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以U波倒置为早期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例 1,患者男 ,5 1岁 ,因胸闷胸痛并向左下颌、肩部放射 5小时来院就诊。查心电图 (图 1A)示 ;窦性节律 ,心率93次 /分 , 、 、a VF、V6 ST 段下移0 .1~ 0 .2 m V,V2 ~ V5 导联 U波倒置振幅达 0 .0 5~ 0 .15 m V,收入院治疗。次日复查心电图 (图 1B)示 :窦性节律 ,V1 ~ V3 导联 ST段上抬 0 .2~0 .35 m V; 、 、 a VFST段下移0 .0 5 m V,T波低平、倒置 ;V1 ~ V3T波正负双向 ;V4、V5 T波倒置 ;V6 T波平坦 ;V1 、V2 r波极小。心电图诊断 :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于发病后 48小时复查心电图 (图 1C)示 :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衍… 相似文献
2.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4岁。因反复上腹部疼痛2年,加重2d入院。查体:BP 170/108mmHg。神清,急性痛苦面容。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音。心界不扩大,心率76次/min,律齐,无杂音。腹平软,无压痛,肝脾未触及。心电图示:窦性心律。P-R间期及QRS波时限正常。STV2~V3弓背上抬0.1~0.15mV。TⅠ、Ⅱ、Ⅲ、aVF、V1~V6波倒置,TV3~V6呈巨大倒置T波、T波宽大、不对称、前肢与ST段融合,开口及顶部增宽、振幅>1mV、TV4~V5深达2.7 mV,而TaVR宽、直立。QTc0.802,显著延长。左心室肥厚。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6.9mm,左心房舒张末期…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 ,5 0岁。因阵发性胸痛 4h于 2 0 0 0年 12月 15日2 3∶2 0就诊 ,入院时心电图 (图 1A)示V2 ~V4导联ST段抬高、T波高尖 ,V2 呈QS ,V3呈QrS。心电图诊断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AMI)。次日 1∶2 0心电图 (图B略 )示STV2 ~V4降至等电位线 ,V2 、V3导联Q波消失呈rS ,V2 ~V4导联转为正常图形 ,第3d 11∶3 0心电图 (图 1C)STV2 ~V3呈弓背抬高 ,TV2 ~V5倒置深宽 ,V6 正负双向 ,V2 ~V3呈rS。第 6d 10∶0 0心电图 (图D略 )V2~V6 导联完全转为正常图形。图 1 前壁AMI短期内演变正常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早期心电图中最大倒置T波(maximalnegativeTwave;NTmax)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初发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MI)10h以内来院就诊的80例患者作为对象。根据NTmax深度分为三组(1)深倒置T波(DNT)组NTmax≥10mm;(2)中度倒置T波(INT)组4mm≥NTmax<10mm;(3)浅倒置T波(SNT)组NTmax<4mm。根据铊201心肌同位素显像和锝99心室腔同位素造影分别求出心肌灌注指数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将肌酸激酶最高值(CKmax)、心肌灌注指数和LVEF作为判断心肌梗死严重程度的指标,分析了NTmax与心肌梗死面积、左室功能状况的关系。结果 NTmax出现在发病后4~102(47.2±21.4)h,NTmax与CKmax呈逆相关(r=0.416,P<0.005),与左室射血分数(r=0.564,P<0.003)呈正相关。DNT组与其他二组比较,V 相似文献
5.
以等位性Q波为首发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 ,69岁 ,因反复阵发性短暂性胸骨后疼痛 10余天 ,胸痛加重并持续性气促 3 0min ,于 2 0 0 0年 6月 8日入院。心肌酶 :CK 10 80U L ,LDH 5 3 5U L ,AST 90U L。入院即按急性心肌梗死 (AMI)常规处理 ,曾一度缓解。后又出现胸痛、心衰、心源性休克经抢救无效 ,于 6月 10日 16时死亡 ,诊断为广泛前壁AMI并心衰、心源性休克。1 资料与方法图A :6月 6日 17时 3 0分发作时所描 ,呈窦性心律 (SR) ,心电轴不偏。QRS宽 0 10s ,V4~ 6 呈Rs型 ,STV4~ 6 呈下斜型下降 0 1~ 0 15mV。图B :6月 8日 9时…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性,68岁。因突发胸闷、心前区疼痛1h就诊。体检:T37.1℃,P120次/min,R26次/min,BP100/60mmHg。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两肺呼吸音清。血清心肌酶检查:CK1548U/L。CK-MB252U/L。临床诊断: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图1)示P-P间期规则,为0.48s,频率125次/min,P-R间期0.15s,肢体导联QRS电压〈0.5mV,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Osborn(J)波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建中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5,9(6):456-458
早期复极综合征(ERS)误诊、漏诊为急性心肌梗死(AMI)屡见不鲜,而AMI时又出现J波更易与ERS相互误诊,故本文就3例AMI时出现J波(Osborn波)的心电图表现特征及与ERS鉴别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9.
10.
前壁心肌梗塞U波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86例前壁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电图V_3~V_6导联U波直立、低平及倒置等变化与异常Q波数目及射血前间期/左室射血时间比值进行分析,结果提示,U波改变的程度与心肌梗塞面积及心功能损害程度有关,反映出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2导联心电图(ECG)胸导联R波递增不良(PRWP)对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01~2015-05该院收治的胸痛伴PRWP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48例,根据PRWP是否有动态变化分为有变化组23例(A组)和无变化组25例(B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12导联ECG、心脏肌钙蛋白I(c TNI)水平、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CAG)等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前壁AMI的阳性预测值。结果 A组对前壁AMI的阳性预测值为34.78%,B组的阳性预测值为2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变化的PRWP对诊断前壁AMI仍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对18例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者胸痛发作后5h内进行连续心电图监测,以探讨各导联QRS综合波的早期变化,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3.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胸前导联U波倒置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胸前导联U波倒置的临床意义 ,将急性初发前壁心肌梗死患者 5 4例 ,分为U波倒置组 (A组 ) 19例 ,无U波倒置组 (B组 ) 35例 ,分析了其对心肌梗死范围及心功能的影响。两组间血钾浓度无显著差异 (4.11± 0 .36vs 4.2 9± 0 .41mmol/L ,P >0 .0 5 )。A组心肌酶峰值均较B组显著降低 ,病理性Q波导联数、ST段抬高导联数较B组减少 (分别为 2 .1± 1.4vs 3 .5± 2 .2 ,P <0 .0 5 ;4.9± 1.1vs 6 .0± 1.4,P <0 .0 1) ,而左室射血分数高于B组 (0 .6 1± 0 .0 8vs 0 .5 2± 0 .11,P <0 .0 1)。两组前降支近端及多支病变发生率无差别 ,但A组梗死区周围有较好的侧支循环建立。结论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U波倒置的患者心肌梗死程度较轻 ,左室功能较好 ,其机制与冠状动脉病变分布无关 ,而梗死区侧支循环建立是其病情较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60岁,因发作性心前区疼痛1天入院.既往有冠心病史3年、高血压病史半年.体检:BP22.6/13.3 kPa(170/100mmHg).双肺呼吸音清.心率58次/min,心律齐,心音正常,无杂音.肝脾未及.心电图:V_1~V_3导联呈QS型,aVL导联呈qr型,ST_(v_1-v_4)抬高,T_(1、aVL、V_1~V_6)倒置(图1A),心肌酶谱增高.按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予以吸氧、心电监测、静脉滴注硝酸甘油等处理后病情很快稳定.常规定时描记心电图至心肌梗死后第7天均呈正常演变过程(图1B).第8天07:00许患者早餐后诉胸骨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性,74岁。因突发心前区疼痛伴胸闷、气急2小时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史10余年。体检:T36.5℃,R20次/分,BP77/52mmHg。精神差,神志清,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42次/分,心律齐,各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明显压痛。入院即刻血清心肌酶学检查示:CK164.3U/L,CK-MB 11.5U/L。心电图(图1A)示:窦性心动过速,150次/分,室率42次/分,P波与QRS波无固定关系。 相似文献
16.
1 临床资料某女 ,80岁 ,突发头晕、头痛 ,伴右侧肢体无力1小时入院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5年 ,平素血压为140 / 90 mm Hg左右 ,查体 :血压 10 5 / 80 mm Hg,双肺呼吸音清 ,心律齐 ,心率 10 4次 /分 ,未闻及杂音 ,腹软 ,肝脾未触及 ,双下肢无水肿 ,神经系统 :言语笨拙 ,右上、下肢肌力 级 ,右巴氏征阳性 ;头颅 CT检查 :左侧脑梗死。入院第 2日出现胸闷气短 ,不能平卧 ;心电图 :STV1 - 6弓背抬高 0 .2~ 0 .3m V,心肌酶水平升高。诊断为 :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转入我科 ,经抢救病人存活。2 讨 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并不少见 ,特别… 相似文献
17.
18.
徐晓娟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6,3(8):943-944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58岁。因“突发恶心、呕吐伴大汗11h”于2000年8月12日入院。患者于11h前无明显诱因突感上腹部不适,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3次,大汗,无心前区疼痛,在当地医院给予药物治疗(具体药名、剂量不详),症状未缓解,转来我院急诊室做心电图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入急诊后出现室颤,给予300J电除颤1次转复窦律,血压80/60mmHg,予静滴多巴胺、间羟胺维持生命体征,收入我科。发病前无胸痛、胸闷史。既往患高血压病8年,高脂血症8年,均未系统正规治疗。1995年、1999年2次患脑梗死,遗留轻微语言障碍。吸烟20年,6-8支/d,戒烟8年。 相似文献
19.
一般认为,在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漫长愈合过程中.少数人的导常Q波及ST—T改变可以恢复至正常,而在急性期内就完全消失的实属罕见。作者遇到I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性,63岁。于晨6时30分下楼活动后突感心前区压榨样剧痛,7时30分急诊入院。患者曾于1年前有胸痛史,但未经治疗。体检:体温不高,HR72次/min,呼吸17次/min,血压14/10kPa(105/75mmHg),心界不扩大,两肺、肝脾等检查无异常。实验室检查:AST42u/L(正常值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