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颈动脉超声与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鼎  李丰升  陈俊红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4):1502-1504
目的 探讨颈动脉超声与脑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7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其中87例患者同期接受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对颈动脉狭窄及斑块的检测结果.结果 478例患者中,颈动脉超声检出颈动脉硬化病变397例,检出率为83.05%;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332例(1 098块),斑块的主要分布部位依次为颈动脉分叉处(BIF)、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起始段及颈外动脉(ECA).对颅外颈动脉<70%的狭窄及闭塞的诊断,颈动脉超声与DSA两种方法的检出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70%~99%的狭窄,两种方法的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对颅外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超声对颅外颈动脉<70%的狭窄及闭塞的诊断与DSA相比无明显差异.但对≥70%的颈动脉狭窄诊断的准确率低于DSA,颈动脉超声对颅外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高于DSA.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诊断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狭窄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脑梗死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41例双侧颈动脉未见异常患者作为对照组,将41例双侧颈动脉中膜增厚并多发斑块患者作为观察组。均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比较2组患者内中膜厚度;统计双侧颈动脉中膜增厚并多发斑块患者斑块检出率、颈动脉不同狭窄程度检出率。结果 观察组内中膜厚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1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狭窄病变患者,不稳定性斑块检出率56.10%(23/41),稳定性斑块检出率34.15%(14/41),混合斑检出率9.76%(4/41)。41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狭窄病变患者,中度狭窄检出率75.61%(31/41),重度狭窄检出率24.39%(10/41)。结论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诊断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狭窄病变患者,可有效获取内中膜厚度信息,并可评估斑块性质。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的关系.方法 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55例脑梗塞患者的颈动脉,测量其内径、内-中膜厚度(IMT)、血流速度等参数,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并以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55例脑梗塞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等血管异常者45例,检出率占87%;对照组中有IMT增厚和斑块形成者9例,占18%,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引起脑梗塞的重要原因.高分辨力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有效判断狭窄程度,并对斑块进行分型,有利于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及估计预后,预防脑梗塞,提高病变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硬化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蕾  潘永寿 《广西医学》2010,32(3):300-30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诊断颈动脉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08例临床诊断颈动脉硬化的患者进行颈部动脉彩超检查,分别对颈动脉血管的内-中膜厚度、斑块大小以及血管内血流动力学进行测量。结果108例患者的颈总动脉内-中膜均有不同程度增厚,检出斑块55例,其中颈动脉狭窄24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早期无创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糖尿病颈动脉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探讨糖尿病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 对本院诊断明确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68例(观察组)、健康体检者73例(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较对照组明显增厚(P<0.01),且观察组斑块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82.35% vs 23.28%,P<0.01);观察组年龄小于60岁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年龄超过60岁者(18.75% vs 76.92%,P<0.01);血流动力学改变在中度和重度狭窄时明显,血流速度明显增快,血流量明显减低,表现为频谱充填、峰值与舒张末期流速加快,PI、RI均增高,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准确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范围、性质和血管病变的程度,是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受损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内-中膜自动测量技术(QLAB)和实时复合成像(Sono CT)对2型糖尿病颈动脉病变检测的价值。方法:对124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82例对照组的颈动脉分别进行检测,观察颈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IMT)、有无斑块形成,并根据是否伴有高血压及病程长短分组,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糖尿病各组IMT增厚共101例(81.5%),检出斑块96例(78.2%),对照组IMT增厚33例(40.2%),检出斑块26例(31.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斑块检出率高于无高血压组,经QLAB测量的IMTmean>无高血压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糖尿病病程>5年者斑块检出率高于病程≤5年者,IMT厚度大于病程≤5年者厚度,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病变以IMT增厚为主,其次是斑块形成。SonoCT技术可使颈部血管细微结构的分辨率提高,增加血管病变边界的可见度,QLAB测定颈动脉内膜平均厚度较最厚值更具优越性,对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颈动脉硬化的超声表现,测量血管内-中膜厚度,观察有无斑块及斑块性质,彩色血流变化,血流多普勒频谱形态及性质.结果 100例中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93例,表现为血管内-中膜增厚,可见斑块形成,动脉狭窄处血流色彩明亮,血流束变细.结论 超声检查可直观地显示颈动脉的内部结构,观察有无斑块及斑块的性质,了解管腔内血流动力学改变,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应用高频超声对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检查,研究颈动脉硬化与脑梗死患者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将硬化斑块分为软斑、硬斑及混合性斑块。随机抽取43例年龄相仿的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56例脑梗死患者中检出硬化斑块43例(76.78%),对照组体检者检出7例(16.27),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硬化斑块是患者脑梗死的病因及危险因素,高频超声能早期发现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判断斑块性质及稳定性,从而对指导患者临床用药、评估预后及早期预防脑梗死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82例脑梗死患者和46例非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斑块检出率、管腔狭窄率,并观察斑块性质.结果 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及颈动脉内膜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70.7%)明显高于对照组(32.6%);脑梗死组颈总动脉(CCA)内膜厚度(1.38±0.14)明显高于对照组(0.89±0.16),脑梗死组颈内动脉(ICA)内膜厚度(1.16±0.27)明显高于对照组(0.78±0.17).斑块多发生于颈动脉分叉处(44.4%),以软斑块、溃疡斑块(59.2%)居多.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脑梗死的发病关系密切,彩超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对脑梗死的早期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颈部血管彩超诊断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菲 《医学综述》2014,(4):727-728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超对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将重庆市云阳县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30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HDL5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两组受试者的颈总动脉、颈动脉窦及分叉处、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和椎动脉等指标进行观察,测量内膜厚度,并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无颈动脉狭窄患者,观察组有1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平均斑块、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46例斑块中规则型15例,轻度不规则型18例,重度不规则型13例,对照组9例斑块均为规则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梗死与颈动脉硬化关系密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慢性脑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的超声特点.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48例确诊为CCCI患者的颈动脉进行血管内径测量,内膜-中膜厚度(IMT)测量,观察有无斑块形成和血管狭窄情况.结果 48例CCCI患者中,有颈动脉硬化(IMT增厚和斑块形成)43例,检出率达89.6%,其中IMT增厚达29.2%,斑块形成达60.4%.结论 CCCI是颈动脉粥样硬化过程的一个阶段,早期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可预知CCCI的发病,提高早期诊治率,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超声检查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超声检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5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122例对照者进行颈动脉超声观察,包括血管内径、内中膜厚度和血流动力学信息以及斑块情况等。结果: 高血压组较对照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显著,颈总动脉内径增大、血管阻力指数增大以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01)。结论: 超声在早期检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以及病变的随访观察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对89例经CT、MRI检查确诊的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测量血管的内一中膜厚度,血流的速度参数,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并检查8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89例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有IMT增厚、粥样硬化斑块、管腔狭窄或闭塞者占82例,总异常率为92.1%;80例对照组中有IMT增厚和斑块形成15例,总异常率为18.8%,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原因,应用彩色超声诊断技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对脑梗死患者的预警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析颈动脉超声与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9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均给予颈动脉超声检查,其中163例行DAS(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分析两种检查方式对颈动脉斑块及狭窄情况的检测。结果:经两种方式检查后,96例中有158例患者检出颈动脉硬化,其检出率为80.61%;主要分布在颈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起始段及颈外动脉处。两种检查方式在颈动脉狭窄小于70%上的检出率差异(P0.05);对于70%~99%的颈动脉狭窄检出率比较差异(P0.05),两种检查方式对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比较差异(P0.05)。结论:脑血管病中颈动脉硬化比较常见,采取颈动脉超声检查能够在早期发现斑块,DSA是检查的金标准,在检查颈动脉狭窄中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5.
秦杰  许志辉  陈琪 《当代医学》2021,27(18):80-82
目的 分析颈动脉超声检测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粥样硬化斑块狭窄程度及其分布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2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作为实验组,另选取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80名作为对照组.所以研究对象均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测,比较两组斑块检出情况、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分布及斑块类型.结果 实验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6.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最常见的斑块类型均为硬斑;实验组混合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斑块主要分布在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结论 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能准确诊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粥样硬化斑块的狭窄程度及其分布,且无创、操作简便,可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早期诊治提供指导,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韩朝 《河北医学》2012,18(3):309-311
目的 探讨颈部血管彩超诊断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32例作为观察组,另选32例同期健康体检者及住院的非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诊断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比较两组的诊断效果.结果 观察组颈动脉中度狭窄6例,重度狭窄13例,1例管腔闭塞,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26例,占81.25%,29例出现内膜增厚,占90.63%;对照组检出斑块8例,以软斑居多,占25%,内膜增厚12例,占37.50%.结论 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颈动脉血管对动脉硬化性脑梗死诊断有重大意义,且发现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硬化密切相关,对脑梗死的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68例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ntima-madia thickness,IMT)、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观察斑块情况并与28例同龄健康对照组颈动脉检测对比分析.结果: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的血管内径、IMT厚度及斑块检出率明显大于对照组,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对早期诊断动脉粥样硬化、治疗及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着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一过性黑睡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眼科确诊的一过性黑矇患者和非一过性黑矇患者各60人作为研究对象,均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间的颈动脉硬化程度.结果一过性黑矇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一过性黑矇组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早期诊断一过性黑朦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颈部动脉进行监测,以探讨糖尿病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及颈动脉硬化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对临床确诊的糖尿病患者72例与同龄对照组50例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测量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的内径、内膜一中层厚度(IMT)、管壁有无斑块以及斑块的大小、斑块的性质,动脉管腔内的血流性状及血流速度等。结果:糖尿病组与对熙组比较,颈动脉内壁明显粗糙,IMT增加,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增高。其中12例合并脑梗塞、7例合并心肌梗死患者IMT均增厚,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更为多见。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清晰显示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病变情况.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颈动脉硬化与心脑血管疾病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颈动脉超声在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其中77例患者行颈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检查,比较2种方法的检查结果.结果 245例患者中,颈动脉超声检出颈动脉硬化者208例(84.90%),斑块193例(78.78%);斑块的主要分布部位依次为颈动脉分叉处(BIF)、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起始段及颈外动脉(ECA).颈动脉超声与DSA对轻度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于中重度狭窄及闭塞的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与DSA相比,颈动脉超声诊断轻度颈动脉狭窄的准确率较低,而对诊断颈动脉斑块形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