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6例有机磷中毒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机磷农药属于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其作用快而强,毒性较大.药物主要经消化道吸收,也可经体表或呼吸道吸收而中毒.中毒的机制为抑制了胆碱脂酸,使人体内乙酰胆碱蓄积而兴奋胆碱受体,从而引起中毒症状.表现为瞳孔缩小,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多汗、胸部出现湿性罗音、紫绀、骨骼肌纤维震颤,重度可引起昏迷,呼吸中枢麻痹.我院1999年8月~2005年10月共抢救了16例有机磷中毒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有机磷农药属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主要用于防治害虫,多由于误服、自杀和喷洒者操作不当发生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主要通过抑制体内胆碱酯酶(ChE)活性,失去分解乙酰胆碱能力,引起体内生理效应部位(ACh)大量蓄积,使胆碱能神经持续过度兴奋,表现毒蕈碱样、烟碱样和中枢神经系统等中毒症状和体征,严重者常死于呼吸衰竭[1]。几年来救治有机磷农药中毒  相似文献   

3.
意外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主要中毒机制为:有机磷与人体内乙酰胆碱酯酰结合成磷酰化胆碱酯酶,后者没有分解乙酰胆碱的能力,造成体内乙酰胆碱蓄积引起胆碱能神经先兴奋后抑制,并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毒蕈碱样、烟碱样的中枢神经中毒症状。  相似文献   

4.
谢艳红 《华夏医学》2000,13(1):106-107
有机磷农药是有剧毒的磷酸酯类化合物。是农业上应用广泛、有效的杀虫剂。进入人体可致严重中毒 ,甚至死亡。有机磷化合物可经皮肤、呼吸道及消化道吸收入体内 ,与体内胆碱酯酶相结合成磷酰化胆碱酯酶 ,致使乙酰胆碱蓄积过多而出现一系列中毒症状。如不及时抢救 ,可危及生命。自 1 995年以来 ,我科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 1 1例 ,现将抢救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 1例患者 ,其中 8例自服中毒 ,3例为接触中毒。男 5例 ,女 6例。年龄在 1 8~ 72岁。中毒时间 1 0~ 6 0 min。主要临床表现 :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多汗、腹痛及瞳孔缩…  相似文献   

5.
有机磷农药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黏膜接触而进入体内,在体内与胆碱酯酶结合为磷酰胆碱酯酶,使胆碱酯酶失去分解乙酰胆碱的能力,而使神经突触处乙酰胆碱大量蓄积,引起胆碱能神经过度兴奋,最后转为抑制,从而出现一系列中毒症状.严重患者可因昏迷和呼吸衰竭而死亡.  相似文献   

6.
有机磷农药中毒时阿托品的治疗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农药中毒,为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中毒,其毒性作用是易与体内胆碱酯酶结合,形成磷酰化胆碱酯酶,从而抑制了胆碱酯酶的活性,使乙酰胆碱不能分解为胆碱及乙酸,胆碱能神经突触间乙酰胆碱积聚过多,胆碱能纤维初过度兴奋,而后转入抑制,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的症状。  相似文献   

7.
周甄云 《当代医学》2008,(9):127-128
有机磷农药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黏膜接触而进入体内,在体内与胆碱酯酶结合为磷酰胆碱酯酶,使胆碱酯酶失去分解乙酰胆碱的能力,而使神经突触处乙酰胆碱大量蓄积,引起胆碱能神经过度兴奋,最后转为抑制,从而出现一系列中毒症状.严重患者可因昏迷和呼吸衰竭而死亡.  相似文献   

8.
贾兰玲 《中外医疗》2011,30(5):168-169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是内科急诊常见中毒之一,经皮肤、黏膜、呼吸道、胃肠道迅速吸收而引起中毒。有机磷农药进入人体抑制了胆碱酯酶的活性,造成乙酰胆碱蓄积,使胆碱能神经持续兴奋,出现毒蕈碱样、烟碱样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患者可因昏迷和呼吸衰竭而导致死亡[1]。  相似文献   

9.
急性有机磷中毒6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机磷农药可经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侵入人体,与胆碱酯酶(ChE)结合成为磷酰化胆碱酯酶,使胆碱酯酶丧失原有活性,而不具有灭活乙酰胆碱的能力,导致乙酰胆碱大量积聚,出现一系列中毒表现.  相似文献   

10.
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发生原理,主要是抑制了人体的胆硷酯酶活性.其机理是:在生理情况下,胆硷能神经受刺激后释放出的乙酰胆碱,在完成其生理效应后,即被胆碱酯酶迅速水解为胆碱及乙酸而失效,从而使所支配器官能接受连续的神经冲动,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当有机磷农药进入机体后,即与机体的胆硷酯酶迅速结合,形成磷酰化胆碱酯酶,致使乙酰胆碱在体内大量蓄积,从而发生胆碱能神经过度兴奋的症状(如图所示).中毒的发生原理与症状、体征联系示意图有机磷中毒:胆碱酯酶受抑制,乙酰胆碱蓄积  相似文献   

11.
急性有机磷杀虫剂中毒(acute 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s poisoning,AOPP)是指有机磷杀虫剂进入人体后与胆碱酯酶结合,形成磷酰化胆碱酯酶,从而失去水解乙酰胆碱的能力,导致乙酰胆碱积聚而引起急性胆碱能危象,严重患者可因昏迷和呼吸衰竭而死亡。通过急诊室见习,遇到一名中毒症状很典型的急诊患者,遂将本病的典型表现及抢救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有机磷农药属有机磷脂类化合物 ,经呼吸道、消化道或从皮肤粘膜侵入体内 ,即与胆碱酯酶迅速结合 ,形成磷酰化胆碱酯酶 ,使胆碱酯酶失效 ,导致乙酰胆碱在体内蓄积 ,引发一系列的中毒症状[1] 。我科自 1996年 10月至 1999年 10月共抢救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 10 6例 ,其中 99例是经消化道中毒 (含 3例误服 )。现将 99例消化中毒的护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99例患者中 ,男性 13例 ,女性 86例 ,年龄最大 6 9岁 ,最小 17岁 ,死亡 3人 ,死亡率占 3%。2 临床表现有机磷中毒的临床表现依中毒程度而有所不同 ,轻度为一般的神经系统及毒蕈碱样症状 ,如…  相似文献   

13.
抢救急性有机磷中毒32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云昌 《华夏医学》2000,13(5):598-599
我院 1990年 5月至 1999年 4月共收治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 32例 ,均为服毒自杀患者 ,其中治愈 2 5例 ,死亡 7例 ,治愈率为 78%。现将急救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2例中 ,男 12例 ,女 2 0例。年龄 15~ 48岁。其中有 4例为 2次或 2次以上服毒。实施抢救时间距服毒时间最短 2 0 min,最长 190 min,平均 10 5 min。1.2 临床表现 急性有机磷中毒时 ,进入体内的有机磷酸酯与胆碱酯酶迅速结合 ,形成磷酰化胆碱酯酶且使之失效 ,从而使乙酰胆碱在体内大量蓄积 [1 ] ,主要表现为毒蕈碱样症状、烟碱样症状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相似文献   

14.
有机磷酸酯毒剂中毒后,体内的胆碱酯酶(chE)被毒剂磷酰化,形成较稳定的磷酰化chE,失去水解乙酰胆碱的能力而产生中毒症状。广泛用于临床的氯磷定(I,2-PAM)等有机磷酸酯解毒剂可使中毒的磷酰化chE复能,但由于分子中含有季铵盐结构,不能通过血脑屏障,以致难使中枢神经系统的中毒磷酰化chE复能,解除中枢的中毒症状效果较差。非季铵盐复能剂如DAM(Ⅱ)、MINA(Ⅲ)等肟类衍生物虽解除中枢中毒症状的  相似文献   

15.
有机磷中毒的毒性作用是与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脂解部位结合成磷酰化胆碱酯酶,磷酰化胆碱酯酶较稳定,且无分解乙酰胆碱的能力;从而使体内乙酰胆碱积聚,引起胆碱能神经先兴奋后抑制的一系列严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严整者将导致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一系列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我院近年来收治的重症日服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36例,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刘丽菊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23):751-752
有机磷农药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黏膜接触而进入体内,在体内与胆碱酯酶结合为磷酰胆碱酯酶,使胆碱酯酶失去分解乙酰胆碱的能力,而使神经触突处乙酰胆碱大量蓄积,引起胆碱能神经过度兴奋,最后转为抑制,从而出现一系列中毒症状。  相似文献   

17.
胆碱酯酶复活药是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救治过程中的一类重要药物,目前,在临床工作中存在着片面强调抗胆碱能药阿托品的应用,而忽视胆碱酯酶复活药应用的现象,不能正确掌握复活药有效剂量和使用时机,究其原因是对有机磷农药中毒机理、解毒药的药理认识不够全面。1复活药的解毒机理 有机磷农药对人体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与乙酸胆碱酯酶的酯解部位结合成磷酸化胆碱酯酶,失去分解乙酰胆碱能力,乙酰胆碱聚积引起胆碱能神经兴奋后抑制,临床上出现相应的中毒症状。 胆碱酯酶复活药等肟类化合物能使被抑制的胆碱酯酶恢复活性,其机理是肟类…  相似文献   

18.
有机磷农药可经皮肤、呼吸道、消化道侵入人体,与体内胆碱酯酶结合形成较为稳定的磷酰化胆碱酯物,使其失去分解乙酰胆碱的能力,乙酰胆碱在体内大量蓄积而出现中毒症状。急性中毒时极易引起死亡,其死亡原因主要是呼吸衰  相似文献   

19.
有机磷农药可经皮肤、黏膜、呼吸道、胃肠道迅速吸收,进入人体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造成乙酰胆碱蓄积,使胆碱能神经持续兴奋,出现毒蕈碱样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患者可因昏迷和呼吸衰竭而导致死亡[1]。笔者针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救治难点制定了相应的护理对策,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皮肤接触敌敌畏中毒10例临床分析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刘伟,王占魁敌敌畏系一种有机磷杀虫剂,进入体内与胆碱酯酶结合,使胆碱酯酶不能分解乙酰胆碱,致使乙酰胆碱蓄积,可出现交感或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中毒症状。皮肤接触敌敌畏吸收中毒,虽不如口服迅速,但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