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隙出血(SAH)病人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0例SAH患者在病程不同时期的脑脊液中IL-6含量,同时检测同期20例患非神经系统疾病病人作为对照.结果SAH患者在病程不同时期的脑脊液IL-6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为P<0.001;SAH后第一日至第三日达峰值,第二周至第三周逐渐下降.SAH组6例脑血管痉挛患者的脑脊液IL-6含量明显高于同期无血管痉挛的SAH患者,P<0.01.结论SAH患者脑脊液中IL-6含量显著升高,SAH后脑血管痉挛患者IL-6水平明显高于无血管痉挛患者,动态观察SAH病人的IL-6水平有助于防治SAH后脑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脑脊液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及临床 意义.方法 45 例动脉瘤性SAH 患者,均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治疗,其中23 例术后腰大池置管或脑室置管外 引流术并注入尿激酶治疗,22 例术后间断腰穿治疗,所有的45 例患者均常规尼莫地平治疗.此45 例患者和 对照组10 例患者均收集治疗后1 ~3 d、5 ~7 d、9 ~11 d、13 ~15 d 的脑脊液标本,对脑脊液IL-6 水平进行动 态测定,并观察其疗效和脑血管痉挛的情况.结果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脊液IL-6 显著高于正 常脑脊液水平,5 ~7 d 达高峰值,发病后不同时期各均值变化明显(P <0.05),IL-6 的升高与病情轻重和出血 量及脑血管痉挛有明显的关系,早期的脑脊液引流治疗可使IL-6 水平下降趋势明显.结论 IL-6可作为观 察病情及脑血管痉挛的指标,早期检测脑脊液中IL-6 水平可为指导治疗及预测预后提供依据,试验证实早期 血性脑脊液外引流是预防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的一种急性出血性血管病。SAH起病急、病情重,易发生脑血管痉挛(CVS)、脑积水、蛛网膜粘边。CVS是SAH患者死亡和伤残的重要原因。根据CVS早期发展迅速,严重广泛,我们通过早期有规律,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患者不同时期脑脊液中一氧化氮(NO)浓度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采集52例破裂动脉瘤患者脑脊液标本,采集时间为入院后即刻,出血后第3,5,7,10,14天,采用镉粒还原法检测脑脊液中NO浓度,结果:出血后第3天脑脊液中NO浓度即有明显降低,在出血后第7天达到最低,而后逐渐升高,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患者NO浓度明显低于未痉挛者及无症状的血管痉挛患者,结论: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与脑脊液中NO浓度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免疫因素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兔复制动物模型,经颅多普勒监测血管痉挛发生情况,实验前后检测外周血IL-2活性。结果实验组动物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达84.62%;实验第7天实验组外周血中IL-2活性较实验前显著增高(P<0.01)。结论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机制中确有免疫因素的参与。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脑脊液(CSF)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甲状腺激素(TSH)、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泌乳素(PRL)、生长激素(GH)浓度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对4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病后1~3d、7~9d、13~15d脑脊液ACTH、TSH、FSH、LH、PRL、GH的含量进行动态检测,用TCD检测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CA)。结果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CSF中ACTH、TSH、FSH、LH、PRL、GH在发病后1~3d.7~9d各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尤以发病后7—9d变化明显;术前、术后有脑血管痉挛组和非脑血管痉挛组也有明显差异。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脊液ACTH、TSH、FSH、LH、GH、PRL含量与病情演变、脑血管痉挛(CVS)程度有关,并可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7.
8.
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方法 全部病例按顺序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脑脊液置换疗法。结果 症状改善、脑脊液恢复正常的时间、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及死亡率,两组对比有显差异。结论 置换血性脑脊液能降低颅内压,改善脊液循环,防止蛛网膜粘连,消除血管活性物质,缓解脑血管痉挛,提高患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继发性SHA31例和原发性SAH29例,间隔2-3日置换1次,可置换2-5次。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疗法能降低原发性SAH和继发性SAH的颅内压,改善脑脊液循环,清除脑血管内活性物质,防止脑血管痉挛,减少蛛网膜粘连,降低病死率,且未见脑疝及其他不  相似文献   

10.
脑脊液置换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血管痉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对原发性蛛NNTN出血(SAH)并发脑血管痉挛(CVS)的临床效果。方法:84例SAH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2例,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每3d给予1次脑脊液置换,共计5次。结果:治疗4周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CVS发生率明显降低,并且发生CVS的患者症状较轻,预后相对较好(均P〈0.05)。结论:配合脑脊液置换治疗可降低原发性SAH并发CVS的发生率,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我们自2000年1月-2005年1月行脑脊液置换术治疗SAH3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IL-6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分别检测SAH患者和健康者外周血和脑脊液(CSF)白细胞(WBC)、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 SAH患者外周血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和CSFWBC、多个核细胞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和CSFIL-6水平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AH患者痉挛组外周血WBC、NE%与未痉挛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WBC、多个核细胞数显著高于未痉挛组(P<0.05),血清和CSFIL-6显著高于未痉挛组(P<0.05)。SAH患者痉挛组外周血WBC、NE%和CSFWBC、多个核细胞数在第1、2、3、5、7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AH患者痉挛组血清和CSFIL-6水平在第1、2、3、5、7天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SAH后患者机体存在高强度全身和局部炎症,其中局部炎症与CVS的发生密切相关。而CSF中高水平的IL-6可能正是通过诱导局部炎症来介导CVS的发生。与此同时,在CVS发生后患者血清和CSFIL-6水平的持续升高可能正是通过维持高强度的炎症进而参与CV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患者脑脊液中内皮素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 采集40例破裂动脉瘤患者脑脊液标本,采集时间为入院后即刻、出血后第3、5、7、10、14天,采用放免法检测脑脊液中ET-1浓度。结论 出血后第3天脑脊液中ET-1浓度即有明显升高,在出血后第7天达到高峰,而后逐渐下降。血管痉挛患者ET-1浓度明显高于未痉挛者。结论 脑脊液中ET-1浓度的升高参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赵纯雁  李志伟 《临床荟萃》2002,17(8):447-448
本文结合我科 1995年 6月至 2 0 0 1年 6月收治的 8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hemorrhage ,SAH)的患者 ,采用脑脊液置换疗法 ,观察对脑血管痉挛 (DCVS)脑积水的预防治疗作用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我科的住院患者 ,均经头颅CT证实为SAH。有下列之一者不入选 :①中~深度昏迷伴上消化道大出血者 ;②瞳孔不等大呼吸不规则者 ;③病程超过1周 ,脑脊液黄变者。 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4 0例 ,男性 30例 ,女性 10例 ,年龄 4 3~ 6 8岁。对照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继发性SAH31例(治疗组)和原发性SAH29例(对照组),间隔2~3日置换1次,可置换2~5次。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3%)与对照组总有效率(93.1%)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0.15,P>0.05)。结论: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疗法能降低原发性SAH和继发性SAH的颅内压,改善脑脊液循环,清除脑血管内活性物质,防止脑血管痉挛,减少蛛网膜粘连,降低病死率,且未见脑疝及其他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李欣  李香莲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3):3692-3692
<正>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常见的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原发性SAH占脑血管疾病的10%~15%[1],其病情凶险,易并发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CVS),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7.
荆举文 《临床医学》2011,31(7):84-85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方法 6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和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高于对照组的7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大脑中动脉(MCV)血流速度均明显降低,但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尼莫地平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疗效显著,可明显降低大脑中动脉(MCV)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8.
甄建壮 《实用医学杂志》2002,18(10):1064-1065
目的:探讨用常规内科治疗配合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7例SAH患者行脑脊液置换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痊愈出院31例。好转8例。恶化2例,死亡6例,结论:SAH的预后与入院时的意识状态和脑脊液置换术开始的早晚有关,慎重选择病例行脑脊液置换术可改善SAH的症状,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脑脊液置换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临床症状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常规腰穿,测初压后放出血性CSF 5~10 m1后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如此重复3次,使终末压为初压的70%左右.结果病人头痛、颈项强直持续天数明显减少,P<0.01,死亡率及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显著减低,P<0.05,并不增加再出血的机会(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用于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可降低死亡率,且不增加再出血的危险.  相似文献   

20.
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hemorrhage ,SAH)引起的脑血管痉挛(cerebralvasospasm ,CVS)是造成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文献报道 ,通过脑血管造影检查发现动脉瘤破裂致SAH 70 %有CVS ,其中 2 0 %~ 30 %发展成症状性CVS ,出现迟发性神经损害。我们在CVS出现前及(或 )治疗过程中 ,严密观察 ,给予治疗及护理 ,使SAH患者的预后得到明显改善。1 临床资料1995年 2月至 1997年 11月我们共收治SAH患者 6 4例 ,男 31例 ,女33例 ,2 6~ 78岁 ,平均 5 0 6 5岁。SAH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