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回顾性分析,研究引起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可能原因。方法入选我院2008—2011年所有复查造影的冠心病支架治疗患者210例,平均年龄(68.9±7.8)岁;男125例,女85例,将其分成支架内再狭窄组和无再狭窄组,分析两组间可能导致支架内再狭窄的因素。结果 210例患者共置入352枚支架,其中有37枚支架发生再狭窄(支架内再狭窄定义为随访时造影提示支架内管腔内径损失≥50%)。分析两组临床资料特征及支架长度、直径,是否为药物涂层支架等因素;支架内再狭窄组及无再狭窄组在脂蛋白(a)、支架长度、和药物/非药物支架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仅支架长度(P=0.007)、直径(P=0.022)和药物/非药物支架(P=0.036)为冠心病介入患者发生ISR的预测因子。结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发生再狭窄的主要原因为支架长度、直径及是否为药物支架。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59岁,主因发作性胸痛8h入院。患者于7d前在他院因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前壁、陈旧下壁心肌梗死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于术后第5天出院回家。回家后第2天夜间2:00睡眠时出现胸痛,呈胸骨后闷痛,伴气短、大汗,不向肩背部放射,不伴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咳嗽、咳痰,含服“硝酸甘油”后4h不缓解,遂就诊于我院急诊科,急查心电图与原图比较Ⅲ、aVF导联ST段抬高0·05~0·1mV,V1~4ST也较前抬高0·2~0·3mV,T波直立形成单向曲线,V3R~5RST段抬高0·1~0·2mV,考虑为急性前壁、下壁心肌再梗死,给予硝酸甘油、哌替啶、罂…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69岁。因“反复胸痛半年,再发加重5小时”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吸烟史、脑栓塞病史。人院查体:血压150/100mmHg,两肺呼吸音清,末闻及干湿性哕音,心脏叩诊不大,心率80次/分,心脏各瓣膜区末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末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不肿,神经体征阴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老年冠心病患者行PCI术89例,术后均对患者随访6~12个月。嘱患者术后1年来院复诊,根据冠脉造影的结果,依据是否在支架内发生再狭窄,将患者分为A组(狭窄组)和B组(未狭窄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植入支架直径,结合生化指标的检测结果和生活习惯差异,探讨引发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成功行PCI术患者89例,平均年龄(69.6±7.8)岁。术后1年复诊86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组情况为:A组52例,B组34例。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血压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但在吸烟、运动与否,既往糖尿病史,植入支架直径、生化指标(脂蛋白a、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清总胆红素)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可能影响PCI术后再狭窄的因素中,吸烟,既往糖尿病史和高的脂蛋白a、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是危险因素,运动、植入支架直径及血清总胆红素为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临床需对高危患者加强生化指标监测和饮食控制和降脂药物治疗,并在行PCI术时根据患者个体病情选择合理的支架,则有望预防和减少PCI术后的再狭窄。  相似文献   

5.
去年我所有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在军队中心医院行冠状动脉内造影,支架植入术各2例。1 临床资料 男、女各2例,平均年龄76岁。均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术前常规用药,插管成功后,首先行冠状动脉造影,造影后确定是否需要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2例因分支狭窄小于2 0 %而放弃球囊扩  相似文献   

6.
<正>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的早期定义是指支架置入术后6~9个月,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其管腔丢失率50%。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术后,血管再狭窄发生率高达30%~50%。金属裸支架(bare metal stent,BMS)的应用,不但降低了再狭窄的发生率(20%~30%),也大大提高了冠状动脉介入的安全性,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临床护理特点.方法 通过对山西省汾阳医院2007年1月-2008年2月30例病人实施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与同期住院的30例病人经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相比较,总结护理体会.结果 30例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患者比同期住院的30例经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患者卧床时间短,伤口加压包扎时间短,并发症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费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术后病人卧床时间短,舒适度提高,简便省时,更符合患者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8.
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临床评估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目的 评估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支架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将我院123例年龄≥60岁(老年组)和265例年龄<60岁(非老年组)已行支架术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病灶特点、手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及近、远期临床随访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对照分析。 结果 老年组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的基础上行支架术总成功率与非老年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96.7%与99.6%,P>0.05);老年组手术死亡率为1.6%(2/123),但与非老年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间冠状动脉血管、外周血管并发症无明显差异;老年组因冠状动脉扩张后发生急性血管闭塞或严重内膜撕裂而置入支架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23.7%与14.3%,P<0.001);老年组左主干病变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3.2%比0.3%,P<0.001)。随访6~54个月,两组患者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老年组患者血运重建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16.3%与7.8%,P<0.05)。 结论 随着PTCA及支架置入技术的日臻完善,老年患者行支架术的成功率与非老年患者无明显差异,均达国内先进水平,老年患者的围手术期死亡率、急性期并发症及长期临床疗效与非老年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均与全国注册水平相似,因此支架术是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前后miR-92a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 36例冠心病患者(观察组)按病情程度分为稳定型心绞痛(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9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9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9例),均行PCI,另选3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术前及术后1、5 d miR-92a.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miR-92a表达随病情程度加重而升高(P均<0.05);与同组术前比较,术后miR-92a表达均降低(P均<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miR-92a表达随病情程度加重而升高,PCI可降低冠心病患者miR-92a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老年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应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老年AMI并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96例,根据年龄分为低龄老年组(65~74岁) 59例和高龄老年组(≥75岁) 37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相关指标及术后症状、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脑梗死发生率、吸烟率及胸痛类型、肾功能不全、肝功能异常、房颤发生率、不同性别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射血分数、Killip分级及入院血小板计数、静脉应用硝酸酯类药物比例、门-球时间、住院时间(排除死亡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高龄老年组的血清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低龄老年组(P<0. 04),血红蛋白浓度低于低龄老年组(P<0. 05)。两组心电图梗死图形比较,低龄老年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发病率显著高于高龄老年组(P<0. 05),其余类型〔前壁、下壁(包括右心室及正后壁)、高侧壁心肌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左主干病变、病变血管平均数、"罪犯"血管、"罪犯"血管完全闭塞、非"罪犯"血管慢性闭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侧支循环建立率、术前TIMI分级<3级、术后TIMI分级<3级发生率、单纯球囊扩张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 05)。高龄老年组多支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低龄老年组(P<0. 05),术中使用升压药比例明显高于低龄老年组(P<0. 05),"罪犯"血管支架植入数量明显高于低龄老年组(P<0. 05)。两组术后胸痛症状均明显缓解,再发心绞痛、急性左心衰、出血及死亡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急诊PCI治疗AMI老年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1995年6月至1997年12月,我院为4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置入48个冠状动脉(冠脉)内支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一、资料与方法46例中,男42例,女性4例;年龄60~74岁,平均66岁。全部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绞痛发作,心绞痛病史1~16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人术后抗栓治疗的安全性。方法2005年1月~2006年12月北京丰台医院共收治240例接受冠状动脉支架置人术的患者。根据年龄分为两组,≥75岁的108例,〈75岁的132例。所有患者均在术后接受口服肠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片、皮下注射依诺肝素治疗,观察术后出血的并发症及冠状动脉内血栓发生率。结果高龄组患者中出现尿路出血的3例(2.8%),消化道出血的4例(3.7%),冠状动脉支架内内急性和亚急性血栓的1例(0.9%),非高龄组分别为4例(3%),5例(3.8%),1例(0.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患者中合并高血压病83例(76.9%),左心功能减低29例(26.9),陈旧性脑梗死70例(64.8%),非高龄组中分别为42例(31.8%),6例(4.5),20例(15.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中因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抢救无效死亡1例,因消化道出血抢救2例。结论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口服肠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片及皮下注射依诺肝素的抗栓治疗安全有效,但高龄患者原发病较多,出血性并发症及术后支架内血栓的发生可能危及生命,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直接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目的 前瞻性探讨无预扩张直接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即刻和长期效果。方法  1 997年 5月~ 2 0 0 0年 1 2月共 4 6 5例冠心病患者入选该研究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示 4 6 5处靶病变狭窄程度 6 0 %~ 99%,平均 (79± 1 0 8) %,均为单支、单处病变 ,随机分至无预扩直接支架组 (A组 )、预扩后置入支架组 (B组 )及单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组 (C组 )。结果 A组与B组支架置入成功率差异无显著性。PTCA组术后即刻残余狭窄明显大于两个支架组 (P <0 0 1 )。A组X线暴光时间、手术时间、造影剂及球囊导管用量均明显少于其他两组。术后所有患者心绞痛消失。随访 8~ 5 1(2 7 9± 1 5 9)个月 ,A、B、C组心绞痛复发率分别为 4 3 %、1 8 6 %及 2 9 5 %(P <0 0 5 ) ;共有 1 87例患者复查冠状动脉造影 ,示A、B、C组再狭窄率分别为 8 6 %、1 3 3 %及 2 8 6 %,无症状存活率分别为95 2 %、80 3 %及 6 8 2 %(P <0 0 1 )。结论 对选择恰当的冠状动脉病变 ,直接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具有较高的即刻成功率、安全性和较理想的长期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后1年的生存状况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并根据PCI后1年的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与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1年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 170例患者中,术后1年死亡12例(7. 06%),存活158例(92. 9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性别、吸烟史、心绞痛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及高血压史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但死亡组年龄≥60岁的比例、伴有早发冠心病、自身免疫疾病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比例较存活组均明显升高(P 0. 05);两组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清钾、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但死亡组脑钠肽和C反应蛋白水平较存活组明显升高(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伴有自身免疫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早发冠心病及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存状况的相关因素(OR=1. 38~4. 76,P 0. 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PCI后1年的生存状况与患者年龄、伴有自身免疫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早发冠心病及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密切相关,因此对伴有上述基础疾病者应积极进行干预和对症治疗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伴有QRS波终末变形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 (冠脉 )介入 (PCI)及梗死相关冠脉再通时间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 2 38例初发AMI患者按是否行PCI治疗分为PCI组及非PCI组 ;两组中根据心电图QRS波终末变形分为QRS +(qR型导联的J点抬高 >5 0 % ,R波或Rs型导联的s波消失 )及QRS - ;PCI组中又分为急诊PCI(起病后 12h内行PCI)及择期PCI两亚组。比较QRS +急诊PCI亚组与其他组住院期间死亡率及随访期间 [平均 (12 .6 5± 1.4 6 )个月 ]死亡率、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 (LVEF)、LVEF <4 0 %的例数、左室舒张期内径 (LVD)等。结果 :急诊PCI的QRS +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明显低于非PCI的QRS+患者 (P <0 .0 5 ) ;前者随访期死亡率明显低于、LVEF明显大于择期PCI及非PCI的QRS +患者 ;且LVEF <4 0 %的例数及LVD值明显低于择期PCI及非PCI的QRS +患者 (均P <0 .0 5 )。结论 :QRS波终末变形的AMI患者的预后与相关冠脉是否及时再通有关 ,如能及早再通仍可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国产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4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罪犯血管行急诊PCI,共置入了46枚国产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其中前壁心肌梗死18例,下壁心肌梗死21例,高侧壁心肌梗死2例.结果 41例急诊PCI均获成功,38例置入支架,3例仅行单纯球囊扩张,未发生与PCI相关的并发症,住院期间1例因输液反应导致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死亡,其余未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随访12个月,有1例术后8个月再次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其余未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论 国产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在急诊PCI应用中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6例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专科护理对策及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6例患者,术前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后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术后即刻进入临床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记录心脏事件发生次数。结果 6例冠心病患者有5例完成6个月随访,1例还在随访期,心脏事件发生次数均为零,6例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加强专科护理使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比分析 49例老年 (86支血管 )和 6 1例老年前期 (98支血管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结果。结果 老年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复杂病变较多 ,在复杂病变内置入支架比率高于老年前期组 ;手术即刻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均为 98.0 % ;术前病变平均狭窄率为 (94.5± 5 .6 ) % ,术后残余狭窄率为 (7.4± 8.2 ) % ;因球囊扩张不理想置入支架的为 45 .0 % ,因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并发夹层或濒临闭塞而置入支架的比率高于老年前期组。出现严重并发症 1例(2 .0 % )。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成功率高 ,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索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检索2018年7月之前发表的文献,并对文献进行筛选、数据提取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Stata13. 0软件合并效应量。结果:共纳入15项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低Hb A1c水平组在住院期间、出院后短期和长期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风险及死亡风险显著低于高Hb A1c水平组(RR=0. 33,0. 46,0. 54,0. 53,0. 71,0. 3; 95%CI:0. 25~0. 44,0. 33~0. 64,0. 37~0. 78,0. 42~0. 68,0. 50~0. 99,0. 23~0. 63)。结论:PCI治疗后的STEMI患者高Hb A1c水平提示不良预后,需密切监测患者术后Hb A1c水平。  相似文献   

20.
陈立  林红华  王风云 《山东医药》2007,47(11):33-33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PTCA)、支架置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临床研究证实,低血压反应是冠心病介入诊疗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及时发现和处理非常重要。2000年2月~2006年10月,我院共为1108例疑诊冠心病患者行介入诊疗术(单纯冠脉造影术820例、急诊PTCA术26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