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医学》1977,(2)
本文研究了冷冻对移植性肿瘤生长的影响。发现冷冻HCA实体瘤,除原瘤生长受抑制外,可能产生肿瘤特异移植免疫,以抑制再种瘤生长。此种能力大致在冷冻后10天较显著。瘤体完全冻消者其抑制再种瘤的能力比未冻消者强。冷冻正常组织抑制HCA实体瘤生长的能力微弱。HCA实体瘤与S_180肉瘤之间无交叉免疫。  相似文献   

2.
热消融作为一种有效治疗肿瘤的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它是利用热能使肿瘤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从而达到杀伤肿瘤的作用,术中及术后准确评估热消融范围是降低复发率、减少正常组织损伤的前提。超声影像是目前评价组织热消融范围最常用的方法,本文就其评价组织热消融范围的具体方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肿瘤坏死因子是由巨噬细胞产生的仅对肿瘤细胞有杀伤作用而对正常细胞无细胞毒的活性因子。它可以直接作用于肿瘤组织,使其出血坏死,并可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激发及诱发体内各种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而发挥抗癌效应。但它在临床使用中也存在着寒战、发热、恶心、呕吐、血压下降等毒副作用。护士应熟悉肿瘤坏死因子的药物特性及其常见的毒副反应,加强发热的护理,并要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减少毒副作用的发生,使病人顺利治疗。  相似文献   

4.
肿瘤坏死因子是由巨噬细胞产生的仅对肿瘤细胞有杀伤作用而对正常细胞无细胞毒的活性因子。它可以直接作用于肿瘤组织,使其出血坏死,并可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激发及诱发体内各种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而发挥抗癌效应。但它在临床使用中也存在着寒战、发热、恶心、呕吐、血压下降等毒副作用。护士应熟悉肿瘤坏死因子的药物特性及其常见的毒副反应,加强发热的护理,并要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减少毒副作用的发生,使病人顺利治疗。  相似文献   

5.
多弹头射频(简称PRFA)热凝治疗技术是目前实体性肿瘤非手术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PRFA根据肿瘤细胞对热耐受比正常细胞差的原理,通过CT或B超引导下将一根合有10个弹头的微电极插入实体肿瘤内,连接射频发生仪,利用450~550 kHz的射频电流对瘤体进行加温,引起肿瘤及周围组织细胞的分子运动,产生热量,导致电极周围3.5 cm范围的组织凝固坏死和细胞凋亡,从而杀灭肿瘤细胞[1].射频治疗它具有安全、微创、近期疗效确切的优点,并发症主要为发热、出血、疼痛等.几乎所有射频后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2],所以严密观察病人的各项生命体征,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并发症是治疗成功的保障.现将本科自2002年1月~2004年6月40例病人经皮射频热凝治疗后体温监测的情况与护理对策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6.
聚焦超声热疗(focused ultrasound,FUS;focused extracorporeal pyrotherapy,FEP)是由体外发射大功率超声经水介质偶合进入人体并在腹盆腔实体癌瘤聚焦,焦点处声能大部被吸收转化为热能导致靶区内组织在0.5s~1.0s内聚升至70℃~100℃高温,使肿瘤组织出现凝固性坏死,焦点区产生瞬间空化效应,导致细胞器破裂不可逆损伤,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这种技术被称为高能聚焦超声热疗(HIFU技术或FEP技术)。FEP技术在20世纪40年代兴起,  相似文献   

7.
体内伽玛刀 (γ 刀 )治疗肿瘤是将微型放射源植入肿瘤组织或转移癌组织中 ,通过微型放射源发出持续低能的γ 射线 ,使肿瘤组织遭受毁灭性杀伤 ,而对正常组织无损伤或仅有微小损伤。由于目前最常用 1 2 5I粒子作为放射源 ,故又称为1 2 5I放射性粒子立体种植治疗肿瘤。1 体内γ 刀治疗肿瘤的历史及疗效2 0世纪 2 0年代有人用镭针治疗舌癌 ,但由于镭的射线强度大 ,半衰期达千年以上 ,故而渐渐被人工合成的同位素所替代。 2 0世纪 70年代后期文献报道了应用体内γ 刀治疗实体瘤的报告 ,随着经验的积累、治疗范围的扩大 ,几乎适用于全身的实体…  相似文献   

8.
周纯燕  彭璇娟 《现代护理》2005,11(17):1420-1420
多弹头射频(简称PRFA)热凝治疗技术是目前实体性肿瘤非手术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PRFA根据肿瘤细胞对热耐受比正常细胞差的原理,通过CT或B超引导下将一根合有10个弹头的微电极插入实体肿瘤内,连接射频发生仪,利用450~550kHz的射频电流对瘤体进行加温,引起肿瘤及周围组织细胞的分子运动,产生热量,导致电极周围3.5cm范围的组织凝固坏死和细胞凋亡,从而杀灭肿瘤细胞。射频治疗它具有安全、微创、近期疗效确切的优点,并发症主要为发热、出血、疼痛等。几乎所有射频后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所以严密观察病人的各项生命体征,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并发症是治疗成功的保障。现将本科自2002年1月~2004年6月40例病人经皮射频热凝治疗后体温监测的情况与护理对策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9.
石芸 《护理与康复》2011,10(12):1096-1097
微波聚束热疗是通过物理电磁波在体内震荡引起局部组织发热导致癌细胞凋亡或坏死的方法。肿瘤全身热疗虽然不能作为一种独立的治疗方案,但与化学药物治疗、放射性治疗及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10.
新技术治疗肝癌术后并发症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热疗、冷疗、定向放疗、药泵植入等肿瘤治疗新技术的蓬勃发展 ,肝癌患者的生存期和生存质量得以不断提高 ,但在实际应用中 ,新技术所带来的相应并发症 ,也对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就近年来有关肝癌治疗新的技术造成并发症的护理进展作一介绍。1 射频热凝疗法1.1 发热。为机体吸收热凝组织坏死液化产生的致热源而引起 ,发热程度同热凝坏死区域大小成正比。可予物理或药物降温 ;注意保暖及出汗后水电解质平衡 ;若并发感染则适当应用抗生素 ,防止败血症[1~ 4 ] 。1.2 出血。术前应了解肝癌及周围组织情况 ,加强保肝治疗 ,改善…  相似文献   

11.
超声介入物理疗法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物理学的迅速发展,物理医学工程技术逐渐被应用于肝癌的治疗中,成为肝癌超声介入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热疗、冷冻、电化学等,其中以热疗(hyperthermal therapy)治疗肝癌为近年来国际上推广较快的新方法。其机制是将肿瘤区局部加热,从而杀死肿瘤细胞。大量研究表明,54℃ 1min或60℃以上即刻可造成正常组织的完全性坏死。而肿瘤细胞较之更敏感。另一方面,肿瘤局部热疗后可提高免疫功能,促进机体杀死肿瘤。目前,肿瘤的超声介入物理疗法有如下几种。  相似文献   

12.
巨大多房囊性肾瘤及肾癌类肿瘤CT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巨大多房囊性肾瘤的CT特征与巨大肾癌类肿瘤的CT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例巨大多房囊性肾瘤和13例巨大肾癌类肿瘤的CT资料。结果:巨大多房囊性肾瘤CT表现是肿瘤壁完整,内为多房样囊肿和分隔组成。巨大肾癌类肿瘤主要CT表现以破坏肾实质为主。结论:巨大多房囊性肾瘤呈多房样囊性改变排列有序,囊壁清晰光滑无结节,与正常肾组织边界清楚。而巨大肾癌类肿瘤,因肿瘤巨大瘤内多发大的坏死囊变区,与残存正常肾组织分界不清,是与巨大多房囊性肾瘤的鉴别要点。  相似文献   

13.
热化疗对兔肝VX-2肿瘤血管渗透性影响的生物学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在兔肝VX-2移植瘤模型基础上,进行在体肝肿瘤介入性热化疗,观察介入性热增敏与肝组织及肿瘤组织血管渗透性的关系,探讨介入性热化疗的生物学机制.方法建立可供实验研究的兔Vx-2移植性肝癌模型30只,随机等分为3组(非灌注组、普通灌注组及热灌注组),在X线监视下,经股动脉插管至肝动脉.进行灌注,灌注液为生理盐水(温度为60℃),液量30 mL,15 min缓慢推注.灌注结束前5 min,经导管推注10 mg/L伊文思蓝(Evans Blue EB),2 mL/kg,非灌注组直接推注EB,灌注EB后置10 min,取出肝脏用生理盐水灌注肝动脉冲洗血管中残留的EB.切取靠近肝门部的小块正常肝组织、瘤组织,称重后,放入1 mL甲酰胺液中,置于50℃恒温水浴箱60 h,提取液用722型光栅分光光度计测出A620nm,从标准曲线上测出相应的EB含量,以反映该组织毛细血管的渗透性.结果肿瘤组织与肝组织的EB含量在3组中均有差别(P<0.05);正常灌注组与非灌注组肝组织的EB含量、肿瘤组织的EB含量无明显差别(P>0.05);热灌注组与非灌注组、正常灌注组肝组织的EB含量、肿瘤组织的EB含量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介入热疗可以增加肝组织及肿瘤组织的血管渗透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肿瘤坏死因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子宫内膜与正常对照组子宫内膜中的表达。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的表达较正常内膜的表达明显增高。结论:异位内膜组织的侵袭力增强及血管生成与肿瘤坏死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高表达密切相关,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兔肝VX-2移植瘤模型基础上,进行在体肝肿瘤介入性热化疗,观察介入性热增敏与肝组织及肿瘤组织血管渗透性的关系,探讨介入性热化疗的生物学机制。方法:建立可供实验研究的兔Vx-2移植性肝癌模型30只,随机等分为3组(非灌注组、普通灌注组及热灌注组),在X线监视下,经股动脉插管至肝动脉。进行灌注,灌注液为生理盐水(温度为60℃),液量30mL,15min缓慢推注。灌注结束前5min,经导管推注10mg/L伊文思蓝(Evans Blue EB),2mL/kg,非灌注组直接推注EB,灌注EB后置10min,取出肝畦用生理盐水灌注肝动脉冲洗血管中残留的EB。切取靠近肝门部的小块正常肝组织、瘤组织,称重后,放入1mL甲酰胺液中,置于50℃恒温水浴箱60h,提取液用722型光栅分光光度计测出A620 nm从标准曲线上测出相应的EB含量,以反映该组织毛细血管的渗透性。结果:肿瘤组织与肝组织的EB含量在3组中均有差别(P&;lt;0.05);正常灌注组与非灌注组肝组织的EB含量、肿瘤组织的EB含量无明显差别(P&;gt;0.05);热灌注组与非灌注组、正常灌注组肝组织的EB含量、肿瘤组织的EB含量有明显差别(P&;lt;0.05)。结论:介入热疗可以增加肝组织及肿瘤组织的血管渗透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对TNFLs和TNFRs在免疫系统及非淋巴组织中调节细胞凋亡、坏死作用越来越广泛的研究,LT及其受体作为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TNFSF)的一员被越来越多的提及。淋巴毒素α(LTα)是一种淋巴细胞受丝裂原及特殊抗原刺激后反应性产生的细胞毒性物质,LTα能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引起肿瘤细胞凋亡及坏死,而激动性抗LTβ受体抗体和LTαβ生理性作用相同,同样能够产生抑制瘤细胞生长、减少瘤细胞淋巴结转移、增强化疗效果的作用。本文就淋巴毒素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良性、交界性和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超声鉴别诊断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良性、交界性和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超声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在 2 0 3例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中 ,采用超声测量 12 8例囊 实混合性包块瘤体内实体组织截面积大小 ,并与病理性质比较分析。结果卵巢上皮性肿瘤瘤体内实体组织面积大小良性 <交界性 <恶性 ,三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实体组织大小与病理性质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将实体组织面积 <1cm2 、1~ 5cm2 和 >5cm2 分别作为诊断良性、交界性和恶性上皮性肿瘤的临界值 ,其敏感性分别为 94.7%、80 .0 %和 90 .7% ,特异性分别为 96.3 %、92 .4%和 97.6% ,准确性分别为 96.1%、90 .0 %和 92 .9%。结论 超声测量瘤体内实体组织面积大小可作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有价值的鉴别诊断方法之一。如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大网膜和腹膜后淋巴结等情况综合分析 ,将会使诊断准确率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中性粒细胞减少是肿瘤病人治疗中的常见并发症,在中性粒细胞减少期间病人常有发热,大部分发热病人有感染,且死亡率很高。为总结儿科肿瘤病人发热的特点,作者分析了1~16岁116例患儿的158次发热,注意以下特点:①中性粒细胞减少并发热的感染发生率;②感染的病原微生物;③抗菌素治疗效果;④白血病和实体瘤感染发生率和感染类型的差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术中超声造影技术在评价脑胶质瘤病理分级及区分肿瘤、瘤周水肿脑组织与正常脑组织范围中的价值.方法 对80例脑胶质瘤患者的术中超声造影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肿瘤、瘤周水肿脑组织与正常脑组织的强化情况,定量分析不同部位造影参数.结果 正常脑组织呈等增强,高级别胶质瘤瘤体组织与瘤周水肿脑组织呈高增强,瘤体组织增强强度高于瘤周水肿脑组织;低级别胶质瘤瘤体组织呈高增强,但瘤周水肿脑组织增强强度与正常脑组织相近.瘤体组织的绝对峰值强度高于瘤周水肿脑组织与正常脑组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别胶质瘤瘤体组织的造影达峰时间早于瘤周水肿脑组织与正常脑组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级别胶质瘤瘤体组织造影达峰时间与瘤周水肿脑组织和正常脑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超声造影技术有助于切除肿瘤前判断胶质瘤病理级别及确定瘤周水肿脑组织的边界,有效指导临床手术.  相似文献   

20.
感染对癌症病人的转归有很大影响。Inagaki 等发现,实质性瘤病人中47%死因为感染。一、诱因(一)实质瘤病人易患感染的诱因如下。1.肿瘤生长远离血液供应(距血管200μm 以上)的瘤细胞因缺氧而死亡,形成坏死区。处在供氧充足的分裂增殖区与坏死区之间的细胞,虽保有活力但缺血,因而为厌氧性感染提供了适宜的环境。肿瘤组织压迫馈入血管也可造成组织缺氧。不论何种原因,肿瘤缺氧均将引起坏死。坏死组织成为细菌侵入和感染的温床,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