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宫颈原位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宫颈原位腺癌13例,分别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原位杂交。结果 13例均为宫颈原位腺癌。结论宫颈原位腺癌好发于30~40岁妇女,近年研究显示平均年龄35岁,比浸润性腺癌小6岁。宫颈原位腺癌都伴有高危型HPV感染。临床症状极少见。最常见的是阴道异常出血,大约20%的患者伴有CIN病史。宫颈原位腺癌在阴道镜检查时缺乏具有诊断意义的表现。确诊需要依靠病理诊断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原位杂交,由于原位腺癌多为年轻女性且希望保留生育能力,若不切除子宫,则广泛推荐的治疗是宫颈锥形切除术。  相似文献   

2.
<正>宫颈微偏腺癌(Minimal deviation adenocarcinoma of cervix,MDC)是一种罕见的高分化宫颈管黏膜腺癌,腺体形态似良性,故又称宫颈恶性腺瘤。MDC早期缺乏临床及病理学特征,宫颈细胞学多次活检可呈阴性,临床及病理诊断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宫颈微偏腺癌(MDA)的临床及病理形态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MDA进行临床特征、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观察和文献复习.结果:MDA临床多表现为水样或稀薄白带,宫颈肥大、糜烂,组织学表现为腺体形态不规则、异型性不明显,浸润宫颈纤维肌层.结论:MDA早期确诊率极低、预后差.对可疑病例应提高警惕,争取宫颈深部活检,必要时施行宫颈锥形切除术.免疫标CEA、P53、Ki-67、CAl25、ER、PR等检测有利于MDA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唐曼  王晴  张和平  赵彩霞  陈勇  娄蓉 《安徽医药》2022,26(7):1394-1397
目的探讨宫颈原位腺癌( 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按照第四版 WHO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标准对 2009年 1月至 2016年 5月安徽省妇幼保健院 28例诊断为宫颈原位腺癌的病例进行重新分类,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Envision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 p16)、癌胚抗原(CEA)、肿瘤增殖抗原(Ki-67)在其组织中的表达。结果病人年龄范围 26~54岁,中位年龄 39.5岁;临床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 46.4%(13例)接触性出血 28.6%(8例)阴道排液 3.5%(1例),其余 6例无明显临床症状;所有病例均先行宫颈活检或宫颈锥切术,组织学特征,24例 AIS为宫颈内膜型,,镜下与正常宫颈黏液上皮相似,上皮空泡状,具有颗粒状胞质,细胞核增大,染色质粗糙,腔缘可见核分裂象和凋亡小体; 3例 AIS为肠型,上皮出现类似于肠上皮的杯状细胞,胞质有大量黏液,位于细胞一侧,局部区域混合有宫颈内膜型 AIS;1例为复层产生黏液的上皮内病变( SMILE)复层上皮的所有细胞都含有黏液空泡,细胞核有异型性,染色质浓染,核分裂象可见; 28例 AIS,17例(60.7%)伴有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其中 2例伴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15例伴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免疫表型: p16、CEA在原位腺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 96.4%(27/28)85.7%(24/28),Ki-67增殖指数为 40%~80%。28例中 17例行单纯子宫切除术, 11例行宫颈锥切术, 4例锥切后切缘阳性。 23例,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宫颈腺癌与宫颈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妇科检查特点。方法于我实验室宫颈腺癌和宫颈鳞癌患者样本中各随机抽取50例,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给予病理检查,收集患者妇科检查资料,回顾性分析两组妇科检查和病理特征。结果对照组宫颈光滑8例(16.00%),宫颈桶状增大10例(20.00%),宫颈赘生物26例(52.00%),子宫增大5例(10.00%);观察组宫颈光滑1例(2.00%),宫颈桶状增大3例(6.00%),宫颈赘生物16例(32.00%),子宫增大1例(2.0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肿瘤直径≥4 cm有24例(48.0%),淋巴结阳性11例(22.00%),深间质浸润33例(66.00%),脉管间隙浸润10例(20.00%);观察组肿瘤直径≥4 cm有10例(20.00%),淋巴结阳性5例(10.00%),深间质浸润19例(38.00%),脉管间隙浸润5例(10.0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宫颈腺癌和宫颈鳞癌在临床检查和病理特征常存在一定差异,通过对比子宫和宫颈表现,能够初步分辨。同时根据淋巴结、浸润特...  相似文献   

6.
冯婷  刘霞  魏瑜  韩正杰  刘捷  高立勇 《江苏医药》2021,47(5):533-535,封3
目的 分析宫颈腺癌40例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和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5例及外院会诊的5例宫颈腺癌患者临床和病理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免疫组化等资料.结果 40例宫颈腺癌临床表现为宫颈息肉或赘生物25例,宫腔显示占位15例.临床症状为异常阴道出血20例,阴道流黄水伴异味、带血丝4例,无阴道出血...  相似文献   

7.
原发阴道、宫颈恶性黑色素瘤17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玉涛 《贵州医药》2003,27(11):1012-1012
原发于阴道、宫颈恶性黑色素瘤 (Malignantmelanoma ,MM)是一种少见的肿瘤 ,占全部恶性黑色素瘤 3%~ 7% ,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1 7 0 % [1,2 ] ,现就我院 1 7例原发阴道、宫颈恶性黑色素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 ,并探讨肿瘤细胞起源问题。1 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 1 995~ 2 0 0 0年收治的原发阴道、宫颈恶性黑色素瘤 1 2例 ,来源于外单位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会诊病例 5例 ,复习临床资料 ,观察HE切片 ,进行黑色素染色 (Fontana法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全部病例进行Vim ,HMB - 45 ,S - 1 0 0 ,Desmin ,CK染色 ,试剂采用DAKO产品 ,采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宫颈腺癌合并内膜浸润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原发宫颈合并内膜浸润的腺癌进行光镜观察结合免疫组化进行分析。结果宫颈原发腺癌表现为阴道流血和排血性液,镜下腺体密集,排列紊乱,部分呈实体巢状或筛孔状,细胞异型明显。免疫组化:CEA、P63、P53、P16阳性, ER、PR、Vimentin、bcl-2、CA125均阴性, Ki-6715%-20%。结论原发宫颈腺癌组织类型较多,主要与宫颈腺体良性病变及与邻近脏器原发同类型癌相鉴别。且宫颈腺癌的预后相对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肝样腺癌(HAS)临床病理学形态、免疫组化和临床特征。方法对6例患者,年龄在45~66岁,平均年龄(53.12±1.66)岁,进行了临床病理分析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切片(甚至同一切片)不同区域里可以见到分化差或分化较好的腺癌结构;在玻璃样小体,AFP、AAT、ACT均为阳性,而CEA、HCG均为阴性。结论胃肝样腺癌以多发生于男性、胃窦部多见,血清AFP常明显升高,癌细胞大,多边形,病理形态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相同。  相似文献   

10.
《临床医药实践》2016,(6):436-440
目的:探讨不同浸润深度宫颈微小浸润性鳞癌(MI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35例MIC(FIGO标准)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按照浸润深度分3组:ⅠA0组(浸润深度≤1 mm),ⅠA1组(1 mm<浸润深度≤3mm),ⅠA2组(3 mm<浸润深度≤5 mm)。结果:135例MIC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为宫颈炎或宫颈糜烂。发病年龄(41.94±8.19)岁,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活组织检查病理结果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或浅表浸润性鳞癌,其中ⅠA0组活组织检查浸润灶检出率低于ⅠA1组和ⅠA2组。进一步行宫颈环形电切(LEEP)64例,全子宫切除22例,次广泛全子宫切除21例,广泛全子宫切除28例。术后显微镜下见浸润灶浸润间质深度≤1 mm 28例(ⅠA0组);>1 mm且≤3 mm 71例(ⅠA1组);>3 mm且≤5 mm 36例(ⅠA2组)。首次行LEEP术的64例中45例再次行全子宫切除等手术,发现LEEP术后病变残留率为24.44%,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55例切除了盆腔淋巴结,共检出948枚,均未见癌转移。3例发现淋巴管血管间隙浸润(LVSI)。FIGO分期:ⅠA1期99例,ⅠA2期36例。结论:MIC在肉眼上无法辨认,发病年龄约42岁,与浸润深度无关。浸润深度≤1 mm的MIC活组织检查浸润灶检出率较低。首次LEEP术后病变残留率为24.44%,与浸润深度无关。MIC患者多采用个体化治疗,大部分施行子宫切除,少数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施行宫颈锥切或单纯宫颈切除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癌胚抗原(CEA)、P16、Ki-67在原发宫颈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原发宫颈腺癌36例,宫颈腺体上皮内肿瘤(CGIN)14例及正常宫颈组织10例中CEA、P16、Ki-67的抗体表达的情况。结果CEA、 P16、Ki-67在实验组及对照组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A、P16、Ki-67,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监测三者指标有助于原发宫颈腺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彭燕  何杰  尹玉  李传应 《安徽医药》2017,38(7):840-843
目的 探讨肺微浸润性腺癌(MIA)影像学特征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省立医院2016年1~12月确诊的23例MIA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病理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等,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23例MIA患者16例女性,7例男性,患者多为不吸烟人群。CT显示病灶为混杂/混合密度结节,平均直径1.2 cm,结节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可见实性区域,边缘出现胸膜凹陷和血管集束征。肉眼观,MIA是一个境界清楚的灰白色、灰褐色结节,直径0.5~2.0 cm,质地较正常肺组织韧。镜下,癌细胞紧贴支气管壁或肺泡壁排列,局部出现乳头状、腺泡状结构的微浸润灶,微浸润灶直径0.2~0.5 cm。结论 MIA通常为直径小于3 cm的孤立性小腺癌,且微浸润灶的最大直径≤ 0.5 cm,无间质、血管和胸膜侵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子宫颈TCT异常病例与HPV-DNA及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的关系。方法收集TCT异常的2458例蒙古族妇女作为研究对象,TBS描述性诊断结果与病理组织学结果进行比较,同时进行子宫颈脱落细胞HPV-DNA基因分型检测。观察接受子宫颈Leep术与子宫颈冷刀锥切术HPV-DNA转阴情况。结果 TCT诊断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TCT诊断为癌29例,其中18例病理组织学诊断证实为浸润癌,符合率62%。HSIL组348例中有94例为湿疣/CIN1,符合率27%,84例为CIN2,符合率25%,69例为CIN3,符合率20%,CIN1~3总符合率72%。统计分析显示,TCT诊断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2.4P<0.01)。HPV-DNA检测与病理组织学结果比较,病理组织学诊断43例浸润性癌中有40例HPV-DNA检测为阳性(93.03%);CIN3130例中HPV-DNA阳性119例(91.54%);CIN2171例中HPV-DNA阳性155例(90.65%);湿疣/CIN1597例中HPV-DNA阳性537例(89.95%);HPV-DNA阴性组与阳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8.6,P<0.01)。TCT诊断与HPV-DNA检测结果比较,检测阳性314例,占90.23%;659例TCT诊断为LSIL,HPV-DNA检测阳性544例,占82.55%,HPV-DNA检测与TCT诊断结果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9,P<0.01)。CIN患者治疗前后HPV-DNA转阴率,总的HPV-DNA转阴率84.87%,治疗后总的HPV-DNA转阴率95.56%。CIN患者行子宫颈Leep术和子宫颈锥切术治疗后HPV-DNA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 TCT检查对子宫颈癌前病变,尤其是高度病变具有有效的预警作用。HPV-DNA的阳性检出率与TBS分级及病变程度密切相关,HPV-DNA阳性可对子宫颈癌起到有效预警作用,临床上对于已经接受手术治疗的CIN患者行HPV-DNA检测评估治疗、判断预后及进一步跟踪随访治疗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凤兰  谭毅 《淮海医药》2012,30(2):121-122
目的探讨阴道镜下定位活检在宫颈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统计本院门诊2010年7月~2011年1月期间应用电子阴道镜检查的2 313例患者资料,并对在阴道镜定位下宫颈活检的1 62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结果阴道镜检查2 313例,诊断为慢性宫颈炎652例,宫颈炎症912例,CINI:660例,CINⅡ:29例,CINⅢ:4例,宫颈癌5例,宫颈尖锐湿疣14例、正常宫颈37例。阴道镜下定位活检1 624例,病理诊断结果发现:宫颈炎症882例,CINI:614例,CINⅡ:24例,CINⅢ:3例,宫颈癌5例,宫颈尖锐湿疣14例。结论阴道镜下定位活检对宫颈疾病的诊断符合率达100%,是宫颈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能早期发现宫颈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阴道镜下活检病理结果检验宫颈涂片提示炎症的准确性。方法对963例子宫颈涂片提示炎症的患者行阴道镜下检查,阴道镜下见宫颈上皮病变和异常血管区域者行活检,未见鳞柱状上皮转化区者行宫颈管搔刮,并提供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组织学检查结果提示宫颈炎症745例,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218例,其中无症状的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79例(占8.2%)。子宫颈涂片的准确率为77.4%,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假阴性率为22.6%。结论子宫颈涂片提示炎症的病例有必要进一步行阴道镜检查。  相似文献   

16.
刘和寿  梁启新 《安徽医药》2005,9(7):526-527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三、四段腺癌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切除的十二指肠三、四段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胃肠钡餐检查检出率为77.8 %,纤维胃十二指肠镜检查确诊率为59.3 %,腹部CT和B超的检出率分别为40.7 %和33.3 %.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6例,节段性十二指肠切除术11例,术后3年、5年生存率相近.结论胃肠钡餐和纤维胃十二指肠镜是诊断十二指肠三、四段腺癌的主要方法,节段性十二指肠切除术可作为该部位肿瘤的根治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原发于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pseudopapillary neoplasm,SPN)进行临床与病理观察,认识其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观察了3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光镜形态,采用Envi-sion法免疫组化标记AAT、Vimentin、Ki-67、CD10等并结合文献复习其生物学行为。结果光学显微镜下:肿瘤细胞形态大多一致,排列呈实性、片状,或以血管为中心的乳头状排列,免疫组化结果一致:AAT、Vimentin、CD10均阳性,Ki-67<3%。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诊断要结合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形态以及免疫组化结果,该肿瘤预后较好,但有一定的潜在危险性,随访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理诊断和临床诊断情况。方法选取本院经临床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240例,根据其病变程度进行分型.将其与病理学检验结果进行对比,探讨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病理活检轻度79例,中度106例,重度33例,早期肝硬化22例,与临床诊断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慢性乙型肝炎轻度(G1~2,S0~2)符合率为49.38%,中度(G3,S3)符合率为53.33%,重度(G4,S4)符合率为50.00%,早期肝硬化符合率为80.00%,符合率较低。慢性乙型肝炎病理免疫诊断HBsAg、HBcAg阳性率较临床诊断阳性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诊断不能作为诊断“金标准”,为明确诊断、早期诊治,推荐应用肝穿刺活检进行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分析食管腺癌与贲门癌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探讨两者的异同点。方法回顾、对比分析本院4年间收治的48例原发性食管腺癌,322例贲门癌的年龄和性别分布、主要症状、病理类型及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早期诊断率和手术切除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食管腺癌、贲门癌多好发于老年男性。除食管腺癌的反酸及烧心症状的发生率(52.1%)高于贲门(24.2%)外,其他症状发生率两者相近。食管腺癌、贲门癌早期诊断率分别是8.3%和16.1%。食管腺癌、贲门癌手术切除率分别为81.3%和77%,根治性切除率为70.8%和68.3%。结论食管腺癌与贲门癌在一般临床特征上相似,但淋巴结播散类型不同。食管腺癌与贲门癌早期诊断率低,但手术切除率仍然较高,对其手术治疗应持积极态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D24在各型各阶段子宫内膜腺癌中的预判价值。方法对30例正常子宫内膜者、65例增生子宫内膜患者及86例子宫内膜腺癌患者的CD24进行检测,并研究其表达情况。结果子宫内膜腺癌组CD24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单纯型增生过长内膜组和复杂型增生过长内膜组,不典型增生过长内膜组CD24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不同浸润深度及不同FIGO分期的CD24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的CD24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3组CD24阳性表达率高于G2、G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组CD24阳性表达率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24可能成为未来最新的、重要的评估子宫内膜腺癌病情的肿瘤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