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面12 期我们已经连续介绍了室性期前收缩/ 室性心动过速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的适应证、定位基本原则、右心室流出道及其邻近结构和三尖瓣环、二尖瓣环、左心室间隔部、心外膜及心大静脉(GCV)最远端、希氏束旁、特发性左心室壁瘤合并室性心动过速、左冠状动脉窦起源室性期前收缩经右心室流出道优先传导和起源于右心室间隔部室性期前收缩/ 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2.
林加锋 《心电学杂志》2010,29(3):267-272
前面3期我们已经介绍了室性期前收缩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的适应证、定位的基本原则、右心室流出道及其邻近结构和三尖瓣环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及消融治疗。本期将介绍起源于二尖瓣环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3.
林加锋 《心电学杂志》2010,29(2):178-182
前面2期我们介绍了室性期前收缩射频导管消融治疗(下称消融)的适应证、定位基本原则、右心室流出道及其邻近结构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及消融治疗。本期我们介绍起源于三尖瓣环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及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4.
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是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其中右心室流出道(RVOT)室性心律失常最为常见(约占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60%~70%),左心室流出道较少见(约占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10%),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均安全有效。近来我们发现1例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的室性期前收缩经右心室流出道优先传导并消融成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上期我们已经介绍了室性期前收缩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的适应证、定位基本原则及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及消融治疗。本期我们将介绍右心室流出道邻近结构即主肺动脉干及左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及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6.
大部分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PVCs/VT)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少数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及二尖瓣、三尖瓣环、左心室间隔部附近及肺动脉干。起源于肺动脉干的PVCs/VT已有报道[1-3]。我们也作了一些研究[4]。现报道1例起源于主肺动脉干的PVCs经右心室流出道优先传导,并最终经主肺动脉干标测肺动脉电位消融成功的病例。  相似文献   

7.
林加锋 《心电学杂志》2010,29(4):343-347
前面4期我们已经介绍了室性期前收缩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的适应证、定位的基本原则、右心室流出道及其邻近结构和三尖瓣环、二尖瓣环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消融治疗。本期我们介绍起源于左心室间隔部的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及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8.
文献报道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的室性期前收缩(PVCs)多起源于心室流出道尤其多源于右心室流出道(RVOT),对于左心室心尖部来源的频发室性期前收缩行RFCA治疗罕有报道;而同时伴发隐匿旁道者,更未见之于文献。  相似文献   

9.
前面6期我们已连续介绍了室性期前收缩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适应证、定位基本原则、右心室流出道及其邻近结构和三尖瓣环、二尖瓣环、左心室间隔部及心外膜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然而,近来我们发现,部分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经右心室流出道及左心室流出道均未能找到理想靶点,但在冠状静脉最远端存在理想靶点并消融成功。本期结合2例典型病例,介绍经心大静脉最远端心室流出道性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和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10.
前面11期我们已经连续介绍了室性期前收缩 / 室性心动过速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的适应证、定位基本原则、右心室流出道及其邻近结构和三尖瓣环、二尖瓣环、左心室间隔部、心外膜及心大静脉(GCV)最远端、希氏束旁、特发性左心室室壁瘤合并室性心动过速及左冠状动脉窦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经右心室流出道优先传导的心电图特征及消融治疗.本文介绍右心室间隔部不同起源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消融治疗体会.  相似文献   

11.
大部分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少数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及二尖瓣、三尖瓣环、左心室间隔部附近。起源于左心室前间隔左前分支室性期前收缩的QRS形态与左前分支折返性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相似,绝大多数患者采用经股动脉逆行途径常规导管标测及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安全有效,但少数患者由于心脏的解剖关系,消融导管在此处无法贴靠而消融失败。近期我院1例左心室前间隔左前分支室性期前收缩患者采用股动脉逆行途径普通消融导管消融失败,  相似文献   

12.
以往的研究发现,心室流出道起源的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PVCs/VT),因起源点在心室的前上部,故在下壁导联呈R型。然而,近年来由于PVCs/VT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的广泛开展,我们发现少数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RVOT)的PVCs,在Ⅱ、Ⅲ、aVF中,亦可一个或多个导联呈非R型,现将典型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前面7期我们已经连续介绍了室性期前收缩 / 室性心动过速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的适应证、定位的基本原则、右心室流出道及其邻近结构和三尖瓣环、二尖瓣环、左心室间隔部、心外膜及心大静脉最远端室性期前收缩 / 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14.
射频消融治疗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经常规体检、生化检查、X线胸片、心脏彩超、长程心电图等各种检查后,入选室性期前收缩患者98例,其中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82例,左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10例,左心室流人道室性期前收缩6例,分别采用起搏或起搏与激动结合的方法进行标测消融,对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进行总结.结果:手术成功有90例,好转有6例(再次手术成功5例,1例室性期前收缩较前减少),手术失败2例.术后随访6个月~7年,未发生任何手术并发症.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室性期前收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该技术可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5.
<正>大部分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少数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及二尖瓣、三尖瓣环、左心室间隔部附近。起源于左心室前间隔左前分支室性期前收缩的QRS形态与左前分支折返性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相似,绝大多数患者采用经股动脉逆行途径常规导管标测及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安全有效,但少数患者由于心脏的解剖关系,消融导管在此处无法贴靠而消融失败。近期我院1例左心室前间隔左前分支室性期前收缩患者采用股动脉逆行途径普通消融导管消融失败,而采用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研究老年人不同起源部位室性期前收缩合并心肌缺血状况。方法应用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检测531例老年室性期前收缩患者,比较不同部位室性期前收缩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结果左心室室性期前收缩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高于右心室室性期前收缩(P<0.05);左心室心尖部及前壁室性期前收缩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流出道和其他部位(P<0.05)。各部位室性期前收缩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均>50.0%。结论左心室室性期前收缩较右心室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高;左心室心尖部和前壁期前收缩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最高;老年人室性期前收缩半数以上合并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17.
前面8期我们已经连续介绍了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的适应证、定位基本原则、右心室流出道及其邻近结构和三尖瓣环、二尖瓣环、左心室间隔部、  相似文献   

18.
林加锋 《心电学杂志》2009,28(6):451-455
室性期前收缩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虽然心室的各个部位均可发生室性期前收缩,但其存在好发区域。目前研究发现右心室流出道及其延伸部位(主肺动脉干)是最常见的好发部位,约占室性期前收缩的70%左右,其次是左心室流出道左冠状窦内、左冠状窦下及左心室间隔部和房室环(二尖瓣环和j尖瓣环)等是较常见的好发区域,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无基础心脏病患者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学特征对左心室瞬时泵血功能的影响,深入理解室性期前收缩导致心肌病的机制。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体检人群中无明确心脏器质疾病的室性期前收缩患者71例,分析每例患者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联律间期、起源位置及QRS时限),并在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瞬间利用心脏彩超监测左心功能,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并利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心电图特征与左心室泵血功能的关系。结果:与窦性心律相比,室性期前收缩发生时LVEF减少31.5%(37.5%∶69%,P0.05),LVEDV减少46%(52 ml∶97 ml,P0.05),SV减少63.6%(24 ml∶67 ml,P0.05)。与左心室流出道及非流出道比较,右心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时LVEF减少更加明显(P0.05)。与左心室流出道及非流出道比较,右心室流出道及右心室非流出道起源室性期前收缩对SV减少的影响更大(P0.05)。不同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对LVEDV的影响并无统计学差异。联律间期在400 ms时对LVEF及SV影响最大(P0.05);联律间期在501~550 ms时,室性期前收缩对LVEF的影响最小,此时LVEF约减少33%;与501~550 ms相比较,联律间期400 ms时LVEDV减少更加明显(P0.05)。与窄QRS(≤150 ms)相比,宽QRS(150 ms)能明显增加室性期前收缩发生时LVEF及SV的减少率(P0.05),而两者对LVEDV减少的影响则无明显差别。LVEF、LVEDV及SV的减少率与联律间期均呈负相关性(r=-0.6、-0.324、-0.361,P0.05)。结论:室性期前收缩发生时,左心室泵血功能明显受损,泵血功能受损的程度可能与室性期前收缩起源位置、联律间期及QRS时限有关。不同心电图特征的高负荷的室性期前收缩可能会产生不同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研究急性心肌缺血患者与健康人室性期前收缩发生部位的差异.方法:选择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测的177例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其中急性心肌缺血患者87例、健康体检者90例,计算不同起源部位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并对比分析.结果:急性心肌缺血患者左心室前壁(20.7%)及心尖部期前收缩发生率(13.8%)、V左心室期前收缩总发生率(51.7%)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分别为3.3%,2.2%,23.3%);健康体检者右心室流出道期前收缩发生率(61.1%)、右心室期前收缩总发生率(76.7%)显著高于急性心肌缺血患者(分别为31.0%,48.3%).结论:急性心肌缺血患者以左心室期前收缩常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