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源肿瘤。近年来,胃肠间质瘤的诊断、治疗与研究进步迅速,尽管分子靶向药物如伊马替尼(格列卫)对其疗效显著,但手术切除仍是原发GIST获得临床治愈的最佳途径。自Lukaszczyk等[1]首次应用腹腔镜行胃间质瘤切除以来,因其对机体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使腔  相似文献   

2.
食管巨大间质瘤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女,46岁。6年前无明显诱因而出现进食固体食物时有梗噫感,经纤维胃镜检查示食管中段平滑肌瘤,因认为是良性病变未予以重视。近半年来梗噫症状明显加重伴进食困难,且出现胸骨中段后方疼痛,阵发性加剧牵涉至肩背部伴有呕吐,间歇性胃寒发热。食管钡透诊断:(1)食管中下段癌(髓质型);(2)食管平滑肌瘤。CT诊断:食管中段肿瘤。故入院手术治疗。术中所见:食管长9.5cm,连接部分胃贲门部组织,食管粘膜下见一巨大实质性肿块10cm×7cm×4cm,表面有食管粘膜披覆,境界清,周边光滑,向食管腔内突入。肿块切…  相似文献   

3.
肝脏原发性胃肠间质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IST)少见,而肝脏的原发性胃肠间质瘤罕见有报道。我们收治1例,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患者男,45岁。因上腹隐痛不适,CT发现肝多发性囊肿4个月于2006年5月15日入院。2006年1月爬山时觉右腰疼痛不适,院外B超和CT提示肝多发囊肿,因腹痛难忍,从2006年2月份始先后给予穿刺抽液3次,抽出量分别为800ml、1000ml、2300ml咖啡色液体,然后每次抽液后反复用酒精溶液冲洗,直到冲洗液无血性液体为止。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GIST)外科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9~2005年外科治疗的32例胃肠间质瘤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本组术前均未能取得病理诊断。诊断依据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肿瘤发生部位:胃21例,小肠8例,直肠1例,肠系膜2例。肿瘤大小:≤5cm8例,>5cm24例。肿瘤的大小与良恶性相关(P<0.05)。生存率:术后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1.3%和65.7%。局部完整切除和肿瘤及所在器官切除患者生存率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255)。结论1)GIST术前确诊困难,明确诊断主要依靠术后病理检查,CD117和CD34阳性可以作为GIST的诊断标志,而肿瘤的大小是判断良恶性的重要指标。2)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原则上施行局部完全切除即可,广泛切除或扩大淋巴结清扫不能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胃肠间质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因其形态及生物学行为多变,诊断及临床治疗存在较大困难,结合目前国内外对胃肠间质瘤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伊马替尼对胃肠间质瘤的治疗特点,以提高对胃肠间质瘤临床诊断及治疗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0引言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其基本肿瘤细胞是一种非定向分化多潜能的梭形或上皮间叶样细胞,过去常将其与胃肠平滑肌瘤、胃肠平滑肌母细胞瘤、胃肠平滑肌肉瘤相混淆,术前诊断困难,预后差.我们对我院2003-01/2008-04收治的31例GIST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胃肠间质瘤的诊断经验,以期对临床病理工作有所借鉴。方法回顾性研究一组胃肠间质瘤,HE染色,免疫组化标记Vimentin、CD117、CD34在该组肿瘤的表达情况。结果该组46例标本中Vimentin均阳性,CD117阳性45例,CD34阳性32例。结论Vimentin、CD117、CD34对胃肠间质瘤特异性表达,具有临床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官斌  朱一宁  王昌波 《广西医学》2009,31(11):1652-1653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胃和小肠间质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3例胃和小肠间质瘤患者均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结果23例胃肠间质瘤患者,肿瘤直径2—8cm。腹腔镜或联合超声内镜胃楔形切除13例,远端胃部分切除2例,近端胃部分切除5例,腹腔镜辅助下部分小肠切除3例。手术时间(82±25)min,术中失血量(65±28)ml,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2.2±1)d,住院(7.5±2.5)d。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出现吻合口出血1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访3~24个月。均未见复发。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胃和小肠间质瘤安全、可靠、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9.
胃肠间质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组织起源以及概念和诊断。方法:收集近年来国内外最新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和献复习。结果:近年由于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电镜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胃肠间质瘤被认为是起源于胃肠道卡哈尔间质细胞,所以我们把“胃肠造间质瘤”改称为“胃肠道起搏细胞肿瘤”用于描述缺乏明显的平滑肌、神经鞘或其它分化特征的胃肠造间叶肿瘤。结论:胃肠道间叶性肿瘤认识变化快。对任何肿瘤的认识都有类似过程,要及时跟上步伐,抓住要领,作好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10.
牙韩清  黄顺荣  秦千子  冯泽荣  麦威 《广西医学》2008,30(10):1605-1606
胃肠间质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约占胃肠肿瘤的2%,以手术治疗为主,随着病理免疫组化的深入研究及靶向治疗药物的出现,近年来胃肠间质瘤的治疗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我院2002~2007年诊治的41例胃肠间质瘤,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根据不同部位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总结其外科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经手术治疗的97例原发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临床特点、手术方式进行分析。结果 97例原发GIST患者,其中58例胃间质瘤中,行胃部分切除44例、近端胃切除6例、远端胃切除5例、全胃切除1例、姑息手术2例;19例小肠间质瘤中,行小肠部分切除17例、姑息手术2例;7例十二指肠间质瘤中,行十二指肠局部切除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1例、姑息手术1例;6例结直肠间质瘤中,行结直肠部分切除5例、姑息手术1例;7例其他部位的原发GIST患者均行开腹手术。联合原发部位以外脏器切除占7.22%(7/97)。腹腔镜手术占6.19%(6/97)。结论 GIST发病部位多样,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合理的手术方式,完整切除肿瘤是治疗关键。  相似文献   

12.
庞鹏  郑翔  王辉 《中级医刊》2011,(2):93-93
1病例简介患者男,51岁。因“体检时胸片提示纵隔肿物4个月”于2009年8月20日人院。患者人院前4个月于外院体检时查胸片提示有纵隔肿物,为进一步诊断做上消化道造影、胸部CT及胃镜,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因患者无进食哽噎、下咽困难等自觉不适,拒绝手术治疗。人院前1个月患者于本院复查胸部CT,提示食管肿瘤较前无明显变化。患者经考虑后决定人院手术,切除肿瘤。入院后完善术前检查,除外手术禁忌,于2009年09月04日行手术治疗。手术经左侧开胸,探查发现肿物位于食管中段气管隆凸下方,  相似文献   

13.
1病例简介 患者男,51岁.因"体检时胸片提示纵隔肿物4个月"于2009年8月20日入院.患者人院前4个月于外院体检时查胸片提示有纵隔肿物,为进一步诊断做上消化道造影、胸部CT及胃镜,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因患者无进食硬噎、下咽困难等自觉不适,拒绝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1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年龄25岁。主诉:吞咽哽噎感伴中上腹闷痛2月余。体检无明显异常。胃肠钡餐检查示:钡剂通过食管下段及贲门部见3.0cm长的半弧型压迹。考虑食管下段贲门部占位性病变。胃镜检查示:食管下段贲门部见一隆起病灶,未行活检病理检查。超声内镜提示病灶来源于食管肌层,呈低回声,内部回声不均匀,分叶状,边界不清。长径〉2.0cm。术中所见:食管下段一肿物呈梭型。  相似文献   

15.
1病例患者,女,32岁。因吞咽梗阻一月就诊。经胃镜检查发现:距门齿35厘米处见一直径约为2厘米半球形肿物,粘膜光整,质地较硬,胃镜尚能通过。为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行超声内镜检查,提示:病变处为一低回声团,  相似文献   

16.
1983年,Mazutt等首次提出胃肠间质瘤(GTST)。其发病率均占消化道恶性肿瘤2.2%,发病年龄60-80岁,无性别差异。在我国,每年平均发病约有2—3万例。胃肠间质瘤60%-70%发生在胃,肿瘤的生长部位、大小,核分裂象。侵犯深度。有无转移对肿瘤患的预后有密切关系。本报告2例并复习有关献。  相似文献   

17.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组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由未分化或多能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属于消化道间叶性肿瘤,是一个随着临床病理技术发展而逐渐成熟的概念,具有独特的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17例,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及临床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18.
胃肠间质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胃肠间质瘤外科手术疗效,以及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方法:对36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外科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术前并未进行病理诊断。诊断结果根据术后病理、免疫组化结果进行。患者肿瘤发生部位集中在以下区域:胃19例,小肠10例,直肠2例,肠系膜5例。肿瘤的直径在5 cm以内的有9例,大于5 cm的27例。肿瘤大小于良恶性表现出相关性(P<0.05);治愈率:术后1年以上的存活率为100%,3年以上的存活率为82.3%,5年以上的为65.2%。结论:对该病患进行术前诊断相对困难,主要依靠术后的病理检查确诊,CD117、CD34的阳性也协调诊断,肿瘤的大小和患者的病情往往呈正比,进行手术治疗任然是现在较有效的治疗手段。广泛切除或扩大淋巴结清扫不能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腹腔镜手术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响。方法 2016-01至2018-03这段时间以来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8例胃肠道质瘤手术肠胃质瘤病人被认为是受试者。根据病人者的意愿,将他们编为两个不同的治疗小组,以便于对照试验。包括腹腔镜组和开放组(各组的样本量各位64例)。在开放组中进行开腹手术,并在腹腔镜组中进行腹腔镜手术。结果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较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7.5%,腹腔镜组总有效率为93.75%。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中腹腔镜的治疗手术和传统的开腹手术都是目前治疗胃肠道质瘤的有效方法,而且相较于传统的直接开腹对病患的内脏进行手术的开腹手术,腹腔镜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对病人身体的损害程度。有效地减少患者术中失血量可以帮助胃肠道质瘤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