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绝经女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尿酸(UA)水平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关系。方法将绝经女性T2DM患者164例按照颈动脉血管病变的情况分为3组。A组颈动脉内膜正常,IMT0.09mm;B组颈动脉内膜增厚,0.09 mm≤IMT0.13 mm;C组IMT≥0.13 mm或有斑块形成。检测3组患者体质量指数、血压、血脂、尿素氮、肌酐、糖化血红蛋白(Hb A1c)、雌二醇等相关指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IMT,分析血尿酸水平和IMT的关系。结果老年女性T2DM患者血尿酸水平和IMT相关(P0.05),且斑块检出率随之增高而增高(P0.05)。老年女性T2DM患者的年龄、血尿酸水平和Hb A1c均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血尿酸可能与老年女性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葛黄降糖汤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8例2型糖尿病(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作为观察对象,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单纯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自拟葛黄降糖汤治疗,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评估两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者血糖、血脂、血管内皮功能、血清炎性因子表达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厚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9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63%;观察组临床疗效整体水平与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糖、血脂、血管内皮功能、血清炎性因子、IMT与颈动脉斑块厚度各项指标均较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葛黄降糖汤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降低2型糖尿病并颈动脉硬化患者的血糖、血脂、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糖调节异常患者脑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56例糖调节异常患者为实验组,并以56例血糖正常者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血血脂指标(TC、TG、LDL-C、HDL-C)、LMT及脑动脉硬化情况,分析LMT与脑动脉硬化的关系。结果对照组血脂指标均处于正常水平,而实验组TC、TG、LDL-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IMT为(1.26±0.34)mm,分叉处IMT为(1.31±0.29)mm,且有2例患者检测出斑块,而对照组两项指标检测均处于正常范围,且无一例患者出现颈动脉斑块,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组患者应用磁共振血管造影发现有39%(22/56)有脑动脉硬化现象,明显高于对照组8.9%(5/56)(P0.05),且随着颈动脉内膜增厚脑动脉硬化检出率也呈递增趋势。结论颈动脉内膜增厚与糖调节异常患者的脑动脉硬化密切相关,且随着颈动脉内膜厚度逐渐增加,脑动脉硬化发生率也呈现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不同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和血尿酸水平的关系。方法测定13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血脂、空腹血糖,同时做颈动脉彩超检测双侧颈动脉内膜,并据超声特征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比较各组血尿酸水平。结果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血尿酸分别为(276±77)μmol/L、(319±82)μmol/L、(361±47)μmol/L和(427±92)μmol/L,4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与血尿酸水平显著相关。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尿酸水平密切相关,提示降压的同时应重视血尿酸的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糖波动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关系。方法应用动态血糖检测系统(CGMS)对80例T2DM患者进行连续3d的血糖监测,并测定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lc)、尿酸等生化指标,根据血糖波动系数(BGFC)分为3组(A组BGFC≤1.5,B组1.5〈BGFC〈3,C组BGFC≥3.0),分析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①各组患者葡萄糖平均值、空腹血糖平均值、高血糖(≥11.1mmol/L)时间比、低血糖(≤3.9mmolfL)时间比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②患者HbAlcA组与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BGFC的增加HbAlc升高。结论T2DM患者血糖波动可能与HbAlc相关。随着BGFC的升高,HbAlc升高。HbAlc越高的患者可能血糖波动越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大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 130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4组:A组血糖和血压控制组(简称对照组,32例),B组血糖、血压和血脂控制组(32例),C组血糖、血压、血脂控制加维生素E组(32例)和D组血糖、血压、血脂控制加复方丹参滴丸组(34例)。其中D组按中医辨证分为阴虚热盛证8例、气阴两虚证5例、阴阳两虚证8例及血瘀气滞证13例。定期检测空腹血糖(FBG)、血脂、血压(BP),治疗前及治疗后1、3、5年时均行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以动态观察颈动脉IMT及斑块形成情况,并分析与FBG、血脂和BP等关系。结果共有105例患者完成了5年随访。4组患者总胆固醇(TC)水平呈降低趋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呈升高之势,C组和D组略优于B组,但明显优于A组;5年间,各组患者F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波动不明显。病程中4组患者颈动脉IMT均逐渐增厚,且斑块数量逐渐增多,各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D组增厚的程度明显小于其他3组(均P0.01)。糖尿病患者IMT与HbA1c、HDL-C、LDL-C、TC和TG密切相关,尤其是D组。结论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有延缓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及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心血管病的患者颈动脉彩超表现与血脂和血糖的对照研究 ,了解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及其的早期症状。方法 对 15 4例心内科住院患者做颈动脉超声检查及血脂和血糖检查 ,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颈总动脉前后径 (9.10± 0 .94 )mm ,横径(9.0 2± 1.0 3)mm ;管径大于 10mm分别有 18例和 19例。扭曲有 2 5例 ,大多数为单个扭曲 ,角度为 14 0~ 16 0°。内中膜增厚最明显者为 4 .9mm ;有斑块 6 4例 ,较大个长 8.7mm ,宽 5 .6mm ,厚 4 .3mm。对颈动脉有斑块或无与验血指标在正常值内或超过正常值进行卡方检验 ,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指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彩超能动态地观察、评价动脉粥样斑块的进程 ,正逐渐成为评价颈动脉疾病的首选方法。笔者认为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是可以引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次要因素 ,主要因素还是取决于血管内膜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9月至2012年4月于本院进行治疗且血糖波动较为明显的6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观察组,同期血糖稳定的6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面积、斑块发生比例及各类斑块比例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大于对照组,斑块面积大于对照组,斑块发生比例高于对照组,且软斑块及硬斑块占所有斑块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明显,提示应进一步控制好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空腹血糖受损的患者颈动脉硬化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32例空腹血糖受损与32名健康体检人群进行IMT测定与危险因素分析。结果:观察组的颈总动脉和颈动脉分叉处IMT值的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的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肥胖、中心型肥胖、胰岛素抵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空腹血糖受损已出现显著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的亚临床损害,肥胖、中心型肥胖、胰岛素抵抗为颈动脉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颈动脉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颈动脉硬化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分别观察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变化、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值、血压及血脂水平的改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双侧IMT下降明显,双侧斑块面积明显缩小,血压及血脂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针灸治疗颈动脉硬化可以有效缩小颈动脉斑块面积及颈动脉IMT,降低血压和血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通心络及辛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的影响。方法选择112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异常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辛伐他汀组,通心络+辛伐他汀组,连用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增厚的内膜-中层厚度与斑块消退的变化、血脂的变化。结果两组病人颈动脉增厚内膜与斑块均有消退,胆固醇(TG)、低密度脂蛋白(LDL)均有明显降低,但以治疗组更为显著(P0.05),同时治疗组高密度脂蛋白(HDL)升高、甘油三酯(TC)降低。结论通心络及辛伐他汀联合应用对颈动脉内膜增生厚度、粥样硬化斑块消退及对血脂的影响明显优于辛伐他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响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硬化及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3215例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颈动脉B超筛查,根据内膜是否增厚及斑块数量进行分组,比较各组内膜是否增厚、斑块数量与高危因素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脑卒中高危人群中有内膜增厚组与无内膜增厚组在性别、血脂异常、糖尿病病史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数量不同组人群在性别、吸烟与否、超重、卒中家族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内膜增厚与否与血脂异常、糖尿病明显相关;内膜增厚与否在虚证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脂异常、糖尿病可能是颈动脉内膜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斑块形成的多少受吸烟、超重、卒中家族史影响更明显。在有颈动脉内膜增厚患者中虚证较实证更多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高血压者监测血糖的意义,为此类患者寻找更合理的防治措施。方法选取单纯T2DM患者30例作为A组,合并高血压者30例作为B组,比较2组血糖、血脂、超重、肥胖情况。结果 A组体质量指数和三酰甘油水平低于B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B组(P<0.05)。A组脂代谢紊乱、超重、肥胖的检出率低于B组(P均<0.05)。结论单纯T2DM患者较T2DM合并高血压者脂代谢紊乱、超重、肥胖的检出率低。临床中T2DM患者需监测血糖、调节血脂、控制体质量以延缓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黄骅市高碘地区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特点,前瞻性探讨其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影响。方法选择甲亢患者120例(甲亢组)与健康志愿者100例(对照组)进行血液生化及颈动脉彩超检查,观察2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指标以及颈动脉斑块形成、血管狭窄情况。结果甲亢组血FT3、FT4、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高于对照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低于对照组;甲亢组颈动脉IMT、斑块数和狭窄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甲亢影响血糖、血脂代谢,促进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1—12月在邕宁区中医医院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的老年受检者40例和中青年受检者40例分别为为老年对照组和中青年对照组,比较各组Hcy、叶酸、维生素B 12水平。再根据Hcy水平将120例患者分为Hcy正常组(Hcy<15.0μmol/L)与Hcy升高组(Hcy≥15.0μmol/L),比较各组内膜-中层厚度(IMT)正常、内膜增厚、斑块形成和管腔狭窄构成比例。采用Pearson多重线性分析Hcy与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相关性。结果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Hcy水平均高于中青年对照组和老年对照组,老年对照组Hcy水平高于中青年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Hcy水平高于内膜正常组,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Hcy水平高于内膜增厚组,管腔狭窄组Hcy水平高于斑块形成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叶酸、维生素B 12水平低于中青年对照组、老年对照组、正常组和内膜增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cy正常组46例,Hcy升高组74例,Hcy升高组内膜增厚、斑块形成和管腔狭窄构成比例明显高于Hcy正常组(P均<0.05)。老年对照组内膜增厚、斑块形成和管腔狭窄构成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对照组(P均<0.05)。Pearson多重线性相关性分析显示,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呈正相关(r=0.491,P=0.027)。结论Hcy水平与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呈正相关,对高Hcy水平患者进行适当干预可能对阻止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进展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医分型辨治颈动脉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6例颈动脉硬化病例分为治疗组85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中肾虚型(31例)、血瘀型(20例)和痰湿型(34例)患者分别给予软脉煎、脉血康胶囊、六君子汤加减治疗,对照组予辛伐他汀;各组疗程均为24周,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和内膜中层厚度及血脂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对照组颈动脉斑块、内膜中层厚度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血脂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分型辨治颈动脉硬化与辛伐他汀治疗比较,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利拉鲁肽联合参芪降糖颗粒对胰岛素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T2DM)伴亚临床大血管病变患者血糖及血管重塑的影响。方法将164例胰岛素控制不佳的T2DM伴亚临床大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2例。对照组给予利拉鲁肽皮下注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参芪降糖颗粒口服,疗程为3个月。统计2组患者治疗期间低血糖发生率和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达标率,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相关指标[空腹血糖(FPG)、空腹血清C肽、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大血管病变相关指标[颈动脉血管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积分、不稳定斑块检出率、颈动脉重构的发生率和重构类型,颈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流速(EDV)、血管阻力指数(VRI)和脉动指数(PI)]变化情况。结果治疗期间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HbA1 c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FPG、空腹血清C肽、HOMA-IR、IMT、斑块积分和不稳定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降低(P均0.05),HOMA-β明显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变化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治疗后重构发生率和负性重构率升高(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负性重构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颈动脉PSV、EDV和PI均明显升高(P均0.05),VRI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PSV、EDV明显高于对照组而VRI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利拉鲁肽联合参芪降糖颗粒可以有效降低血糖及颈动脉IMT,缩小和稳定斑块,改善血管重构和血流参数,对胰岛素控制不佳的T2DM伴亚临床大血管病变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药益气活血散对颈动脉硬化患者斑块的影响及生化指标变化。方法将70例颈动脉硬化斑块伴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给予益气活血散,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8周,于服药前、后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血脂、血清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ET)的水平,用彩色多普勒检测服药前后颈动脉IMT及斑块积分。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LDL、ET均明显下降,NO及HDL明显升高,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其中对照组优于治疗组(P0.05);2组IMT、斑块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2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益气活血散能有效降低颈动脉硬化患者颈动脉内膜厚度、缩小斑块体积从而防治颈动脉硬化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复荣通脉组方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者血糖、炎性指标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2017年7月—2018年8月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伴大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复荣通脉胶囊治疗,2组均治疗6个月,对比2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炎性指标、血脂、颈动脉斑块变化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FPG、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FPG、HbA1c、hs-CRP、Hcy、TC、TG、LDL-C水平及HOMA-IR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H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的颈动脉斑块面积及内膜-中层厚度(IMT)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踝肱指数(ABI)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面积及IMT明显小于对照组(P均<0.05),AB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均未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对2型糖尿病伴大血管病变者辅以复荣通脉胶囊治疗可控制血糖平稳,抑制炎性因子表达,调节血脂水平,缩小颈动脉斑块面积及IMT,改善肢体缺血程度,且治疗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0.
王红  刘潇  葛音 《河南中医》2016,(7):1150-1152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HCY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本院门诊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126例,所有患者按其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正常组37例、增厚组44例、斑块组4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口服常规降压药控制血压,同时加用通心络胶囊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血压、血脂、血糖水平,测定各组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并对不同斑块大小患者的HCY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正常组血压水平优于增厚组、斑块组(P0.05);三组患者FPG、TC、TG、HDL及LDL水平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患者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增厚组(P0.05),且斑块面积较大者的HCY水平明显高于斑块面积较小者(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能改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血压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密切相关,HCY的含量随粥样斑块大小增大而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