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傅继勇  陈超 《中原医刊》2007,34(8):46-47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体会。方法对53例GIST病人的临床表现、病理结果、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GIST53例,其中34例位于胃,6例位于十二指肠,4例位于空肠,7例位于回肠。2例位于乙状结肠。术后病理诊断低度恶性15例(28.3%)、中度恶性11例(20.8%)、高度恶性27例(50.9%),随访时间6个月。6年,13例出现远处转移或局部复发,7例死亡。结论GIST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低,其确诊依赖病理结果,目前GIST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局部病灶为主,预后与肿瘤大小、核分裂相和是否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胰腺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总结并回顾性分析我院肝胆外科收治的胰腺神经鞘瘤患者1例及文献报道的71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共计72例胰腺神经鞘瘤患者纳入总结和分析。患者平均年龄54岁(范围17~89岁),其中女性40例(56%)。临床表现包括上腹痛、体重减轻,或体检偶然发现胰腺肿物。肿瘤平均大小6.1 cm (1~20 cm)。肿瘤位于胰头部29例(40%)、胰体/尾部32例(44%),沟突部6例(8%)。肿瘤表现为实性肿物27例(38%)、囊性28例(39%)、囊实性10例(14%)。2例通过术前超声内镜下穿刺活检病理确诊,其余均为手术后标本病理诊断证实。手术治疗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3例、局部剜除术16例、胰体尾切除术15例、胰腺中段切除1例。5例(7%)患者术后病理为恶性神经鞘瘤,恶性组肿瘤大小明显大于良性组[(13.8±6.2)cm vs (5.6±4.1)cm,P =0.0004)]。手术切除患者术后随访3~65月,均无肿瘤复发、转移及患者死亡。结论胰腺神经鞘瘤临床表现缺少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肿瘤大小与良恶性具有明显相关性,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徐亮  易其林  周业江  付华 《四川医学》2004,25(4):395-396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我院近12年36例GIST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肿瘤发生部位:胃16例,小肠18例,结肠2例。肿瘤直径2~18cm(平均7cm),肿瘤大小与良恶性有关。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痛和腹部肿块。术后随访1~5年,病死率17%(恶性为44%)。结论 GIST临床表现不典型,术前诊断困难,光镜下不易与平滑肌性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鉴别,免疫组化有重要诊断价值,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瘤2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收集我院27例GIS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平均发病年龄48.6岁。发生部位分别为:胃13例(48.1%),空肠7例(25.9%),回肠5例(18.5%),十二指肠、结肠各1例(各3.7%)。本组病例术前均未能确诊。27例均行外科手术切除,病理证实良性21例(77.8%),恶性6例(22.2%)。肿瘤的大小与良恶性相关(P<0.05)。术后随访:良性GIST18例,平均随访时间24.6个月,16例无局部复发、转移;2例术后1年内复发再手术;恶性GIST6例,平均随访26.4个月,3例局部复发再手术,1例肝肺转移:2例死亡。5例恶性GIST术后辅以不规则化疗,但生存期未见明显变化。结论:GIST消化道症状无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肿瘤的大小是判断良恶性GIST的重要指标。目前间质瘤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对复发或远处转移者应积极再次手术,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收集我院27例GIS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平均发病年龄48.6岁.发生部位分别为胃13例(48.1%),空肠7例(25.9%),回肠5例(18.5%),十二指肠、结肠各1例(各3.7%).本组病例术前均未能确诊.27例均行外科手术切除,病理证实良性21例(77.8%),恶性6例(22.2%).肿瘤的大小与良恶性相关(P<0.05).术后随访良性GIST 18例,平均随访时间24.6个月,16例无局部复发、转移;2例术后1年内复发再手术;恶性GIST 6例,平均随访26.4个月,3例局部复发再手术,1例肝肺转移2例死亡.5例恶性GIST术后辅以不规则化疗,但生存期未见明显变化.结论①GIST消化道症状无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②肿瘤的大小是判断良恶性GIST的重要指标;③目前间质瘤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对复发或远处转移者应积极再次手术,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6.
恶性胃肠道间质瘤25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胃肠道恶性间质瘤 (GIST)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5例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资料、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该组胃肠道间质瘤 2 5例 ,其中 14例位于胃 ;8例发生在小肠 ,其中 2例位于小肠系膜 ;结肠 2例 ;直肠 1例。临床表现主要为消化道出血 (占 6 4 % ) ;腹部包块 (占 2 4 % ) ;体检发现贫血 (占 8% ) ;B超检查发现肝转移病灶 (占 4 % )。术前均行内窥镜、B超及CT检查。术前仅 3例病理确诊 (占12 % )。均行手术切除 ,无手术死亡。其中局部切除 18例 ,7例扩大切除 淋巴结清扫。 2 1例患者获得随访 3~38 6个月 ,术后 1年内复发 7例 (其中肿瘤大于 7cm 6例 )占 33%。死于GIST 8例 (均为肿瘤大于 7cm及伴肝转移病例 )占 32 %。 4例患者术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格列卫 )辅助化疗 3~ 7个月 ,至今全部存活。结论 GIST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性 ,术前确诊率低 ,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确诊率。预后与肿瘤大小及是否转移有关。治疗以手术局部切除病灶为主 ,有条件的患者建议辅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 ,有助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36例GIST的病例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CD34、CD117、Vimenti、Desmin、Aetin、S-100共6种免疫组化分析。结果肿瘤的发生部位:胃15例(54%),小肠11例(39.6%),其他部位10例(36%)。肿瘤直径0.5~20cm(平均6.5cm)。肿瘤最大直径≥5cm,核分裂相数≥5/50HPF及有溃疡形成3项在良性与恶性之间有显著意义。免疫组化的阳性表达结果为:11例恶性及潜在恶性GIST中CD34、CD117、Vimenti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9例(81.8%)、10例(90.9%)、11例(100%),Desmin(-)、Actin(-)、S-100(+)表达分别为10例(90.9%)、11例(100%)、9例(81.8%)。结论肿瘤的大小是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重要指标,GIST具有独特的免疫组化表型,是何别于平滑肌肿瘤的一类成分复杂的间叶性肿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对2000年至2006年收治的23例GIST病人的临床表现、手术处理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人均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良性6例(26.1%),交界性5例(21.7%),恶性12例(52.2%)。随访时间6个月至5年。6例出现远处转移或局部复发(其中4例再手术,2例正在口服格列卫治疗)。结论GIST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低,其确诊依靠病理结果;目前治疗仍以手术为主,合理规范完整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ic intestinal tumour,GIST)的生物学性质与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为临床判断GIST的良、恶性提供参考。方法:分析本院2003年6月—2007年6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8例GIST病例的资料。本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18~73岁),平均55.2岁。38例GIST病人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对切除标本进行横径检测、光镜下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38例病人切除肿瘤中,26例良性,肿物平均直径3.16cm;5例潜在恶性,平均直径5.25cm;7例恶性,平均直径9.17cm。光镜下细胞形态分类:梭形细胞为主型21例,上皮细胞为主型12例,混合细胞型5例。良性组肿瘤无明显出血、坏死,细胞无异型性,核分裂少见。恶性组肿瘤组可见出血坏死,细胞丰富,明显异型性,核分裂多见。38例行以下五个免疫组化指标测定:其中CD ll7阳性者32例,CD34阳性者31例,V imentin阳性者28例,S-IOO阳性者15例,SMA阳性者10例。结论:GIST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CD ll7和CD34阳性标记是确诊GIST最有价值的免疫标记物。GIST的恶性程度与肿瘤是否出血坏死、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GIST)外科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9~2005年外科治疗的32例胃肠间质瘤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本组术前均未能取得病理诊断。诊断依据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肿瘤发生部位:胃21例,小肠8例,直肠1例,肠系膜2例。肿瘤大小:≤5cm8例,>5cm24例。肿瘤的大小与良恶性相关(P<0.05)。生存率:术后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1.3%和65.7%。局部完整切除和肿瘤及所在器官切除患者生存率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255)。结论1)GIST术前确诊困难,明确诊断主要依靠术后病理检查,CD117和CD34阳性可以作为GIST的诊断标志,而肿瘤的大小是判断良恶性的重要指标。2)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原则上施行局部完全切除即可,广泛切除或扩大淋巴结清扫不能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对其诊断、良恶性的判定和治疗的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2007年9月我院经手术切除、病理确诊的13例胃肠间质瘤病例,肿瘤直径〉10cm 2例均为恶性,5—10cm 5例(恶性4例,潜在恶性1例,),〈5cm 6例(潜在恶性2例,良性4例),核分裂≤5/50HPF 4例,〉5/50HPF 9例。结果免疫组化检测CD117阳性12例(92.3%),CD34阳性10例(76.9%),SMA阳性7例(53.8%),S-100阳性6例(46.2%)。结论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主要依靠免疫组化结果,良恶性的判断同肿瘤的大小、核分裂密切相关,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12.
胡希宏  游涛  郑志强  赵亚新 《浙江医学》2006,28(6):429-431,434
目的 探讨胃类癌的生物学行为和诊治特点。方法 对1996年5月至2005年6月收治的11例胃类癌患者进行根治性胃切除术(包括D2^+~D3淋巴结清扫术)9例,姑息性胃部分切除术2例;观察肿瘤的大体形态,并进行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将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术后随访结果进行整理和归纳。结果 肿瘤位于胃窦部4例(36.36%),胃体5例(45.45%).胃底贲门部2例(18.18%);肿瘤直径〈2cm 3例(27.27%),2~5cm3例(27.27%),〉5cm 5例(45.45%);结节型4例(36.36%),溃疡型1例(9.09%),溃疡浸润型6例(54.55%);浸润至深肌层2例(18.18%).浆膜层3例(27.27%),浆膜外6例(54.55%);区域淋巴结转移9例(81.82%);无手术并发症;4例于术后1~4年死于广泛转移及恶液质,6例健在,已生存2~7年.平均4.5年。结论 胃类癌的发病与A型慢性萎缩性胃炎、高胃泌素血症、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关系密切;早期诊断困难;治疗方式选择主要依据分型和病灶的大小及转移情况;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Ⅲ型患者淋巴结转移常见,应重视淋巴结清扫;恶性程度和预后与组织学形态、细胞分化程度、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转移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直径为1cm以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直径小于1cm非小细胞肺癌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后的I临床特点和结果。结果平均年龄为63.4岁,其中男性31名和女性29名。临床分期:Ia期53例(88%),Ⅱa期2例(3%),Ⅲa期5例(8%)。31例行肺叶切除,19例行肺段切除,10例行楔形切除,均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后分期Ia期51例(85%),Ⅱa期1例(2%),Ⅲa期3例(5%),1Ib期3例(5%),Ⅳ期1例(2%)。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不应仅根据肿瘤大小来选择是否系统淋巴结清扫,在肿瘤直径超过1cm前可能就需要手术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总结小肠间质瘤,提高诊断及处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0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2例小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小肠间质瘤良、恶性之比1:5.4。恶性间质瘤的直径大于良性间质瘤。隐性失血、隐匿消瘦、脐周隐痛、腹部肿物是小肠间质瘤的最常见表现。术前确诊为小肠肿瘤59.4%。27例恶性间质瘤中66.7%(18/27)行小肠肿瘤根治术,25.9%(7/27)行小肠肿瘤切除的减瘤荷手术,7.4%(2/27)行姑息手术。27例恶性间质瘤切除标本中6例发生淋巴转移,4例出现远处转移。结论:小肠问质瘤是较少见消化道肿瘤。多种检查方法合理应用可提高术前确诊率、术中对判断性质困难者应行根治性切除术。  相似文献   

15.
小肠原发性恶性肿瘤临床少见,早期诊断困难,我院从1983年至1997年收治经病理证实的24例,现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4例中,男性15例,女性9例。年龄7-74岁,平均引岁。发病至确诊平均时间55月。1.2肿瘤的分布及病理类型:十二指肠7例,占29.2%。其中腺癌6例,类癌1例;空肠6例,占25%。其中腺癌2例,平滑肌肉瘤2例,恶性淋巴瘤1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回肠11例,占45.8%。其中恶性淋巴瘤7例,腺癌2例,平滑肌肉瘤2例。病理分型中腺癌最多,占41.7%(10/24),其次为恶性淋巴瘤,占33.3%(8/24),平滑肌肉瘤…  相似文献   

16.
解乃昌  卢军峰  覃新干 《广西医学》2011,33(10):1325-1327
目的总结小肠原发性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31例原发性小肠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肿瘤完全切除手术后复发、转移情况及术后总生存时间。结果完全切除术29例,术后随访26例,随访期12~84个月。其中低度恶性4例,中度恶性6例,均无复发和转移,无1例死亡;高度恶性GIST16例术后2年内总复发率、转移率分别为31.2%(5/16)、50.0%(8/16),病死率分别为25.0%(4/16)、43.8%(7/16)。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小肠GIST肝转移2例,其中1例伴肺转移和大量胸腔积液,服药6个月肿瘤无进展,1例服药3个月后肝脏转移灶明显缩小,内部液化坏死区增大,15个月后因肿瘤破裂大出血死亡。结论原发性小肠GIsT的术后复发、转移与是否获完全切除术和间质瘤的恶性度有关,且常在术后2年内出现。恶性度高的患者术后更应密切随访,诊断复发、转移后可选择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  相似文献   

17.
对163例行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的肾细胞癌患者术中切缘快速冰冻病理检查与术后病理检查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平均年龄58岁(21—87岁),肾肿瘤平均大小2.8cm(1.0~4.0cm)。5例(3.1%)术中切缘病理为阳性,行。肾根治性切除,术后病理检查未发现肿瘤残余;158例术中病理为阴性者中,术后病理检查证实6例(3.8%)手术切缘存在肿瘤组织浸润。提示肾部分切除术的术中冰冻病理检查临床意义较小,对其应用价值应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提高GIST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36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对标本行CD117、CD34、Actin、S-100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本组均手术切除,其中GIST发生部位胃占63.9%(23/36),小肠30.6%(11/36),结直肠5.5%(2/36)。良性15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18例,CD117阳性表达率97%(35/36)、CD34阳性率25%(9/36)、Actin8.3%(3/36)、S-1002.8%(1/36)。结论CD117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手术仍是GIST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良 性 乳 腺 叶 状 肿 瘤 的 诊 治 体 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叶状肿瘤约占全部乳腺肿瘤的 0.3%~ 0.5% [1],组织类型与临床表现不统一,预后难测 [1~ 3]。下面就 9例良性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治疗、预后浅谈我们的体会。 1临床资料   1994年至 1998年收治 9例良性乳腺叶状肿瘤病人。全部为女性,年龄 18岁~ 56岁,平均 38岁。均可触及肿物,肿物大小 3cm~ 15cm,平均 7cm。 4例彩超检查,显示实质性肿物中有不均匀的低回声区。全部病例未行术前穿刺检查,仅 2例术前疑为叶状肿瘤,余者误诊为纤维腺瘤或乳腺癌。 7例行乳腺肿物切除术,在病理诊断后其中 1例行补救性扩大肿物切除术, 1例行…  相似文献   

20.
陈兵  高华  袁建明 《新疆医学》2011,41(3):59-63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患者病灶部位及大小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2年2月至2007年12月间在我院诊断治疗的58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诊断、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情况及手术方式等资料,并加以随访,分析病灶部位、大小对预后的影响。5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按原发部位分:胃36例,复发者9例,占25%。十二指肠7例,复发者6例,占85.71%。小肠10例,复发者3例。占30%。结直肠5例,复发者2例,占40%。将患者肿瘤直径大小按〈5cm,5-10cm,〉10cm分为三类,其中〈5cm者19例,复发者1例,5-10cm者22例,复发者8例,〉10cm者17例,复发者11例。观察患者肿瘤部位及大小与预后有无相关性。结果:肿瘤直径大小对预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肿瘤部位对于肿瘤预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肿瘤的大小是预后相关的重要指标。2.原发病灶的位置对于预后有显著性差异,十二指肠部位的间质瘤易发生复发或转移,肝及腹膜是最易发生转移的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