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目的 建立一个模拟人类疾病进程的猪急性肝衰竭(ALF)模型,用于ALF治疗药物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及疗效评价,检测模型中猪纤维介素(pfg12)的表达情况,为针对fg12的基因治疗提供基础和依据. 方法造模组耳静脉快速注射D-氨基半乳糖盐酸盐,剂量1.2 g/kg;对照组耳静脉快速注射5%的葡萄糖,剂量12 ml/kg.观察两组动物临床表现,肝功能指标和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实时定量PCR检测肝组织中pfg12 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肝组织中pfg12蛋白的表达.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成功建立了与人在临床表现、肝脏生物化学指标、组织病理学改变相似的猪ALF模型;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造模组猪肝组织中pfg12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695,P<0.05).免疫组织化学显示造模组猪肝组织中有明显的pfg12蛋白的表达,主要分布在肝细胞坏死区域的肝细胞、炎症浸润细胞、肝血窦内皮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对照组动物肝组织未见pfg12阳性着色.结论 以D-氨基半乳糖盐酸盐诱导的猪ALF模型可用于评价肝衰竭治疗药物的临床前疗效及安全性;pfg12在猪ALF动物模型的肝组织中异常高表达,提示其参与了ALF时肝细胞坏死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猪急性肝衰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用于人工肝实验研究的急性肝衰竭大动物模型。方法应用中国实验小型猪13头随机分为3组,低剂量组(n=3)给予1.0g/kg的D-氨基半乳糖;中剂量组(n=6)给予1.2g/kg的药物;大剂量组(n=4)给药剂量为1.5g/kg。观察比较每组动物的一般状况、生存时间、生理生化指标、颅内压、组织病理等方面的变化,从中得出建立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的较稳定方法。结果低剂量组动物在给药后均出现一过性的肝功能损害,未出现肝昏迷表现,在给药后3~4d肝功能开始恢复,约1周后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所有动物均存活;高剂量组的动物肝损害出现时间早,损伤剧烈,存活时间短(24.8±5.3h),均死于严重的肝衰竭。中等剂量组的动物在给药后12h各项指标开始变化明显,在给药48h时损伤达高峰,存活时间为67.9±9.4h,最终死于严重的肝衰竭。结论应用药物方法能建立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其中D-氨基半乳糖1.2g/kg的给药剂量建立的模型稳定性好,且能较好模拟临床急性肝衰竭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可作为人工肝治疗的实验平台。  相似文献   

4.
CD163可以特异地识别血红蛋白-结合珠蛋白复合体,诱导血红素加氧酶1(HO-1)表达,发挥抗炎和抗氧化作用.在内毒素血症[1]和病毒性肝炎[2]中,CD163的激活对机体具有重要作用.本实验采用D-氨基半乳糖(Gal)和脂多糖(LPS)联合腹腔注射建立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检测肝组织中CD163和HO-1表达.  相似文献   

5.
非人灵长类动物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一种稳定的非人灵长类大动物急性肝衰竭模型.方法:将15只食蟹猴随机分成3组,经颈外静脉分别注射0.45、0.3和0.15 g/kg D-氨基半乳糖胺,构建食蟹猴肝衰竭动物模型.动态检测给药前(0 h)、给药后12、24、36、48、60、72、96 h生命体征、颅内压(ICP)及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凝血酶原时间(PT)、总胆红素(TBIL)、血氨(NH3)的变化.观察动物临床表现及病程进展情况,记录动物生存时间,动物死亡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0.45 g/Kg和0.3 g/Kg组动物全部死亡,生存时间分别为56.1 h±8.1 h和109.8 h±11.2 h,0.15 g/Kg实验猴除1只98 h死亡外其余全部存活.0.45 g/Kg和0.3 g/Kg组动物各时点的ALT、TBIL、PT、NH3及ICP均明显高于基线值(0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15 g/Kg实验猴各指标在60 h后渐恢复正常.死亡动物组织病理检查见肝细胞坏死,肝内炎性细胞浸润.结论:以0.3 g/Kg的D-氨基半乳糖胺诱发食蟹猴急性肝功能衰竭动物模型,符合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可用于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动物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肝衰竭(ALF)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AKI)的预测因素,建立新型预测模型。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21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ALF的2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AKI分为非AKI组(n=170)和AKI组(n=83)。收集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计量资料不服从正态分布采用M(P25~P75)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ALF患者发生AKI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所得指标对ALF患者发生AKI的预测效能。结果 AKI组高血压、糖尿病、肝性脑病、腹水、肺部感染的比率以及WBC、INR、CRP、PCT、NLR、MELD评分均高于非AKI组,PLT、LMR、PNI水平低于非AKI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WBC(OR=1.267,95%CI:1.124~1.428,P<0....  相似文献   

7.
急性肝衰竭(ALF)是一种罕见的危及生命的疾病,病情发展迅速并影响多个器官系统功能,生存率低。早期识别病因及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对生存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人工肝、干细胞移植及肝移植技术不断发展,ALF疗效有明显提高。主要从ALF的病因和累及的主要器官系统两大方面阐述了ALF的治疗,并介绍了人工肝及干细胞移植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8.
急性肝衰竭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衰竭(ALF)是临床具有较高病死率的严重疾病之一,也是临床医生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问题.ALF是肝细胞死亡的发生和程度与肝细胞的再生不平衡所产生.肝细胞死亡有两种形式,凋亡和坏死,其中急性肝衰竭引起的细胞死亡是与线粒体损伤程度密切相关.后者足以使三磷酸腺苷的贮存耗尽而引起多器官衰竭.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急性肝衰竭是发生在新生儿期的急性肝功能完全或大部分丧失、危及生命的一种少见疾病,出生后即可有肝硬化表现,病死率高。主要病因包括妊娠期自身免疫性肝病、病毒感染、血液病、代谢性疾病和缺血性损伤及其他罕见原因等。治疗手段主要为对因治疗,病因不明或既定治疗无反应患者,肝移植仍然是其一项重要的治疗选择。目前新生儿急性肝衰竭相关研究较少,因此需要对影响治疗和预后的因素进行前瞻性研究。  相似文献   

10.
陈成伟 《肝脏》1997,2(2):97-98
肝脏是机体的代谢中心,也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重要组成部分。急性肝功能衰竭时,不但可引起氨基酸、糖及脂类代谢异常,而且由于TNF和IL-6过量产生和枯否细胞功能障碍,使内毒素和其他肝坏死毒性物质未经处理而进入血流,导致脑水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消化道出血、肾功能衰竭、呼吸功能衰竭以及循环和胰腺功能障碍等一系列  相似文献   

11.
急性肝功能哀竭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亚明  张晶  赵军  陈煜  段钟平 《肝脏》2006,11(3):175-177,180
目的建立与临床较相近的急性肝功能衰竭动物模型.方法应用中国实验小型猪7头,采用Β期门静脉-下腔静脉吻合、Ⅱ期(48 h后)供肝动脉暂时结扎4 h的方法建立缺血性急性肝功能衰竭动物模型;中国实验小型猪6头给于1.2 g/kg的D-氨基半乳糖诱导肝功能衰竭,建立药物性急性肝功能衰竭动物模型.观察比较每组动物一般状况、生存时间、生理生化指标、颅内压、组织病理等方面的变化.结果在缺血性模型中,1头猪死于术中大出血,1头猪的生存时间超过5 d,其余5头存活时间为18~30h[平均存活时间(22.5±5.6)h];反映肝功能的主要指标(AST,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血氨、血糖)均明显异常;组织病理显示肝脏大块坏死.在药物性模型中,动物在给药后12 h各项指标开始变化明显,给药后48 h损伤达高峰,平均存活时间为(67.9±9.4)h,最终死于严重肝功能衰竭.结论应用缺血方法与药物方法均能建立急性肝功能衰谒动物模型,其中D-氨基半乳糖1.2g/kg的给药剂量建立的模型稳定性好且能较好模拟临床急性肝功能衰竭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可用于研究机制和评价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腹腔注射高剂量对乙酰氨基酚(APAP)构建稳定的用于研究药物导致急性肝衰竭的动物模型。方法本研究首先进行生存率实验,取6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分别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及不同剂量(300 mg/kg、500 mg/kg、750 mg/kg)APAP后,观察不同组别72 h内小鼠的精神、活动状态和生存率。根据生存率分析结果,另选取18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低剂量(300 mg/kg)和高剂量(750 mg/kg)APAP,每组分别在0、1、3、6、12 h等时间点随机选取12只小鼠,留取血清和肝组织,验证小鼠的生化和组织学是否符合急性肝衰竭的表现。结果生存率实验结果显示,0.9%氯化钠溶液组、300 mg/kg以及500 mg/kg组72 h内无小鼠死亡;750 mg/kg组72 h死亡率为100%,推测750 mg/kg组可能为急性肝衰竭导致的死亡。生化和组织学验证实验结果发现,对照组各时间点转氨酶均无明显升高;APAP处理的两组动物模型ALT3 h时开始升高,6 h时低剂量组ALT升高达到峰值[(6766.5±2001.27)IU/L],而高剂量组ALT于12 h达到(11707.58±1882.45)U/L(P0.01)。从HE病理染色来看,0.9%氯化钠溶液组各时间点肝脏形态结构正常。APAP处理的两组动物模型的肝组织学,主要表现为以中央静脉为中心的肝细胞变性坏死,并随时间延长,损伤范围逐渐扩大。低剂量组坏死周围界限清楚,汇管区肝细胞结构形态正常,12 h可见坏死区周围肝细胞增生表现。高剂量组表现为典型的急性大片状坏死特点,仅汇管区残存少量变性的肝细胞,细胞快速坏死后,留下空的网状纤维支架,肝窦淤积大量红细胞,未见肝细胞增生。HAI评分结果显示,高剂量组的HAI得分(7.33±1.5)显著高于低剂量组(5.25±2.26,P0.05)。结论 C57BL/6小鼠腹腔注射高剂量APAP(750 mg/kg)后,生化和组织学改变与急性肝衰竭相似,本研究构建的动物模型对于探索APAP导致的AHF的发病及进展机制研究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样蛋白2(fgl2)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60例ACS、25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和20例正常人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中fgl2的表达量水平.结果:ACS组fgl2基因表达明显高于SA组和正常对照组(均P<0.05),SA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S患者急性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fgl2的表达明显增加, 可能是ACS微循环障碍有预测价值的急性时相性蛋白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应用恩替卡韦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外周血和肝组织可溶性纤维蛋白原样蛋白2(sFGL2)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16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CHB患者112例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12例,其中CHB患者轻度38例,中度45例,重度29例。给予所有患者恩替卡韦治疗72周。常规行肝活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sFGL2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sFGL2表达。结果 CHB患者肝组织sFGL2阳性率为63.4%(71/112),显著低于肝硬化患者的82.1%(92/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B患者肝组织sFGL2表达随病情程度加重而增强;治疗后,CHB患者血清ALT、AST和sFGL2水平分别(49.8±6.3) U/L、(52.3±7.6) U/L和(84.7±10.3)μg/L,而肝硬化患者则分别为(41.8±4.2) U/L、(42.3±5.4) U/L和(104.9±19.4)μg/L,差异显著(P<0.05);在治疗24 w、48 w和72 w, CHB患者血清sFGL2水平分别为(98.2±10.8) μg/L、(81.6±9.5) μg/L和(69.4±8.7) μg/L,呈依次降低趋势;在治疗72 w末,完全应答65例,部分应答31例,无应答16例,其血清sFGL2水平分别为(74.6±9.1) μg/L、(97.2±11.4) μg/L和(123.6±15.2) μg/L,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CHB患者在抗病毒治疗后外周血和肝组织sFGL2水平降低显著,其与病情合应答反应关系密切,对病情评估和疗效预测可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猕猴肝纤维化模型建立与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16.
对肝功能衰竭的猪行异位部分肝移植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在猪急性缺血性肝功能衰竭时行辅助性异位部分肝移植的作用。 方法在缩窄门静脉8 5%以上的同时,对结扎及不结扎肝动脉的家猪体内配对开展辅助性异位部分肝移植,监测受体存活情况、肝功能、肝脏血流情况、病理及供肝胆汁分泌情况。 结果 在缩窄门静脉85%以上并结扎肝动脉的受体肝脏体积缩小,病理提示大片肝细胞坏死,在缩窄门静脉85%以上而未结扎肝动脉的受体肝脏色泽正常,病理肝细胞无明显异常;植入肝体积增大,病理提示肝细胞存活良好并有分裂增生。 结论 受体肝动脉结扎、门静脉缩窄可以造成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辅助性异位部分肝移植能纠正肝功能衰竭;保留受体肝脏动脉血供、减少门静脉血供对受体肝脏功能无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规则趋化因子Fraetalkine(FKN,CX3CLl)在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模型中的变化及其在肝脏炎性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SD大鼠分为健康对照组6只,模型组36只.D氨基半乳糖(D-Gal)诱导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造模后分别在12、24、48、72、120和168 h等6个时间点取大鼠血及肝脏标本,RT-PCR法检测肝组织中FKN mRNA、核因子(NF)-kB mRNA的变化.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相关性检验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造模后12 h,大鼠血ALT、AST值明显升高,分别为(208.3±43.5)U/L和(375.25:117.3)U/L,显著高于正常组的(31.8±2.9)U/L和(90.8±3.1)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912和-5.935,P<0.01),72 h达高峰.造模后12 h,FKN mRNA为0.086±0.009,高于正常组的0.044±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99,P<0.01),72 h达高峰,为0.333±0.033,120 h则明显下降.NF-kB在正常大鼠肝组织中有少量表达,模型组随着时间推移,NF-kB水平逐渐升高,72 h达高峰,为0.583±0.101(t=-12.607,P<0.01).FKN与NF-kB呈正相关(r=0.760,P<0.01).结论 FKN在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中的表达是肝损伤的重要因素,有可能为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