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利用高场强MRI序列描绘早期脑卒中血脑屏障(BBB)损伤随时间变化的影像学特征,并结合频谱中脑代谢物的变化情况,为早期溶栓治疗提供直观和个体化的影像学指导信息。材料与方法健康SD大鼠20只,采用栓线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在Angilent 7.0 T动物MR扫描仪上行常规扫描(T1WI、T2WI、DWI),静脉注射MRI对比剂Gd-DTPA后行T1WI增强扫描,并利用MR频谱(1H MRS)技术测量超早期各时间段内病灶区的脑代谢物浓度变化,并用LCModel软件定量出病变区特定代谢物的绝对浓度。结果各组MCAO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10 min后,DWI均能在大脑中动脉供血相应纹状体区及顶叶皮层区显示出异常的高信号,其中1.5 h组MCAO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1.5 h再灌注30 min后,增强T1WI扫描出现脑室系统(第三脑室,侧脑室等)明显高信号改变;而2.0 h组MCAO大鼠再灌注30 min后局部脑实质内可出现明显T1高信号改变。未灌注组MCAO大鼠频谱发现,大脑中动脉闭塞1 h(频谱第一时间段)病变缺血区较对侧正常区Lac峰明显增高,NAA峰明显下降;谷氨酸和牛磺酸的绝对浓度于2 h内逐渐上升至峰值后,3 h段开始明显下降。结论利用MRI对比剂Gd-DTPA的T1WI成像方法可描绘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BBB损伤随时间的变化,并采用MR频谱技术正确量化同时期相关脑代谢物的变化。总之,这些相关评估将对溶栓治疗提供客观和个体化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线栓法制作单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缺血后同侧黑质的MR信号变化特点,评价MR显示脑缺血后远隔部位损害的价值。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270~320g)20只,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成三组:永久性脑缺血组(MCAO)8只,脑缺血1.5h再灌注组(MCAO/R)8只,假手术对照组4只。应用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及再灌注模型。模型制作成功后1天、3天、7天、14天行俯卧位磁共振扫描。主要序列包括T2WI、DWI、T2map,观察脑缺血范围,计算并测量两侧黑质ADC和T2值的动态改变。结果假手术对照组各时间点磁共振图像上双侧纹状体、皮层及黑质等脑组织各部均未出现异常表现。MCAO组1天时8只大鼠MR扫描显示脑缺血范围累及左侧纹状体和左侧颞顶脑皮层,MCAO/R组5只显示上述区域异常信号,3只仅表现为左侧纹状体区信号异常。1天时两组动物双侧黑质各序列均未见异常表现。3天时MCAO和MCAO/R组所有动物均显示脑缺血同侧的黑质T2高信号,境界清楚,DWI显示为高信号,相应区域ADC减低,T2map为高信号,T2值增高。对侧黑质信号无明显变化,两侧黑质ADC和T2值差异有显著意义。7天和14天时MCAO和MCAO/R组左侧黑质异常信号消失。结论大鼠一侧纹状体缺血后3天同侧黑质出现MR异常信号,MR能够反映脑缺血后远隔部位的继发性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各种MRI检查方法在早期脑缺血动物模型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再通模型.应用弥散加权成像(DWI)、超顺磁氧化铁(SPIO)灌注T2WI和常规MRI检查,在不同时间点对模型进行观察.结果DWI在脑缺血的30~90 min可显示高信号区,但缺血范围显示不清;SPIO灌注T2WI在缺血1 h时可显示脑血流低灌注区,无法观察病理改变;T2WI上高信号在脑缺血后6~12 h,可确切观察缺血范围;T1WI无异常发现.结论早期脑缺血的MRI诊断应综合应用不同的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脑水肿的AQP-4表达与磁共振成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AQP 4表达与磁共振成像相关性 ,探讨脑水肿磁共振成像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将Wistar大鼠 3 4只 ,随机分为 8组 ,即正常组 4只、假手术组 6只和大脑中动脉栓塞 (MCAO)后 15min、3 0min、1h、3h、6h及 2 4h组各 4只 ,分别进行脑部DWI和T2WI扫描 ,观察梗塞区异常信号出现时间 ,测量异常信号强度 (rd)和面积 (rs)、扩散异常区的表观扩散系数 (ADC) ,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以上各组的AQP 4蛋白 (rS)及AQP 4mRNA表达 (α)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rS与α呈明显正相关 (r =0 .949)。栓塞后 15min即在DWI上出现高信号 ,而T2WI未见异常 ;在1h内ADC迅速下降 ,而AQP 4表达与DWI的rd、rs都快速增加。AQP 4mRNA(α)与rs DWI呈明显相关性 (r =0 .914 )。随着时间的延长 ,ADC值逐渐下降 ,于 3h达到最低 [( 2 .1± 0 .6)× 10 -4mm2 /s] ,随后缓慢递增直至 2 4h ,但AQP 4表达、rd、rs仍不断增加。T2WI最早于 3 0min ,平均在 1.4h显示异常高信号 ,在T2WI上的rs值都比相应的DWI上的值低 (P <0 .0 5 )。AQP 4mRNA(α)与rs T2WI无明显相关 (r =0 .116)。结论 AQP 4表达增强是缺血性脑水肿时ADC值下降、DWI上高信号的重要原因 ,与T2WI的信号变化无关。DWI高信号面积可以间接反映AQP 4的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超急性、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0例发病2~72h内临床考虑脑梗塞患者行MR常规T1WI、T2WI及DWI序列检查。结果 30例脑梗塞患者T1WI、T2WI共检出病灶110个,其中51个超急性、急性期梗塞病灶在DWI上显示呈高信号,ADC上呈低信号,梗塞部分均对应相应临床症状,阳性率为100%,51个病灶中T1WI及T2WI显示40个,阳性率为78%。结论 DWI技术在超急性、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以及判断分期方面,较常规MRI优越,为临床溶栓治疗提供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线栓法制作单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缺血后同侧黑质的MR信号变化特点。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270~320g)16只,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成两组: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组12只,假手术对照组4只。应用线栓法制作脑缺血模型,模型制作成功后1h、3h、6h、9h、12h、1d、3d、7d行俯卧位冠状面磁共振扫描。主要序列包括T2WI、T2map,观察脑缺血范围,计算并测量两侧纹状体、皮质和黑质T2值。结果:假手术对照组磁共振图像上双侧纹状体、皮质及黑质等脑组织各部均未出现异常表现。MCAO组大鼠MR扫描显示脑缺血范围累及脑皮质和左侧纹状体及其它皮质下结构,脑缺血区T2信号的动态变化具有一定的时间特征。1h、3h、6h、9h、12h、1d时双侧黑质未见异常MR表现。3d时MCAO组动物均显示脑缺血同侧黑质T2高信号,境界清楚,由T2map测得T2值增高。对侧黑质信号无明显变化,两侧黑质T2值差异有显著意义。7d MCAO组大鼠左侧黑质异常信号消失,双侧黑质T2值未见差异。MCAO后同侧黑质T2值的变化曲线与脑皮质和纹状体T2值的变化不同步。结论:线栓法制作单侧大脑中动脉阻塞脑缺血后3d同侧黑质出现MR异常信号。  相似文献   

7.
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在急性脑血管病模型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利用不同类型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特点,研究其在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综合应用价值。方法:对17例大鼠急性自体血栓栓塞大脑中动脉,合并自体血脑内注射脑出血的实验动物模型,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仪上分别行T2WI,T2★WI,DWI、质子密度加权序列扫描。结果:①应用DWI与T2★WI对急性期脑卒中的诊断灵敏性与特异性均为100%;急性期脑梗死T2WI的灵敏性与特异性为0%。②质子密度加权像显示早期缺血为“细胞毒性水肿”。③急性期脑梗死DWI上表现为高信号,扩散值ADC平均为354μm^2。结论:T2★WI对脑出血,DWI对脑缺血的早期诊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7.0 Tesla磁共振(MR(l)) T2加权成像(T2WI)结合磁共振波谱分析(MRS)研究大鼠脑缺血后脑皮质水肿情况.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1 d、3d及7d组,分别于脑缺血后1、3、7d,采用7.0 Tesla MRI扫描各组大鼠脑部T2 WI序列,检测缺血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不同类型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特点,研究其在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综合应用价值。方法:对17例大鼠急性自体血栓栓塞大脑中动脉,合并自体血脑内注射脑出血的实验动物模型,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仪上分别行T2WI,T2*WI,DWI、质子密度加权序列扫描。结果:①应用DWI与T2*WI对急性期脑卒中的诊断灵敏性与特异性均为100%;急性期脑梗死T2WI的灵敏性与特异性为0%。②质子密度加权像显示早期缺血为“细胞毒性水肿”。③急性期脑梗死DWI上表现为高信号,扩散值ADC平均为354μm2。结论:T2*WI对脑出血,DWI对脑缺血的早期诊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周坦峰  熊敏超 《临床误诊误治》2011,24(12):82-83,121
目的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诊断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MRI检查资料,其中超急性期10例,急性期12例,亚急性期8例。均行常规TSE T1加权像(WI)、TSET2WI、FLAIR T2WI及SE-EPI DWI扫描,其中6例行3D时间飞行磁共振血管造影术(TOF MRA)。结果 30例DWI均清晰显示相应神经体征分布区的梗死灶,DWI对病灶的显示范围、对比度均明显优于TSE T1WI、TSE T2WI、FLAIR T2WI序列。6例行TOF MRA检查,其中2例大脑中动脉M2段完全闭塞,2例大脑前动脉主干闭塞,1例大脑后动脉闭塞,1例大脑中动脉远侧分支减少。结论 DWI在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结合常规TSE T1WI、TSE T2WI、FLAIR T2WI的信号变化,对判断患者脑缺血的时间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1.
刘文军  姜萍  张宗权  汪毅 《华西医学》2010,(8):1499-1501
目的探讨低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价值。方法 2007年7月-2009年9月对48例脑梗死患者行常规MRI扫描和DWI,分析不同时期脑梗死的DWI表现。结果在发病的超急性期及急性期,DWI病灶显示率均为100.0%,T2WI病灶显示率分别为37.5%、73.7%、100.0%。结论低场DWI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准确率高,明显优于常规MRI。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弥散加权成像(DWD与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诊断、评估缺血性小卒中的价值。方法选择41例氯吡格雷用于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疗效研究课题入组的缺血性小卒中患者。28例患者行MRI基线扫描(发病后3d内)及随访MRI复查,13例仅做基线扫描。其中1例因并发出血终止研究,其余40例患者均在发病后3个月接受临床随访。扫描序列包括常规MRI、DWI及DTI序列。重建表观弥散系数(ADC)图、部分各向异性(FA)图、FA彩色编码图、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图,分别测量患侧及健侧相应部位ADC值、FA值。对预后的评价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结果41例缺血性小卒中患者基线扫描DWI与DTI均发现梗死病灶,其中5例为超急性脑梗死,36例为急性脑梗死。41例患者基线DWI序列上患侧呈高信号,ADC值下降,患侧ADC值与健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患侧FA值明显低于健侧(P〈0.01),而5例超急性脑梗死患者FA值无特异性改变。28例患者复查时所有患侧ADC值较基线进一步升高,FA值下降(尸均〈0.01)。DTT图显示的19例皮质脊髓束受累和6例胼胝体受损患者预后较差,其余患者预后较好。结论DWI技术能早期发现缺血性小卒中病灶、帮助定位诊断,而DTI技术能更好地反映患者白质纤维束情况、指导康复治疗。联合应用两者有助于缺血性小卒中的诊断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3.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Philips Gyroscan Intera 1.5T磁共振系统,对16例临床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采用定点分辨选择序列行单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检查,并与常规MRI及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I)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6例中,常规磁共振成像病变区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者9例,未见明显异常者7例;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病变区表现为明显的高信号16例;磁共振波谱表现为NAA峰和NAA/Cr比值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波谱在1.33 ppm处可见倒置的乳酸(Lac)双峰16例。结论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检查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明显高于常规MRI,可监测脑梗死的进展,对该病的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前列腺癌的MRI诊断:T2WI、DWI、MRS及其综合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病理结果为参照,探讨T2WI、DWI及MRS三种成像方法及其综合应用对前列腺癌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 42例患者在1.5T磁共振仪上采用体部矩阵线圈结合脊柱矩阵线圈行T2WI、DWI及3DCSI1H-MRS扫描,所有病例均经直肠穿刺活检证实。按照前列腺6分区法将所得图像数据分区评估测量,采用5分制针对各分区评分,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对三种扫描方法各自所得数据以及三种方法综合评分分别做ROC曲线分析比较,计算各组方法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等。结果 42例病例中15例经穿刺证实为前列腺癌,27例为前列腺良性病变。252个分区均得到病理证实,其中201个为良性,51个为恶性。各组诊断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及ROC曲线下面积(Az)如下:T2WI:88.2%、67.2%和0.848±0.030,最佳诊断界值为3;DWI:82.4%、81.6%和0.860±0.033,最佳诊断界值为4;MRS:84.3%、98.0%和0.961±0.016,最佳诊断界值为5;三者综合:96.1%、96.5%和0.978±0.009,最佳诊断界值为4。结论 T2WI、DWI及MRS三种方法均可以独立有效诊断前列腺癌。三种成像方法结合诊断前列腺癌的准确性显著高于三种成像技术独立诊断,其诊断结果与病理分析一致性较好。在三种成像技术中,MRS的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RI在宫颈癌宫旁浸润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连续入组5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将术前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评价T2WI、T2WI结合DWI、T2WI结合增强扫描、T2WI结合DWI及增强扫描四种不同的序列组合判断宫旁浸润的准确性。结果58例宫颈癌中有8例存在宫旁浸润,T2WI判断宫旁浸润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87.5%、90.0%、58.3%、97.8%、89.7%,T2WI结合DWI判断宫旁浸润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87.5%、96.0%、77.8%、98.0%、94.8%,T2WI结合增强扫描判断宫旁浸润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62.5%、100.0%、100.0%、94.3%、94.8%,T2WI结合DWI及增强扫描判断宫旁浸润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87.5%、100.0%、100.0%、98.0%、98.3%。结论磁共振成像T2WI结合DWI及增强扫描判断宫旁浸润的能力优于其他三种序列组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检出脑微出血灶(CMB)及隐匿性CMB(rCMB)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有脑CMB患者的MR影像资料,观察病灶大小、部位等特征,比较常规MR成像序列及SWI序列的检出率。检查序列包括常规MR成像序列(T1WI、T2WI、FLAIR及DWI)及SWI序列。SWI采用Ven-Bold-HR三维梯度回波序列。结果共检出197个CMB,常规MR序列检出162个,SWI检出191个,SWI的CMB检出率是常规序列的1.18倍,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90,P<0.01)。SWI序列可以检出常规序列不能检出的隐匿性CMB(rCMB)。结论 SWI在检出CMB及rCMB中优于常规MRI序列,建议作为MRI检查的常规序列之一。  相似文献   

17.
MR磁敏感成像诊断缺血性中风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在缺血性脑中风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Siemens公司Magnetom Espree 1.5T磁共振成像系统.应用SWI和其它常规技术对126例缺血性脑中风患者进行对比研究。常规MR成像技术包括SE序列T1和T2、T2梯度回波、T2FLAIR、DWI。结果(1)SWI显示中脑以上缺血性病灶能力优于常规,T2WI和T2梯度回波,并可明确缺血性脑中风类型。(2)诊断静脉窦血栓形成和监测缺血性脑梗塞转化出血性脑梗塞有突出优势。(3)在腔隙梗塞为主要表现的病人,其他序列检测出大多数腔隙软化病灶比SWI敏感;但SWI显示非脑软化灶、微出血灶优于常规序列。(4)SWI可显示缺血性病灶或梗塞灶内的血管变化和侧枝血管的建立。结论SWI在缺血性脑中风的诊断、监测和决策临床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CIS)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的病灶分型与病因分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调查急性CIS患者461例,分别进行DWI影像学病灶分型与韩国改良TOAST(M-TOAST)分型,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急性CIS的DWI影像学病灶分型与M-TOAST分型相关(rs=-1.87,P=0.000)。其中21例大穿通支梗死(x2=6.189,P=0.013)、6例小穿通支梗死(x2=102.869,P=0.000)、33例幕下单发梗死(x2=4.420,P=0.036)、21例前循环散发梗死(x2=11.376,P=0.001)、13例后循环散发梗死(x2=7.937,P=0.005)、29例单侧前循环多发梗死(x2=10.725,P=0.001)、21例后循环多发梗死(x2=67.984,P=0.005)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有关,11例皮质-皮质下单发梗死(x2=27.285,P=0.000)、6例双侧前循环多发梗死(x2=5.292,P=0.021)、9例后循环多发梗死(x2=4.478,P=0.034)、5例双侧前-后循环多发梗死(x2=7.979,P=0.005)与心源性栓塞有关,120例小的穿通支梗死(x2=268.027,P=0.000)与小血管病变有关。结论:急性CIS发病初期可能可以通过病灶的DWI病灶分型推测病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兔短暂局灶脑缺血后MRI缺血改变的时程,并且评价其组织病理学改变。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30只新西兰白兔分为7min和30min短暂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和假手术组,各组10只。在阻塞前、阻塞中和再灌注后0.5h、2h、6h、12h、24h、48h、72h对实验动物MRI检查,在MRI检查后于72h时间点进行组织病理学评价。结果:在假手术组无MRI异常。在7min和30min组,在阻塞时的DWI高信号于再灌注后消失。此后,在7min组,DWI和T2WI保持正常,而在30min组,于6~12h观察点出现继发的DWI高信号和T2WI异常。组织学检查显示在2组均有神经元坏死,但是坏死神经元数目在30min组显著高于7min组(P<0.001)。结论:于再灌注后DWI信号异常的短暂或持久消失依赖于缺血持续时间。DWI信号异常的短暂消失动物有广泛的神经元坏死;然而,DWI信号异常持久消失并不表明缺血损伤的脑组织完全恢复。这些结果有助于解释在有些脑缺血后DWI正常的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的表现,以及有些经历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表现认知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