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总结嗜酸性筋膜炎(EF)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该病认识.方法 对北京协和医院199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6例住院患者的人口学特点、临床表现、系统受累、实验室检查、病理及治疗等进行分析.结果 ①16例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3例;平均发病年龄(47±8)岁;②3例在发病前有明确的劳累或剧烈运动史;③6例存在抗核抗体阳性(6/12);3例类风湿因子(RF)阳性(3/10);6例出现高γ球蛋白血症(6/7);8例IgG增高(8/13);10例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高(10/16);④仅1例出现血小板减低(1/16),余无系统受累表现.结论 本病可能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发病的一种自身免疫病.系统受累较少.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对本病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嗜酸性筋膜炎(eosinophilic fasciitis,EF)患者的临床特点,并与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进行比较,提高对EF的认识。方法收集山西大医院和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02年5月至2013年5月EF住院患者资料,以及2011年12月至2014年8月山西大医院确诊为SSc的住院患者资料,对其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治疗与转归等进行比较。结果 EF男性多见而SSc女性多见(P0.001);EF组年龄和病程均低于SSc组(P0.01);且EF组发病前有明确诱因5例(42%),而SSc组发病前均无明确诱因。以雷诺现象为首发症状者在SSc组(54%,1324)显著高于EF组(0%),而EF患者多同时伴有明显疼痛(50%,612)(P0.05)。EF组皮肤及脏器受累均显著低于SSc组(P0.05)。EF组患者(58%,712)嗜酸粒细胞较SSc组(0%)显著升高(P0.05),而抗核抗体阳性率则明显降低(P0.05)。EF组病例用泼尼松治疗效果显著,预后较SSc好。结论 EF与SSc在一般情况、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EF可能为一种不同于SSc的独立性疾病。 相似文献
4.
嗜酸性筋膜炎致多器官受累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58岁,住院号408220,自1999—08起于摔伤后左下肢红、肿、疼痛、伴发热;最高体温达40℃,经对症治疗后好转。4月后渐出现全身浮肿、疼痛、乏力、纳差、间断发热,1年后上述症状加重,伴进行性四肢无力,皮肤奇痒,体重减轻约5kg,咳嗽,咯少量白色痰,胸闷,气短。当地医院骨髓涂片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于2000—08—23日入院。 相似文献
5.
混合型嗜酸性胃肠炎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18岁。因反复脐周隐痛1年,加重伴呕吐2 d入院。患者一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脐周持续性隐痛,阵发性加剧,伴腹胀、肠鸣、恶心、频繁呕吐,呕胃内容物。偶有稀便、低烧。外院诊断“结核性腹膜炎”,抗结核治疗半年无效。近两天,上述症状加剧入院。否认肝病及药物过敏史,无寄生虫感染史。查体:腹平软,揉面感,脐周压痛( ),肝 相似文献
6.
7.
正1病例介绍患者,男,25岁,渔民,于2017-01-06出海捕鱼时不慎因船舱起火导致全身严重烧伤,伤后送往当地医院行补液抗休克、抗感染治疗,并行气管切开术及四肢、躯干烧伤焦痂切开减压术,因当地医院考虑患者病情危重,于伤后4 d转送至笔者单位。入院诊断:(1)全身多处火焰烧伤96%(Ⅲ度94%,深Ⅱ度2%)。(2)中度吸入性损伤。入院查体:体温38.7℃,心率116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13/63 mmH g(1 mmH g=0.133 k Pa),经皮血氧饱和度 相似文献
8.
嗜酸性细胞增多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学亮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1999,8(1):48-52
正常状态下,体内的嗜酸性细胞水平是受到严密调控的,它仅占外周血白细胞的1%~3%,绝对计数不超过0-35×109/L。在组织中仅见于胃肠道粘膜[1,2]。然而,在过敏、寄生虫感染和癌症等疾病状态下,嗜酸性细胞可以选择性地积聚于外周血和任何组织。嗜酸性细胞增多有其重要的临床效应。一方面,由于它的致炎作用使组织损伤,另一方面,也可因它的抗寄生虫作用而有益健康[2]。本文主要温习嗜酸性细胞的生理学特征,并对嗜酸性细胞增多的发病机制、检查、诊断以及治疗途径等作一综述。1 嗜酸性细胞的生理学特征嗜酸性细胞…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 58岁。诊断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性淋巴瘤, 使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治疗6个月后出现颜面、四肢及躯干皮疹伴皮肤变硬, 双腕、肘和膝关节僵硬并功能受限,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0.07×109/L升至3.3×109/L), 双前臂磁共振成像示皮下组织增厚, T2压脂序列(T2WI)示肌群间肌筋膜信号增高, 增强后明显强化。右前臂皮肤活检病理示, 筋膜层增厚及纤维化, 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最终诊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相关嗜酸性筋膜炎(EF), 予甲泼尼龙 40 mg/d+甲氨蝶呤10 mg/周+巴瑞替尼4 mg/d治疗1个月后, 患者皮肤肿胀硬化较前明显减轻, 关节功能改善,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降至正常(0.17×109/L)。ICI相关EF属少见的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检索国外文献报道的20例EF患者, 结合本例共21例患者, 使用ICI至出现EF的中位时间12(8, 15)个月, 临床表现以皮肤受累(19例)、关节功能受限(11例)、肌痛/肌无力(9例)为主。16例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7例患者经3(1, 8)个月的... 相似文献
10.
嗜酸性胃肠炎是一少见病,自 Kaizser 1937年首次报道至今文献报告不超过100例,国内仅有少数病例报告,我们最近遇见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张××,男,73岁,广东花都人。主因呕吐、腹泻1月,于2000年1月17日入院。患者于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恶心、 相似文献
11.
肝嗜酸性肉芽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嗜酸性肉芽肿(HePaticeosinophilic-granucoma简HEG),是一种少见病,国内外报道极少。本病易误诊为肝癌,现将我们诊断一例报告如下。患者男,63岁。因痔疮入院。既往患过肠蛔虫、疟疾。否认结核及过敏史。入院查体:血压16/skPa,全身皮肤无结节。心肺正常。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血常规:Hb156g/L,WBC96X10’几,N0.70,L0.26,Mo0.4,来见嗜酸细胞。血沉4mm/H,肝肾功能正常,HBV系列五项阴性,AFP及CEA正常。血碱性磷酸酶正常。胃镜及纤维结肠镜未见异常。B超:肝左右叶后上方有4·0X4·ocm低回声占位性病…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 ,6 5岁 ,以间歇性血便 2周就诊。患者 2周内出现 2次血便 ,血便呈喷射状鲜红色 ,无其他伴随症状。既往30年前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术。门诊行纤维结肠镜检查见距肛门 35cm处有一肿物突向肠腔 ,表面溃烂 ,上覆污秽苔 ,绕肠壁 4 / 5周 ,质脆 ,易出血 ,该段肠管狭窄。取活检 ,病理示 :坏死渗出物中可见核异质 (癌疑 )细胞。术前诊断乙状结肠癌 ,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内肠管广泛黏连 ,腹腔内实质脏器未见癌转移灶 ,无肿大淋巴结 ,探查左半结肠未发现肿物 ,分解黏连后重新探查仍未发现肠管壁异常。考虑到分解黏连后左半结肠肠壁有轻… 相似文献
13.
嗜酸性胃肠炎是一少见病,自Kaizser 1937年首次报道至今献报告不超过100例。国内仅有少数病例报告。我们最近遇见一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15.
16.
患者,女性,26岁,"咽痒、咳嗽3天,双上肢及胸部疼痛、气促1天"于2011年10月13日入院.患者自诉3天前受凉后出现咽痒,伴阵发性干咳,无发热、咽痛,在家休息,未作治疗.1天前感双上肢酸痛及胸部痛疼,呈持续性钝痛,咳嗽时胸痛加重,伴有活动后气促,无畏寒、发热,无腹痛、腹泻,无尿频、尿急、尿痛.既往体健,否认支气管哮喘病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无寄生虫接触史. 相似文献
17.
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13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晓云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8,16(4):263-264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EC)胃肠炎(EG)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符合临床表现,经胃镜、腹腔镜及病理学检查确诊的13例EG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所有EG患者都有消化道症状,伴有外周血EC增多,其中黏膜病变13例,分布在胃、十二指肠和结肠;腹膜病变3例。13例均对类固醇激素治疗有效。[结论]EG是以EC浸润消化道为特点的少见疾病,对类固醇激素的治疗疗效好。 相似文献
18.
嗜酸性胃肠炎致肠梗阻及消化道出血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39岁,农民。入院前1周无明显诱因出现剑突下胀痛,伴恶心,食欲减退。疼痛无规律,自服多种药物无好转。入院前2d排柏油样便4次,总量约500 g。遂行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降段糜烂,慢性胃炎”收入院。自发病以来无发热、呕血、腹泻等症状。查体:除剑突下及脐周有压痛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