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他汀类药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临床效果,探讨他汀类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临床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20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服用辛伐他汀和通心络胶囊进行中西药结合治疗,对照组仅服用辛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和不良反应,为指导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均比较明显,患者的脂蛋白(a)、TC、LDL-C水平明显下降,HDL-C水平升高,临床症状有显著改善(P0.05),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观察组显效71例,有效29例,无效0例;对照组显效69例,有效30例,无效1例,两组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辛伐他汀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小,应用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中西结合治疗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他汀类(statins)药物是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的简称,是新一代高效降脂药,已成为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必备药物之一。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认为他汀类药物在脑血管疾病预防中的作用机制主要得益于其降脂作用。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显示,他汀类药物除了调脂作用外,还具有稳定斑块、改善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3.
贾圣英  黄全跃 《医学综述》2009,15(17):2661-2663
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和病理性血栓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血小板活化参与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他汀类药物为内源性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随着他汀类药物的广泛应用,其效应已不局限于调脂作用。近年一系列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在有效调节脂代谢的同时,还可通过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等途径降低高脂血症患者的血小板活性。后者可能与他汀类药物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保护作用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次调查旨在通过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心脑血管疾病和非心脑血管疾病住院患者血脂异常情况,以及使用他汀类药物干预状况的回顾统计分析,以了解血脂异常在心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分布以及院内使用他汀类药物规范化调脂的情况,并期望能以此为该院临床提供一个规范、合理使用他汀类药物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他汀类药物能显著地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的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具有许多非降脂作用,如稳定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不稳定斑块,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增强血管的舒张功能,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功能,抗氧化,改善内皮功能,调节神经体液反射,逆转心室重构等作用.从而有益于患者的治疗,使他汀类药物临床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  相似文献   

6.
《肝博士》2015,(5)
<正>我国已逐渐步入老年化社会,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血脂异常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预后均起着重要作用。他汀类药物(包括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洛伐他丁、阿托伐他汀等)临床上常被用于治疗高胆固醇血症,从而达到抗动脉粥样硬化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目的。然而,随着他汀类药物的普遍应用及剂量的加大,临床上与他汀类药物相关的肝损害屡见报道。那么,影响他汀类药物造成肝损害的因素有哪些,  相似文献   

7.
他汀类药物作为心脑血管病的一级、二级预防治疗,可明显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改善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的预后.慢性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至晚期或终末期的表现,心衰患者死亡率高,预后差.目前他汀类药物在心衰治疗方面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近几年也有一些相关临床证据出现.  相似文献   

8.
我国已逐渐步人老年化社会,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血脂异常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预后均起着重要作用;他汀类药物包括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洛伐他丁、阿托伐他汀等,临床上常被用于治疗高胆固醇血症,从而达到抗动脉粥样硬化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目的.然而,随着他汀类药物的普遍应用及剂量的加大,临床上与他汀类药相关的肝损害屡见报道,如何防治他汀类药物引起的肝损害呢?  相似文献   

9.
他汀类药物防治相关疾病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康 《武警医学院学报》2012,21(10):836-840
他汀类药物是一类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近年来国内外药理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不仅仅在机体的降脂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它还在抗炎症反应、改善内皮细胞功能、稳定斑块和抑制血栓形成等方面有着良好的表现。本文主要对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功效及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主要包括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败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肾病以及肿瘤疾病等方面的应用进展。随着人们对他汀类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发生作用机制将更加明确,同时他汀类药物的应用也会随之进一步延伸,在更多领域和学科中有所应用。  相似文献   

10.
他汀类药物非依赖降脂的肾保护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脂血症与肾脏病关系密切,它既是许多原发或继发性肾脏病的常见临床表现,本身又参与了肾脏病的发生和发展。应用降脂药物,尤其是他汀类药物治疗肾脏疾病的研究日渐增多,但较多的是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研究。临床上他汀类药物更多的是用于治疗肾病综合征及肾移植术后患者合并的高胆固醇血症,以降低患者的心脑血管合并症。近1~2年来随着有关他汀类药物在肾脏作用机制的体内外研究逐渐深入,学者们已认识到他汀类药物的降血脂作用仅仅是其在肾脏发挥作用的一小部分,他汀类药物还具有许多非依赖降脂的肾脏保护作用,包括调节肾脏系膜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及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调亡;调控细胞周期;通过影响内皮细胞NO的合成,改善异常的内皮细胞功能和肾脏局部的血管张力;通过改善血小板脂质组成,减少血小板聚集等。1.他汀类药物的肾脏保护作用 多种肾病动物实验证实他汀类药物除了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之外,还具有减少尿蛋白和延缓肾功能不全进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不同代谢途径他汀类药物联用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功能和主要不良事件的影响进行系统评价。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万方数字化期刊群自创建至2011年6月发表的关于不同代谢途径他汀类药物联用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功能影响的文献,并追踪已获文献的参考文献。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采用RevMan4.2.8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项随机对照研究,共计192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代谢途径他汀类药物与氯吡格雷联用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住院期间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加权均数差0.39,95%可信区间-1.84~2.62,P=0.73),而接受经CYP3A4代谢的他汀类药物与氯吡格雷联用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选择素水平较低(加权均数差-1.16,95%可信区间-1.77—0.54,P=0.0002),接受不同代谢途径的他汀类药物与氯吡格雷联用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个月内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没有显著性差异(比值比1.07,95%可信区间0.77~1.49,P=0.69)。结论不同代谢途径他汀类药物与氯吡格雷联用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小板功能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可能无明显影响.但仍需大规模临床试验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2.
陈秀华 《医学综述》2010,16(14):2203-2205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降脂药物。在临床实践中逐渐发现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抗炎、调节免疫的功能,同时调节成纤维细胞的胶原代谢,具有较强的抗增殖作用。临床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的抗炎作用可以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而且能干预肺纤维化。成纤维细胞增生和基底膜胶原沉积是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组织重塑的特点,他汀类药物的上述作用可能延缓其组织重塑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他汀类药物即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近年的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不但具有降血脂作用,同时还具有一定的肾保护作用.这种作用并非完全由他汀类药物的降脂作用引起,这类药物还具有非降脂相关的肾保护作用,抑制炎症过程是直接肾脏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本文就他汀类药物在肾脏疾病中的抗炎作用的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他汀类药物是降脂药,它的作用机理是抑制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该酶催化HMG-CoA转化为甲羟戊酸。甲羟戊酸的代谢产物是真核细胞一系列生物活动的关键,他汀类抑制甲羟戊酸代谢通路后可产生多种效应。已发现他汀类可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和巨噬细胞迁移、增殖;减少VSMC中白细胞介素-6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改善内皮功能;上调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他汀类的上述作用与血浆胆固醇水平无关,可以被内源性甲羟戊酸和某些类异戊二烯物质所阻断。因此除降脂作用外,他汀类药物还可作用于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细胞成分。发挥直接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评估服用他汀类药物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浆中microRNAs(miRNAs)表达谱的影响。方法:采用miRNAs TLDA(Taqman low density array)芯片对长期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他汀治疗组,n=6)及未曾服用过他汀类药物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非他汀治疗组,n=6)血浆中差异表达的miRNAs表达谱进行筛查,并选择部分差异表达的炎症相关的miRNAs在非心源性胸痛患者(对照组,n=20)、未曾服用过他汀类药物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非他汀治疗组,n=26)、长期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他汀治疗组,n=19)中采用real-time PCR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 他汀治疗组患者血浆中miRNAs的表达谱与非他汀治疗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包括miR-106b、miR-21、miR-25、miR-451以及 miR 92a等炎症相关miRNAs在内的21种血浆miRNAs水平显著降低(组间差异倍数>3,错误发现率<0.0001%),选取miR 106b、miR 21、miR 25、miR 451以及 miR 92a进行real-time PCR验证的结果与芯片筛查结果一致,与未曾服用过他汀类药物的患者相比,长期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可降低上述5种炎症相关miRNAs的表达水平(P<0.05),而非他汀治疗组患者血浆中上述5种炎症相关miRNAs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服用他汀类药物可显著降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浆中一组炎症相关的miRNAs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7.
背景 他汀类药物(简称他汀)是目前最为常用的药物之一,而他汀的不良反应尤其是肝毒性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目前关于不同他汀对肝功能影响的评价不一。目的 系统评价不同他汀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Medline,检索干预措施为他汀、不良反应涉及肝功能异常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09-10。由2位研究者进行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采用Stata 14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46篇RCTs,54 499例患者,包含6种药物:阿托伐他汀(21篇)、瑞舒伐他汀(10篇)、辛伐他汀(10篇)、普伐他汀(7篇)、洛伐他汀(4篇)、匹伐他汀(3篇)。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阿托伐他汀肝功能异常发生率高于瑞舒伐他汀、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肝功能异常发生率高于安慰剂(P<0.05)。累积排序曲线(SUCRA)对不同他汀的排序结果为安慰剂(77.2%)>匹伐他汀(70.9%)>普伐他汀(64.1%)>辛伐他汀(60.7%)>瑞舒伐他汀(40.4%)>洛伐他汀(31.6%)>阿托伐他汀(5.1%)。通过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CYP450酶)进行代谢的他汀肝功能异常发生率高于安慰剂(P<0.05)。SUCRA对不同代谢途径他汀的排序结果为安慰剂(95.6%)>不通过CYP450酶进行代谢的他汀(51.9%)>通过CYP450酶进行代谢的他汀(2.6%)。脂溶性他汀肝功能异常发生率高于安慰剂(P<0.05)。SUCRA对不同性质他汀的排序结果为安慰剂(97.4%)>水溶性他汀(48.7%)>脂溶性他汀(3.9%)。高强度阿托伐他汀肝功能异常发生率高于中强度匹伐他汀、中强度普伐他汀、中强度辛伐他汀、高强度瑞舒伐他汀、中强度瑞舒伐他汀,高强度阿托伐他汀、高强度瑞舒伐他汀肝功能异常发生率高于安慰剂(P<0.05)。SUCRA对不同剂量他汀的排序结果为中强度瑞舒伐他汀(76.4%)>中强度匹伐他汀(71.6%)>安慰剂(69.1%)>中强度辛伐他汀(67.5%)>中强度普伐他汀(55.1%)>低强度普伐他汀(41.7%)>高强度瑞舒伐他汀(40.9%)>中强度阿托伐他汀(37.9%)>低强度洛伐他汀(31.0%)>高强度阿托伐他汀(8.8%)。结论 脂溶性他汀、通过CYP450酶进行代谢的他汀、高剂量他汀肝功能异常发生率较高。本研究纳入文献较多且总体质量尚可,对临床用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部分文献质量不高,仍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的RCTs对本研究结果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8.
王歆月  张颖轩 《医学综述》2009,15(21):3288-3290
他汀类药物具有肯定的降血脂作用,已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二级预防用药。大量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除降脂作用外,还有多效的非调脂作用如抗炎作用、改善内皮功能、改善心室重塑、恢复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抗氧化作用。近年来很多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有益,可延缓慢性心力衰竭进展,改善心功能,降低慢性心力衰竭病死率、致残率。但同时也有一些潜在的不利影响,他汀类药物能否常规用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还有待循证医学证实。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某三甲医院住院患者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状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2013年某三甲医院应用他汀类药物的住院患者共2 561例,收集其疾病诊断、检验结果和住院期间所有用药信息,按《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预防指南》(“指南”)将研究对象进行危险分层,了解研究临床他汀类药物应用与“指南”的差距并分析可能的原因。结果 以心脑血管疾病(以心内科、神经内科计)住院的患者共1 480例(57.79%);具有完整危险分层和血脂指标资料者1 487例(58.06%),其中极高危162例(10.89%),高危852例(57.30%),中危117例(7.89%),低危356例(23.94%);血脂指标符合“指南”药物治疗标准的1 265例(49.39%);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4.92 mmol/L的136例(10.75%),≥4.14 mmol/L的271例(21.42%),≥2.60 mmol/L的368例(29.09%),≥2.07 mmol/L的490例(38.74%)。他汀类药物治疗后LDL-C达到目标值的34例(2.69%),有疑似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的458例(17.88%),出现可能为他汀类药物相互作用的2 119例次。结论 该医院住院患者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与“指南”存在着较大差距,临床医生应加强调脂知识学习,进一步规范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避免过度用药。  相似文献   

20.
HMG-CoA reductase inhibitors and the risk of fractures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Meier CR  Schlienger RG  Kraenzlin ME  Schlegel B  Jick H 《JAMA》2000,283(24):3205-3210
CONTEXT: Recent animal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3-hydroxy-3-methylglutaryl coenzyme A (HMG-CoA) reductase inhibitors (statins) increase bone formation, volume, and density. It is unknown whether use of statins is associated with a decreased risk of fractures in humans. OBJECTIVE: To determine whether exposure to statins, fibrates, or other lipid-lowering drugs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bone fracture risk. DESIGN: Population-based, nested case-control analysis. SETTING: The UK-based General Practice Research Database (GPRD), comprising some 300 practices, with data collection from the late 1980s until September 1998. SUBJECTS: Within a base population of 91,611 individuals aged at least 50 years (28,340 individuals taking lipid-lowering drugs, 13,271 untreated individuals with a diagnosis of hyperlipidemia, and 50,000 randomly selected individuals without diagnosis of hyperlipidemia), we identified 3940 case patients who had a bone fracture and 23,379 control patients matched for age (+/-5 years), sex, general practice attended, calendar year, and years since enrollment in the GPRD. MAIN OUTCOME MEASURES: Use of statins, fibrates, or other lipid-lowering drugs in case patients vs control patients. RESULTS: After controlling for body mass index, smoking, number of physician visits, and corticosteroid and estrogen use, current use of statins was associated with a significantly reduced fracture risk (adjusted odds ratio [OR], 0.55;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0.44-0.69) compared with nonuse of lipid-lowering drugs. Current use of fibrates or other lipid-lowering drugs was not related to a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bone fracture risk (adjusted OR, 0.87; 95% CI, 0.70-1.08 and adjusted OR, 0.76; 95% CI, 0.41-1.39,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current exposure to statins is associated with a decreased risk of bone fractures in individuals age 50 years and older. This finding has a potentially important public health impact and should be confirmed further in controlled prospective trials. JAMA. 2000;283:3205-32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