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蛋白S(PS),一种Vit k依赖性血浆糖蛋白,是天然抗凝机制的一部分。它作为活化的蛋白C(APC)灭活Ⅷ_α和Ⅴ_α因子的辅助因子而起作用。PS在血浆中以游离型存在,或和C_4B—结合蛋白(C_4B—bp)结合,仅有游离型PS有活性。PS遗传缺陷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两种类型,或总PS和游离PS血浆浓度均降低,或游离PS选择性减少,而总PS正常或稍减少。该缺陷被认为与血栓形成倾向有关,患者表现为栓塞症状产生倾向增高,最常见静脉栓塞,也有动脉栓塞。有报道青年患者发生缺血性中风。而儿童期中风伴家族性抗凝物质缺乏罕有报道。以下作者报道一例6岁中风患儿,唯一可能的病因查明为先天性PS缺陷。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各种脑血管意外124例(出血性中风33例,缺血性中风91例)作了血细胞压积、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和血小板电泳、血浆纤维旦白原和胆固醇含量测定,认为上述各项测定对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及其预防和预后估价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作者报导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 Angiography 以下简称 DSA)诊断儿童脑血管闭塞性疾病。对19例患神经症状一年以上病人用 DSA 检查。7例(18个月~13岁)有偏瘫,其中4例是镰状细胞贫血病。检查前30分钟均行静脉输液,对镰状细胞贫血患者适当应用脱水剂。10岁以下患儿应投以镇静剂(口服水合氯醛50~100mg/kg,必要时可静脉注射安定1~2mg)。根据受检者年龄取不同类型导管,由股静脉(或肘静脉)插入,经腔静脉至右膈上,以便使注射的造影剂保持适宜浓度。造影剂选用泛影葡胺或泛影钠,注射速度为12—15ml/秒(经肘静脉则为6—15ml/秒)。总剂量为2ml/kg如需增强,总剂量不超过3—4ml/公斤。摄取正位和斜位片(一般不摄侧位片,因两侧血管重迭),并  相似文献   

4.
所有急性中风或TIA患者是否都应该住院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所有急性中风病人常规住医院治疗,英国则不然,20%—60%首次中风患者是不住院治疗的。为了探讨这方面的争议,作者对该急诊科(ED)一年内诊断为缺血性中风、TIA或出血性中风的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 该组病例男87名,女81名,年龄20~90岁,平均56岁。ED诊断为缺血性中风129例,TIA22例,出血性中风26例。其中161例收入院治疗,无神经缺失症状21例,有神经缺失症状140例。出院时症状改善83例,未改善43例,病情恶化13例,死亡1例。有27例出院诊断与ED诊断不同。10%的病人,ED诊断为缺血性中风,而出院时既未发现中风,也未发现TIA。还有17例在ED时对于是否需要住院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浆内皮素及内啡肽水平与中风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 :将中风的五种辨证类型和健康对照组共 12 2例 ,采取放免法测定血浆内皮素及内啡肽水平。结果 :ET及β Ep水平在健康对照组中均低于缺血性中风各辨证类型 (P <0 0 1)。肝阳暴亢、痰热腑实及风痰阻络三个实证β Ep、ET水平明显高于阴虚风动 ,气虚血瘀两个虚证的β Ep、ET水平 (P <0 0 5 ) ,同时三个实证之间及二个虚证之间相比无显著意义。结论 :缺血性中风辨证分型与β Ep、ET水平具有相关关系 ,β Ep、ET水平 β Ep、ET水平可作为判定缺血性中风辨证的微观指标。  相似文献   

6.
头痛是急性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的症状,其发生率各组报道不同.我们研究300例各种类型缺血性中风病人的临床表现、CT或MRI发现及血浆TXB_2和PGF_(1α)含量,探讨头痛在缺血性中风中的发生率、以及危险因素、缺血区域、缺血程度、CT或MRI发现和TXB_2与PGF_(1α)含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脑血管病缺血性中风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观察闭塞性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39例脑血管病的脑脊液分光光度测定轻型桥脑出血(附12例临床及随访报告)表现偏侧纯感觉性卒中的双侧脑出血(附1 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自发性脑叶出血(21例临床与CT分析)小脑梗塞(附3例报告)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脑动脉畸形的经验 体会巨型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颅内压增高对出血性中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 的影响颈总动脉结扎治疗颈内动脉瘤的远期效果高血压性丘脑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急性脑血栓形成病人红细胞电泳与血浆成份 测定小脑静脉性血管畸形Pss治疗脑血栓形成经CT证实的…  相似文献   

8.
人体血浆和垂体腺瘤组织中的神经肽Y含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垂体腺瘤患者血浆和肿瘤组织中的神经肽Y(NPY)浓度与垂体腺瘤的关系。方法 :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 3 3例垂体腺瘤组织和 2 0例病人血浆的NPY浓度。结果 :不同类型垂体腺瘤组织中NPY含量有显著差别 ,侵袭性垂体腺瘤NPY含量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肿瘤组织与血浆NPY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不同类型垂体腺瘤组织和血浆中NPY含量有显著差别 ,NPY水平可作为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在正常情况下,血小板聚集会对止血起重要作用.但在病理状态下,长时间血小板聚集会导致闭塞性血管病.最近研究表明血小板拮抗剂对于改善心脑闭塞性血管病的预后是有效的.血小板在聚集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许多蛋白的释放,其中包括β—血栓性球蛋白(BTG),它是小的蛋白贮存在血小板α—颗粒中,它的功能不清,可能是一种颗粒包装蛋白(granule packing protein),以稳定α一颗粒中的活性.血小板释放物质的测定可作为在体内动脉粥样硬化及动脉血栓形成提供血小板活性情况.本  相似文献   

10.
采用抗人活化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特异的单抗观察了48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浆GMP-140和TXB2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缺血性中风组血浆GMP-140和TXB2值急性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随后迅速下降,但至第3周末仍高于正常,梗塞面积越大,血浆GMP-140值越高,重症和死亡恶化患者血浆GMP-140值也明显高于轻症和治愈患者,临床上可作为估计病情和判断预后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1.
有典型缺血性中风病史并经头颅 CT 或MRI 证实为脑梗塞,且不伴有糖尿病、肝硬化、血液病和肾功能异常的缺血性中风25例,其中病期1周的急性期患者14例,病程半年以上的恢复期患者11例,健康人对照16例。血浆抗凝血酶Ⅲ含量和蛋白 C 活性由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血液研究室测试。健康人16例血浆蛋白 C 活性为106.7±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ACTH及血清GH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研究发现,急性脑出血有下丘脑—垂体轴紊乱。但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下丘脑—垂体轴功能状态研究少,对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血清生长激素(GH)浓度测定未见报道。本文采用放免法观察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ACTH和血清GH浓度,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临床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1992年3月~5月我科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35~81岁,平均58.9岁。全部病人均  相似文献   

13.
心源性脑栓塞占缺血性中风的15~20%,自应用超声心动图以来,经过未闭卵圆孔(Patent foramen ovale,PFO)的反常栓子(paradoxical enboli)作为中风的可能机制的证据不断增多,作者用经颅多普勒(TCD)结合增强探测急性缺血性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PFO病人中反常栓子进入前,后脑循环是否存在优势分布。  相似文献   

14.
脑血管病用HDLC分析脑梗塞病人脑脊液中LEK和 一个未知组分急性缺血性中风的血浆和脑脊液精氨酸加压 素含量的观察脑卒中后血细胞流变学改变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栓弹力图初步观察大面积脑梗塞10例分析钩体性脑动脉炎的CT所见(附28例报告)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心电图改变 (附280例临床及心电图资料)皮质下失语2例报告急性脑血管病人血清补体成份的测定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t一PA、P人I活性和日- TG含量检测及相关性分析白细胞计数增高对中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 预后的影响高血压性混合性中风自血光量子疗法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48小时 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浆内皮素及内啡肽水平与中风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将中风的五种辨证类型和健康对照组共122例,采取放免法测定血浆内皮素及内啡肽水平。结果:ET及β-Ep水平在健康对照组中均低于缺血性中风各辨证类型(P<0.01)。肝阳暴亢、痰热腑实及风痰阻络三个实证β-Ep、ET水平明显高于阴虚风动,气虚血瘀两个虚证的β-Ep、ET水平(P<0.05),同时三个实证之间及二个虚证之间相比无显著意义。结论:缺血性中风辨证分型与β-Ep、ET水平具有相关关系,β-Ep、ET水平β-Ep、ET水平可作为判定缺血性中风辨证的微观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文通过观察血栓前状态指标在非心脑血管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水平改变,探讨非心脑血管外科患者血栓前状态与围手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行外科手术治疗的102例患者及32例本院门诊体检者对照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浆中的F1+2浓度,应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血浆AT-3活性。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手术组血浆F1+2浓度明显升高,血浆AT-3活性明显下降(P<0.05)。(2)与对照组相比,血浆F1+2浓度在脑梗死组更高(P<0.01),在脑梗死组血浆AT-3活性下降更为明显(P<0.01)。(3)随着血浆F1+2浓度的升高,血浆AT-3的活性有下降趋势,血浆F1+2浓度的变化与血浆AT-3活性的变化呈负相关关系。结论手术可致凝血系统的显著改变,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有血栓形成的危险。  相似文献   

17.
血清脂蛋白(α)浓度是由基因决定的,很少受年龄、性别、营养或环境因素如药物、食入限制的影响。为了探讨脂蛋白(α)在缺血性中风,尤其是年轻患者发病病因上的作用。作者采用先进的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了101例缺血性中风慢性期患者和37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清脂蛋白(α)浓度。并结合中风类型和发病年龄进行研究。101例患者中,动脉血栓性中风66例(男44例,女22例,平均年龄60±12岁,平均病程28个月);腔隙性中风35例(男26例,女9例,平均年龄67±11岁,平均病程26个月)。全部病例均经脑血管造影、颈动脉超声、CT和MRI证实,腔隙部位系位于底节、深部白质或脑干的小梗塞灶。  相似文献   

18.
作者对欧洲急性缺血性卒中研究合作组(ECASS),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资料做了分析,旨在探讨不同类型出血性转变(HT)的可能因素。 该组病例涉及14个国家620例病人,凡收缩压>26.7kPa或舒张压>14.7kPa不得入选,全组均在发病6小时内开始治疗,rTPA剂量为1.1mg/kg,治疗的头24小时禁止使用全量肝素及抗血小板剂。在治疗前24±12小时及治疗后6~8小时各做CT检查,620例中有  相似文献   

19.
为了明确在患有连续中风或TIA病人中无症状性梗塞是否与各种血管危险因素有关,从而推测中风的发病机制。作者从1989年到1992年,历时32个月,对由中风或TIA急症入院的595例病人进行研究。这些病人排除了既往有神经外科手术。严重头部外伤,脑动脉或动静脉畸形及痴呆,男性为299例,女性为296例,平均年龄为65.3岁(15~100岁)。其中TIA为110例,缺血性中风为383例,脑出血为102例。对所有的病人进行常规血液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临床研究强调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人早期(发病后12小时内)治疗的重要性。但病人在早期自然恢复的频率和程度不清楚。为此,作者对发病12小时内不用任何特殊治疗的29名患者,用1989年国际中风康复计分法(NIHSS)为基本检查法,分别在发病后1、2、3和6小时检查病人,发现52%的病人在6小时内有恢复。作者严格筛选了29例患者,均除外任何治疗。其中男19例,女10例,年龄33~82岁,全部进行了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及各项辅助检查。其中7例(24.1%)有中风史,6例(20.7%)有TIAs史,19例(65.5%)有心脏病史,14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