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冈下肌萎缩症是排球运动员中常见而难以治疗的一种损伤。目前研究认为它是由肩胛上神经的绞勒性神经痛造成的。对于肩胛上神经的损伤部位,国内外有不同看法。1肩胛上神经损伤的原因机制很多作者将疼痛作为肩胛上神经绞勒性损伤的主要症状犤1犦。在绝大多数病例中,疼痛只限于背后部和外侧,还可能向下波及手臂,向上波及颈部。然而,只有当冈盂处支配冈上、下肌的感觉和运动神经的肩胛上神经干绞勒性损伤是由于腱鞘囊肿引起的压迫性神经损伤时,患者才会感到疼痛。正如郭尚谆、Andrea等人从排球运动员身上观察到的一样,冈盂切迹处的损伤通常导致… 相似文献
2.
3.
排球运动员膳食方面存在许多误区,文章叙述了在大量训练和比赛期间的营养补充,以尽快恢复运动员的体能,提高竞技水平。 相似文献
4.
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透视现代排球运动发展新规律,分析排球运动员损伤新特点,探讨运动损伤新规律。方法 通过查阅有关排球运动员损伤研究的相关文章,了解其研究状况。同时访问部分教练员及运动员,以了解球队运动训练及队员受伤情况、特点等。观摩高水平比赛,了解当今排球高水平排球比赛的特点及其与运动损伤的关系。结果 ①当今高水平排球运动具有9个新特点:攻防转换快,对抗性性激烈;大力跳发球;各种高难技术运用普遍;自由人高难度防守;立体进攻战术;训练时间长,训练强度大;网上扣拦攻防对抗激烈等。②当今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特征分析:运动损伤发生率由高到低排列为膝关节〉腰〉距小腿(踝)关节〉腕关节〉肩关节〉指间关节以及肌肉的拉伤、皮肤的擦伤;在以慢性损伤为主的同时,急性损伤率明显增加;损伤年龄与训练年限长及过早专项化训练有关;场上不同位置运动员损伤情况不同。③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运动训练的系统性差,科学性不强;身体素质(特别是肌肉力量)差,基本功不扎实,过早专项化训练;长时间大强度训练,未能正确处理疲劳与恢复的关系等有关。结论 现代高水平排球运动员的损伤与以往相比,在某种程度上有着新的特点,新的损伤特点是与排球运动新的发展规律相一致的。探寻运动训练规律,不断地进行技战术创新,用与时俱进的思想,减少运动创伤,确保排球运动的竞技魅力,使其沿着高水平可持续和人性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肩胛上神经肩关节支阻滞治疗肩袖损伤的可行性及其效果。方法:肩袖损伤16 例16肩,用利多卡因和醋酸曲安奈德的混合液对其肩关节支进行阻滞,并结合功能锻炼。随访时间6~27(平均9.5) 个月。结果:优6 例,良7 例,可3 例,优良率为81.2% ,无并发症出现。结论:肩胛上神经肩关节支阻滞为治疗肩袖损伤较为有效且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优秀乒乓球运动员是否存在肩胛肌失衡(SMI),并分析其特有的表面肌电图(sEMG)特点及发病机制,为预防康复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国家男子乒乓球运动员,分为健康运动员组(HA)、肩胛失衡运动员组(IA)以及健康对照组(CON)进行肩胛肌肉sEMG测试。结果:正手击球时,IA组运动员的斜方肌上束(UT)和前锯肌(SA)的活动较CON组和HA组增大(显著性分别为P=0.002;P=0.004,P<0.001),而斜方肌中束(MT)的活动较后两组明显减小(P<0.001);反手击球时,IA组运动员的UT的活动较CON和HA组增大(P<0.001),MT的活动较后两组明显减小(P=0.015)。结论: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存在肩胛肌失衡,且有其特有的sEMG特点;SMI乒乓球运动员可能出现盂肱关节的前移、外移和下移。 相似文献
8.
光文辉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0,10(1):71-,76
<正>本人采用肩胛上神经阻滞麻醉治疗16例肩胛骨骨折,阻滞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文共16例ASAⅠ~Ⅱ级肩胛骨骨折手术病人,其中女性2例,年龄分别为21岁、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讨论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18例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保守治疗7例中5例有效,有效率71.43%,2例无效者改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13例,随访2~5年,症状完全消失,肌力恢复至Ⅳ~Ⅴ级,未出现复发病例,但肌肉萎缩无明显改善。结论: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早期保守疗法可使部分患者治愈,但若2个月无效或出现明显肌肉萎缩时应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肩胛上神经嵌压综合征的神经肌电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肩胛上神经嵌压综合征的神经肌电图研究唐正荣我们对58例肩胛上神经嵌压综合征进行肌电图及神经电图检查,并将其结果与健侧进行对照,发现神经肌电图检查可辅助临床诊断。资料和方法58例患者中,男24例,女34例,年龄25~60岁,平均37岁;病程10天~1年...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青少年女子排球运动员运动创伤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参加辽宁省九运会青少年女子排球比赛运动员新旧运动创伤特点,寻找预防或减少运动员创伤的措施和方法。方法:以参加比赛的13~18岁女子排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及访谈方式获取各种运动损伤情况资料并进行常规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女子排球运动员创伤发生率为58%;创伤分布以下肢(48%)居多,上肢(39%)次之;创伤类型以肌肉拉伤(47%)和韧带损伤(48%)的情况最为多见;专项训练中创伤最多,占创伤总数的(69%);创伤与训练年限成正比,时间越长,创伤发生率越高。结论:大运动量训练、身体过度疲劳及紧张的比赛、女队员力量不足、肌肉韧性差、创伤未愈就恢复训练是造成受伤及导致反复伤和劳损的重要原因;创伤的发生率与各种护具及支持带的预防性使用有关;应加强运动员易伤害的薄弱部位及专项身体素质练习,提高机体抵御创伤的能力,以减少创伤的发生及减轻创伤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丙泊酚复合肩胛上神经阻滞配合手法松解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自2003年以来在本院疼痛门诊治疗的肩周炎病例20例,采取丙泊酚静脉麻醉复合盐酸罗哌卡因(耐乐品) 地塞米松肩胛上神经阻滞下行肩周炎黏连无痛手法松解,观察患者的术中术后反应和近期及远期疗效。结果术中镇痛和肌松效果满意20例(100%),肩周炎黏连手法松解近期疗效为痊愈者19例(95%),有效者1例(5%),远期疗效为痊愈者17例(87%),有效2例(10%)无效1例(3%)。结论采取丙泊酚静脉麻醉复合耐乐品 地塞米松肩胛上神经阻滞下行肩周炎黏连无痛手法松解术效果确切,镇痛效果好,操作简便,肌松满意,术后麻醉恢复良好,无明显不良反应,肩周炎黏连手法松解近期及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与神经损伤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相关因素。方法:对91例合并神经损伤进行治疗后随访。结果:经治疗神经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后多种因素均可引起烧、尺、正中神经的损伤,故在诊断治疗中应加倍注意。 相似文献
15.
臂丛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的损伤,其发病率高,致残严重,给患者和社会生活带来严重影响。1970年8月,顾玉东首创膈神经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撕脱伤并取得良好疗效。此后,经过临床大量病例验证,膈神经移位术现已被公认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有效方法。我科2000年10月-2004年12月共行膈神经移位肌皮神经、肩胛上神经及正中神经内侧头7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17.
18.
上肩胛悬吊复合体(SSSC)是由肩胛颈喙突、喙锁韧带、肩峰、肩锁关节、锁骨远端、肩关节盂上半部分组成的环行骨韧带结构[1],是维持躯干和上肢的稳定重要组织。SSSC的单处组织断裂相对较多且不影响其悬吊功能,双处损伤过去通常称为“浮肩损伤(floating shoulder injury FSI)”,可造成肩胛带不稳定,并且导致骨折畸形愈合、盂肱关节不稳定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因此多数学者认为对SSSC双处损伤主张手术治疗。作者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内固定方法治疗SSSC双处损伤10例患者,以探讨内固定治疗SSSC双处损伤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超声引导下肩胛上神经卡压症液压松解的疗效,分析其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我院经临床及肌电图确诊的肩胛上神经卡压症患者52例,其中应用超声引导下肩胛上神经液压松解为研究组(29例),超声引导下肩胛上神经阻滞为对照组(23例).分析两组治疗前、治疗后4周和12周冈上肌诱发电位反应潜伏时间(Lat)、视觉模拟... 相似文献
20.
比较关节镜引导下肩胛上神经阻滞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在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48 h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该院2018年4月-2018年6月侧卧位下行肩关节镜择期手术的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两组,各25例,均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A组在全身麻醉后肩关节镜引导下用0.2%罗哌卡因20 ml行肩胛上神经阻滞,B组全身麻醉后在超声引导下用0.2%罗哌卡因20 ml行肌间沟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8、12、24和48 h静息状态下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48 h内非甾体类止痛药用量、术后不良反应和术后48 h镇痛满意度。结果 A组和B组患者术后2、4、8、12、24和48 h的VAS评分分别为1(0.0,1.0)和1(0.0,2.0)分、1(1.0,1.5)和1(1.0,2.0)分、(2.52±1.48)和(3.80±2.60)分、(3.32±1.55)和(4.68±2.30)分、(2.60±1.35)和(3.56±1.39)分、(2.28±0.94)和(2.92±1.96)分;两组术后2、4和48 h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8、12和24 h两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镇痛药氟比洛芬酯使用量分别为(62.00±38.94)和(92.00±49.33)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哌替啶使用率比B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48 h内A组患肢麻木感发生率为0.00%(0/25),B组术后均有麻木感,48 h内麻木感逐渐消失;两组术后48 h镇痛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关节镜引导下肩胛上神经阻滞与常规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前者应用于肩关节镜术后8、12和24 h镇痛效果较好,副作用小,有利于早期康复,更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