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目的 调查我院急性中毒患者的流行病学、急性中毒流行规律等,为今后有效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设计标准化的急性中毒登记表,对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急性中毒的急诊病人进行登记,利用Ex-cel2003进行统计.结果 急性中毒患者1421例中,男738例(51.94%),女683例(48.06%),男女之比为1.08:1.中毒发生高峰年龄段为20~50岁(69.81%).最常见是以酒精中毒593例(41.7%);农药中毒208例(14.7%),其中有机磷农药中毒153例(10.8%);蛇虫中毒201例(14.1%);有毒气体中毒160例(11.3%).结论 强化安全生产,广泛普及防治中毒的卫生常识,提高对急性中毒患者的诊治水平,争取成立中毒控制中心或中毒咨询中心.  相似文献   

2.
张亭亭  王帝  金朋  郭伟 《安徽医学》2023,44(3):339-342
目的 分析各类型中毒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6月至2022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南区就诊的急性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首诊医院、中毒原因、中毒方式、毒物种类及预后等资料。结果 共69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293例(42.03%),女性404例(57.97%)。自服过量药物为首要中毒原因(69.2%),其中镇静类药物为主要类型(25%);农药中毒呈逐年降低趋势,其中有机磷类农药中毒居多(15.1%)。农药及药物中毒在4~6月份发生率较高,生物类中毒在7~9月份发生率较高。行血液净化184例(26.4%),气管插管94例(13.5%)。经诊治,626例痊愈(89.1%),死亡及放弃治疗患者71例(10.9%)。结论 急性药物中毒的发生率最高,经口摄入为最常见中毒途径,经积极救治急性中毒患者大多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急性中毒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急性中毒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于大庆油田总医院急诊科住院治疗的急性中毒患者,对其性别、年龄、中毒种类等10项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05例研究病例中,男女比为0.77:1。中毒高发年龄段为21~50岁(66.67%)。中毒药物种类中居首位的是农药(43.69%)。职业居首位的是农民289例(40.99%)。第4季度发生急性中毒事件最多(39.43%)。消化道吸收为主要侵入途径(92.34%)。最常见的中毒原因是自杀(91.86%)。结论:本研究提供了该院急性中毒流行病学的基本资料,为制定本地区急性中毒防治策略提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4.
我国急性中毒流行病学现状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陈兴  侯天文  李玮  白云  陈晶  张林 《医学综述》2008,14(15):2374-2376
目的研究我国急性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为今后制定急性中毒控制规划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广泛的文献检索和搜集,采用荟萃(Meta)分析,对我国1994年1月至2007年9月中国医院知识库发表的研究急诊科急性中毒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归纳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文献714篇,其中24篇进入Meta分析。总计报告急性中毒27908例;男女比例为1∶1.31。急性中毒患者中,20~29岁占40.28%,30~39岁占21.05%。患者主要为农民(占20.24%),其他职业依次为待业(占19.82%)、员工(占16.87%)、学生(占13.87%)。毒物种类以药物(26.49%)、乙醇(22.80%)、一氧化碳(14.94%)、食物(10.90%)、农药(10.71%)为主。自杀是常见的中毒原因(占57.87%),80.77%为口服中毒,74.27%在家中中毒。急性中毒病死率为2.06%,死亡患者中毒毒种以农药(26.74%)、毒蘑菇(12.30%)为主。结论本报告提供了近期我国急诊科急性中毒的流行病学模式,为今后国家制定急性中毒治疗预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桂林市城区急性中毒流行病学资料,为急性中毒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计标准的<急性中毒患者登记表>,进行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调查病例中男性346例(58.3%),女性247例(41.7%);高发年龄21~30岁(199例,占33.6%);职业分布以工人,学生,农民,以及无业人员排前4位(占全部人群的72%);中毒类型中乙醇中毒排第一位(213例,35.9%),一氧化碳(CO)中毒排第二位(199例,33.6%);1、2、3、11、12月CO中毒高发,乙醇中毒时间分布无特殊规律;中毒原因以意外中毒最常见(321例,54.1%);死亡病例7例,6例CO中毒导致.结论:急性中毒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且不同种类急性中毒不同的流行病学特点,根据急性中毒的规律做好宣教和防范预案,能有效提高急诊救治急性中毒能力.  相似文献   

6.
兰州市区2409例急性中毒患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统计、分析近2年兰州市区急性中毒患者流行病学资料,为今后防治此类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全部资料来源于2006~2008年兰州市区呼救"120"急救电话,经省急救中心院前急救的急性中毒患者.经"120"调度指挥信息系统和院前急救病历录入统计的急性中毒患者年龄、性别、死亡分布以及中毒种类、中毒原因、中毒途径等资料,分析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意义.结果2006年1月1日-2008年1月1日.共接受呼救并救治急性中毒患者2409例,男女比为2.1:1,男性多于女性.按年龄段分为6组,高发年龄段在30~39.岁短(32.00%)、20-29岁组(28.97%)和40~49岁组(20.96%).中毒类型主要是酒精中毒(58.03%)、一氧化碳中毒(20.67%)、药物中毒(9.30%)、其他(5.89%)、农药中毒(4.57%).院前病死率中酒精中毒最高(43.75%),其次是一氧化碳中毒(34.38%).在中毒原因中误服过量占36.99%,意外占31.05%,自杀占25.03%.中毒途径以口服为主(77.36%),其次为吸入(21.30%).结论患者年龄分布以青、中年占绝大多数.所统计7种类型急性中毒中酒精中毒居首位.性别、死亡分布男性急性酒精中毒院前病死率最高,一氧化碳中毒次之.安眠类药物是自杀行为者选择的常见药物.农药中毒主要发生于城市周边农村.其中女性较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中毒患者流行病学资料特点并分析原因,为今后开展急性中毒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全年所有就诊渭南中心医院的急性中毒患者入院时所提供的资料,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发生时间、患者来源、中毒物质名称等,进行统计描述分析。结果:2015年全年该院急诊科共接诊急性中毒患者963例,其中明确中毒病史的820例:酒精中毒(289例,35%),男性构成比88%,20~50岁年龄阶段发生例数高于其他年龄段;一氧化碳中毒(236例,29%),女性构成比65%,年长人群发生例数高于年轻人群,以1,2,11,12月发生例数明显高于其他月份,乡镇和农村发生例数构成比为67%;农药中毒(136例,17%),全部农药中毒女性构成比54%,老年人以女性较多,青少年以男性较多,乡镇和农村构成比84%;药物中毒(119例,15%),安眠药物中毒人数63例,女性构成比85%。结论:经分类统计描述可得出不同种类毒物各自的流行病学特点,在患者的年龄、性别、城乡差异,发生时间等方面进行统计描述后可得出各自的特点提示不同种类中毒防治工作重点应该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8.
杀虫脒为有机氮杀虫剂,急性中毒时可引起全身各脏器损害,甚至死亡。随着应用的普及,中毒病例较多见。现将我们收治的117例急性中毒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17例中男22例,女95例,男女之比1∶4.32;年龄15~59岁。均为口服中毒。服药量30~250ml,多在服药后30min~24h内就诊。按急性杀虫脒中毒临床分级标准[1],轻度中毒66例,中度35例,重度16例。1.2 临床表现 轻度中毒患者多有头晕头痛、乏力、恶心呕吐;轻微紫绀等;中、重度中毒患者表现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紫绀、血尿外,尚有循环、中枢神经、呼吸、消化及泌尿系…  相似文献   

9.
周玲  杨鼎君  袁娟  刘君  旷娟  范文娟  高梅 《西部医学》2012,24(1):118-119,121
目的探讨灾后重建中急性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相关原因。方法对2008年5月22日~2010年12月31日抢救的1077例急性中毒患者,按病种、例次、性别、年龄、中毒意向、就诊方式等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其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因素。结果灾后重建中急性中毒最多的为酒精中毒(53.3%),其次依次为农药中毒(20.97%)、药物中毒(11.15%)、食物中毒(6.13%)、CO中毒(5.48%)、毒品中毒(3.02%)。女性高于男性(P<0.039),但男性中毒有增多趋势。21~40岁是中毒的高发年龄段(53.95%)。中毒原因以内服毒物自杀最多(59.24%)。就诊方式以自来院居多(54.41%)。结论灾后重建中急性中毒的发生与性别、年龄、性格、情商及意外事件等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度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多脏器损伤及其氧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185例中的40例重度急性CO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常压氧(NBO)和高压氧(HBO)10~20次治疗,28例完全恢复。12例发生迟发脑病者继续HBO治疗至30次,9例症状有改善。结论:HBO治疗能快速促进急性中毒深昏迷者的苏醒,有效地防治迟发脑病。  相似文献   

11.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1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发病特征,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防治策略。方法:对156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6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男女之比为1∶1.64;平均年龄21.75岁,高发年龄段是18-27岁,占78.84%;燃气热水器使用不当是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主要原因占91.67%;中毒事件的高发季节为冬春季节占94.23%;临床表现主要为头晕、头痛、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以高压氧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可取得满意疗效,总有效率达94.23%,治愈率为87.82%,中毒6h内高压氧治疗(A组)与中毒6h后高压氧治疗(B组)相比可提高治愈率(P〈0.05)。结论:深圳地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发病具有明显的性别、年龄、中毒源、季节特征,需引起重视,广泛开展针对性宣传教育和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是遏制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重要手段,一旦中毒应尽早行高压氧为主的综合性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急性中毒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今后急性中毒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1079例急性中毒病例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所调查患者当中男618例(57.2%),女461例(42.8%);中毒高发年龄段为21—30岁(26.21%),男女比值为:1.34:1(P〈0.05);职业因素分布中工人比例最高(31.0%);最常见的中毒类型是酒精中毒(48.9%),再次是治疗药物中毒(17.2%),第三是有毒气体中毒(9.5%),最后是农药中毒(6.6%);一年中发病高峰月份是三月,六月,十二月。结论工人、农民、无业人员和学生是主要的中毒职业分布,社会各部门应加强对公众中毒防范的宣传教育,最大限度减少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急性中毒注册登记表收集的信息资料,研究综合性医院急诊科急性中毒患者诊疗结果、急性中毒流行病学特征,为提高本地区急性中毒诊治水平、制定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计急性中毒注册登记表.对1998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的急性中毒患者进行登记,收集并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职业、中毒原因、毒物种类、毒物接触途径、毒(药)物鉴定与否、处理措施、预后等信息。结果:3772例急性中毒病例以治疗药物急性中毒为第一中毒类别;21-45岁为第一位高发年龄组(61.00%);学生为第一位职业类别(21.97%);女性多于男性;中毒途径以消化道摄入为第一位(87.38%);毒物鉴定率仅7.34%。结论:急性中毒的预防及其心理教育与咨询重点应在21~45岁的女性以及学生、商界人士群体:政府需加大对镇静催眠类药物及其处方的监管力度;本地区对中毒毒物的鉴定有待加强与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LAP)的临床特征和诊治原则。方法:分析我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48例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患者(HLAP)和64例胆源性急性胰腺炎(BA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HLAP与BAP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脂肪肝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生率、手术率、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Ranson评分等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HLAP患者血淀粉酶水平比BAP患者血淀粉酶水平低,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LAP具有发病年龄低、体重指数高、脂肪肝、血糖高的临床特点,而且有不少HLAP为重症急性胰腺炎。应该早期诊断并且治疗高脂血症。HLAP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必要时予以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血液灌流治疗急性中毒5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血液灌流治疗急性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我院2008年5月~2010年8月收治的55例急性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患者在采用血液灌流治疗前后生化指标的差异,使用血液灌流抢救急性中毒患者的疗效。结果:55例患者中,治愈45例,治愈率为81.82%,死亡患者10例,所有患者未出现中毒反跳现象。治疗前后生化指标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于急性重度中毒的患者早期进行血液灌流,可有效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各种急性中毒性疾病的流行病学回顾调查,分析其特点,以便更好地提高控制和救治中毒的能力。方法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内科病房成立1年来收治的急性中毒患者,对患者年龄、性别、职业、中毒途径、毒物种类、中毒规律、中毒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OF)及其预后进行临床分析。结果375例急性中毒患者女性多于男性(1.53:1);年龄以20—49岁最多(66.4%);职业分布以农民最多(92.53%),其次为城市居民(4.53%)、工人(2.13%)、学生(0.81%);口服自杀是主要原因,少数为误服或皮肤接触中毒;毒物种类以农药为主,百草枯、有机磷及其他低毒类的除草剂占居前3位;发病季节以6,7,8,9月份最多;其中71例发生MOF(18.93%);MOF的原发病因,主要为百草枯中毒(70.42%),其次为有机磷中毒(15.49%);375例急性中毒治愈191例(50.93%)、好转117例(31.2%)、未愈35例(9。33%)、死亡32例(8.53%);X2检验不同毒物种类中毒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要重视广大民众心理健康及预防保健教育,建立中毒急救的绿色通道,完善各种中毒的诊疗程序,提高医务人员的抢救水平。  相似文献   

17.
分级护理在急性酒精中毒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美颖  林飞英  王肖 《河北医学》2011,17(5):667-670
目的:探讨分级护理在急性酒精中毒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酒精中毒患者16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分级护理。结果:观察组抢救有效率为90.4%(75/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3%(65/83)(P〈0.05);观察组安全问题发生率7.2%、并发症发生率6.0%均明显少于对照组(28.9%,18.1%);观察组满意度为94.0%(78/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5%(66/83)。结论:分级护理针对性强,能有效消除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安全隐患,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急性中毒患者229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急性中毒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发病规律,探讨中毒防治的对策和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8年12月本院收治的2295例急性中毒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295例患者男女性别比为1.4:1.0,占同期急诊患者5.6%,平均年龄42.5岁,35-60岁占53.20%,中毒种类为蛇毒(55.0%)、酒精中毒(12.2%)、农药中毒(10.5%)等;最常见的中毒途径是经皮肤接触(含蛇伤)占62.8%;前3位职业为农民(66.5%)、学生(11.7%)、工人(9.5%)。中毒发生率以7-9月份最高。中毒原因以蛇毒(55.0%)为第1位,其次为自杀(19.0%);治愈率为94.6%,死亡率为0.9%。结论了解急性中毒的临床特点和发病规律,采取有效的干预和预防措施可减少急性中毒的发生,建立急性中毒监测体系,提高中毒诊断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19.
妇科急腹症2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锦萍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0):2426-2427
目的:分析和探讨妇科急腹症的发病构成、临床特点、诊治方法。方法:对217例急腹症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腹症中前三位疾病分别是异位妊娠(71.0%)、急性盆腔炎(12.4%)、卵巢破裂(9.2%);18例被误诊,术前与术后诊断完全符合率91.7%(199/217)。手术治疗173例(79.7%),保守治疗44例(20.3%),全部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妇科急腹症起病急、病种多、发展迅速,诊断要详细询问病史,对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要全面分析,必要时及时请相关科室会诊,并行腹探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小板的变化对有机磷中毒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67例有机磷中毒患者按血小板(PLT)是否减少分为PLT减少组和PLT非减少组,按随访结果再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所有患者入院后行中毒程度评估;记录血小板在1、3、5、7、10 d血小板计数,观察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发生率。结果:PLT减少组住院死亡率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明显高于PLT非减少组(P0.05),但有机磷中毒初期病情程度分布无差异性(P0.05);死亡组与生存组相比血小板计数多在第5天后进行性下降(P0.05);结论:有机磷中毒患者血小板的进行性下降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