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及组织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局部心肌的收缩功能。方法:获取标准心尖位左室长轴观、二腔观和四腔观,分别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和组织追踪成像离线分析20例正常人和33例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各节段长轴方向的心肌速度曲线和位移曲线,计算收缩期峰值速度(Vs)及收缩期各取样点向心尖方向位移(Ds),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心肌梗死组左室各心肌节段Vs及Ds比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心肌各水平节段平均Vs(mVs)与平均Ds(mDs)较正常人明显下降。用QTVI及TTI测量的左心室基底段及中间段的mVs及mDs与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的LVEF显著相关,而心尖段的平均mVs及mDs与LVEF无显著相关。结论:QTVI及TTI能准确判断心肌纵向收缩速度和幅度,是无创评价局部心肌收缩功能定量精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评价正常小儿心脏纵轴运动的规律.方法 获取标准心尖四腔观及两腔观,应用QTVI技术描记100例正常小儿左心室各节段及右心室侧壁基底段心肌的组织多普勒速度曲线,分别测量各节段心肌运动曲线上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s和Ve以及心肌各节段收缩期位移值(Ds).结果 (1)左室侧壁及下壁舒张早期峰值速度略高于后间隔及前壁(P<0.05),左室各壁各节段收缩期峰值速度及位移高度一致(P>0.05);(2)右室侧壁基底段收缩期峰值速度及位移测值明显高于左室基底段均值(P<0.05),舒张早期峰值速度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各壁Vs,Ve及Ds测值均符合从基底段到心尖段逐渐递减的规律:即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结论 小儿心室各节段收缩和舒张运动是有一定规律的,QTVI可以快速、无创、定量评价小儿心脏的纵轴运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定量组织成像技术(QTVI)评价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MS)患者左室心肌纵轴运动特征,分析心肌病理变化与心肌运动指标的关系。 方法 选择30例风心病中重度MS患者,采用QTVI测量左心室前壁、下壁、侧壁、室间隔各节段的收缩期S波(Vs)和舒张早期E波(Ve),及收缩期各取样点向心尖方向位移(Ds)。 结果 MS组和正常组均显示不同水平心肌节段的Vs、Ve、Ds测值从心底到心尖逐渐减低,MS组左室壁各阶段Vs、Ve、Ds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相应各个阶段(P〈0.01);MS组二尖瓣环各位点上述指标均值与心肌间质纤维化面积明显相关。 结论 风湿性MS患者左心室纵轴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害,心功能的下降与心肌纤维化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组织速度显像技术定量评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移植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体外培养纯化的大鼠BM-MSCs,在心肌梗死后1周时移植入大鼠心肌梗死的边缘区,在对照组仅植入等量的生理盐水,在移植后2周进行心脏超声检查,观察室间隔各节段收缩期的运动速度和位移。结果移植组室间隔基底段、中间段和近心尖段的收缩期峰值速度、收缩期峰值位移在移植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BM-MSCs移植能够提高心肌收缩运动速度,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实时三平面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定量评价心脏手术对左心室局部收缩功能影响的价值。方法应用实时三平面定量组织速度显像技术,采集22例心脏手术患者术前和术后心尖四腔观三平面组织速度图像,将后间隔、左室侧壁、前壁、下壁、前间隔和后壁分别按基底段和中间段划分为12个节段,测量各个节段的收缩期峰值速度和峰值位移。取胸骨旁左室长轴观,用M型测量左室射血分数和缩短率。结果术后左室12个节段的收缩期峰值位移测值均比术前明显减低(P〈0.05);后间隔、下壁和前间隔的基底段和中间段及后壁基底段的收缩期峰值速度测值也明显低于术前(P〈0.05)。左室缩短率和左室射血分数测值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心脏手术过程损害左室局部心肌的收缩功能,实时三平面组织速度显像技术能准确评价术后患者左室局部收缩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组织同步显像技术评价肥厚性心肌病心肌收缩协调性的临床价值。方法14例肥厚性心肌病(HCM)患者和20例正常人,采用实时三平面组织同步显像技术,同步实时获取心尖四腔观、左室心尖两腔观和左室心尖长轴观,通过绿黄红三种颜色半定量显示局部心肌收缩达峰时间(TTP)。采用牛眼图模式分别定量测量HCM组和正常组左室6个壁12个心肌节段的纵轴收缩达峰时间,分别比较:①HCM组与正常组室间隔中段TTP;②HCM组与正常组左室后壁TTP;③HCM组肥厚节段和非肥厚节段TTP。结果HCM组室间隔中段TTP较正常组室间隔中段TTP明显延迟(P〈0.01),HCM组左室后壁TTP较正常组左室后壁TTP明显延迟(P〈0.05),HCM组肥厚节段TTP较非肥厚节段明显延迟(P〈0.05)。结论HCM患者肥厚心肌与非肥厚心肌收缩不协调,组织同步显像技术能对其进行准确评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定量组织速度显像(QTVI)技术评价兔扩张型心肌病(DCM)模型制备前、后左室收缩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 3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两组.阿霉素组(A组)20只,经耳缘静脉注射阿霉素2 mg/kg,每周1次,连续8周,总剂量为16 mg/kg.生理盐水组(B组)10只,同时间给予同剂量的生理盐水.于给药前、后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取心脏房室腔大小、左室射血分数等常规参数以及QTVI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速度(Vs)及峰值位移(D).结果 ①A组兔给药后,房室腔增大,左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降低,与给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心肌组织速度曲线及位移曲线仍呈规律性,但Vs、D值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②B组兔注射前、后比较各常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组织速度曲线及位移曲线波形规则,Vs值及D值由心底至心尖依次递减;③病理显示A组兔呈DCM样改变,B组兔无明显变化.结论 QTVI可准确评价兔DCM模型前、后左室心肌收缩功能,为DCM的临床观察、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评价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左心室纵向心肌运动速度的变化。 方法 应用QTVI测量40例CHF患者和40例正常人于标准心尖四腔、两腔及心尖左室长轴切面获得的左心室6个室壁(后间隔、侧壁,前壁、下壁,前间隔、后壁)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长轴方向收缩期心肌运动速度(Vs)。计算各室壁心肌相邻节段间的速度差(△V1=基底段速度-中间段速度、ΔV2=中间段速度-心尖段速度)。 结果(1)正常组左室各室壁间心肌运动速度存在差异,其中侧壁速度最高,后壁次之,前间隔速度最低,而6个室壁间△V1、△V2无明显差异;(2)CHF患者左心室各室壁Vs及△V1、△V2明显降低,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各室壁间△V1、△V2无差异,CHF组左室后间隔△V1、△V2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呈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754(P〈0.01)和r=0.687(P〈0.01)。 结论 CHF患者左心室长轴方向各个室壁各节段心肌收缩期心肌运动速度及速度差明显降低,速度差与LVEF值具有明显相关性;各室壁间心肌运动速度差无差异,因此在利用速度差评价心功能时,仅测量一个室壁的指标即可。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对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左心功能进行评价,以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测定22例健康者及临床确诊的29例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冠心病患者的左室壁各节段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S),舒张早期速度(VE),舒张晚期速度(VA)和VE/VA比值.测定二尖瓣口血流频谱的快速充盈速度(E),左房收缩充盈速度(A)和E/A值.容积法测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及球形指数,并与正常组比较.结果心脏左室长轴方向上心梗组前壁,侧壁,下壁各节段,后间隔心尖段Vs明显下降(P<0.01),后间隔基底段和中间段Vs无明显差异(P>0.05);心梗组几乎各节段VE、VA、VE/VA与正常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各节段平均VS与左室射血分数,球形指数等呈线性相关(r值分别为0.79,0.68,P<0.01),舒张期功能参数平均VE/VA与二尖瓣E/A比值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r=0.62,P<0.01).心梗组LVEDVI和LVESVI明显增大(P<0.01).结论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可客观定位定量的反映心肌梗死局部心肌组织的收缩及舒张功能,又能体现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整体功能,为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心功能的评价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观察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扭转运动特征的可行性.方法 32例健康成年志愿者和30例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应用QTVI获取标准左室心底部及心尖部短轴图像,分别获取其室间隔与侧壁心肌的心肌运动曲线,比较室间隔与侧壁心肌运动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s)及侧壁-间隔位移速度差(lateral-septal displacement diference,D1-s)、快速充盈期和心房收缩期的速度(Ve和Va),并观察其运动方向.左室扭转运动指数(torsional motility index,TMI)由收缩期左室心尖部与心底部D1-s的差值来计算.结果 正常人与DCM患者左室短轴观室间隔和侧壁的反向运动造成了:①左室心底部收缩期舒张期逆时针(解旋)运动;②左室心尖部收缩期环向逆时针旋转和舒张期顺时针(解旋)运动.收缩期心脏整体主要表现为逆时针方向的扭转运动.DCM组较正常组收缩期心尖部与心底部D1-s均显著减低,导致其收缩期左室扭转运动指数减低(6.56±2.19对14.44±1.55,P<0.05).左室TMI与左室射血分数显著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r=0.517,P=0.000).结论 DCM患者收缩期左室扭转运动指数减低对于左室收缩功能有很大影响.QTVI技术为简便、客观地评估左心室扭转运动特征提供了全新的定量工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显像(QTVI)技术定量评价室壁运动的价值。方法 应用QTVI 技术对15例健康志愿者(A组)和15例心肌梗死患者(B组)采集心尖四腔、心尖二腔和心尖长轴观组织速 度图像。将室间隔、侧壁、前壁、下壁、前间隔和后壁分别按照基底段、中段和心尖段划分为18个节段,测 量各节段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p)、收缩期峰值位移(D)、收缩期最大应变率(SR)和收缩期最大应变(S)4 项指标。结果 B组运动异常节段中,18个节段中共有16个节段的Vp测值,15个节段的D测值,17个节 段的SR测值,16个节段的S测值明显低于A组对应节段的测值,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 0.05)。结论 QTVI技术可准确识别运动异常节段,在定量评价节段性室壁收缩功能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左室纵向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应用QTVI离线分析31例HCM病人和20例正常对照组左室长轴方向各心肌节段的速度曲线,测量收缩峰值速度和峰值时间,计算同一水平不同节段的平均峰值速度(Vs)和峰值时间(Ts).结果 HCM组二尖瓣环、左室基底部、中部及近心尖部各水平Vs均降低,Ts均延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极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 HCM病人尽管左室射血分数正常,但左室长轴方向各心肌节段收缩功能受损,QTVI能定量评价HCM患者左室纵向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 (QTVI)评价肥厚型心肌病 (HCM)患者左心室局部收缩功能。方法 应用QTVI离线分析 3 1例HCM患者和 2 0例正常对照者左室长轴和短轴方向各心肌节段的速度曲线 ,测量收缩期峰值速度 (Vs) ,计算左室后壁和室间隔各心肌节段在长轴与短轴方向速度的比值。结果 HCM组肥厚与非肥厚心肌节段的平均Vs降低 ,与对照组相比 ,绝大部分心肌节段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 ,但HCM组肥厚与非肥厚心肌节段的平均Vs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正常人长轴与短轴方向速度的比值均 >1,而HCM患者其比值明显降低 ,大部分比值 <1。结论 HCM患者尽管左室射血分数正常 ,但左室长轴方向各心肌节段收缩功能受损 ,损害不仅发生在肥厚的左室壁 ,非肥厚的室壁同样受到损害 ;QTVI能定量评价HCM患者左室局部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心室长轴方向上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方法应用QTVI技术离线分析24例HCM患者和22例正常对照者左心室各心肌节段长轴方向上的速度曲线,测量收缩期峰值(Vs)、舒张早期峰值(Ve)和舒张晚期峰值速度(Va),并计算Ve/Va及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心肌速度梯度(MVG)。结果HCM组收缩期和舒张早期MVG及各室壁基段、中段和部分尖段的Vs、Ve及Ve/Va均小于对照组,而Va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肥厚最为明显的节段(后室间隔中段)的Vs与相应侧壁节段的比值小于对照组,后室间隔中段的Vs、Ve与该节段的厚度呈负相关。结论HCM患者左心室长轴方向上的收缩及主动舒张功能受损,并同时累及肥厚及非肥厚的室壁,以肥厚的室壁最为明显。肥厚心肌的舒缩功能与心肌的厚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犬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局域心肌等容收缩期及射血期在长轴方向的收缩运动特点.方法 对24只急性心肌梗死犬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 )条件下扫查冠状动脉结扎前、结扎后4 h心尖二腔心、心尖四腔心及心尖五腔心切面,并应用组织速度曲线对梗死前后左心室各节段长轴方向的运动特点进行分析.取样容积分别置于左心室基底部、中部乳头肌水平及心尖部心内膜下,记录等容收缩期最大、最小峰值速度及对应时间,收缩期峰值速度(Vs)及时间,并计算等容收缩期加速度(Aivs)及收缩期加速度(As).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犬受累节段的Vs、As明显低于正常心肌相应节段(P<0.05或P<0.01);梗死节段的Aivs大于正常心肌相应节段,而相邻及相对节段的Aivs则减小(P<0.05).结论 QTVI能敏感、直观、定量评价左心室局域心肌收缩功能,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 (QTVI)评价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衰 )患者左室壁收缩的非同步性。方法 应用 QTVI分析 16例慢性心衰患者和 2 0例正常人的左室壁运动速度曲线 ,并对其中 4例右室双灶起搏和 1例双心室起搏患者起搏前、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慢性心衰患者的室间隔和左室侧壁基底段的收缩期速度峰均明显减低 (P<0 .0 0 1) ,两节段的收缩期速度峰延迟明显 (P<0 .0 0 1)。5例患者起搏后室间隔和左室侧壁基底部收缩期速度峰均较起搏前稍增大 ,两节段的收缩期速度峰延迟较起搏前明显缩短。结论  QTVI能够评价左室壁收缩的非同步性 ,并能够评估起搏治疗再同步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和组织追踪法研究急性期川崎病(Kd)患儿左心收缩功能,以寻求川崎病早期心脏损害的诊断指标。方法通过M-型超声获得左室射血分数(EF);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和组织追踪分析软件测量31例急性期川崎病患儿与20例正常儿童前间隔、后壁、前壁、下壁、后间隔和侧壁的二尖瓣环处、基底部和中间部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s)、收缩期最大位移(D),并比较两组间各参数。结果患儿组左室射血分数与正常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患儿组各室壁的二尖瓣环处和部分室壁的基底部、中间部的Vs低于正常组(P<0.05)。6个室壁的平均Vs在二尖瓣环水平、基底部和中间部两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患儿各室壁各节段的收缩期最大位移均低于正常儿童,在所有二尖瓣环水平和部分室壁基底部、中间部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川崎病急性期左室整体和部分室壁局部收缩功能受损;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和组织追踪法能够定量急性期川崎病左室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18.
定量组织多普勒速度图评价正常胎儿心室壁及其整体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定量组织多普勒速度成像技术(QTVI)评价正常胎儿心室壁运动的临床价值。方法运用彩色组织多普勒速度成像图对30例孕27-40周正常胎儿心脏进行检测,在心尖四腔图切面,对左右心室壁及室间隔的9个观察点的速度曲线进行分析,测量收缩期运动速度Vs,舒张早期运动速度Ve,舒张晚期运动速度Va,并进行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正常胎儿心室壁运动速度的变化趋势为基底部〉中部〉心尖部,左心室、间隔收缩期运动速度相近,右心室收缩期运动速度略高于左心室及间隔,在舒张晚期间隔与左心室的速度相近,但低于右心室。结论组织多普勒速度成像技术用于评价胎儿室壁运动是可行的,它安全、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