍可因血液中某种或某些  相似文献   

5.
出血性疾病是指因止血功能缺陷而引起的以自发性或血管性损伤后出血不止为特征的疾病。主要包括紫癜性疾病、凝血障碍性疾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属中医“血证”范畴。中医“血证”范围较广,以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均属该证,包括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癜等证。  相似文献   

6.
止血缺陷,通常是指机体的止血功能和凝血功能异常所引起的临床出血表现。止血缺陷按发生机制的不同可分为初期(一期)止血缺陷和二期止血缺陷。前者是指血管壁异常和血小板异常所引起的出血;后者是指凝血异常所引起的出血。诊断止血缺陷必须以病史(家族史)、症状和体格检查等临床资料为基础;然后结合实验室的筛选试验和确诊试验的检查结果,密切结合临床,作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避免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7.
血小板是凝血机制中的一种重要成分,血小板的数量或质量异常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发生出血性疾病。妊娠合并此类疾病在临床中并不少见,且此类疾病易引起孕妇的流产、早产内脏大出血、产后大出血、胎儿及新生儿死亡等。为防止分娩过程中的大出血,给孕妇输注浓缩血小板,常可收到较好的效果。现将近来收治的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凝血功能异常是因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障碍而导致的出血性疾病。很多抗菌药物都可引起凝血功能异常,常因症状隐匿而延误病因的诊断。本文报道1例胃穿孔修补术后接受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而导致凝血功能异常的病例,探讨引起该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的原因,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9.
颅内出血临床上分为损伤性和非损伤性(即自发性)两大类。出血可来源于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可发生子蛛网膜下腔,脑实质和硬脑膜下等。现把婴儿期(出生后1月—1岁)常见的自发性颅内出血在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等方面加以综述如下: 一、病因婴儿期自发性颅内出血以下列原因多见: (一) 获得性凝血酶原复合因子缺乏。出血性疾患可由1.血管壁异常,2.血小板量或质的变化,3.凝血机制障碍引起。在凝血异常引起的出血性疾病中,包括血液中凝血因子缺乏或抗凝物质增多,均可发生出血倾向。凝血过程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血液凝血活素形成期:通过内在系统(血液系统)及外在系统(组织系统)两种途径形成血液凝血活素。第二阶段——凝血酶形成期。第三阶段——纤维蛋白形成期。  相似文献   

10.
于云芳 《大家健康》2013,(21):136-137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主要食道胃底静脉曲张;肝硬化患者合并有凝血机制障碍时也较易诱发上消化道出血。肝硬化患者凝血机制障碍的原因,肝硬化时肝功能降低,当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减少时,就可引起凝血机制障碍;当脾功能亢进时,血小板破坏增加,凝血机制也会发生障碍;善得定注射液联合洛赛克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可以减少门静脉及其侧枝循环血流量和压力,具有止血迅速、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血友病是一组因遗传性凝血活酶生成障碍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其特征是活性凝血活酶生成障碍,凝血时间延长,终身具有轻微创伤后出血倾向,以创伤或自发性反复出血倾向为主要临床表现,甲型血友病即FⅧ因子缺乏症[1].因其出血率高,侵入性操作易引起细小血管弥漫性出血,严重时往往造成出血不止甚至致死,所以任何侵入性操作都要十分小心谨慎.血友病患者在围手术期使用凝血因子替代疗法处理是保障微创手术安全的基础,是降低手术后并发症的必要措施[2-5].  相似文献   

12.
血友病是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其特征为凝血机制异常,轻微的外伤可引起出血不止,故外科手术危险性很大。近年由于第Ⅷ因子制剂的应用,抢救了某些重危患者的生命,也成功地施行了较大的下肢截肢术,但例数甚少,国外报告12例,国内曾报告2例,  相似文献   

13.
血小板是血液凝固中重要的血液成分,其主要功能是生理性止血.一些疾病导致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时引起皮肤出血紫癜,严重时引起其他部位出血,危及生命.输注血小板可以改善出血和增加凝血功能,治疗某些出血性疾病及各种血液病,也可作为肿瘤患者放、化疗的支持疗法,是临床成分输血的重要措施.但反复血小板输注或既往大量输血(全血、红细胞和白细胞)会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或(和)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破坏血小板,使血小板存活期缩短,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PTR),出血症状无法得到改善,严重影响临床治疗.本文对血小板输注无效与血小板抗体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后再出血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06年1月-2011年12月所行618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后发生再岀血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急性硬膜下血肿及其伴脑挫裂伤患者术后发生再出血机率明显高于单纯硬膜外血肿及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患者(P<0.01),凝血功能异常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再岀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凝血功能正常颅脑损伤患者(P<0.01)。而患者预后与病情危重程度(GCS评分)及发现再出血早迟有关,本组35例患者中,再手术32例,保守治疗2例,放弃治疗1例,死亡5例。结论急性硬膜下血肿伴脑挫裂伤及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为术后再出血基础因素,而术中止血不可靠为术后发生再出血直接原因。术中彻底可靠止血.动作轻柔仔细操作及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等防范措施是预防术后再出血的关键所在,及早发现和手术可最大限度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5.
多个凝血因子同时缺乏致凝血功能异常系获得性因素所致,部分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是由于体内产生抗凝血因子抗体即抑制物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而其致Ⅷ、Ⅸ、Ⅺ凝血因子同时缺乏的病例在临床上极为罕见.我科收洽了1例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Ⅷ、Ⅸ、Ⅺ因子同时缺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9岁,20+年前因碰撞致双大腿内侧形成血肿于当地医院行手术治疗后出血不止,发现凝血异常,输注血浆后病情好转.后患者反复因鼻衄、牙龈血肿、双侧腹股沟区软组织血肿入院,诊断为“Ⅷ、Ⅸ、Ⅺ凝血因子缺乏”,予以输注血浆等治疗后病情可控制.5-年需加用激素治疗,病情方可控制.  相似文献   

16.
出血性疾病是一组以自发性、多部位出血或外伤后出血不止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任何病因导致血管壁完整性受损、血小板量与质的异常、凝血因子减少、循环抗凝物质增加或纤溶亢进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出血。血友病类疾病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先天性及获得性出血性疾病的代表性疾病。但临床各科还有不少疾病(或药物)可通过不同途径影响止、凝血机制而发生出血称为继发性出血。众所周知,肝脏能合成几乎所有的凝血因子,并且作为单核巨噬系统可清除被激活的凝血因子及纤溶酶原活化素。当肝功能严重受损可因凝血因子  相似文献   

17.
妊娠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在孕期中由于胎儿生长发育的需求以及分娩等原因,引起母亲体内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导致了母亲体内凝血功能的改变,尤其在妊娠的中、晚期,为生理性高凝状态,为产后止血打下基础.当这一系统异常改变时,如某些因素导致的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凝血途径,引起凝血障碍等,可能会引起某些出血及血栓性疾病的发生,严重威胁到孕妇及胎儿的生命安全.对妊娠期妇女进行凝血检测非常重要,本研究就此进行了动态观察,为判断孕妇机体凝血系统生理病理变化提供实验依据,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是止血机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来源于骨髓巨核细胞,具有止血、凝血、修补破损血管、防止血液继续外流的功能.血小板输注适用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功能障碍性疾病及预防性血小板输注.临床上,常会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现象.所谓输注无效,是指血小板输注后1 h回升值低于30 %,18 h~24 h低于20 %或体内存活期少于2 d.具体表现为病人输注血小板后血小板计数的增加值低于预期(理论)的回升值,止血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9.
黄培胜 《医学综述》2009,15(21):3242-3244
血小板在正常血液中有较恒定的数量,其功能主要是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维护毛细血管壁完整性。血小板输注是治疗各种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的有效治疗措施,如慢性血小板生成不良、血小板生成减少等。血小板输注存在同种免疫和无效输注的风险,所以先天性或慢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应减少血小板输注次数,同时应注意感染、过敏、发热、输血相关性肺损伤、输血后紫癜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正子痫前期是妊娠晚期出现的一种特殊疾病,凝血功能障碍是其重要的发生机制,因此该病患者易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在正常人体中,凝血系统处在动态平衡状态,若这种平衡机制被打破,即可诱发血栓形成或出血。许多研究表明,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其发生与血小板激活、血管内皮损伤、凝血与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