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朱文军 《中医正骨》2010,22(5):73-73,75
自2005年6月至2009年8月,我们对16例骶髂关节脱位的患者采用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经加强术前术后护理,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骶髂复合体包括骶髂关节、骶髂关节周围韧带、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及骨盆底的肌肉和筋膜,骶髂关节是躯干与下肢负荷的传递枢纽,占整个骨盆功能的60%。治疗结果对骨盆功能的恢复有决定意义。高能损伤的骨盆骨折多合并骶髂关节骨折脱位、骶髂复合体损伤。我院自2002年1月-2005年1月期间共收治35例骨盆骨折,其中15例伴有骶髂复合体损伤,对其中11例采用骶髂螺钉内固定,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郑俊  郑国富 《中医正骨》2009,21(12):34-35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交通意外、高处坠落和塌方等引起的骨盆外伤特别严重,大多合并有骶髂关节脱位。对此,非手术治疗往往不能满足要求,切开复位内固定亦有一定缺陷。自2004-2008年我们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采用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骶髂关节脱位14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2005年10月至2007年4月,我院采用CT定位下经皮置入空心钛合金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脱位患者38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不稳定骨盆骨折中常伴有后环损伤,以骶髂关节脱位最为常见,多见于车祸、高处坠落伤等。2008年1月-2009年12月我们对15例骶髂关节脱位患者采用股骨髁上牵引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手术创伤小,方法简单易行。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申喜生 《中医正骨》2011,23(9):69-69,71
骨盆环的稳定性有赖于骨盆后环负重的骶髂复合体的完整性,它包括骶髂关节、骶髂关节周围韧带、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及骨盆底的肌肉和筋膜。2002年1月至2007年1月,我院采用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复合体损伤患者36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属高能量损伤,多伴有骨盆前环骨折,常导致骨盆垂直、旋转不稳定,非手术治疗效果不甚满意,目前国内外学者多主张采用手术治疗。自2005年6月至2007年10月,我院采用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术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患者23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105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治疗组52例与对照组53例,对照组采用骶髂关节前方钢板固定治疗,治疗组采用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Matta评分与Majeed功能评分。结果:治疗组各项围术期指标、Matta评分及Majeed功能评分的优良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临床效果好,术中创伤小,患者恢复快。  相似文献   

9.
骶髂关节损伤多由外力而造成,临床上比较常见,多见于中年以上患者,临床表现为患侧骶髂关节疼痛,常放射到臀部和股外侧.笔者在临床上运用TDP、针刺、推拿手法综合治疗骶髂关节损伤60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介绍一种骶髂关节分离的微创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后路微创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分离13例,双侧髂后上嵴3㎝切口,用骨盆复位钳复位骶髂关节,经皮插入钢板两端折弯固定于髂后上嵴。术后不辅以其他外固定,第2天起即开始不负重关节功能锻炼。结果:13例均得到随访,随访4~18个月,平均8个月。所有骶髂关节分离均复位良好,伤口甲级愈合。平均临床愈合时间15.3周,Pohlemann骨盆骨折评分:优9例,良4例。结论:微创重建钢板治疗骶髂关节分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稳定骨盆损伤骶髂关节脱位患者的中西医护理模式。方法:对不稳定骨盆损伤骶髂关节脱住12例患者应用牵引复住经皮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术前术后进行中西医治疗和康复护理。结果:12例患者经过6屯0个月随访,骨折复位良好,术后无1例发生再移位,无医源性的血管神经损伤,功能恢复良好,效果满意。结论:对不稳定骨盆损伤骶髂关节脱位患者术前术后进行中西医治疗和康复护理极大地促进骶髂关节脱位患者术后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2.
产后骶髂关节半脱位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骶髂关节半脱位,又名骶髂关节紊乱综合征或骶髂关节错缝,是临床常见疾患。好发于青壮年和妇女。尤其是妇女经期、怀孕、分娩和产后,由于内分泌的变化,使得包括骶髂关节周围韧带在内的骨盆韧带松弛,造成骶髂关节不稳。分娩过程或产后韧带  相似文献   

13.
伍德军 《广西中医药》2000,23(3):11-11,13
产后坐骨神经痛常与骶髂关节错位有关.近年来笔者用手法整复骶髂关节治疗32例,收到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骶髂关节错位,又名骶髂关节紊乱综合征,是临床比较常见的疾患。但很容易被误诊为其他腰腿痛疾病,发病率女性多于男性,尤其以已生育的女性患者为多见。骶髂关节是一微动关节,以骶骨侧面与髂骨的耳状关节面构成,以韧带等软组织固定和加强。骶髂关节错位的造成,通常以骤然发生的外作用力,使关节的活动超过了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所致。在此情况下,由于韧带等软组织的牵拉固定作用,使骶髂关节处于一种病理性的非正常对应位,并产生一系列的以下腰部酸痛为主的症状。  相似文献   

15.
李大为  李娜 《中医正骨》2008,20(2):39-40
骶髂复合体损伤是一种严重创伤,多伴有骨盆其他部位骨折和髋臼骨折,如复位固定不良可遗有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为提高骶髂关节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我院自2002年6月以来在CT引导下,使用骶髂拉力螺钉经皮内固定治疗骨盆后环骶髂复合体损伤6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手法治疗骶髂关节错位85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骶髂关节错位俗称"骶髂关节错缝、半脱位",中医学称之为"胂肋骨移位",是临床上常见和多发的骨伤科疾患.近年来,随着伏案劳动模式增加,其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笔者自2003年6月至2004年6月通过门诊治疗85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骶髂关节调整手法改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骶髂关节位于躯干与下肢的连接处,在生物力学方面起着躯干与下肢之间力的传导作用,应力相对集中,故日常生活中易发生该处急慢性损伤,其中以骶髂关节错缝为多见.古代文献对其命名为"落小胯",现代医学命名为"骶髂关节半脱位"或"骶髂关节错缝".古今文献中记载了许多的调整手法如:足蹬手拉法,屈髋屈膝冲压法等.我在临床工作中通过床边试验的机理,改良出了两种调整骶髂关节的手法,现向同道们介绍:  相似文献   

18.
秦家超 《中国中医急症》2013,22(10):1761-1762
目的 观察定向复位法治疗骶髂关节错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6例骶髂关节错位患者根据髂骨旋转方向的不同分为前错位和后错位,并分别施以手法复位,观察其有效率.结果 126例患者中,治愈88例,好转31例,未愈7例,总有效率94.44%.结论 手法复位治疗骶髂关节错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骶髂关节错位是指骶骨与髂骨的耳状关节面由于外力等因素而造成的关节微小移动 ,移动后不能自行复位 ,且引起局部或下肢疼痛和骶髂关节功能障碍 ,亦称骶髂关节半脱位。笔者自1999年 6月来采用针刺治疗纠正骶髂关节错位 68例 ,效果显著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68例患者中 ,男 3 8例 ,女 3 0例 ;年龄最小者 18岁 ,最大者5 9例 ,平均 42岁 ;病程最短者 3d ,最长者 15浕 ;有外伤史者 5 5例 ,有妊娠生育史者 13例 ;新错位者 11例 ,陈旧性错位者 5 7例 ;68例均有腰骶部疼痛及患侧髂后上棘、骶髂关节后侧压痛及骶髂关节处叩击痛明显。其中 ,伴有…  相似文献   

20.
骶髂关节后错位是骶骨与髂骨的耳状关节面受到外力和其他致病因素影响,造成关节内外力学环境失衡,导致关节微小移动和相关组织损伤,不能自行复位而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碍.该病临床上较为常见,但骶髂关节后错位在CT、MRI及X光检查中均无异常表现,故临床上常被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或“坐骨神经痛”等,以致出现长时间顽固性下腰痛,腰部活动受限.笔者在跟师期间运用本院王友仁主任医师所教方法治疗典型骶髂关节后错位3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