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背景:血管紧张素Ⅱ可损伤胰岛素信号中的下游信号分子引起胰岛素抵抗,但其机制不清。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对L6大鼠成肌细胞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和葡萄糖转运蛋白4的影响。方法:L6细胞培养及诱导分化肌管,根据干预措施不同实验分为对照组、胰岛素组、胰岛素+血管紧张素Ⅱ组及胰岛素+血管紧张素Ⅱ+H89组。采用RT-PCR检测4组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mRNA表达,免疫荧光检测胰岛素受体底物1、酪氨酸磷酸化胰岛素受体底物1、葡萄糖转运蛋白4表达。结果与结论:胰岛素组、胰岛素+血管紧张素Ⅱ组及胰岛素+血管紧张素Ⅱ+H89组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mRNA表达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各组间蛋白激酶B mRNA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相比对照组,其余3组间胰岛素受体底物1、酪氨酸磷酸化胰岛素受体底物1和葡萄糖转运蛋白4(膜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胰岛素+血管紧张素Ⅱ+H89组酪氨酸磷酸化胰岛素受体底物1和葡萄糖转运蛋白4表达低于胰岛素组但高于胰岛素+血管紧张素Ⅱ组(P〈0.05)。结果显示,血管紧张素Ⅱ在骨骼肌细胞中通过JAK2-PKA通路引起胰岛素下游信号传导受阻,葡萄糖转运蛋白4表达减少,葡萄糖转运障碍,进而导致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2.
背景:管紧张素Ⅱ可损伤胰岛素信号中的下游信号分子引起胰岛素抵抗,但其机制不清.目的:察血管紧张素Ⅱ对L6 大鼠成肌细胞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中磷脂酰肌醇3 激酶、蛋白激酶B 和葡萄糖转运蛋白4的影响.方法:6 细胞培养及诱导分化肌管,根据干预措施不同实验分为对照组、胰岛素组、胰岛素+血管紧张素Ⅱ组及胰岛素+血管紧张素+H89 Ⅱ组.采用RT-PCR 检测4 组磷脂酰肌醇3 激酶、蛋白激酶B mRNA 表达,免疫荧光检测胰岛素受体底物1、酪氨酸磷酸化胰岛素受体底物1、葡萄糖转运蛋白4 表达.结果与结论:岛素组、胰岛素+血管紧张素Ⅱ组及胰岛素+血管紧张素+H89 Ⅱ组的磷脂酰肌醇3 激酶mRNA 表达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 < 0.05).各组间蛋白激酶B mRNA 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相比对照组,其余3 组间胰岛素受体底物1、酪氨酸磷酸化胰岛素受体底物1 和葡萄糖转运蛋白4(膜蛋白)表达均升高(P < 0.05);胰岛素+血管紧张素+H89 Ⅱ组酪氨酸磷酸化胰岛素受体底物1 和葡萄糖转运蛋白4 表达低于胰岛素组但高于胰岛素+血管紧张素Ⅱ组(P < 0.05).结果显示,血管紧张素Ⅱ在骨骼肌细胞中通过JAK2-PKA 通路引起胰岛素下游信号传导受阻,葡萄糖转运蛋白4 表达减少,葡萄糖转运障碍,进而导致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3.
背景:余甘子具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观察余甘子提取物对大鼠骨骼与脂肪组织中胰岛素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余甘子组,后2组以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余甘子组用余甘子提取液灌胃6周,模型组和对照组灌胃同体积的蒸馏水。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大鼠的体质量、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脂肪和肌肉组织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mRNA及葡萄糖转运蛋白4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下降(P<0.05,P<0.01),灌胃余甘子提取物6周后,余甘子组大鼠体质量、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比模型组下降(P<0.05),脂肪和肌肉组织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和葡萄糖转运蛋白4mRNA水平明显增加(P<0.01,P<0.05),且脂肪组织葡萄糖转运蛋白4蛋白表达增加(P<0.01),但肌肉组织葡萄糖转运蛋白4蛋白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提示余甘子提取物可调控胰岛素介导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葡萄糖转运蛋白4信号转导通路,发挥降血糖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石(IL-6)基因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腹部皮下和网膜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22例正常人(对照组)和20例T2DM(糖尿病组)患者的大网膜与皮下脂肪组织IL-6mRNA的表达水平,并测量体重、血压、腰围、臀围、血糖、空腹胰岛素、血脂和胰岛素敏感指数(IAI)。结果①糖尿病组网膜和皮下脂肪的IL-6mRNA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网膜组织的IL-6mRNA表达量高于皮下脂肪组织(P〈0.05).而糖尿病组网膜和皮下脂肪组织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将两组数据合并,网膜和皮下脂肪的IL-6mRNA表达量与腰臀比、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呈正相关(P〈0.05),与血浆IAI呈负相关(P〈0.05),与其他因素均无相关性(均P〉0.05)。③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皮下脂肪IL-6mRNA表达量与HOMA—IR、腰臀比相关(P〈0.05),网膜IL-6mRNA表达量与HOMA—IR相关(P〈0.05)。结论,12DM患者网膜和皮下脂肪组织IL-6mRNA表达水平升高,可以作为胰岛素抵抗的一个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5.
背景:FOXC2在能量代谢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与脂肪细胞分化密切相关,且FOXC2基因在抵御2型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相关因素方面有重要作用.目的:检测云南地区人群大网膜脂肪组织中FOXC2 mRNA表达水平,探讨其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在昆明医学院附属医院行腹部外科手术的2型糖尿病患者及非2型糖尿病患者各50例,RT-PCR检测其大网膜脂肪组织中FOXC2 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两组受试者的临床资料与FOXC2 mRNA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腹部大网膜脂肪组织FOXC2 mRNA表达水平下降;FOXC2 mRNA表达水平在2型糖尿病组与空腹血糖、血压呈负相关,在非2型糖尿病组与空腹血糖呈负相关(P < 0.01).提示FOXC2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主要在于可以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胰岛素对糖代谢的调节,此外它的表达下降在糖尿病患者血压升高中起到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大网膜与皮下脂肪组织抵抗素基因的表达,探讨抵抗素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6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实验室完成。选择雌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抽签法分为普通饲料组(8只)和高脂饲料组(22只),高脂饲料组大鼠采用0.1mol/L链脲佐菌素尾静脉注射加高脂喂养的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15只,随机抽取8只作为糖尿病组,普通饲料组为正常对照组。检测两组大鼠的空腹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性指数、血清胆固醇及三酰甘油。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两组大鼠大网膜和皮下脂肪组织中抵抗素基因的表达。结果:纳入动物16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糖尿病组大鼠胰岛素敏感性指数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明显降低(分别为-4.89±0.20,-2.63±0.42,P<0.01),空腹血糖、胰岛素、三酰甘油和胆固醇明显升高[空腹血糖分别为(12.89±1.18),(4.86±0.68)mmol/L;胰岛素分别为(10.51±1.93),(3.07±1.15)μU/L;三酰甘油分别为(2.63±0.71),(1.13±0.17)mmol/L;胆固醇分别为(1.73±0.15),(1.25±0.17)mmol/L,P<0.01]。②以A值比表示,糖尿病组大网膜脂肪组织的抵抗素基因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皮下和大网膜脂肪组织、糖尿病组皮下脂肪组织比较明显升高(分别为0.27±0.03,0.15±0.02,0.15±0.03,0.17±0.02,P<0.01),而后三者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1)。结论:抵抗素基因在2型糖尿病大鼠大网膜脂肪组织中表达升高,可能是腹型肥胖更易导致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腹部和大腿皮下脂肪组织抵抗素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抵抗素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激素。而中心性肥胖时可引起胰岛素抵抗和导致2型糖尿病。 目的:比较正常人腹部和大腿皮下脂肪组织抵抗素蛋白表达的情况,探讨抵抗素在中心性肥胖引起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 设计:对照观察实验。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内分泌科。 对象:选择2003-01/04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住院患者20例,根据留取脂肪组织的部位分腹部皮下脂肪组织组12例和大腿皮下脂肪组织组8例。 方法:①所有患者测量血压、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体内脂肪百分比(按白种人数据推导的公式):男性:1.2&;#215;体质量(kg)+身高^-2(m^-2)+0.23&;#215;年龄-16.2;女性:1.2&;#215;体质量(kg)+身高^-2(m^-2)+0.23&;#215;年龄-5.4。②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血糖。③留取的脂肪组织标本用单去污裂解液提取脂肪组织中的蛋白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质浓度,Western-blot测量脂肪组织抵抗素蛋白的表达水平。 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的血压、体质量指数,体内脂肪百分比,空腹血糖,抵抗素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纳入患者2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的空腹血糖、收缩压、舒张压、体质量指数、体内脂肪百分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腹部皮下脂肪组织抵抗素蛋白表达(A)为14942&;#177;6076。明显高于大腿皮下脂肪组织组39421&;#177;6087,二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 结论:抵抗素蛋白在腹部皮下脂肪组织的表达高于腿部皮下脂肪组织,此结果对中心性肥胖并引起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大网膜与皮下脂肪组织抵抗素基因的表达,探讨抵抗素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6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实验室完成.选择雌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抽签法分为普通饲料组(8只)和高脂饲料组(22只),高脂饲料组大鼠采用0.1mol/L链脲佐菌素尾静脉注射加高脂喂养的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15只,随机抽取8只作为糖尿病组,普通饲料组为正常对照组,检测两组大鼠的空腹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性指数、血清胆固醇及三酰甘油。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两组大鼠大网膜和皮下脂肪组织中抵抗素基因的表达。 结果:纳入动物16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糖尿病组大鼠胰岛素敏感性指数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明显降低(分别为-4.89&;#177;0,20.-2.63&;#177;0.42,P〈0.01),空腹血糖.胰岛素,三酰甘油和胆固醇明显升高[空腹血糖分别为(12.89&;#177;1.18).(4.86&;#177;0.68)mmol/l;胰岛素分别为(10.51&;#177;1.93),(3.07&;#177;1.15)μU/L;三酰甘油分别为(2.63&;#177;0.71),(1.13&;#177;0.17)mmol/L:胆固醇分别为(1.73&;#177;0.15),(1.25&;#177;0.17)mmol/L,P〈0.011。②以A值比表示,糖尿病组大网膜脂肪组织的抵抗索基因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皮下和大网膜脂肪组织、糖尿病组皮下脂畴组织比较明显升高(分别为0.27&;#177;0.03,0.15&;#177;0.02,0.15&;#177;0.03.0.17&;#177;0.02,P〈0.01),而后三者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1)。 结论:抵抗素基因在2型糖尿病大鼠大网膜脂肪组织中表达升高,可能是腹型肥胖更易导敛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肥胖者网膜脂肪组织中叉头状转录因子O1(FOXO1)、葡萄糖转运体4(GLUT4)mRNA表达,探讨FOXO1在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发生中的作用。方法聚集15例肥胖者和17例非肥胖者的网膜脂肪组织应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FOXO1、GLUT4mRNA表达,并测定其他临床指标,分析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及与胰岛素敏感性的关系。结果肥胖者FOXO1 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非肥胖对照组,(0.577±0.038VS0.359±0.023)(P〈0.01),GLUT4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非肥胖对照组,(0.386±0.037VS0.646±0.034)(P〈0.01);网膜脂肪组织FOXO1 mRNA的表达与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甘油三酯(TG)的表达呈正相关(r=0.963、0.939、0.974、0.924、0.600,均P〈0.01),与GLUT4 mRNA的表达呈负相关(r=0.866,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示BMI、HOMA—IR、GLUT4mRNA为FOXO1mRNA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肥胖者的网膜脂肪组织中的FOXO1表达明显增加,FOXO1可能是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的联系者,可能是通过减少GLUT4的表达引起肥胖者胰岛素抵抗的。  相似文献   

10.
背景:胰岛素受体底物1的丝氨酸307位点磷酸化程度的增加参与了骨骼肌胰岛素抵抗的发生。目的:观察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骨骼肌细胞胰岛素受体底物1的含量及其丝氨酸307位点磷酸化程度的变化。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给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联合胰岛素皮下注射,并配以高脂饮食,构建大鼠多囊卵巢综合征模型;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正常饲料喂养。结果与结论:干预6周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骨骼肌细胞胰岛素受体底物1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而其丝氨酸307位点磷酸化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果提示,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骨骼肌细胞中胰岛素受体底物1蛋白表达下调及其丝氨酸307位点磷酸化蛋白表达上调与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骨骼肌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Tiotidine and cimetidine kinetics and dynamics were compared to assess mechanisms of the longer duration of effect of tiotidine in man. Both drugs has similar lag times for absorption. Tiotidine with a meal was more slowly absorbed than when fasting and was also more slowly absorbed than cimetidine with a meal. The elimination rates for both drugs did not differ; they were both approximately 2 to 3 hr. Oral doses of cimetidine achieved areas under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 curve approximately three times that of tiotidine but these concentrations were only 1/10 as potent. The cimetidine concentration inducing 50% inhibition of food-stimulated gastric acid secretion was 0.41 +/- 0.04 whereas it was 0.04 +/- 0.003 microgram/ml for tiotidine. The effect of tiotidine lasted longer than that of cimetidine because the doses recommended for use in man resulted in higher concentrations in plasma relative to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than clinical doses of cimetidine.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