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刘桂芳  朱俊兴 《中原医刊》2007,34(24):49-50
目的探讨老年房颤(Af)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05年5月至2007年5月在我院住院有完整资料老年房颤患者124例,根据发作时间分阵发性和持续性两组,并设对照组60例(冠心病、高血压病42例及其他心脏病无Af者18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房颤病因、合并栓塞者抗栓治疗情况:结果基础疾病前3位是冠心病、高血压、风心病。阵发性房颤合并栓塞症20例,其中脑栓塞18例:持续性房颤合并栓塞症25例,其中脑栓塞20例。两组栓塞例数显著高于对照组3例,P〈0.05。但阵发性Af与持续性A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栓治疗情况单纯Af组、Af伴栓塞高危组(缺血性卒中、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瓣膜病、甲亢等)、Af已有栓塞组抗栓塞治疗率均低。结论房颤合并栓塞率高但抗栓塞治疗率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阵发性房颤发作及其相关的房性心律失常的特征,探讨其发生的触发因素.方法对47例阵发性房颤患者行12-HOLTER检测,其中男性20例,女性27例,平均(64.89±12.70)岁.对阵发性房颤组(分为诱发组、未诱发组)及对照组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探讨触发机制.结果(1)41例患者的12-HOLTER检出阵发性房颤79阵/次.72阵/次由房性早搏诱发,占91.1%(72/79);6阵/次突然发生,占7.6%(6/79);1阵/次由心房扑动所诱发,占1.3%(1/79);(2)诱发组与未诱发组及对照组相比,房性早搏联律间期明显缩短,(490±90)ms,(590±140)ms,(630±90)ms,P〈0.05;房早指数明显较小(0.52±0.12),(0.62±0.09),(0.71±0.06),P〈0.05;房性早搏呈“P’on T”现象几率明显增高(84.72%,26.39%,2.78%,P〈0.05);诱发组的房早前周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990±280)ms,(940±210ms),P〈0.05;(3)阵发性房颤发作前2min。30s内与总时程内的房性早搏频度相比明显增大(由0.43次/min增加至3.5次/min、6.00次/min,P〈0.05);(4)诱发阵发性房颤的房性早搏多起源于左心房上部(61/72,84.7%).结论阵发性房颤多由房性早搏所诱发,其中房性早搏联律间期短、房早指数小、呈“P’on T”现象、房早前周期延长同时房性早搏频度增快时更容易诱发阵发性房颤的发生,且大部分起源于左心房上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左房增大同时合并房性早搏与阵发性房颤的关系.方法 根据心脏彩超及12导联动态心电图将120例房性早搏患者分为左房增大合房性早搏组(A组n=80例),无左房增大合并房性早搏组(B组n=40例).对比两组阵发性房颤的发生率、及发生阵发性房颤患者中触发情况的比较.结果 左房增大合并房性早搏组阵发性房颤发生显著高于无左房增大组,P<0.01(x2=20.44);左房增大患者中由房性早搏触发阵发性房颤显著高于无左房增大组,P<0.05(x2=4.083);由“P' on T”现象的房性早搏触发阵发性房颤发生显著高于非房性早搏触发的阵发性房颤.结论 左房增大同时存在“P' on T”现象的房性早搏患者更易发生阵发性房颤,应早期药物干预降低阵发性房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用24h动态心电图观察房性早搏诱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与房性早搏的关系。方法对30例经动态心电图诊断为阵发性房颤患者,统计房早次数,阵发性房颤的发作阵次,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房早前周期,未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房早前周期。结果3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中,24h平均房早(10998±1896)个,阵发性房颤(232±42)阵,其中25例(83.3%)由房早诱发,3例(10%)由短阵房速诱发,2例(6.7%)由房扑诱发。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及房早前周期分别为(360.2±40.2)ms和(808±89)ms,未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及房早前周期分别为(418±40.6)ms和(716±102)ms,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明显短于未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诱发房颤的房早前周期比未诱发房颤的房早前周期长(P〈0.01)。结论阵发性房颤由房早始动,其与房早联律间期及前周期有关,加强对房性早搏的认识,以减少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房颤之间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深入探讨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患者的NT-proBNP水平有无不同.方法 选择150例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伴有房颤的患者75例(房颤组),无房颤患者75例(对照组),以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评价心功能.结果 房颤组NT-proBNP浓度高于对照组.阵发性房颤组患者和持续性房颤组患者NT-proBNP浓度无明显差别.结论 在相同心功能情况下,房颤组NT-proBNP浓度高于对照组;阵发性房颤组患者和持续性房颤组患者NT-proBNP浓度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阵发性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患者静脉注射胺碘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阵发性房颤伴快速心室率的64例器质性心脏病患者,首次静脉注射胺碘酮150mg,15min后无效时重复应用,然后用微泵静脉维持1mg/min,6h后改为0.5mg/min维持18h。结果负荷量为150~300(198+46)mg,转复成功率为78.1%,副作用发生率9.4%。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并发器质性心脏病的阵发性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是有效、较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中医药治疗早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搏是一种心脏异位起博,临床上最常见的是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可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或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对伴有心肌缺血或心衰的早博,可诱发房速、房颤或室速、室颤.临床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因其不良反应,尤其是致心律失常效应或减弱心肌收缩力等作用制约了其在临床上长期应用.采用中医药辨证施治、中医专方专药治疗,因其不良反应少,且标本兼治,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8.
沈钧乐  史若飞  王渝佩  徐幸  岳瑞华  张红 《重庆医学》2004,33(12):1817-1818
目的探讨体表电生理指标对阵发性房颤患者的预测价值.方法对54例特发性房颤(Ⅰ组),51例器质性心脏病伴阵发性房颤(Ⅱ组),50例正常人(Ⅲa组)和55例不伴房颤的器质性心脏病(Ⅲb组)用分规测量12导联心电图的同一心动周期的P波时限.得到P波时限的最大值(Pmax)和最小值(Pmin), P波离散度(Pd).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内径(LAD)和射血分数(LVEF).结果 Pmax在Ⅰ、Ⅱ组间P<0.025,Ⅰ、Ⅲa组间P<0.01,Ⅱ、Ⅲb组间P>0.05; Pd在Ⅰ、Ⅱ组间P<0.05,Ⅰ、Ⅲa组间P<0.05, Ⅱ、Ⅲb组间P>0.05;而Pmin在各组间无差异;LAD和LVEF在Ⅰ、Ⅱ组间P<0.01,Ⅱ、Ⅲb组间和Ⅰ、Ⅲa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以Pmax≥115ms和/或Pd≥45ms为阳性标准,其对特发性房颤的敏感性72.58%,特异性94.36%,准确性88.64%.结论 Pd和Pmax对预测阵发性房颤是2个有用的电生理指标,但不能将器质性心脏病伴阵发性房颤者从器质性心脏病者中区分出来,左房扩大和LVEF的降低是导致器质性心脏病合并阵发性房颤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体表电生理指标对阵发性房颤患者的预测价值.方法对48例特发性房颤(Ⅰ组),85例器质性心脏病伴阵发性房颤(Ⅱ组),50例正常人(Ⅲa组)和80例不伴房颤的器质性心脏病(Ⅲb组)用分规测量12导联心电图的同一心动周期的P波时限.得到P波时限的最大值(Pmax)和最小值(Pmin),P波离散度(Pd).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内径(LAD)和射血分数(LVEF).结果 Pmax在Ⅰ、Ⅱ组间P<0.025,Ⅰ、Ⅲa组间P<0.01,Ⅱ、Ⅲb组间P>0.05; Pd在Ⅰ、Ⅱ组间P<0.05,Ⅰ、Ⅲa组间P<0.05,Ⅱ、Ⅲb组间P>0.05;而Pmin在各组间无差异;LAD和LVEF在Ⅰ、Ⅱ组间P<0.01,Ⅱ、Ⅲb组间和Ⅰ、Ⅲa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以Pmax≥115ms和/或Pd≥45ms为阳性标准,对特发性房颤的敏感性72.58%,特异性94.36%,准确性88.64%.结论 Pd和Pmax对预测阵发性房颤是两个有用的电生理指标,但不能将器质性心脏病伴阵发性房颤者从器质性心脏病者中区分出来,左房扩大和LVEF的降低是导致器质性心脏病合并阵发性房颤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我院于1978年12月~1979年8月应用国产丙吡胺治疗90例各类心律失常患者。其中室性早搏32例,房性旱搏16例,室上性心动过速14例,结性早搏6例,持久性房颤6例,阵发性房颤6例,房性早搏伴短阵房性心动过速3例,房颤伴室性早搏2例,房颤伴短阵室性心动过速2例,房颤伴预激综合征、阵发性房颤伴室性平行心律及多源性室性早搏伴房性早搏各1例。治疗方法丙吡胺,每片100毫克,每支5毫升含50毫克,由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及上海第二制药厂合成药研究所供给。用法:一、口服:每次100毫克,每日3次,一周后无效,改为每次100毫克,每日4次,一周后再无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触发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查资料。结果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前出现房性早搏218次,占88.98%;短阵房性心动过速18次,占7.35%;窦性心动过缓5次,占2.04%;长R—R间歇1次,占0.4t%;其余3次占1.22%。结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触发因素中房性早搏最常见,动态心电图记录时间长,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充足的依据,进一步为临床治疗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陈吉丽  王玮 《医学综述》2009,15(22):3461-3463
近年来,国内外对阵发性心房颤动诱发因素的研究提示,房性期前收缩是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也是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在无心房颤动病史人群中房性期前收缩的发生率较高,且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频发房性期前收缩并不总能诱发心房颤动,有必要分析房性期前收缩与心房颤动发作之间的相关性。对其相关心电图特征进行总结,对预防与控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评估中老年心房颤动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间未明确病因的中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定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期住院非冠心病房颤患者62例定为对照组,分析研究组危险因素,并对所有患者进行冠脉造影检查,观察两组患者与冠心病关系。结果高血压患房颤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因素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持续性房颤为45.45%,明显高于本组阵发性房颤16.17%(P〈0.05),与对照组持续性房颤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ST-T改变为47.37%,与本组非ST-T改变及对照组ST-T改变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老年为心房颤动高发人群,如有危险因素或并发危险因素,未明确病因合并持续性房颤且ST-T改变患者,应考虑为冠心病引发,但不能确诊,仍应以冠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冠心病心房颤动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射血分数(EF)的变化,探讨炎症机制在心房颤动发生、发展与维持中的作用以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测定108例冠心病心房颤动患者(房颤组)和非房颤患者108例(对照组)血浆hs-CRP和IL-6浓度,同时测定左心室EF值,分析hs-CRP和IL-6变化与房颤和EF的关系。结果:房颤组血浆hs-CRP、IL-6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且持续性房颤组血浆hs-CRP、IL-6浓度高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房颤组EF值低于对照组(P〈0.05),EF值与血浆hs-CRP、IL-6浓度成负相关(r〈0)。结论:炎症反应在房颤的发生、发展与维持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并与心功能减退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左房内径变化与心房颤动之间的关系。方法将冠心病患者分为3组:非心房颤动组、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持续性心房颤动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冠心病人左房内径增大者,心房颤动及二尖瓣返流发生率明显高于左房内径正常者(P〈0.01)。结论冠心病人左房内径增大者,心房颤动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与房颤的相关性.方法 对2010年7月~2013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睡眠障碍病患均进行多导睡眠仪监测(Polysomnography,PSG).随机抽取61例OSAHS患者作为OSAS组,另取61例正常者为正常组,比较两组体征数据情况.而后将OSAHS组患者根据病情程度分为轻度、中度以及重度组,比较三组间房颤发生情况.结果 OSAHS组AHI、氧减指数、微觉醒指数以及平均SaO2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SAHS组窦性心动过缓、室性早搏、室上性早搏以及房颤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轻度及中度组相比,重度组房颤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房颤与OSAHS呈高度正相关,房颤发生情况可以为诊断OSAHS患者病情程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阵发性房颤患者12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原发病基础上,给予胺碘酮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用药基础上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26,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左心房内径比较无差异(t=0.043,P〉0.05);治疗后观察组左心房内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21,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与胺碘酮联用能显著缩短左心房内径,显著减少房颤的复发和持续性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程仁力  黄涛  张澍  黄利军  孙彤  谢后田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12):1357-1358,1361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探讨炎症与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将84例心房颤动患者分为持续性心房颤动组(> 30 d)43例和阵发性心房颤动组(< 48 h)41例,并选择40例水平窦性心律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hs-CRP。结果:持续性心房颤动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高于阵发性心房颤动组和对照组(P<0.01),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房颤动与炎症有关,炎症参与了心房颤动的发生和持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