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王梅芳 《甘肃医药》2010,(6):666-667
目的: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以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09年收治的20例腹壁子宫异位症临床资料。结果:20例患者中16例病灶位于腹壁切口下两侧脂肪层,4例病灶累及筋膜及腹壁肌肉。根据病史、临床表现、腹部检查均能明确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吻合。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切除20例,随访1~2年,无复发。结论:手术是目前治疗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治疗方法,多次复发应注意恶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腹壁及会阴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 对19例腹壁及会阴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均行异位病灶切除术,术后均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16例病灶位于腹壁者中,术后明确6例位于皮下,8例侵入腹直肌筋膜前鞘,2例侵入腹膜;3例位于会阴部者中,2例位于皮下,1例多发病灶累及肛提肌.术后随诊6个月至5年未见复发.结论 腹壁及会阴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为与月经周期同步、周期性疼痛、伴进行性增大肿块.诊断以症状、体征为主,B超可协助诊断.治疗的有效手段为手术切除异位病灶.预防的关键是尽量避免子宫内膜组织遗留在手术切口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防。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18例患者,均采取手术彻底切除,经病理确诊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病例均有剖宫产史,表现为腹壁肿块伴周期性疼痛,平均就诊年龄27.25±2.45岁,首次发病在术后6个月~3年,平均15.75±2.45个月,与母乳喂养时间长短相关,病灶累及皮下脂肪层74例(62.71%),累及肌层20例(16.95%),累及筋膜层18例(15.25%),累及腹膜6例(5.08%)。均行病灶切除,切缘至病灶外1cm的正常组织,术后随访2~6年,无1例复发。结论:手术彻底切除病灶是治疗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有效方法,是预防其术后复发的关键措施,坚持母乳喂养可以减少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张淑会  吴金萍 《吉林医学》2013,34(23):4774-4775
目的: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对15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切除异位病灶,术后均无复发。结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根据手术史、临床表现、查体及B超检查做出诊断,术后病检可明确诊断。手术治疗比较彻底,术后不复发。减低剖宫产率,术中保护腹壁切口,加强母乳喂养是预防此病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及预防。方法:回顾分析20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病例依据病史、临床表现、检查均能做出正确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吻合。均行异位病灶切除术,术后无复发。结论:腹壁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根据手术史、典型临床表现与体征及B超检查等做出诊断。手术是治疗本病的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应慎重选择手术时机,术中及术后的正确处理有利于伤口的愈合及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剖宫产术后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4例患者术前均诊断正确,术后病理证实.4例均有剖宫产史.所有病例均行手术彻底切除病灶,随访2~30个月均无复发.结论 剖宫产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与术中的不当操作及个体差异有关,可根据病史、典型临床表现、B超等作出诊断,目前手术治疗仍是首选方法,单纯彻底手术治疗可以治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0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病灶位于皮下脂肪及筋膜8例,位于腹直肌2例,无累及腹膜及盆腔脏器,均手术治疗,2例行聚丙烯网片修补。结论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剖宫产术后远期并发症之一,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术中注意保护切口,提高手术操作技巧,可减少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汪海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0):58-59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机制,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对12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在术前均作出正确诊断,行局部病灶切除术,全部治愈,随访1~3年无复发。结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剖宫产术中直接种植有关;手术治疗效果好,只要病灶切除彻底,术后不需要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对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有明确的剖宫产史及较典型的临床表现,术后病理检查可确诊;20例患者病灶均为一次手术切除,术后切口I期愈合,病检见异位的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随访6个月~5年,1例术后复发,2年后再次手术切除。无1例恶变。结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与手术引起的医源性内膜种植有关。术中保护腹壁切口以免子宫内膜种植为预防的关键。治疗首选手术切除,应尽早手术,切除范围要充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及预防。方法对我院1999年—2009年间收治的1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切除是首选且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结果 16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均行异位病灶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与临床诊断相吻合。术后随诊无1例复发。结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均发生于剖宫产术后,术者应严格掌握剖宫产的手术指征,降低剖宫产率,同时注意术中切口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7年本院收治的31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的临床资料,足月剖宫产史26例,就诊年龄(28.8±9.2)岁,发病时间为术后3个月~6年,均有程度不同的经期切口瘢痕处胀痛症状。行手术切除26例,药物保守治疗5例。结果:行手术切除病灶的26例患者术后无一例复发,切除病灶直径平均4.0 cm,显著大于术前扪诊和超声测量的1.0~2.0cm(P<0.01)。医源性内膜种植引起切口异位症占0.05%。31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后随访,药物保守治疗者停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症状反复。结论:手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与手术引起的医源性内膜种植有关,治疗首选手术,B超用于术前测量病灶大小及病灶的浸润范围。复发后可再次手术。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最重要的在于预防。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至今收治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结果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9例情况,14例为剖宫产术后,5例为腹腔镜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后,全部均行手术治疗,无1例复发。结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据患者病史,典型症状,体征诊断容易,行病灶清除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彻底是防止复发的关键,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以预防为主。  相似文献   

13.
梁艳楠  刘颖  贾慧贤 《黑龙江医学》2008,32(12):933-933
目的探讨分娩后腹壁及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本院2000-2006年间,收治的20例腹壁及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的症状、体征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患者中,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3例,均有剖宫产手术史,会阴侧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7例。所有病例均有典型周期性局部疼痛、肿块,术前能够做出正确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吻合。手术切除均取得良好效果,无复发。结论局限性子宫内膜细胞移植,是腹壁及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最有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典型症状为与月经周期相关的周期性疼痛伴肿块,根据典型的症状、体征可正确诊断。彻底手术是惟一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该病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尽量减少或避免此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4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进行分析。结果14例患者行局部病灶切除术,术后5例服用米非司酮治疗,9例未服药,随访2年均无复发。结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治疗效果好,只要病灶彻底清除,术后不需要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方法 对我院1986年~2005年问收治的12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患者根据病史、临床表现、腹部检查及辅助检查均能做出正确诊断,与术后病理吻合。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占我院同期收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的3.54%,发病潜伏期1.0~6.5年。均行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切除术。术后随访2~3年无复发。结论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腹部检查能对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正确诊断。手术切除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腹壁与会阴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年1月~2007年5月收治的21例腹壁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4例会阴侧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共35例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结果35例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均有典型的手术瘢痕周期性疼痛、肿块,行手术治疗疗效好,无复发。结论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种植是主要的发病机制。有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便可诊断。最佳治疗方法是彻底手术切除。发病早期便予及时切除。需注意会阴侧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累及肛门括约肌的患者可辅以药物治疗,避免术中损伤。  相似文献   

17.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柳 《广西医学》2008,30(3):356-357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诊治及预防。方法对46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6例患者中有42例有剖宫产手术史,4例发生在卵巢巧克力囊肿剔除术后。所有病例均行病灶切除术,部分术后辅以药物治疗,手术切除均取得良好效果,术后未有复发病例。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种植是本症的主要发病机制,临床上根据症状、体征、结合B超检查等可以明确诊断。手术是首选的而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术中注意保护腹壁切口,提高手术操作技巧,降低剖宫产率等有助于减少本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刘延宏  李诗光 《当代医学》2013,(32):107-107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42例的临床诊疗资料。结果42例患者均在剖宫产后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均行病灶切除术,部分术后辅以药物治疗,均取得良好效果,术后未有复发病例。结论医源性种植是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主要原因,通过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病史并且结合B超检查可以明确诊断。手术切除病灶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剖宫产术中应注意腹壁切口的保护,严密预防子宫内膜种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治疗,预防。方法:对我院1999年7月至2009年7月收治的4例腹腔镜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患者均有腹腔镜妇科手术史。4例均做出正确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吻合。均行异位病灶切除术,术前术后未进行药物治疗。术后随诊1年未见复发。结论:正确诊断不困难,彻底手术切除病灶是唯一有效治疗方法。术中进行切口保护是预防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及预防。方法总结分析我院2008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14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依据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处子宫内膜异位症典型病史特点及临床表现,术前基本可明确诊断。14例均予手术治疗,术后随访均无复发。结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剖宫产术后远期并发症之一,治疗首选手术,提高产程处理技术,降低剖宫产率,严防医源性内膜种植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