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院前救治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及时诊治可提高患者存活率,降低死亡率及改善患者预后,所以对于心肌梗死相关知识的普及, 18导联心电图的记录,心肌梗死的早期及时准确的诊断,规范、必要和合理的急诊治疗,缩短就诊时间早期溶栓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方法和转运经验。方法:回顾分析39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措施及转运经验。结果:39例患者中现场死亡1例,心搏骤停院前成功复苏2例,其中1例因心脏破裂住院期间死亡,其余病例院前救治成功,均好转出院。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更重视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院前急救可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在基层医疗单位开展院前溶栓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实施院前使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普佑克)溶栓并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4例患者血管全部再通,无出血等不良并发症发生。结论及时有效的院前溶栓是影响患者预后极为重要的因素,降低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李波 《基层医学论坛》2014,(17):2291-2292
目的: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院前争分夺秒急救,早期救治心室颤动,院内急诊科抗凝、溶栓、生命支持,途中监护、密切观察、持续治疗转运至病房住院,通过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结果64例抢救成功,4例死亡。结论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明显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的持续痉挛或狭窄、阻塞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坏死而危及患者生命的急症.多发生在院前,病情严重,约有60%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死亡患者发生在起病几小时之内.早期积极有效的院前救治,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过程中至关重要,对患者的预后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关键在于早期、完全和持续开通梗死相关血管,而早期再灌注尤为关键,自发病至实施再灌注所需时间一定程度上较再灌注方式更重要,能否早期、及时获得再灌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患者的预后。现对我院收治的STEMI患者作一回顾性分析,比较院前及院后溶栓对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危重症,其特点往往是突然发生,在此期间能否得到及时正确的现场急救至关重要.现将我院2003年1月至12月院前首诊53例AMI患者就院前救治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院前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程序对于救治患者所起到的作用。方法选取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5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2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预见性护理程序,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救护护理,并对两组患者在应用不同护理方法后,在救护成功率、有效救护时间、救护车到达时间等方面差异。结果给予两组患者应用不同的院前护理后,观察组在有效救治时间以及成功救治率上明显优于对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研究得出,在院前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程序,对于提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率以及缩短其救治时间可起到明显的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卞毅 《中外医疗》2010,29(4):65-65
目的对138例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抢救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总结138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院前急救措施及结果。结果本组现场除12例心跳骤停,其中8例抢救无效死亡,130例均经现场抢救处理后及时转送医院。9例在住院期间因并发反复室颤抢救无效死亡,其余121例经住院治疗好转后出院。结论快速有效地院前急救、早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确保绿色通道的通畅,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愈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提高我院对冠心病患者的院前急救水平,总结对冠心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通过临床症状体征及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进行诊断,并给予心电监护、吸氧、及药物治疗,抢救患者生命.结果 提高患者患冠心病早期诊断率及救治效果.结论 做好院前救治,尤其是对心肌梗死患者早起开展溶栓治疗,及时处治各种常见并发症,将大大降低患者病死率,为患者在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1.
孙向阳  郭峰 《四川医学》2007,28(5):506-506
目的探讨院前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除常规药物治疗外,还给予溶栓治疗,并早期辅助抗栓药物、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联合抗血小板药物肠溶阿司匹林治疗。结果治疗组64例临床症状好转或明显好转,达导管开通率60%。对照组45例临床症状好转或明显好转,达导管开通率35%。结论院前溶栓治疗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明显降低心肌梗死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内科常见急重症,抢救不及时常危及患者生命。由于基层医院接诊患者较早(往往在发病后2h),这在AMI患者的院前诊断及早期抢救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我院2003~2006年院前抢救AMI患者18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实施个性化护理的方法以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计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将患者分成两个组别,其中在院前急诊护理中采取常规护理模式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另外40例患者则实施院前急诊个性化护理,作为观察组,对两组的护理效果以及各项相关时间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相应的院前急救护理之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各项时间指标均短于对照组,院前急救效率更高,两组各项数据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进行院前急诊护理过程中,应当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开展个性化护理,以提高救治效率以及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的院前急救及护理体会,以提高其院前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09年2月本科4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前急救的临床资料。结果:无1例院前死亡,均及时转运回院进一步的生命支持及溶栓治疗。结论: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可降低AMI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冯友贺 《中外医疗》2009,28(30):120-120
目的探讨农村基层医院对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诊断、治疗与转运。结论农村基层医院急救站,根据病史、典型症状、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可基本做到:院前早期正确诊断,给予及时、恰当的治疗,并且及时转运,不但可以挽救病人的生命,还可以使病人得到及时的心脏介入治疗,或溶栓治疗,以尽快恢复心肌血液灌注以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面积扩大,或减少心肌缺血范围,减轻梗死后心肌重塑、改善愈后,保护心肌,最大限度的保证病人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院前溶栓的效果,旨在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水平,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成功率.方法对我中心所做的7例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安全送入省级综合医院心内科CCU病房,1例入院后1h死亡,其他6例病人住院9~15d治愈出院,近期随访未诉不适.结论溶栓治疗具有简便、经济、易操作,院前早期静脉溶栓是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很好的早期干预措施,对提高急性心肌死抢救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资料,提高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抢救的成功率。方法迅速到达现场实施就地抢救,立即给予吸氧处置。心跳骤停患者立即进行现场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及药物应用等心肺复苏抢救。做好心律失常的监测与防治,对出现室颤者,立即给予除颤。同时实施安全有效转运。结果35例患者经积极院前救治后,4例抢救无效死亡,余31例患者抢救成功,均经急救处理后生命体征平稳,经绿色通道安全转运。结论及时、准确、有效的院前急救可大幅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背景:尽管资料表明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及时治疗非常重要,但目前在日常工作中仍然存在至再灌注治疗时间的较长延迟。本研究旨在对无内科医师参与、只通过急救人员在救护车中早期诊断和及时分类筛选相关患者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心救治来改善预后的可行性和益处进行评估。方法:在On-TIM E研究中,209例患者(救护车组)在救护车中被院前诊断为心肌梗死并分类筛选。心肌梗死的诊断由受过严格专业培训的急救人员借助经计算机处理的心电图完成。就诊断准确性、至治疗的时间、左室功能以及临床预后,与在非PCI转诊中心被诊断…  相似文献   

19.
刘君 《中国医药导刊》2012,(10):1734+1736
目的:分析院前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的措施和方法。方法:对我院2009年6月~2011年6月36例急诊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的有效措施和方法,以提高抢救成功率。结果:经过抢救,本组36例患者抢救成功32例,占88.89%,死亡4例,占11.11%;2例死于猝死,1例心源性休克,1例心衰。结论:院前正确的诊断及有效的早期抢救是后续治疗的关键,是降低患者死亡率及提高预后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20.
正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及早开通梗死血管可有效挽救濒死的心肌细胞,降低死亡率。然而有资料表明,大量患者因院前延迟(PHD)难以从中获益[1]。院前延迟(PHD)[2]指患者觉察疾病症状发生至到达有治疗条件或指定医院的这段时间。有研究指出,可以通过识别出高风险人群进行重点管理,来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