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胆主疏泄     
本文作者从胆腑的生理,病理,证治方药等方面加以阐述,以药验法,以法验证,以证推理,立“胆主疏泄”之论,提出“胆气疏泄人体一身之气机”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胆为六腑之一,附于肝而为之表里,因内藏精汁,故《灵枢·本输》称它为“中精之府”。精汁者,胆汁也,乃源于肝,受肝之余气而成,惟其疏泄畅通下行,方能注入肠中以行消化之功。现临床上影响胆之疏泄、通降不畅的因素颇多,诸如湿热侵袭、饮食积滞、蛔虫上扰,情志抑郁、肝失疏泄、以及脾胃失和、腑气不通等等,均可导致胆的功能失调而发病。因此,利胆之治法正是针对胆气疏泄通降失常而设,其主要作用可使郁闭的胆气得以疏通,或令胆中郁滞之留邪能予清除,从而恢复胆腑的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3.
胆囊炎、胆石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囊炎、胆石病其病机是由于肝胆功能失调,疏泄失常引起气血郁积胆腑或湿热蕴结中焦,胆气郁滞,胆汁逆溢,热积不散而形成。临床按“气滞证,湿热证,脓毒证”3型进行治疗,介绍了治疗的经验及方药。  相似文献   

4.
胆胀病是指胆腑气机通降失常所引起的以右胁胀痛或伴见恶心、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相当于西医学的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西医以抗菌消炎为主 ,但往往疗效不佳 ,故病人常常因疗效不显而求治于中医。中医治疗多以行气解郁为主 ,效果亦不甚理想。范国教授则认为 :胆胀病发病虽表现为“疼痛拒按”等实象 ,但其病机多因情志不畅 ,肝失疏泄 ,胆气升发受限 ,胆汁排泄障碍而发病 ,或因饮食不节 ,劳倦过度 ,使脾胃功能受损 ,升降失常 ,胆气不升 ,胃气不降 ,胆胃不和而发 ,究其根本是先有外、内因损伤肝、胆、脾脏 ,而后发为该病。其病性属…  相似文献   

5.
中医和法在防治恶性肿瘤化疗毒副作用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中医学的角度探讨化疗毒副作用的中医辩证和治疗方法。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主要是导致胆腑和脾胃气机升降失调,呈现出寒(脾阳受损)热(湿热中阻)镨杂,虚(脏气虚损)实(湿热、毒邪中阻)夹杂的病理特点。由于病机复杂,调治中既要升清脾气,疏泄胆气;又要和降胃气和胆腑之气。在寒热攻补等治法的运用中,脾阳受损,治当温补;湿热蕴结中焦,又当治之清利;脾胃运化失司所致食滞中脘,又需佐之消导。鉴于此,攻之则伤正,补之则助邪;寒之则伤脾肾阳气,温之则助长热邪,故惟有和法最为适宜。笔者运用和法防治肿瘤化疗中的毒副作用,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并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6.
1.病因病机中医认为胆附于肝,其经脉落肝,《难经·四十二难》中说:“胆在肝之短叶间。”肝胆疾患与情志有关,而胆气盛衰常涉及情志活动变化。临床上某些惊悸,虚怯,失眠,多梦精神情志病变也从胆来论治。胆内贮藏胆汁,《灵枢·本输篇》称它“中精之府。”“十一脏取决于胆。”胆汁疏泄下行,注入肠中以助消化饮食物。由于外邪侵袭,情志忧郁;酒食  相似文献   

7.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部分合并有胆囊疾病,形成胆胃同病状态,胆病又可成为胃病的致病因素,对于促进胃黏膜病变迁延进展具有重要作用.谢晶日教授主张通过胃镜及病理表现进行微观辨证,慢性萎缩性胃炎虚实夹杂,胃失所养为本虚,痰浊、瘀血、热毒为标实,肝失疏泄为中介,共同导致胆失通降,脾胃不和的病机.治疗以疏肝行气为枢机,重在利胆通腑、和胃降逆,随证施用清热化痰通络、活血化瘀解毒之法,临床收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心与胆相通”首见于《五脏穿凿论》,后经李梴引述:“心与胆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心胆沟通于经络,协调于气机,统一于神志。该理论极大地概括了心胆疾病的治疗纲领,对于双心疾病的辨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室性早搏伴焦虑抑郁以心胆失和为发病基础,神明动乱为病机关键。临证时应重在恢复胆疏泄升发之性、固护决断之权,即通过调治胆腑,使胆通则枢机转利、胆清则火郁得散、胆壮则神有所主,如此胆气畅达无碍,心脉通畅搏动有序,神明无所偏倚,有助于双心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慢性胆囊炎属中医学"胁痛"、"胆胀"等范畴.胆为六腑之一,为中精之府,肝胆相表里.胆汁排泄,全赖肝之疏泄.若因情志不舒,肝气郁滞,或湿热毒邪犯肝胆,或饮食不节,湿阻中焦,均可影响肝之疏泄功能,以致胆液郁滞,胆腑不通,则为胆胀.出现右肋胀痛,口苦,甚则黄疸.  相似文献   

10.
党中勤教授认为胆石症的病位虽在肝胆,却与五脏六腑的功能失调有关,尤与脾胃功能失调至为密切;其病机关键在于肝胆疏泄失职;病因缘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感受外邪、虫积及地理水土和体质等综合因素;导师认为通胆利腑是治疗本病的大法,但并非单纯泻下通腑、利胆排石才是通利,强调通胆利腑之要旨在于:针对病因病机和病理表现,采取疏肝理气化痰祛瘀,佐以健脾和胃、利胆清热等法,使结石渐消缓散、胆道畅通。  相似文献   

11.
张丽慧 《中医学报》2019,34(6):1205-1208
病理情况下,湿热郁滞胆腑,胆汁郁积日久,促使胆汁不循常道而逆流入胃。慢性胆囊炎长久不愈,导致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形成,属于中医学"并病"范畴。其病位在肝、胆、胃,病机为湿热阻滞肝胆,胆腑郁阻,胆汁反流,肝胆疏泄失常,木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成。赵教授强调治疗的总体目标为恢复脏腑生理功能,促进胆汁正常排泄,保护、修复胃黏膜,消除烧心、嗳气、咽喉不适等临床症状。赵教授擅于将复杂的疾病简单化,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辨证、辨病相结合,审因论治,胆胃两腑同治,制定"利胆、降逆、护胃"治则,并将疏肝理气贯穿于治疗的始末,使疗效倍增,病情不易反复。  相似文献   

12.
尹常健教授认为,慢性胆囊炎久治不愈或屡用苦寒利胆之品,伤及脾气,常见肝郁脾虚之证,应重视健脾利胆,提高痊愈率,降低其复发率;胆囊息肉多因嗜食油腻辛辣肥甘,或饮酒无度,肝失疏泄,胆失通降,日久脾失健运,以致湿热痰瘀蕴结于胆腑而成本病。遵循"留者去之""结者散之"之原则,重用软坚散结、化瘀消积之品方能取得满意疗效;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尹常健教授治疗多采用利胆溶石、通腑排石之法,取其"肠泻胆亦泻"也;胆囊萎缩引起的阻塞性黄疽,其病机多责之于湿热郁阻,常用清热利湿、通腑利胆法取效。总结胆病常用治法,包括疏肝、利胆、健脾、通泄、利湿、散结、缓急等治法。  相似文献   

13.
胆位居人之正中,既归六腑而"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又属奇恒之腑而"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使胆具有"藏泻并兼"的生理特性,从生理结构和脏腑归属上赋予胆为"中正之官",并通过胆的决断功能予以体现。在胆汁和胆气的作用下,胆既能调节机体对物质的消化、吸收与排泄,维持体内物质新陈代谢的平衡;又能调节脏腑功能之藏泻、满实之性,维持各脏腑间功能活动的平衡;还能调节机体物质和功能间的平衡,维持整个生命活动的协调开展。此乃"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之真谛。  相似文献   

14.
“胆虚”之记载从《内经·素问》记载开始,后随历代医家之源流分派,其对“胆虚”之见解亦大有不同。胆为六腑之首,又为奇恒之腑,其生理特点决定了其发病特征。肝胆相表里,胆为中正之官,刚正之腑,主决断;胆属足少阳经。少阳为枢。胆病则气机疏泄失常,枢机调控失灵,情志调节失控,故而出现“……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儋谵,恐人将捕之,嗌中喻口介然,数唾……”等症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胆腑·胆虚寒》中提出:“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胆象于肝,为清净之腑,喜宁谧柔和,恶烦扰壅郁。胆虚,治疗上当以温胆,温胆即为和胆,和胆即为补胆也^[1]。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了《伤寒论》中有关少阳病之条文的基础上,结合足少阳胆腑的生理病理特性,认为《伤寒论》少阳病其病位在胆,病性属热,病势逆扰可袭肺冲心,横乘可犯及肝、脾胃、肠,病理机制概括为胆气郁滞,升降失调。治疗方法,输通气机,调和升降,并根据其病发展趋势而因势利导,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6.
一、六腑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一)胆1.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所贮藏之胆汁属清净液体,这与其他各腑所传送的水谷废料浊物不同。胆与外界不直接连系,故称胆为“奇恒之腑”。胆汁对脾胃有疏泄作用,参与脾胃的  相似文献   

17.
痹证病机为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少阳为枢",关系胆及三焦。十一脏取决于胆,胆气疏泄功能正常,肝气条达,脾胃气机通畅,三焦流畅,枢机通利,升降自如,气血功能正常。气机阻滞为"少阳主骨"致痹病机关键,气血功能失调为"少阳主骨"致痹病理基础。"少阳主骨"包括硬骨、软骨、关节、肌腱、关节囊、骨髓、脑髓、脊髓、骨膜、脑膜、椎间盘、半月板及经脉之"支"类等。临床实践证明,可以应用"少阳主骨"理论治疗痹证。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属于中医"黄疸""臌胀""积聚""胁痛"等范畴。依据"肝衰胆灭"理论,认为该病病初,患者可因感受内外之邪,或因情志失调而致肝气不畅,疏泄失常,胆汁分泌失调;病中,肝失疏泄、胆失藏泌之病理变化加重,而致脾胃功能失常;病进,肝病及肾,肝病及脾,肝脾同病,日久入肾;病终,肝衰胆灭,脏腑同病,神明受害。治疗从疏肝利胆着眼,结合脏腑,分论虚实,明辨气血。病初治以疏肝利胆、理气行血;病中治以疏肝健脾、顺气和血;病进治以补益肝肾、调气和血;病终治以通调脏腑、开窍醒神。  相似文献   

19.
通腑泄热法在胆胰疾病中的运用黄泰生(江西省南昌县中医院330100)关键词胆胰疾病,中医药治疗,通腑泄热法,临床应用胆为奇垣之腑,《灵枢,本辖篇》曰:“胆者,中精之府,”与肝互为表里,相互沟通,功主疏泄,性喜务达,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生理特性为“泻而...  相似文献   

20.
1 定义 胆胀是以右胁痛胀,口苦,善太息,多伴有胃脘胀满,并 反复发作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多由七情所伤、饮食不节等因素 致肝胆疏泄失职,脾胃升降乖逆,胆腑壅胀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