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永斌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10):1765-1766
目的:探讨干扰素联合中药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方法:选择13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为干扰素治疗组56例,B组为干扰素联合中药组80例。a-干扰素500万U肌肉注射,隔日1次,疗程12个月,中药1剂/d,疗程12个月。观察患者肝功能.HBV-DNA及血清病毒指标。结果:治疗结束时,A组患者ALT复常率为55.0%,HBeAg阴转率为40.3%,HBV-DNA阴转率为30.2%,HBeAg抗/HBe转换率为14.0%;B组ALT复常率为90.0%,HBeAg阴转率为61.2%,HBV-DNA阴转率为76.2%,HBeAg抗/HBe转换率为26.5%。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药本身不仅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而且针对干扰素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更重要的是针对干扰素治疗间歇期的病毒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与恩替卡韦单用两种治疗策略对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效果。方法检索2010年7月以前在PUBMED,EMBASE,CNKI等全文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有关拉米夫定(剂量100 mg/d)联合阿德福韦酯(剂量10 mg/d)与恩替卡韦单用(剂量1 mg/d)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程≥48周)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采用χ2检验分析研究间的异质性,以相对危险度为疗效分析统计量进行合并分析并绘制森林图。疗效判定指标包括血清HBV DNA检测不到(阴转)、血清ALT复常、血清HBeAg抗体转换。结果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的治疗方式与恩替卡韦单用对拉米夫定耐药株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的48周血清HBV DNA阴转率、血清ALT复常率和血清HBeAg抗体转换率比较的P值分别为0.25,0.61和0.33。结论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与恩替卡韦单用对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救援治疗失败后4种后续治疗(阿德福韦酯、加大阿德福韦酯剂量、改用恩替卡韦、加用恩替卡韦)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4例阿德福韦酯救援治疗失败的拉米夫定耐药患者随机分为A、B、C、D4组,分别给予阿德福韦酯(10mg,1次/d)、阿德福韦酯(15mg,1次/d)、恩替卡韦(1mg,1次/d)、阿德福韦酯(10mg,1次/d)+恩替卡韦(1mg,1次/d)进行后续抗病毒治疗,观察4组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和ALT复常率。结果 A组、B组、D组HBVDNA转阴及ALT的复常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C组的HBVDNA转阴及ALT的复常均未取得较好的疗效。结论对于拉米夫定耐药患者在给予24周的阿德福韦酯的救援治疗后,尚未取得良好疗效,采用继续原方案治疗、调整阿德福韦酯剂量及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联合等方式进行后续治疗均可,其中前两个方案以阿德福韦酯疗效加强为目的进行治疗,后一方案为目前所提倡的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4.
楼敏  王鋐  曾珍  白文林 《人民军医》2012,(7):626-62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水平与阿德福韦酯抗病毒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临床确诊慢性乙型肝炎且血清HBV-DNA检测阳性184例,根据HBV-DNA检测结果分为两组:HBV-DNA<1×106 U/ml者78例为观察组;HBV-DNA≥1×106 U/ml者106例为对照组。均在常规保肝治疗基础上口服阿德福韦酯10mg/d,治疗12、24、48周复查血清HBV-DNA,EL1SA法检测HBV血清标记物。结果:观察组12、24、48周时的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HBeAb转换率均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随着服药时间延长,HBV-DNA转阴率逐渐提高;但病毒载量越高,阿德福韦酯的病毒抑制率越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替比夫定初治的抗病毒疗效。方法 将30例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1∶1∶1随机分为替比夫定(LDT)单药组、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LDT+ADV)组、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LAM+ADV)组,每组10例,疗程均为96 周。观察各组治疗12、24、48、72、96 周时ALT复常率、HBV-DNA 转阴率、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肾小球滤过率。结果 在48周时,3组病毒学应答率均达到100%。替比夫定组最先出现生化学应答,在48周后,3个治疗组均达到100%。血清学应答在72周时,替比夫定组(50%)明显高于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组(40%)、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组(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6周后替比夫定组肾小球滤过率(112.26±2.86) ml/(min·1.73 m2)较基线明显升高,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组(100.65±2.61)ml/(min·1.73 m2)较基线逐渐升高,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组(92.03±2.08)ml/(min·1.73 m2)基本无变化。结论 替比夫定具有强效、快速抑制HBV DNA复制,并有高效的e抗原血清转换作用,替比夫定单药或联合阿德福韦酯,可明显提高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进而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治疗半年应答欠佳的患者,联合应用α-2b干扰素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7月-2013年7月就诊的,已予阿德福韦酯口服治疗半年应答欠佳的HBeAg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分为两组共60例,治疗组30例,予α-2b干扰素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12个月,对照组予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12个月,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患者的ALT水平、HBV—DNA水平,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HBeAg转换率,两组之间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德福韦酯治疗早期应答欠佳的患者联合应用α-2b干扰素治疗后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患者14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1例。对照组给予阿德福韦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甘草酸苷,观察24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肝功能参数、HBV—DNA转阴率和总有效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血清ALT、AST及TBIL水平明显降低,总有效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HBV-DNA转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能有效降低CHB患者血清ATJT、AST及TBIL等肝脏酶学指标,改善患者症状.无明显不良反应,是治疗CHB安全、有效的辅助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应用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采用阿德福韦酯的4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随访,监测治疗前、治疗后的肝功生化学,血清病毒学及HBV DNA等指标变化,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其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中失访2例,死亡2例,共37例纳入疗效统计。治疗12个月HBV DNA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转率分别为51.4%和13.3%,代偿期肝硬化生化肝功复常率为60%,而t检验结果表明:治疗12个月与治疗前HBV DNA下降比较,基线水平下降≥2log10有统计学意义。Child-Pugh评分C级患者下降比较预期疗效(下降2分),12个月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A、B级Child-Pugh评分下降与预期疗效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阿德福韦酯作为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抗病毒药物,早期对肝脏的炎症活动改善较小,随着其长期疗效可使肝功趋于稳定,延缓病情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黄芩苷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选择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96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服阿德福韦酯胶囊,10 mg口服,1次/d;对照组加服黄芩苷胶囊,0.5,3次/d,治疗1年以上,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2、24、36、48周时患者的ALT,HBV标记物,HBV-DNA,症状体征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在ALT复常率及HBV-DNA阴转率方面均有明显优势,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黄芩苷与阿德福韦联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罗红  聂青和  甘雪婷 《武警医学》2003,14(5):275-277
 目的观察左旋咪唑搽剂联合拉咪夫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HBeAg血清转换率的影响.方法10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治疗前血清ALT水平,分为A、B、C 3组,各组随机分为两组,用药方式:(1)联合用药组:左旋咪唑搽剂(LL)5ml均匀涂于四肢皮肤上,2/周,拉咪夫啶(LMI)100mg口服,1/d,连续用药6个月.(2)单一用药组:拉咪夫啶(LMI)100mg口服,1/d,连续用药6个月.结果在A、B、C 3组中联合用药组HBeAg血清转换率明显高于单-用药组(P<0.05);治疗前血清ALT>ULN(正常上限)2~5倍者HBeAg血清转换率明显高于ALT在ULN<2倍或正常者.结论联合用药可提高HBeAg血清转换率;治疗前ALT水平也是影响HBeAg血清转换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替诺福韦酯单药序贯治疗与恩替卡韦单药序贯治疗在挽救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ADV)抗病毒治疗后应答不佳,或发生病毒学突破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20例对ADV初治失败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替诺福韦酯 (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 组和恩替卡韦(entecavir,ETV)组,每组60例。TDF组给予TDF 300 mg/d,序贯治疗;ETV组给予ETV 0.5 mg/d治疗,所有患者均治疗48周。给药的治疗基线、12周、24周和48周分别进行病毒学、生化学、血清学检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上述治疗时间点的完全病毒学应答率、ALT复常率、病毒学突破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及观察肾功能损害情况。结果 TDF组治疗48周后完全病毒学应答率为63.3%(38/60), ETV组为78.3%(47/6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DF组的ALT复常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病毒学突破率分别为57.8% (26/45)、13.6% (6/44)、0,ETV组分别为60.4%(29/48)、14.9% (7/47)、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对药物耐受性均良好,治疗过程中未发生因血肌酐升高停药的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对于ADV治疗后疗效欠佳或发生病毒学突破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恩替卡韦单药序贯治疗是一种疗效理想、安全的挽救治疗方案,抗病毒疗效优于替诺福韦酯单药序贯治疗。
  相似文献   

12.
周孝清 《西南军医》2008,10(6):57-58
目的观察草仙乙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伴有HBV-DNA阳性、HBeAg阳性及ALT为2UL~5UL随机分成治疗组(草仙乙肝胶囊治疗)和对照组(乙肝解毒胶囊治疗)各130例,疗程6个月,观察两组的HBsAg、HBeAg、HBV-DNA(PCR法,结果〈1.0×10^3copies/ml为阴性)阴转率以及草仙乙肝胶囊对不同载量HBVDNA的影响。结果治疗组HBsAg阴转率、HBeAS阴转率、HBeAg/HBeAb转换率和HBV-DNA阴转率分别为11.5%、33.1%、19.2%和40.0%,高于对照组0.8%、16.1%、2.3%、12.3%(P均〈0.05),对低载量患者HBV-DNA的转阴效果好。结论草仙乙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与比较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药物替比夫定(LDT)和阿德福韦酯(ADV)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2007年1月—2014年7月Medline、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公开发表与研究目的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等文献,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文献285篇,经初选纳入19篇,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共入选8篇,纳入患者856例,其中LDT治疗400例,ADV治疗456例。评估显示,LDT比ADV更能非常显著提高HBeAg阳性CHB患者的HBV DNA转阴率、HBeAg血清转换率、HBeAg血清转阴率、ALT复常率和完全应答率(P<0.01);两药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LDT治疗HBeAg阳性CHB的疗效在HBV DNA转阴率、HBeAg血清转换率、HBeAg血清转阴率、ALT复常率和完全应答率方面优于ADV,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治疗child-pugh B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恩替卡韦组和替比夫定组,每组35例,以治疗48周为观察终点,分析两组疗效、病原学指标改变和不良反应。结果恩替卡韦组和替比夫定组分别有45.7%和37.1%的患者由child-pugh B级改善为child-pugh A级,但两组之间child-pugh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恩替卡韦组和替比夫定组患者血清HBV-DNA阴转率分别为91.4%和85.7%,HBeAg转换率分别是22.2%和28.6%,两组HBV-DNA阴转率和HBeAg转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安全有效。恩替卡韦组较替比夫定组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5.
王艳 《航空航天医药》2012,23(8):954-955
目的:探究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我科2009~2011年间治疗的80例慢性乙肝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40例、治疗组(B组)例.给予两组患者保肝降酶治疗,同时给予治疗组阿德福韦酯10 mg,1次/d,口服.两组疗程均为12个月.治疗结束后,检测两组患者的肝功能及乙肝标志物.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阿德福韦酯治疗组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并增加患者的乙肝标志物转阴率.结论:阿德福韦酯为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替比夫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考察53例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化学、病毒学和病毒基因耐药情况.结果:HBV DNA不可测率、ALT复常率、HBeAg消失率、HBeAg血清转换率和基因型耐药率分别为66.0%、83.7%、73.6%、13.2%和9...  相似文献   

17.
胡奎  李小秋  徐哲  刘凤葵 《武警医学》2003,14(9):538-540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干扰素α-1b与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组)接受干扰素α-1b与拉米夫定联合治疗,干扰素α-1b500MU,1/d,肌肉注射,2周后改为隔日1次;拉米夫定100mg,1/d;联用12个月.对照组40例患者仅接受干扰素α-1b抗病毒治疗,用药方法及疗程与治疗组相同.用药期间未使用其他抗病毒药物.结果治疗期间治疗组HBVDNA阴转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LT复常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应用干扰素α-1b与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较单用干扰素疗效好,为一可行的联合抗病毒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正确指导乙型肝炎产妇母乳喂养。方法:选择本院产科住院分娩的乙型肝炎产妇88例分为两组。其中血清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46例为两组:A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42例为B组。对其产后3~5d乳汁进行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检测。结果:两组乙型肝炎产妇乳汁中HBsAg、HBeAg、HBV-DNA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单纯HBsAg阳性、HBV-DNA阴性的产妇可以哺乳;而HBsAg阳性且HBeAg阳性产妇不宜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收治36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均采用阿德福韦酯治疗,对性别、体质量、治疗前ALT水平以及HBV DNA水平等与疗效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与未获得HBV DNA阴转相比,获得HBV DNA阴转患者ALT水平高(t=3.182,P<0.05);HBV DNA水平低(t=2.828,P<0.05)。与未获得HBeAg-HBe血清学转换相比,获得HBeAg-HBe血清学转换患者ALT水平高( t=13.210,P<0.05);HBV DNA水平低( t=2.215,P<0.05)。与未获得IVR相比,获得IVR患者ALT水平高(t=3.215,P<0.05);HBV DNA水平低(t=2.984,P<0.05)。结论体质量低、ALT水平高以及HBV DNA水平低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容易对阿德福韦酯产生病毒学应答( IVR),对于体质量高患者可以增加给药剂量。  相似文献   

20.
干扰素治疗成人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重组基因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影响因素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解放军302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74例,随机分成干扰素治疗组36例,保肝治疗组38例。干扰素治疗组给予重组基因干扰素α-2b,500万U每日肌肉注射1次(15d),以后改为隔日1次肌肉注射(6个月),保肝治疗组用常规保肝药物治疗。通过对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和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的检测,观察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等。结果干扰素治疗组在治疗期间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率在1,3,6个月时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阴转率均较保肝治疗组高,差异均有显著性差异;干扰素治疗组治疗前抗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106、5ULN≤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0ULN的患者对干扰素应答好,抗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阴转率达70%,明显高于其他患者的30.8%。干扰素α-2b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发热31例(占86.1%)、流感样症状22例(61.1%)、白细胞减少32例(占88.9%)等。不良反应一般经对症处理后能很快恢复正常。结论重组基因干扰素α-2b是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前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载量、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与干扰素的治疗效果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