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韩氏仪对晚期癌痛病人吗啡静脉自控镇能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晚期癌痛治疗中 ,吗啡是最常用的阿片类药物 ,长时间使用易于产生耐受性。比较而言 ,镇痛与欣快感耐药性常产生较快 ,而镇静和呼吸抑制的耐受性产生稍慢[1] ,晚期癌痛患者大多年老体弱 ,易导致呼吸衰竭。韩氏 (HANS)仪是通过特定频谱的电脉冲刺激 ,促使神经系统中阿片类的 3种化学物质 (脑啡肽、内啡肽、强啡肽 )以及其他神经递质释放[2、3] ,发挥镇痛和治疗作用。本文将HANS仪应用于吗啡静脉自控镇痛 (PCIA)的晚期胃癌病人 ,观察其对脑脊液脑啡肽与血浆皮质醇的影响 ,并了解HANS仪能否提高吗啡镇痛作用和减少吗啡用量。…  相似文献   

2.
癌痛作为一种慢性疼痛, 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吗啡镇痛是癌痛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吗啡在临床上的应用受限于其自身的耐受性。文章通过综述癌痛机制及癌痛治疗中吗啡耐受机制的研究进展, 阐明癌痛机制和吗啡耐受机制在癌痛-吗啡耐受形成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和其中的癌痛-吗啡耐受机制, 为癌痛的临床治疗及其治疗过程中吗啡耐受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吗啡复合芬太尼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治疗晚期癌痛的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几年治疗晚期癌症顽固性疼痛的病人自控镇痛(PCA)技术,大多是皮下PCA(PCSA)或静脉PCA(PCIA),其用药量、疗效等差异较大[1]。本研究旨在探讨吗啡复合芬太尼硬膜外PCA(PCEA)治疗晚期癌痛的效果。资料和方法 选择WHO三阶梯止痛第三级药物治疗效果差的腹部及其以下部位疼痛(按VAS评分法[2],均为9~10分)的癌症病  相似文献   

4.
长期应用吗啡治疗中、晚期癌性疼痛时常常可诱发吗啡耐受,从而导致毒副作用.研究表明,硬膜外或鞘内注射氯胺酮可抑制吗啡耐受的发生[1,2],上述研究均是采用躯体性痛动物模型.本研究拟以内脏性痛和躯体性痛大鼠模型,评价鞘内注射氯胺酮对吗啡耐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硫酸吗啡控释片联合丁丙诺啡治疗中重度癌痛的临床疗效,探讨临床合理治疗晚期癌痛的有效方法. 方法 选择止痛门诊的癌症晚期疼痛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3分,用单一吗啡控释片治疗后,VAS评分仍>3分,止痛效果欠佳的15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75例:吗啡控释片组(M组),使用单一硫酸吗啡控释片;吗啡控释片联合丁丙诺啡组(MB组),采用硫酸吗啡控释片+丁丙诺啡.通过对两组止痛效果、副作用、生活质量及患者对镇痛治疗满意度的比较,探讨联合用药治疗晚期癌痛的优点和可行性. 结果 联合用药较单一用药镇痛效果显著,中重度VAS评分例数明显减少(M组/MB组:中度26/10,重度4/0)(P<0.05);恶心、呕吐等副作用的发生例数明显减少(M组/MB组:恶性呕吐12/2,嗜睡4/2,呼吸抑制9/4,排尿困难8/3,便秘8/4)(P<0.05);患者对镇痛效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M组/MB组:很满意10/14,满意36/47)(P<0.05);生活质量明显改善[M组/MB组:睡眠(5.5±1.2)/(4.6±0.7),情绪(5.4±0.5)/(4.6±1.2),日常活动(5.1±0.4)/(4.9±0.5),社交活动(5.5±0.4)/(4.8±1.6)](P<0.05).结论 硫酸吗啡控释片联合丁丙诺啡治疗晚期癌痛可以提高镇痛效果,降低副作用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癌性疼痛病人静脉吗啡日消耗量与芬太尼透皮贴剂之间的转换比例。方法晚期癌痛病人13例,先采用吗啡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48 h,随后逐渐转换为芬太尼透皮贴剂镇痛。根据病人疼痛评分及吗啡日消耗量调整芬太尼贴剂的剂量,直至转换成功。记录治疗前、后每天疼痛严重程度(VAS评分):持续痛VAS、爆发痛VAS,缓解爆发痛所需的吗啡用量、PCIA吗啡日消耗量、芬太尼透皮贴剂剂量,生命体征和副作用。结果 静脉对应吗啡日消耗量(mg/d)与芬太尼贴剂转换剂量(μg/h)之间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1.3603X 6.5088。治疗期间病人持续痛强度VAS评分与爆发痛强度VAS评分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芬太尼贴剂治疗期间静脉吗啡日消耗量呈逐渐下降趋势,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减少(P<0.01)。未发现严重副作用。结论 静脉吗啡日消耗量(mg/d)与芬太尼贴剂(mg/d)的转换比例是31:1。吗啡PCIA有助于芬太尼贴剂镇痛的快速滴定,并可以有效治疗癌症病人的爆发性疼痛,即PCIA可以在芬太尼贴剂剂量滴定期间补救性镇痛,在芬太尼贴剂镇痛转换成功后用于控制爆发性疼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吗啡静脉自控镇痛(PCIA)行多瑞吉(芬太尼透皮贴剂)剂量快速滴定对癌性疼痛的治疗作用。方法收集我院疼痛门诊或住院中、重度癌痛患者34例,采用开放非对照试验使用吗啡PCIA行多瑞吉剂量滴定治疗癌痛。PCIA设定:负荷量,每隔5分钟静注吗啡1~2mg至患者VAS小于3分;冲击量,1/4~1/3的负荷量;背景量(mg/h),平均每小时口服吗啡量的1/3,并停用口服吗啡;无24h总量限定。记录24h静脉吗啡用量,换算成多瑞吉,并保留PCIA冲击量24h。观察并记录吗啡PCIA前、PCIA中、PCIA加多瑞吉(24h)和多瑞吉24~72h患者的疼痛强度和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在8~24min获得良好镇痛(VAS<3分),94·1%的患者换用多瑞吉后能充分有效维持72h;观察期间主要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和头晕,转换为多瑞吉后不良反应逐渐下降。结论癌痛患者采用吗啡PCIA滴定多瑞吉剂量,可以快速有效镇痛,使多瑞吉应用剂量更加个体化。  相似文献   

8.
背景 顽固性癌痛在所有癌痛患者中约占3%~20%,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疼痛导致的过度应激会严重降低机体免疫功能.吗啡复合氯胺酮治疗顽固性癌痛在理论上可以减轻患者的免疫抑制,但是目前国内外尚缺乏实验数据的支持.目的 初步探讨吗啡复合氯胺酮治疗顽固性癌痛的免疫调节及其机制.内容 吗啡是目前临床使用最广泛的治疗晚期癌...  相似文献   

9.
索拉非尼(sorafenib)是第一个口服的多靶点生物靶向抗肿瘤新药,通过抑制C-RAF和B -RAF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抑制VEGFR、PDGFR、FLT3和C-KIT等酪氨酸激酶活性[1],抑制Mcl-1翻译[2]以及抑制致癌性RET突变[3]等,起到同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血管牛成的双重作用.Ⅰ~Ⅱ期临床显示了其良好的耐受性、安全性及抗肿瘤活性,Ⅲ期临床试验结果 再次证实索拉非尼能明显延长晚期肾细胞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显示了明显的抗肿瘤活性.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显示了良好的耐受性和治疗前景.2005年12月美国FDA快速批准了索拉尼用于治疗晚期肾细胞癌.2006年9月,索拉非尼(商品名:多吉美)在中国经SFDA批准上市治疗转移性肾癌.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癌痛治疗质量和减轻对口服吗啡的耐受性,作者评估了口服氯胺酮和经皮硝酸甘油贴剂辅助口服吗啡的效果。 60例对曲马多和非甾体抗炎药(NSAID)治疗无效的癌  相似文献   

11.
P-糖蛋白(P-gp)是由多药耐药基因(MDR1)编码的跨膜蛋白。P-gp与阿片类药物镇痛效应的关系已有报道。本研究拟探讨晚期癌痛患者MDR1基因的表达与吗啡持续静脉镇痛效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癌痛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药物镇痛治疗是癌痛治疗的主要方法。阿片类药是中、重度癌痛治疗的首选镇痛药。芬太尼透皮贴剂(商品名:多瑞吉)是无创性经皮肤贴敷给药的强阿片类镇痛药。本研究拟探讨芬太尼透皮贴剂对中、重度癌痛的镇痛效应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P-糖蛋白(P-gp)表达对晚期癌痛病人吗啡或丁丙诺啡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晚期癌痛病人150例,其中50例肿瘤组织P-gp表达阴性病人随机分为2组(n=25):M1组和B1组,100例肿瘤组织P-gp表达阳性病人随机分为4组(n=25):M2组、M3组、B2组和B3组.各组静脉注射负荷量后进行PCIA,M1组、M2组和M3组负荷量为吗啡2.5 mg,B1组、B2组和B3组负荷量为丁丙诺啡0.15 mg,各组PCIA时药物配方分别为:M1组和M2组吗啡35 mg+氟哌利多5mg,M3组吗啡55 mg+氟哌利多5 mg;B1组和B2组丁丙诺啡0.9 mg+氟哌利多5 mg,B3组丁丙诺啡1.5 mg+氟哌利多5 mg,所用药物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背景输注速率2 ml/h,PCA量0.5 ml,锁定时间15 min.分别于镇痛开始时、4、12、24、48 h时进行VAS评分,分别于镇痛4、12、24、48 h时采集静脉血样,检测血药浓度.结果 M1组和M3组VAS评分低于M2组,M3组血药浓度高于M1组和M2组(P<0.05);B1组和B3组VAS评分低于B2组,B3组血药浓度高于B1组和B2组(P<0.05);M1组与M2组间及B1组与B2组比较血药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gp表达阳性可减弱晚期癌痛病人吗啡或丁丙诺啡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持续鞘内吗啡联合布比卡因用于中重度晚期癌痛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42例中重度晚期癌痛患者,随机分为单纯鞘内吗啡组(A组)与吗啡联合布比卡因组(B组),每组21例。植入鞘内导管外接电子PCA泵实施持续鞘内镇痛,分别给予A组0.2mg/ml吗啡,B组0.2mg/ml吗啡+0.75mg/ml布比卡因混合液起始按口服吗啡转换剂量持续鞘内泵入+单次冲击量(24h背景量的1/10,锁定时间1h);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周、2周、1月的静息及运动VSA疼痛评分、吗啡用量、便秘症状评分及WHOQOL-BREF生活质量评分,并观察镇痛后头痛、恶心呕吐、尿潴留、皮肤瘙痒、下肢麻木、运动阻滞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鞘内镇痛后静息VAS评分及便秘症状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鞘内镇痛后运动VAS评分低于A组(P<0.05),每日吗啡用量低于A组(P<0.01),WHOQOL-BREF生理领域评分高于A组(P<0.05)。两组均有少数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下肢麻木及运动阻滞,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鞘内吗啡联合布比卡因用于中重度癌痛效果确切,运动痛及生活质量改善优于单纯鞘内吗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竞争性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LY274614对大鼠吗啡耐受性和依赖性的抑制作用。方法 对大鼠皮下注射吗啡(15mg/kg,3次/d)产生吗啡耐受性和依赖性,并在注射吗啡的同时皮下注射LY274614(2,4,6mg/kg),测定1h后大鼠热辐射甩尾反应潜伏期(TF)以评价吗啡的镇痛效果。实验的第10d,观察皮下注射纳络酮诱发的戒断症状以评价大鼠对吗啡的躯体依赖行为。结果 LY27461本身不产生镇痛作用,但与吗啡合用时可抑制吗啡耐受性产生而引起的TF下降,并可减少纳络酮诱发的戒断症状发生次数。结论 竞争性NMDA受体拮抗剂LY274614可抑制大鼠经持续皮下注射吗啡而产生的吗啡耐受性和依赖性。  相似文献   

16.
曲马多与吗啡芬太尼复合配方应用于PCIA治疗的观察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病人自控静脉镇痛法(patient-controlled intrav enous analgesia, PCIA)疗效明显优于传统肌注镇痛[1 ],使用安全方便 .本研究旨在观察比较曲马多与吗啡芬太尼复合配方应用于胸外手术后PCIA治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提高老年癌痛患者镇痛疗效.方法 将90例直肠给予硫酸吗啡控释片的老年癌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每隔2 d应用甘油灌肠剂110 ml灌肠1次,对照组患者3 d未排便时再行灌肠.结果 观察组镇痛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定时灌肠可提高老年癌痛患者直肠给药的镇痛疗效.  相似文献   

18.
1.单选题(每题1分,10题=10分)(1)阿片受体的拮抗剂是( ) A.可乐宁 B.心得安 C.纳络酮 D.黄体酮(2)脑内最早发现的内源性吗啡样物质称为( ) A.京都肽 B.脑啡肽 C.强啡肽 D.神经肽(3)截肢后,大多数病人觉得实际上已被截去的肢体发生疼痛,这种疼痛称为() A.急性痛 B.器质性疼痛 C.幻肢痛D.炎症性疼痛(4)花生四烯酸在( )的作用下生成前列腺素。 A.单胺氧化酶 B.环氧化酶 C.酪氨酸羟化酶 D.还原酶(5)损伤的组织向细胞外液中释放能引起疼痛的化学物质称为( ) A.镇痛物质 B.致癌物质 C.敏感物质 D.致痛物质(6)顽固性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治疗方…  相似文献   

19.
硬膜外吗啡或/和可乐定缓解晚期癌症的恶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2例晚期肿瘤恶痛病人,单盲法进行随机交叉硬膜外注药研究,观察吗啡2mg 或(和)可乐定150ug 的镇痛效应,NRS-101法记分测痛,记录病人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表明,硬膜外注射吗啡,镇痛效果较差,持续时间(330±86min)比可乐定短;可乐定较吗啡为好,但仍有部分病人感镇痛不全,持续时间为389±112min;联合应用吗啡和可乐定,镇痛效应明显增强(P<0.05),作用持续时间达645±123min。吗啡的不良反应主要是皮肤搔痒和排尿困难,可乐定则为血压略降和心率稍慢,联合用药时并不因而加剧。  相似文献   

20.
背景 应用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ntrathecal drug delivery systems,IDDS)是目前癌痛介入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选择合适的患者和镇痛药物,以及有效的管理是获得良好效果的基础.虽然国际上有相关共识和指南,但关于癌痛患者和药物的选择尚无定论. 目的 通过文献检索和阅读,综述最新关于晚期癌痛患者IDDS镇痛治疗时患者和药物的选择的观点,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内容 随着鞘内镇痛药物和管理的进展,目前认为预期寿命小于3个月的患者也可应用IDDS;植入前测试在癌痛患者并非必须;药物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病因是神经病理性、伤害性或者混合性疼痛;加强鞘内镇痛初期和换药时的监测. 趋向 肿瘤的日趋高发及其治疗后生存率的提升使得癌痛发生日趋增多,WHO癌痛三阶梯指南不能完全有效镇痛,而应用IDDS将是顽固性癌痛治疗的不可替代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