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评价常压高浓度氧(NBO)对大鼠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雄性SD大鼠16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脑缺血模型,随机分为NBO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分别于2 h和24 h行头颅MRI扫描。冠状位DWI测量大鼠的脑梗死体积及增大率;在脑梗死最大层面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图上测量脑梗死中心区和边缘区的ADC值,并计算ADC值的降低率。取脑行HE染色,并与DWI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NBO组与对照组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异常高信号,ADC图上为低信号。NBO组大鼠2h和24 h脑梗死体积增大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BO组大鼠2 h和24 h梗死中心区ADC值降低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NBO组梗死边缘区ADC值降低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NBO组与对照组大鼠HE染色脑梗死灶与相应DWI层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显示NBO对大鼠脑缺血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传统上是指由于缺血和缺氧,短暂的脑功能障碍持续时间不到24 h,不遗留任何神经功能缺损.近年来,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TIA有了新的认识.文章对MRI,特别是弥散加权成像在TIA诊断和预后判断方面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62例TIA患者在发病3d内行常规MRI和DWI检查,观察DWI异常与临床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19例TIA患者在DWI有病灶,其中8例在常规MRI上未显示病灶,DWI异常者更多见于TIA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发作次数多、血管狭窄较重和有运动障碍的患者.结论 DWI比常规MRI更敏感而准确,在临床诊断的TIA中,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发作次数多、血管狭窄较重和有运动障碍是与DWI异常显著相关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海马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ADC)变化与PSD的关系.方法 选择60例脑卒中患者,其中合并PSD者30例(PSD组),无PSD者30例(无PSD组);另择30例查体健康者作为对照组.3组均行MRI检查,测定双侧海马ADC.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PSD组双侧海马ADC明显升高(P均<0.01);无PSD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PSD患者双侧海马ADC升高;ADC可作为判断PSD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表观弥散系数(ADC)在定量评估慢性肝病肝纤维化分级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5年6月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肝病肝纤维化患者63例,根据肝纤维化分期将患者分为5组,S0组(n=24)、S1组(n=18)、S2组(n=10)、S3组(n=6)和S4组(n=5)。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磁共振成像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测得ADC值。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慢性肝炎肝纤维化分级(S)与ADC值呈负相关(r=-0.389,P0.001);5组间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9.904,P0.001);S0组与S1、S2、S3、S4组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18.5、3.0、0、0,P值均0.05),S1组与S2、S3、S4组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129.5、16.5、70.0,P值均0.05);ADC值在定量评估有无肝纤维化(S≥1)和中重度肝纤维化(S≥2)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50、0.799,敏感性分别为100%、77.8%,特异度分别为89.7%、85.7%。结论 ADC值对于量化评估慢性肝病肝纤维化分级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 (MCAO)及再灌注模型 ,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magneticresonancediffusion weightedimaging ,DWI)观察中 ,研究各脑区不同时相的缺血改变时空变化规律 ,探讨急性期细胞毒性水肿的演变。方法 健康S D大鼠 15只 ,随机分为 3组。MCAO后 15min开始DWI连续扫描。计算额叶、顶叶、内侧尾壳核、外侧尾壳核等脑区相对平均信号强度值 (relativemeansignalintensity ,RMSI)及DWI高信号区的体积。各组最后一次DWI成像后 ,行T2 加权成像 (T2 WI)观察。结果 缺血 15minDWI即出现高信号 ,随缺血时间延长范围扩大。再灌注 1h ,高信号区大部分恢复正常 ,但仍有部分区域始终保持高信号。顶叶、外侧尾壳核RMSI在缺血及再灌注阶段均大于额叶及内侧尾壳核的RMSI。各组最后T2 WI检查无明显病灶样改变。结论 DWI对急性脑缺血非常敏感 ,可用于评价早期缺血细胞水肿发展过程及时空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后梗死区表观弥散系数(ADC)和脑内代谢物质的变化及ADC值与脑内代谢物质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纳入急性脑梗死患者32例,行头部MR平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分析梗死灶中心区、周边区、外围正常区及梗死灶中心区对侧镜像区(以下简称镜像区)的ADC值;行1H-磁共振波谱(1H-MRS)检查,测定上述各区的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肌酸及乳酸的含量.并进行ADC值与NAA、胆碱、乳酸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与镜像区比较,梗死灶中心区的ADC值降低最明显,其次是周围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外围正常区ADC值无明显变化.②与镜像区比较,梗死灶中心区的NAA含量降低、乳酸含鼍升高均为最明显;外围正常区的NAA和乳酸无明显变化;梗死周围区、外围正常区、镜像区的胆碱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均高于梗死中心区,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③急性脑梗死后,脑组织的ADC值与NAA含量呈正相关(rs=0.196,P=0.027),与乳酸旱负相关(rs=-0.381,P=0.000),与胆碱无相关性(rs=0.088,P=0.326).结论 急性脑梗死后梗死中心区和周围区的ADC值、NAA、胆碱和乳酸的含量出现变化;ADC值的变化与NAA、乳酸含量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ADC)预测和早期监测肝转移瘤化疗疗效的可行性。方法选择43例原发肿瘤为胃肠道、乳腺或其他部位的肝转移瘤患者,在化疗前和化疗后2~3周常规检查弥散加权成像并获得相应的ADC值。采用RECIST作为评价肝转移肿瘤化疗疗效的标准。结果在43例肝转移瘤68个病灶中,30个病灶对化疗有效,38个病灶对化疗无效,其治疗前平均ADC值分别为1.22±0.39×10-3mm2/s和1.54±0.55×10-3mm2/s(P=0.008);在治疗后2周,化疗有效组ADC值升至1.43×10-3mm2/s(P=0.005),而化疗无效则降至1.23×10-3mm2/s(P=0.13);以ADC值=1.50×10-3mm2/s为治疗有效或无效的临界点,其判断疗效的阳性预测值为94%,阴性预测值为92%,准确率为93%。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ADC可作为预测肝转移瘤化疗疗效的影像学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与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线栓法建立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70只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MCAO 30 min组、MCAO30 min再灌注30 min组、MCAO 30 min再灌注60 min、MCAO 60 min组、MCAO 60 min再灌注30 min和MCAO 60 min再灌注60 min组,每组10只.各组大鼠分别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检测相对ADC(relative ADC,rADC),用红四氮唑(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检测缺血Ⅸ面积比,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等检测AQP4表达.结果 假手术组DWI末见异常信号,其他MCAO 30 min组、MCAO 60 min组、MCAO 30 min再灌注30 min组、MCAO 30 min再灌注60 min、MCAO 60 min再灌注30 min和MCAO 60 min再灌注60 min组DWI高信号病灶范围由小扩大,随后逐渐缩小,缺血面积旱相同改变.MCAO 30 min组和MCAO60 min组AQP4表达毋显著上调,再灌注后各组AQP4表达显著下降,与MCAO 30 min组和MCAO60 min组相比均差异显著(P均<0.05),rAOC与AQP4表达呈负相关(r=-0.72,P<0.01).结论 缺血再灌注后脑绀织AQP4表达与ADC变化密切相关,DWI可间接反映AQP4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0.
老年脑梗死超早期表观弥散系数特点及与溶栓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脑梗死超早期核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 (ADC)的特点 ,及与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计算梗死中心区 ADC,并进行显著性检验 ,老年组结合发病 1 w时的临床结局进行直线回归及判别分析。结果 老年组 ADC均值为 4.81 85± 1 .761 6,非老年组为 5.934 2± 1 .680 2 (t=2 .2 975,P<0 .0 5) ;老年组溶栓前 ADC与发病 1 w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Y)的直线回归方程为 :Y=47.40 0 8- 6.354 5ADC(P<0 .0 1 ) ;发病 1 w时溶栓结局的判别方程式 :Y1 =- 3.893 9+1 .886 5ADC(恶化组 ) ,Y2 =- 1 1 .0 1 1 2 +3.80 2 8ADC(非恶化组 ) (P<0 .0 1 ) ,判别符合率为 89.74%。结论  ADC定量分析对老年脑梗死超早期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预后的估计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DJ-1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对脑梗死早期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3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并将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对照组和脑梗死组患者发病后1 2 h内、第3天和第14天血清DJ-1水平,并根据DJ 1的结果绘制ROC曲线。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患者血清DJ-1于发病12 h内开始升高,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第3天降到低谷,在第14天时再度反弹至高水平,检测3个时间点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ROC曲线,在分界值为20.26μg/L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7.3%及96.7%,ROC曲线下面积为0.995(P=0.000)。结论 DJ-1是脑梗死患者早期诊断可靠的生物学标记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CMB)的分析,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对CMB诊断价值及CMB发生的相关因素,指导大面积脑梗死及其合并症的诊断及治疗。方法选取大面积脑梗死患者32例,其中CMB组27例,无CMB组5例。对患者行常规T_1WI、T_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等序列检查。结果磁敏感加权成像对于大面积脑梗死CMB的识别明显优于常规MRI检查。CMB组既往脑梗死和高血压发病率明显高于无CM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既往脑梗死和高血压与CMB存在相关性。结论与常规MRI检查序列比较,磁敏感加权成像对大面积脑梗死后CMB的显示有明显的优越性,为临床早期评价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有无继发CMB及严重程度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米诺环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水肿的影响。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预处理组、30 min组、4 h组,每组6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MRI弥散加权成像、T_2WI扫描、T_1WI增强扫描检测各组大鼠平均信号强度及相对扩散系数;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大脑皮质组织变化。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假手术组、预处理组、30 min组相对平均扩散系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预处理组、30 min组、4 h组T_1WI增强扫描、T_2WI扫描信号强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HE染色显示生理盐水组神经元、周围间质水肿明显,预处理组、30 min组、4 h组神经元及间质水肿明显减轻。结论米诺环素能缓解脑缺血后脑水肿。  相似文献   

14.
大鼠左右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左右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差异。方法选择右利雄性Wistar大鼠48只,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左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组(左侧优势组)、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组(右侧非优势组),每组24只,每组使用各自侧别的假手术对照。血管内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2h,然后再灌注。测试神经功能,取脑分别进行常规TTC染色和HE染色,测量脑梗死体积,光镜下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左侧优势组再灌注24、48和72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右侧非优势组(P<0.05)。左侧优势组缺血程度较右侧非优势组重。左侧优势组神经元数量严重缺失,海马细胞排列紊乱,脑梗死体积明显大于右侧非优势组[(102.1±8.8)mm3 vs(97.0±11.2)mm3,P<0.05]。结论大鼠优势半球大脑中动脉阻塞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非优势侧严重,脑梗死体积更大。大鼠优势半球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重复性好,而且可靠。  相似文献   

15.
经动脉内间断加压灌注治疗低灌注性脑缺血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选择性加压灌注治疗低灌注性脑缺血的方法及其可靠性。方法对11例持续头晕、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部分视物不清和失语患者,在除外颅内外动脉狭窄后,采用经椎动脉或颈动脉内间断加压的方法将纤溶药物直接注入脑低血流灌注区。结果术后1周内,神经缺损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前和术后的脑灌注核磁影像对比,缺血区脑血流影像得到显著增强。随访5个月~3年病情无复发。结论局部加压灌注治疗低灌注性脑缺血,可以改善脑缺血区微循环,增加血氧供应,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脑梗死不同时期扩散张量的变化规律,探讨脑梗死区的扩散张量及皮质脊髓束受累程度与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内囊周围区脑梗死患者20例,分别于发病<7 d,15d,1、3、6个月进行5次DTI检查,测量各个时期脑梗死区相对部分各向异性分数值(rFA),应用Fugl-Meyer量...  相似文献   

17.
探讨陈旧性脑梗死缺血脑区的影像学特点和加压灌注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低灌注脑缺血区的影像学特点,检验经动脉内加压灌注治疗陈旧性脑梗死的可靠性和疗效,以探讨加压灌注治疗的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对4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责任病灶进行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比值测定(患侧/健侧),确定低灌注脑区的影像学特点和缺血分期:代偿期(rCBF保持正常,rCBV升高,MTT延长);失代偿期(rCBF轻度下降,rCBV正常或下降,MTT延长);梗死前期:(rCBF下降,rCBV下降,MTT延长)。结合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进行加压灌注治疗;术后复查PWI,对比相应区域上述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评定治疗效果;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评分(NIHSS)标准对45例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分。结果45例脑梗死患者经加压灌注治疗后,神经缺损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NIHSS中位数由10分降到8分;对比术前和术后的脑灌注磁共振影像,大部分皮质型脑梗死(14/19)、所有分水岭区脑梗死(23/23)血流灌注状态有所好转,2例基底节区脑梗死无效(2/3)。结论脑梗死后长期存在低灌注脑区,DSA结合PWI可以较为准确的评价低灌注脑区的缺血损害程度以及治疗价值,侧支循环的建立是加压灌注治疗能否起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临床核磁弥散成像不匹配(clinical-diffusion mismatch,CDM)对预测缺血半暗带的价值。方法选择在超早期(发病6 h内)完成急诊核磁检查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78例,在核磁检查前完成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缺血半暗带以核磁灌注加权成像(PWI)-弥散加权成像(DWI)不匹配表示,CDM定义为NIHSS≥8分而DWI异常体积≤25 ml。结果入选的78例患者中,存在PWI-DWI不匹配者为63例,存在CDM者为28例,CDM预测PWI-DWI不匹配的特异度为86.7%,阳性预测值为92.9%,但灵敏度仅为41.3%。一致性检验的Kappa值为0.148。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CDM预测缺血半暗带有较高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可作为筛选溶栓患者的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