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幼奕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0,14(6):593-594
目的:探讨胸苷蛋氨酸治疗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5例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早,中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采用腺苷蛋氨酸加综合治疗,对照组30例单用综合治疗,比较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等生化指标变化,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2.9%,对照组为36.7%,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对改善症状、退黄、降酶效果明显,降低血清总胆红素、血清总胆汁酸和改善凝血酶原活动度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Ⅲ度以上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的发生率和实际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结论:腺苷蛋氨酸作为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综合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随机应用腺蛋白氨酸与门冬氨酸钾镁治疗慢性病毒肝炎各30例。治疗组腺蛋白酸每日1g,静滴28天,继口服腺苷蛋白氨酸0.5g,每日2次28天;对照组门冬氨酸钾镁每日30ml,静滴28天,继口服门冬氨四镁0.2g,每时,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和丙氨酸转氨酸分别下降至治疗前基础值的46.67%,两组比较P〈0.005。治疗程结束时,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和丙氨酸转氨酸 治疗前基础的31.81%、32.83%和 相似文献
3.
腺苷蛋氨酸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腺苷蛋氨酸对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价值.方法:87例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予以甘利欣、门冬氨酸钾镁等综合基础治疗,治疗组在综合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腺苷蛋氨酸注射液,疗程为4周.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血清ALT、TBil、PT水平和总有效率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t检验及X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治疗后的ALT、TBil均比对照组治疗后明显下降,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腺苷蛋氨酸可有效治疗病毒性肝炎的高胆红素血症.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康医学》2019,(8)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腺苷蛋氨酸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8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摸球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两组均予以腺苷蛋氨酸治疗,对照组给药剂量1 g,观察组给药剂量2 g,比较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疗效、肝功能指标水平的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γ-谷氨酰转肽酶(γ-GGT)、碱性磷酸酶(AL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4.87%(37/3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36%(2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 g剂量腺苷蛋氨酸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效果优于1 g剂量腺苷蛋氨酸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腺苷蛋氨酸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患儿采取随机双盲法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均给予更昔洛韦抗感染,茵栀黄退黄,对照组给予门冬氨酸钾镁保肝治疗,治疗组给予腺苷蛋氨酸保肝治疗,每组治疗10 d,每天一次。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肝功能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肝功能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肝功能指标明显下降,较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腺苷蛋氨酸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安全有效,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腺苷蛋氨酸治疗重度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重度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保肝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腺苷蛋氨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肝功能变化、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1)治疗后观察组ALT水平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BIL、ALB、PTA较对照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4.21%,高于对照组57.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89%,对照组为13.1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腺苷蛋氨酸治疗重度黄疸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疗效显著,有助于改善患者肝功能,安全可靠,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腺苷蛋氨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选择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应用腺苷蛋氨酸1 000 mg/d,输液2周后改为口服制剂1 000 mg/d,应用2周。对照组应用丹参酮丁二磺酸钠注射液40 mg/d,应用4周。观察各组治疗前和治疗后临床症状和肝功能生化指标,并对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和肝功能生化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腺苷蛋氨酸及丹参酮丁二磺酸钠治疗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高疸红素血症均有效,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及肝功能生化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两组治疗前后TBIL、DBIL、TBA、ALT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LB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BIL、DBIL、TBA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LT、ALB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腺苷蛋氨酸治疗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淤胆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120例淤胆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基础治疗同时,治疗组加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对照组给予苦黄注射液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4周.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肝功能各项指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 TBIL、DBIL、TBA、ALT、AST、ALP、GGT均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ALB、GLB、A/G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患者在治疗后比较,治疗组TBIL、DBIL、TBA、ALT、AST、ALP、GGT降低较对照明显,差异有显著性.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淤胆型病毒性肝炎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9.
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淤胆型病毒性肝炎31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淤胆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选择62例淤胆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31例采用常规还原型谷胱甘肽、复方甘草酸苷等保肝治疗,治疗组31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生化指标下降速度以及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皮肤瘙痒疗效明显优于于对照组(P<0.05),SAS和SDS评分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可作为临床治疗淤胆型病毒性肝炎的首选药物,其退黄效果明显,疗效显著,同时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促进患者生活和生存质量的改善,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腺苷蛋氨酸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淤胆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淤胆型肝炎13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6例.治疗组用腺苷蛋氨酸及熊去氧胆酸治疗4周,对照组用门冬氨酸钾镁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消失率、皮肤瘙痒的有效率、肝消毒有效率、肝功能改善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腺苷蛋氨酸联合熊去氧胆酸是治疗淤胆型病毒性肝炎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腺苷蛋氨酸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效果及对肝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鹰潭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100例,按照简单随机化法分为对比组与联合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采取对症治疗,同时对比组予以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联合组予以腺苷蛋氨酸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氧化应激指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变化。结果:治疗后,联合组临床效果优于对比组,总有效率高于对比组(P<0.05);两组治疗后ALT、TBIL、AST、CRP、IL-6、TNF-α、MDA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联合组均低于对比组(P<0.05);两组治疗后GSH-Px、SOD水平较治疗前均上升(P<0.05),且联合组均高于对比组(P&...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腺苷蛋氨酸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慢重肝)的疗效。方法将98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腺苷蛋氨酸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抗炎、保肝及支持治疗,腺苷蛋氨酸治疗组在以上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腺苷蛋氨酸,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及生化学指标变化。结果腺苷蛋氨酸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缓解及生化学指标的改善均较对照组显著(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4%,对照组有效率为56.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腺苷蛋氨酸治疗慢重肝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淤积型病毒性肝炎临床应用和疗效。方法选取鹰潭市人民医院铁路分院在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淤胆型病毒性肝炎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通用的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且经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为淤胆型肝炎,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保胆、降酶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对2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疗效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93.3%)显著大于对照组(76.7%)(P〈0.05);治疗前后2组患者肝功能指标的比较,治疗前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ALT、AST、TBil、DBil、TBA指标的下降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2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在常规保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淤积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应用腺苷蛋氨酸联合苦参碱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于我院诊治的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128例,按照完全抽样法1∶1分成2组,对照组64例予降酶、保肝等对症常规治疗,研究组64例予腺苷蛋氨酸联合苦参碱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以及凝血酶原时间。结果研究组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和丙氨酸转氨酶(ALT)下降幅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PT)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腺苷蛋氨酸联合苦参碱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肝功能,降低其血清胆红素,且缩短凝血酶原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5.
腺苷蛋氨酸治疗82例慢性肝衰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将腺苷蛋氨酸应用在慢性肝衰竭疾病患者的常规治疗中,对82例患者样本进行跟踪观察,研究腺苷蛋氨酸在慢性肝衰竭疾病治疗中的疗效作用。方法:82例慢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腺苷蛋氨酸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促肝细胞生长素、门冬氨酸钾镁、间断应用白蛋白、新鲜血浆及对症支持治疗。腺苷蛋氨酸组在以上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每日静脉滴注一次含1g腺苷蛋氨酸的10%葡萄糖溶液。两组患者总疗程均为4周。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检测血清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等生化指标。结果:表明腺菅蛋氨酸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缓解,血清生化指标的改善均较对照组显著(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50%,显著高于对照组(69.64%,P〈0.05)。结论:腺苷蛋氨酸治疗慢性肝衰竭上具有较好的疗效,临床应用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6.
不同剂量腺苷蛋氨酸治疗病毒性肝炎肝内胆汁淤积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腺苷蛋氨酸治疗病毒性肝炎肝内胆汁淤积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病毒性肝炎肝内胆汁淤积患者分为两组各40例。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加用腺苷蛋氨酸2000mg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每日1次静滴;对照组加用腺苷蛋氨酸1000mg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每日1次静滴。疗程均为6周。结果两组治疗前后TBIL、DBIL、TBA、AKP、γ—GT下降及瘙痒改善情况均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用药观察期间均未发现显著不良反应。结论大剂量腺苷蛋氨酸治疗病毒性肝炎肝内胆汁淤积疗效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联合腺苷蛋氨酸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收集诊断为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按住院单双号顺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基础治疗均相同,研究组加用前列地尔治疗。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血浆IFN-γ、IL-4的表达水平。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IFN-γ、IL-4分别为(163.2±52.4)pg/mL、(29.6±4.7)pg/mL;(169.2±57.8)pg/mL、(30.6±5.8)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IFN-γ、IL-4分别为(258.4±89.6)pg/mL、(50.4±18.5)pg/mL;(184.2±38.6)pg/mL、(42.3±14.9)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腺苷蛋氨酸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具有较好疗效,可降低患者的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水平,提高IFN-γ、IL-4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腺苷蛋氨酸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肝内胆汁淤积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淤胆型肝炎和慢性淤胆型肝炎患者13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6例。治疗组给与腺苷蛋氨酸冻干粉针剂100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熊去氧胆酸(尤思弗)250mg,2次/d口服,疗程均为4周。对照组采用门冬氨酸钾镁针剂30ml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疗程4周。观察症状、体征,并分别于2、4周复查肝功能,观察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血清总胆红素(STB)、血清结合胆红素(SCB)变化。结果两组治疗4周后乏力、腹胀、恶心、呕吐、肝区痛等症状均基本消失;治疗组的皮肤瘙痒的有效率、肝肿大回缩有效率以及肝功能主要指标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腺苷蛋氨酸和熊去氧胆酸联合治疗无明显的毒副反应,其安全性和耐受性较好,是治疗淤胆型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腺苷蛋氨酸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淤胆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将该院收治的108例淤胆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4)与对照组(n=54),前者接受腺苷蛋氨酸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后者接受门冬氨酸钾镁治疗,现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①观察组皮肤瘙痒转阴率、肝消肿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Dbil)、碱性磷酸酶(ALP)、γ-谷胺酰转肽酶(GG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ALT、AST、Tbil、Dbil、ALP、GGT均显著下降,治疗前后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ALT、AST、Tbil、Dbil、ALP、GGT的降低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腺苷蛋氨酸联合熊去氧胆酸可显著淤胆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症状以及肝功能,因此该方案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对改善病毒性肝炎患者肝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病毒性肝炎病例数共计50例,按随机数字比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保肝降酶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对比分析不同组别下患者各项肝功能指标、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各项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一段时间治疗后,两组在ALT、ALP、TBA、GGT等肝功能指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对病毒性肝炎患者治疗效果更理想,可显著改善患者各项肝功能指标,具有极佳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