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颈动脉硬化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80倒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与此同时,选取同时期体检的8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上述患者均接受颅外段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各项检查数据指标.结果:对照组血管阻力指数(0.7±0.1)、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71.8±9.8) cm/s、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19.0±7.0)cm/s、搏动指数(1.8±0.5)、血管内膜-中膜厚度(0.9±0.1)mm,观察组血管阻力指数(0.9±0.3)、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132.8±10.2)cm/s、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30.7±7.8)cm/s、搏动指数(2.4±0.9)、血管内膜-中膜厚度(1.8±0.9)mm水平,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65例脑梗塞与颈动脉硬化关系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65例脑梗塞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了解脑梗塞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对65例经临床、CT或MIR证实的脑梗塞患者行彩色多普勒检查颈动脉血管壁,内径以及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硬化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在多灶性,发生脑梗塞患者中有粥样硬化斑块者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颈动脉硬化与脑梗塞有密切的相关性。在颈脉硬化中,有粥样斑块者易再发生脑梗塞。  相似文献   

3.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硬化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蕾  潘永寿 《广西医学》2010,32(3):300-30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诊断颈动脉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08例临床诊断颈动脉硬化的患者进行颈部动脉彩超检查,分别对颈动脉血管的内-中膜厚度、斑块大小以及血管内血流动力学进行测量。结果108例患者的颈总动脉内-中膜均有不同程度增厚,检出斑块55例,其中颈动脉狭窄24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早期无创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高频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代谢障碍而并发的2型糖尿病患者逐渐增多。外周血管尤其是动脉血管的粥样硬化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对于血管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关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像学观察、血流动力学改变等方面的研究报道很多,但是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与普通健康人群粥样硬化发生率间存在着怎样的差异,各型斑块的发生率在两组人群中又有怎样的差别,此类问题的研究报道尚少。笔者应用高频超声针对40例健康人和38例临床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形成以及狭窄等进行了观察比较,着重探讨糖尿病患者与健康人群间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差异,进而探讨2型糖尿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间的关系,评价超声检查在其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不同程度及类型的颈动脉硬化超声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门诊及内科住院病人366例,行颈动脉常规彩超检查,观察颈总、颈內、外动脉有无硬化班块,斑块数量、位置、回声强度及有无狭窄。结果:动脉内膜面粗糙、內中膜增厚185例,粥样硬化斑块形成86例。颈动脉狭窄及闭塞15例,正常80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为颈部血管疾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无创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超声诊断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效果。方法:将医院确诊收治的4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健康者40例为对照组,分别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比分析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的颈动脉 IMT、硬化斑块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多支组各项指标水平高于单支组,P <0.05,冠心病斑块最为常见为硬斑,最常见发生部位颈动脉分支处。结论:颈动脉超声诊断老年冠心病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全身性疾病,最早常发生于颈动脉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动脉硬化的早期体征,颈动脉位置表浅,易被体表超声检测,且超声技术简单易行、直观、无创,现已成为临床检测颈动脉硬化必不可少的手段。随着近年来超声仪器的不断改进及相应软件的研发,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超声技术日趋成熟,新的超声技术也不断涌现,现在不仅可以检测颈动脉斑块的大小、位置、体积及血管的狭窄程度,还可判断斑块的成分及稳定性,但各种超声诊断技术均有其优势及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吴静 《当代医学》2000,6(5):43-44,57
应用彩色普勒血流显像技术检查颈动脉硬化病变已被公认是一种准确,可靠且无创的理想手段。颈动脉是反映心脑血管情况的一个窗口,因此,早期正确评估颈动脉硬化病变对临床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介绍颈动脉硬化病变的超声检查方法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10.
王华丽 《农垦医学》2013,(3):218-220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塞发生的相关影响。方法:对956例体检干部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硬化斑块是否存在,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对照组。同期CT观察颈内动脉供血区是否发生脑梗塞。结果:颈动脉斑块分布:两侧同时存在比例最高,达50%,双侧颈动脉斑块中,发生双侧脑梗塞比例最高,左侧次之,右侧最低;在单侧颈动脉斑块中,发生同侧脑梗塞的比例较双侧和对侧高。结论:颈动脉硬化斑块与年龄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大发生脑梗塞的几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老年颈动脉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 Acuson- 12 8xp10超声仪检测 185例老年人颈总动脉 (CCA)、颈动脉分叉部 (BCA)、颈内动脉 (ICA)、颈外动脉 (ECA)的脂质班块形成情况及各项血流参数值。结果 颈动脉分叉部粥样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部位 ,随年龄增大而增多 ,加之高血脂、高血压、脑梗塞等影响 ,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结论 超声能对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早期作出诊断 ,对临床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12.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通过对血管内-中膜厚度的测量、斑块性质的判定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等指标综合衡量颈动脉硬化的程度、部位、有无斑块、斑块的稳定程度、有无狭窄及狭窄程度等,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客观依据。现就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硬化性疾病的超声诊断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1 特殊护理动脉硬化性脑梗塞患者在急性期多伴有严重的脑缺氧 ,脑灌流量明显减少。发病一周内应卧床休息 ,给予低流量吸氧 ;患者大面积脑梗塞时会发生广泛脑水肿 ,使颅内压升高 ,甚至发生脑疝 ,可出现昏迷、瞳孔不等大、呼吸变慢、心率失常等症状 ,死亡率极高。因此 ,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注意瞳孔及神志变化 ,每 15min~ 30min巡视一次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给予处理。有颅内压增高者要抬高头位 2 0°~ 30° ,以减轻颅内压 ,并每 2h翻身、扣背一次。为维持膀胱肌肉张力 ,防止肌肉萎缩 ,对尿潴留患者留置尿管后 ,每 3h…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颈动脉硬化超声表现对冠心病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择疑诊冠心病患者83例,行颈动脉高频彩超探查并与冠脉造影结果比较,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表现与冠心病诊断的相关性.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其冠脉造影的阳性率明显大于颈动脉正常组,特别是颈动脉弥漫性粥样硬化患者的冠心病发生率较高.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弥漫性硬化对冠心病的诊断有较高的符合率,可以初步预测冠心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硬化诊断中的优势。方法对临床疑诊颈动脉硬化患者87例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87例患者中阳性结果81例,其中颈动脉硬化79例,多发性大动脉炎2例,正常6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清晰显示颈动脉管壁的结构,检出颈动脉硬化斑块和血栓,鉴别软硬斑,准确判断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和范围,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客观依据。是一种无创、实时、敏感、准确、可重复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6.
孙金凤 《中原医刊》2011,(22):105-10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检查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52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和40例无高血脂、高血糖的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检测,观察并记录颈动脉的内~中膜厚度(IMT)、管腔内径斑块有无及性质、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病组IMT增厚、各型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结构与功能,可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朱文敏  冯志华  周艳丽  曾清涛 《广东医学》2007,28(12):1968-1969
目的 应用QLAB系统对颈动脉壁内、中、外膜病变进行测量分析,旨在对各年龄组的生理变化规律和病理改变作对比研究.方法 总结分析183例以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和(或)运动障碍留医治疗患者(颈动脉硬化组),同时采集来院体检30例(正常组),观察不同年龄段颈动脉壁病变表现及不同程度病变的特点.结果 颈动脉硬化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Ⅰ型动脉硬化仅表现为血管壁内膜不光滑,Ⅱ~Ⅲ型则以管壁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hckness简称IMT)增厚及其表面各类斑块形成为特点,Ⅳ型则多见血管壁内多层斑块形成并管腔狭窄,甚至血管走行扭曲处伴有局限性扩张.结论 颈动脉壁硬化病变的发生及发展都不遵循正常动脉壁随年龄增长而按规律增厚,而是多选择在血管分支或血管的起始部利于脂质类成分的沉积处易形成粥样斑块,Ⅱ~Ⅲ型与IMT广泛改变的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糖尿病及高血压引起的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性内中膜增厚的超声图像特征。方法 选取经临床确诊的糖尿病患者(DM组)31例、单纯高血压患者(EH组)35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DM合并EH组)37例、对照组35例,分为检查组和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颈总动脉、血流速度、内径宽度、内中膜厚度、颈动脉血管分叉处内中膜厚度(BIMT)及斑块大小进行检测。结果 DM组、EH组、DM合并EH组血流参数均较对照组斑块检出率增多,内中膜(IMT、BIMT)增厚,血流速度(PSV)减慢,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均可加速颈动脉硬化进展。  相似文献   

19.
血管超声在颈动脉硬化性狭窄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爽  吴晓萍 《医学综述》2014,(10):1836-1838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龄化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有明显升高的趋势,是造成人类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是颈动脉硬化性狭窄,在众多的筛查颈动脉硬化性狭窄方式中,血管超声有其独特的优点,成为检查颈动脉硬化性狭窄不可或缺的手段,血管超声技术通过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测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斑块性质的判断,反映颈动脉有无狭窄、狭窄部位、狭窄程度及其斑块的稳定性,为临床诊断、治疗及其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并分析高频彩超对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硬化的临床诊断价值,以提高此疾病的临床诊断准确率。方法:我院2011年3月1日-2013年3月1日期间共收治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硬化患者98例,另取健康患者98例,并将其设为对照组,对上述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与诊断方式进行科学的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 IMT 明显增厚,且患者的各型斑块检出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即 P <0.05。结论:高频彩超是临床中诊断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硬化的首选方式,其具有检出率高、方便、快捷等特点,可为临床预防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硬化提供真实、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