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将49例有攻击行为的精神病患者设为研究组,抽取同期住院的无攻击行为的49例精神病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自拟临床特征单因素筛选量表筛选攻击行为危险因素,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定两组的精神症状。并根据评定结果制定相应干预措施。结果研究组简明精神病量表总分、敌对性、猜疑、幻觉及行为紊乱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研究组医务人员接触不当、强制手段及患者不合作、易激惹、敌意、既往有攻击史等临床特征因素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与医务人员的接触不当及强制手段和患者的敌意猜测、幻觉等精神症状密切相关。针对其原因制定相应的系统护理干预措施,及时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可有效降低患者攻击行为或意外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将167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83例和对照组84例,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常规性健康教育,研究组患者有针对性的接受8次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前后应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评定疗效.结果:干预后研究组BPRS、NOSIE各因子分及总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健康教育可有效改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以自我管理为核心的团体教育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 将11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在两组均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实施一般个体健康教育,仅对研究组进行以自我管理为核心的团体教育干预.采用自理行为问卷(SCBQ)、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分别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入组时)和干预后(出院1年末)进行效果评定,并进行服药依从性评价.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出院1年末时SCBQ评分明显提高( P<0.01),BPRS及SDSS评分均明显降低( P<0.01),顺从服药者明显多于对照组( P<0.01).结论 以自我管理为核心的团体教育干预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自我疾病管理能力,对缓解精神症状、改善社会功能、维持身心健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采用对照分析法,对50例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50例无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结果两组精神分裂症病人在BPRS和临床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提示BPRS的幻觉、敌意猜疑因子分和临床特征中既往有攻击史、易激惹、不合作治疗、依从性差及医务人员的强制手段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及早对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及健康指导,可以将攻击行为减少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音乐治疗联合行为疗法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住院的100例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患者都给予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及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音乐治疗及行为疗法。治疗前后采用改良版维斯康辛卡片分类测验(M-WCST)和简明精神病(科)量表(BPRS)进行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M-WCST评估中的正确数和正确分类数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错误数和持续错误数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个月后,研究组的正确数和正确分类数仍明显高于治疗3个月后及对照组,错误数、持续错误数及非持续错误数明显低于治疗3个月后及对照组(P0.05)。治疗5个月后,研究组BPRS评估中在被动社交退缩、思维贫乏、意志减退、注意障碍等症状改善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睡眠障碍、幻觉妄想症状的有效率两组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音乐治疗联合行为疗法可明显改善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精神症状,对患者的康复和回归社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将167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83例和对照组84例,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常规性健康教育,研究组患者有针对性的接受8次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前后应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评定疗效。结果:干预后研究组BPRS、NOSIE各因子分及总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健康教育可有效改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韵律操治疗技术在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住院时间5年以上的58名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29例)和对照组(29例),研究组在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韵律操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2组患者分别于入组时及入组第12个周末进行评定。结果第12周末研究组BPRS、SDSS和ADL评分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韵律操治疗配合药物治疗能显著改善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对104例首次发病、经住院治疗处于恢复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研究组54例,对照组50例。研究组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认知行为干预,对照组只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采用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量表(SAPS)、阴性症状量表(SANS)、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自知力及治疗态度问卷(ITAQ)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对两组患者进行2年内康复状态评估。结果:2年末研究组BPRS、ITAQ、SD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性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1);研究组服药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性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1);研究组复发率和再入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性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认知行为干预,有助于改善精神分裂症残留症状,降低社会残疾程度,对保持精神分裂症患者良好的远期疗效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护患关系行为模式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方法将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两组均维持药物治疗,研究组采用共同参与护患行为模式,对照组采用主动—被动型护患行为模式,干预前后采用护士用简明精神病量表(N-BPRS)、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评价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N—BPRS与NOSIE评分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周后研究组患者精神症状及社会功能明显改善,N—BPRS评分总分为(28.80±2.92)分,对照组N-BPRS评分总分为(39.13±2.1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16,P〈0.01);干预组NOSIE评分总分为(53.40±6.38)分,对照组NOSIE评分总分为(75.50±7.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7,P〈0.01)。结论共同参与护患行为模式能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减轻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生活自理、社交等行为能力,对患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行为矫治和心理干预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方法 将8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实施为期8 w的、以行为矫治和心理干预为措施的康复护理,对照组不实施该康复措施.两组采用住院精神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进行康复效果的综合评价.结果 治疗前,所有量表评分两组间均元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行为矫治和心理干预能够改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对恢复和重建良好的行为和社会功能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慢性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患者康复过程中的应用.方法对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且以阴性症状为主的慢性患者7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给予常规护理合并认知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单用常规护理.应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阴性症状量表(SANS)进行评定,观察12周.结果研究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常规护理合并认知心理护理干预法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示范法对长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和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将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病房管理和健康宣教、集体心理治疗。研究组同时接受示范行为训练。为期3年,入组时及每半年作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SDSS)平均评分评定其精神病严重程度和社会功能状况。结果:研究组在3年中7次的BPRS、SANS、SDSS评分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在2年后的SANS、SDSS评分明显高于2年前(P〈0.01)。住院2年后,对照组的SANS、SDSS评分高于研究组(P〈0.05)。结论:示范法能减少长程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住院综合征的发生,有效的保持其社会功能,有利于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病人外走原因及方式,旨在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杜绝此现象,保证病人安全.方法:选择 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精神科住院治疗的有外走行为的130例病人(观察组)与随机抽取的130例无外走行为的住院病人(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病人在自知力缺乏、不能耐受锥体外系反应、受幻觉妄想支配、意识及定向力障碍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观察组130例外走住院精神病病人中,外走方式为尾随工作人员、在检查及治疗途中、借探视开放时间、撬开门锁外走、破坏门窗外走及陪护病区家属大意给病人外走机会外走,占总外走比例依次为32.31%,23.08%,15.38%,11.54%,10.77%,6.92%.结论:针对住院精神病病人外走行为的危险因素进行综合预防及护理措施可减少外走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对策。方法对158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及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进行评定;比较有、无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BPRS评分。结果158例患者中,有攻击行为82例(51.89%),无攻击行为76例(48.10%);两组BPRS评分比较,有攻击行为组的总分及敌对猜疑、激惹性、行为紊乱等因子分均明显高于无攻击行为组(P0.01),思维障碍因子分前者高于后者(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与精神症状密切相关,护理人员及时评估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及早采取有效护理干预,可降低和控制攻击行为发生,并能有效减少医疗纠纷及意外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认知行为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物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阳性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有持续幻觉和/或妄想等阳性症状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8例,对照组52例。两组均维持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研究组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联合普通心理治疗。观察3mo。于治疗前及治疗3mo末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3mo末,研究组有效率91.7%,对照组为76.9%,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04,P〈0.05);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分,治疗3mo末研究组总分、幻觉和思维障碍因子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下降(P〈0.01),对照组总分有显著性下降(P〈0.01),但研究组总分、幻觉和思维障碍因子分均较对照组下降显著。结论认知行为治疗有助于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的改善、自知力恢复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对100例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系统的心理治疗(研究组)和常规治疗护理(对照组)。运用Markova、BPRS和SI量表等评价患者的康复情况。结果研究组Markova、BPRS、SI分值前后对照显著性差异,研究组服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实施心理干预能明显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提高服药依从性,对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采用对照分析法,对50例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50例无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结果 两组精神分裂症病人在BPRS和临床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提示BPRS的幻觉、敌意猜疑因子分和临床特征中既往有攻击史、易激惹、不舍作治疗、依从性差及医务人员的强制手段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 及早对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及健康指导,可以将攻击行为减少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积极护理干预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的影响。方法将243例住院精神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127例)和对照组(116例),研究组予以积极的护理干预配合药物治疗,对照组予以药物治疗,进行4周的观察。结果入组时两组的NOSI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4周末研究组NOSIE量表的激惹、精神病理低于对照组,社会能力因子分高于对照组;研究组在观察期间冲动行为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住院精神病患者进行积极的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其发生冲动行为的风险,并对患者的社会功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行为干预联合心理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暴力行为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接受行为干预联合心理护理,观察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暴力行为发生率、精神症状等)。结果:护理前,两组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外显攻击行为量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外显攻击行为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精神病理、阴性症状、阳性症状评分也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行为干预联合心理护理,可显著改善其精神症状、暴力行为,进而提升其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系统行为干预对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2例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维持药物治疗(原则上首选口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利培酮等来维持治疗,但视病情需要可适当选用典型抗精神病药处理)及常规院内管理(常规临床护理,定时吃药,规律饮食及作息),3个月为1个疗程;研究组在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入院服药治疗2周后(治疗同对照组),辅以系统行为干预措施:示教为45min·次-1,2次·周-1,实践活动根据患者院内生活内容每天开展时间不少于2h,3个月为1个疗程。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SI)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分别在系统行为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 2组患者在治疗前BPRS、ADL、SSS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在治疗3个月后BPRS、ADL、SSSI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研究组较对照组降低的更明显(P<0.05或P<0.01)。结论系统行为干预不仅可以加强药物对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可改善其阴性症状,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及整体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