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评估应用抗菌素骨水泥旷置二期翻修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疗效。方法2000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9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病例,通过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关节穿刺及培养、术中病灶组织涂片及培养等综合分析,明确诊断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部感染。细菌培养:2例表皮葡萄球菌,4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混合感染,1例培养阴性。所有患者均行一期清创后假体取出加抗菌素骨水泥支架旷置;二期翻修采用骨水泥型假体再置换并结合抗感染治疗。结果一期处理后伤口均愈合,平均5.8个月后进行二期手术。术后平均随访40个月时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30.8分提高至63.1分。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诊断困难,需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抗菌素骨水泥旷置二期翻修是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非常有效的方法,感染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用抗菌素骨水泥旷置分期翻修(TSEA)治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疗效,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采用TSEA治疗13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患者,全部患者均行细菌学培养,一期行清创并取出全部假体,采用抗菌素骨水泥支架旷置;二期翻修应用骨水泥型假体置换.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通过Harris评分.结果 细菌培养结果:表面葡萄球菌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5例,混合感染2例,敏感表面葡萄球菌3例,绿脓杆菌1例.一期清创术后,所有病人伤口全部愈合,一期清创与二期置换平均时间间隔7个月.翻修术后18个月随访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由翻修术前的(25.6±2.4)分,提高至翻修后(84.1±1.6)分.结论 二期翻修使用抗菌素骨水泥假体是控制感染复发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二期翻修治疗人工髋关节假体周围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二期翻修手术疗效和假体再植入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采用二期翻修术治疗人工髋关节术后感染15例(15髋)。一期手术彻底清创,取出感染假体,植入自制万古霉素骨水泥占位器;3~6月后二期手术,再次清创,取出骨水泥占位器后,9例植入骨水泥型,6例植入非骨水泥型假体。术后随访9~46个月(平均25个月)。结果 15例患者均未发现感染复发、假体松动和脱位等。治疗前Harris评分平均为40.3分(22~55分),一期手术后Harris评分平均为54.0分(45~65分)。二期翻修后Harris评分平均为88.2分(68~94分)。结论二期翻修手术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能有效控制感染,关节功能明显改善,临床效果满意。一期手术后间隔3~6月再二期手术为恰当的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9年我科所收治11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分泌物或关节穿刺液进行细菌培养、药敏试验。治疗包括:保留假体清创,闭合冲洗3例;一期翻修4例;二期翻修4例。结果3例保留假体清创闭合冲洗者,术后感染复发,后改为取出假体旷置,二期翻修。4例一期翻修者及4例二期翻修者,术后均未见感染复发。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2-48个月,平均25个月,末次随访时,11例患者均未见感染复发。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治疗方法以二期翻修较为理想。使用敏感抗生素骨水泥固定可以提高控制感染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光面抗生素骨水泥间隔器治疗髋关节假体周围感染(PJI)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8月—2019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诊断为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15例患者,在二期翻修前应用高光面抗生素骨水泥间隔器行旷置术,所有患者在旷置期间经抗感染治疗有效后行髋关节二期翻修术。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髋关节伤残和骨关节炎(HOOS)评分评估患者髋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统计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7.13±5.03)个月。15例患者在旷置期间未发生间隔器脱位、断裂等并发症,旷置术后平均(3.79±1.07)个月行髋关节二期翻修术。二期翻修术中所有间隔器均易于移除,骨缺损程度与旷置术后相比未见明显变化。1例患者髋关节二期翻修术后1个月脱位,行闭合复位后功能良好,随访期间15例患者均无感染复发、假体松动等并发症。15例患者旷置术后1个月、二期翻修术前及末次随访Harris髋关节评分分别为(58.30±4.57)分、(76.85±6.89)分和(89.47±3.60)分,较旷置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43.41±3.11)分]提高(P <0.05)。15例患者旷置术后1个月、二期翻修术前及末次随访HOOS评分分别为(260.30±7.52)分、(339.45±14.75)分和(380.78±8.40)分,较旷置术前HOOS评分[(253.62±10.47)分]提高(P <0.05)。结论 高光面抗生素骨水泥间隔器制备过程简便,在根除感染的同时,能有效改善患者旷置期间关节活动功能、减轻疼痛、提高其生活质量、保留骨量,为二期翻修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多次使用自制抗生素骨水泥间隔治疗膝关节置换术后严重感染的临床疗效,探索一种经济实用的彻底治愈膝关节置换术后严重感染的旷置翻修术。方法2007年1月到2013年1月我院收治膝关节置换术后严重感染患者7例,均采用一期手术彻底清创,取出假体并多次(2~3次)置入自制可以活动的关节型抗生素骨水泥临时间隔物,术后即可早期活动并可以完全负重。术后选用敏感抗生素静脉滴注2~4周,感染治愈后再置入翻修假体。截至末次随访时,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记录并对比患者术前及术后HSS评分、局部感染症状、抽取关节液细菌培养及术中留取病理组织切片结果,对患者术后定期X线片进行评价。结果7例患者均经过2~3次抗生素骨水泥间隔旷置后,给予行膝关节翻修术,随访时间平均38个月(8~74个月),未见明显患膝关节感染症状,翻修后膝关节活动范围在伸直0°-屈曲108°之间。结论自制关节型抗生素骨水泥临时间隔物在严重膝关节感染旷置术中操作方便,多次采用可以成功、彻底的治疗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部严重感染,在旷置期能够保留关节活动度,可减少术后疼痛,改善关节功能。为二期再置换假体提供方便是一种经济实用的彻底治愈严重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翻修治疗的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16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例采用一期翻修,15例采用二期翻修。二期翻修分为两个步骤,一期彻底清创,取出感染假体,置入抗生素骨水泥间隔器,二期植入骨水泥型或非骨水泥型假体,对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翻修治疗术后患者的Harris评分为(78.60±5.17)分,较术前(31.59±5.26)分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反应蛋白为(9.19±2.83) mg/L,较术前(15.32±2.73) mg/L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患者中除1例死亡外,其余15例患者术后随访均恢复良好。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翻修治疗术后临床效果较为良好,应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感染情况以及局部皮肤条件等选择翻修治疗方案与假体,C反应蛋白可作为术后感染控制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感染的预防及治疗方法。方法:本组8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术前及术中均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8例患者单纯行抗生素治疗2例,清创加抗生素治疗2例,假体取出1例,一期假体置换2例,二期假体置换1例。结果:患者髋关节评分平均提高37.6分(Harris评分),经随访无1例感染患者复发。结论:正确诊断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的假体周围感染,采用彻底清创和使用有效抗生素治疗后,进行一期或二期全髋关节翻修术,可治疗假体周围感染,改善患肢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我院2005年2月—2011年3月收治的1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病人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包括保留假体清创5例,其中3例失败后改行二期翻修术;行二期翻修术7例;行一期翻修术1例。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3.1个月,未见感染复发。10例病人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为(50.70±6.39)分,术后为(68.10±12.18)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4.00,P<0.01)。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治疗困难,保留假体清创术应把握适应证并慎重选择,二期翻修术治疗具有控制感染率高、安全性高的优点,临床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部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07-2006—06收治的7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病例,通过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关节穿刺液培养、术中病灶组织涂片及培养综合分析,明确诊断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部感染。治疗包括:保留假体的感染灶清除术1例;工期翻修4例,均用抗生素骨水泥固定;11期翻修2例,取出假体彻底清创后,1例安置自制抗生素骨水泥团,另1例未放置间隔器,给予置管抗生素液冲洗引流,感染控制后安放翻修假体,抗生素骨水泥固定。结果术后全部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7-72个月,平均18.6个月,感染均无复发。Harris评分平均为85.3(58—96)。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部感染诊断和治疗都是困难的,保留假体感染灶清除术的选择要慎重,Ⅰ、Ⅱ期翻修术是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慢性假体周围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患者的微生物培养结果对二期翻修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收治的48例行二期翻修术治疗的THA术后慢性PJI(共48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一期清创手术时取出假体并置入万古霉素骨水泥占位器;待感染控制后应用骨水泥型假体进行二期翻修,术后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疗效评估指标为控制感染耗时?感染复发率?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Harris髋关节评分以及常规X线检查结果?结果:细菌培养阳性(culture positive,CP)35例,培养性阴性(culture negative,CN)13例?一期清创术后所有患者的感染均得到控制,CN组控制感染耗时较CP组长[(119.3 ± 30.1)d vs.(98.4 ± 25.9)d,P=0.03];二期翻修术后门诊随访9~49个月(平均29.6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和疼痛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但CN组疼痛VAS评分显著高于CP组[(2.8 ± 1.6)分 vs.(1.8 ± 1.2)分,P=0.03]?髋关节Harris评分显著低于CP组[(79.1 ± 9.1)分vs.(85.6 ± 7.1)分,P=0.01],术后优良率也明显较CP组低(53.8% vs. 85.7%,P=0.04)?CN组和CP组各有2例复发,但两组感染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4% vs. 5.7%,P=0.62)?结论:采用二期翻修术可有效控制THA术后的慢性PJI,但CN患者的翻修术疗效明显较CP患者差?推测提高病原微生物的检出率并针对性应用敏感抗生素可能对改善PJI翻修术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二期翻修术治疗高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11例(11髋)≥75岁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 (用一期取出假体清创植入间隔器,二期行全髋关节翻修术)、术后处理及疗效。结果术后随访9~42个月,平均18.5个月,Harris评分平均提高37.0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术后9个月再发感染,行Girdlestone关节融合术。结论对于高龄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患者,行二期全髋关节翻修术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假体松动的原因、诊治及预防。方法:收集分析35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假体松动患者的临床资料,35例患者均有患侧髋部及腹股沟区疼痛,部分病例出现大腿前方及膝部疼痛;X线表现为假体周围>3 cm的连续透光影,或假体发生移位,手术中发现假臼、假体柄移位。4例患者的假臼用手指轻轻取出,假体周围软组织呈现浅黑色。清除浅黑色组织,取出假体,清除骨水泥,重新安装新的人工全髋。结果:35例假体松动患者,经全髋翻修术后,疼痛消失,恢复功能,效果良好。结论:THA术后假体松动与患者自身原因、假体的选择和手术技术操作有密切关系,早期翻修手术要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4.
Salmonella infection of a hip prosthesis has rarely been reported, and only a few cases have been documented. It is painful, disabling, costly, and may be associated with life-threatening sepsis even in a healthy individual. Removal of the implant is often required to eradicate the infection. Several early studies reported procedures to control the salmonella infection, but none described reconstruction of the destroyed hip joint. We present a case of salmonella sepsis 4 years after a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 After prosthesis removal, radical debridement of the infected tissues, and administration of Imipenum (500 mg, 4 times daily), the systemic sepsis and hip infection were ameliorated. Four months later, a 2-stage revision THA was done for reconstruction of the hip joint. The clinical results 51 months following the THA procedure were satisfactory without an infectious reaction.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采用分期反肩置换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8例因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感染行分期反肩置换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其中男1例,女7例,平均年龄(58.5±6.4)岁(52~72岁)。8例患者中,2例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6例肱骨近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钢板周围感染伴肱骨头坏死,所有患者均于二期手术时翻修为反球型人工肩关节。术后定期随访,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Constant评分(Constant score)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评分(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评价肩关节功能状况。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9.9±8.0)个月(12~35个月),末次随访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有所改善:前屈上举为100°(60°,140°) vs. 25°(0°,90°),P=0.011;体侧外旋为15°(0°,50°) vs. 5°(0°,20°),P=0.048;内旋为第4腰椎体水平(臀部,第12胸椎体)vs. 臀部水平(臀部,第3腰椎体),P=0.041。3项评分也均较术前有所改善:Constant评分为53.5(32,74) vs. 29.0(10,57),P=0.012;UCLA评分为20.5(9,26) vs. 9.5(5,15),P=0.012;VAS疼痛评分为1.5(0,5) vs. 5.0(0,8),P=0.018。结论:采用分期手术方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感染对于控制感染复发疗效显著,术后肩关节功能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6.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处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方法:8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男4例,女4例,年龄24-75(平均53.75)岁。术前及术中均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8例患者中单纯行抗生素治疗2例,清创加抗生素治疗2例,假体取出1例,一期假体置换2例,二期假体置换1例。结果:8例感染者均得到有效控制,平均随访8个月,未出现感染复发。结论:彻底清创和使用有效抗生素是治疗假体周围感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