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儿童湿热体质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表现及Th1/Th2免疫应答特点,为儿童MPP的中医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7年7月-2019年8月MPP住院患儿315例为病例组,同期门诊查体正常儿童300例为正常组,比较2组中医体质分布。将病例组分为湿热质组及非湿热质组,比较2组基本情况、临床表现及Th1/Th2免疫应答特点。结果病例组以湿热体质、阴虚体质多见,分别占37.5%(118/315)、19.0%(60/315),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与非湿热质组比较,湿热质组发热、湿啰音比例增加,发热及湿啰音消退时间延长,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LDH)、白细胞介素-4、γ干扰素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湿热体质对儿童MPP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有较大影响,临床常表现为发热、持续发热、湿啰音及长期湿啰音,CRP、LDH水平升高,可能与湿热体质Th1/Th2免疫应答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2.
叶天士是新安医学代表性医家,温病学派奠基人,其辨治温、疫理论特色鲜明,提出湿秽致疫说,治疫重视轻解宣窍逐秽法与轻扬理上法;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是指导温热时邪外感疾病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辨治方法的重要依据;提出小儿四时温病辨治理论,强调要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结合儿童体质特征,制定不同的治疗策略;诊法上重视望舌验齿,通过舌齿查病情之轻重,断津液之存亡,测疾病之转归。叶天士的温、疫相关理论和儿科论治特色对时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儿童防治策略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吴有性《温疫论》学术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从吴有性《温疫论》中探讨其对烈性传染病病原学方面的认识。他认为:温疫的病源"非凤、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一种异气所感"。同时,在治疗上提出药物专一,祛邪为主,滋阴护液等原则。  相似文献   

4.
胡蓆宝  田晶晶  袁红霞 《光明中医》2011,26(12):2410-2411
甘露消毒丹首见于清《续名医类案》卷五·疫证篇,中有"雍正癸丑,疫气流行,托吴使者嘱叶天士制方救人"之句。本方源自《续名医类案》,后收于王孟英《温热经纬》,又名普济解毒丹。"甘露",指甘美的雨露。老子云:"天地相合,以降甘露"。王晋三云:"消暑在于消湿去热……湿热既去,一若新秋甘露降而暑气潜消。""消毒",谓能消除毒疫之气。本方清热解毒,淡渗利湿,芳香化浊法赅备,用于湿温,邪在气分诸证,疗效甚佳,以消除湿热毒邪,有如"甘露"降临,  相似文献   

5.
郑彩霞  聂伟  汪严  刘洋  于盼  张念志 《新中医》2021,53(10):187-191
"非其时而有其气"是《温疫论》一书提出的当时传染病(疫病)病因,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属于中医"疫病"的范畴。从湿毒致病的特点探讨COVID-19的致病机理及防治。湿毒有重浊黏滞缠绵的特点,表现在临床症候群和病程较长等方面;肥人多有阳虚湿盛的体质,感病后易导致疫毒内陷变生诸证而发为重症;防治原则提出应以化湿排毒为主,同时当顾脾胃、护津液;预防上重视防重于治,未病先防,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和方法,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避免邪毒侵袭,且要因地、因人、因时、因证制宜,把握好扶正与祛邪的关系,更要注重"正气存内,避其毒气"。并指出认识及解决湿毒邪气的问题是COVID-19防治的关键;使中医药在本次防疫治疫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发挥中医药防治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体质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NEI)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体检中心的体检人群,按研究设计分为9组,其中以平和质为对照组,其余8种偏颇体质类型为观察组,检测分析其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观测指标。结果:8种偏颇体质血清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含量与平和质比较,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血清皮质醇、ACTH含量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体质血清ACTH含量与平和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减退有密切关系。结论: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减退,进而引起NEI网络功能紊乱,表现为对外界致病因子的防御能力减退,及对内源性致病因素调节能力的障碍。  相似文献   

7.
湿热证"正盛邪实"病机浅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湿热证是中医病邪辨证中的证名之一."湿热"既属于外感六淫病邪,又具有内生五邪的特性.湿热证的病机比较复杂."湿"与"热"两者性质相反,"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热"属阳邪,易伤阴动火.通过对病毒性肝炎、肾炎、胃炎湿热证的研究,初步探讨了这些疾病中湿热证的共同特征,认为湿热证可能概括了一些感染性疾病在特定病理阶段所表现出的免疫学特征,即湿热证处于以较强的炎症反应为主要表现的"正盛邪实"、"邪正抗争剧烈"的病理状态.湿热证的炎性反应可能存在两个方面的病理变化:致病因子的侵入直接引起炎症反应和机体免疫功能亢进造成的自身组织炎性损伤.  相似文献   

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强烈,感染者以呼吸道及消化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目前仍无特效药物.笔者分析本地确诊病例资料,结合目前发表文献分析认为,本病属中医学"疫病"范畴,病因"湿浊疫毒".发病病性与病势多取决于患者禀赋体质,寒化者多表现为寒湿郁肺证,多属轻症或普通型;热化者多表现为疫毒闭肺证,以重症多见.病位主在肺,次在脾;...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代谢综合征湿证患者中医体质特征及其与湿证的内在联系,为运用“祛湿法”和“三辨诊疗模式”防治代谢综合征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收集147例代谢综合征湿证患者的湿证证候积分及中医体质量表原始分数据,依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的标准进行中医体质辨识,探讨代谢综合征湿证患者中医体质特征及其与湿证的相关性。【结果】(1)147例代谢综合征湿证患者中,平和质患者21例(占14.3%),偏颇体质患者126例(占85.7%),平和质与偏颇体质患者的湿证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主要中医体质类型为痰湿质(47 例)、气虚质(22 例)、湿热质(21例)、平和质(21例)。偏颇体质患者以兼夹体质多见,主要兼夹体质类型为痰湿质兼湿热质(10例)、气虚质兼痰湿质(6 例)。(2)痰湿质、气虚质、平和质体质量表原始分与湿证证候积分的 Spearman 相关系数分别为 0.244、0.234、-0.1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湿热质体质量表原始分与湿证证候积分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0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代谢综合征湿证患者主要体质类型为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平和质,其中痰湿质、气虚质为代谢综合征湿证的危险因素,平和质为代谢综合征湿证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0.
运用强势带转体质法,即对无症状慢性HBV携带者予以较长时间较大剂量的温肾健脾中药治疗,使患者的体质转化为阳热型,疫湿(HBV)从阳化热,胶着而成肝胆或脾胃的湿热实证,到达一定的程度后换用清热解毒化浊的中药治疗,使病毒逐步清除,肝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1.
"辨证元"的核心思想在于将证候有机组合为最小的辨证单元,以此进行证候与证型关系的探索。体质辨识是根据体质特征识别体质类型的过程,类比"辨证元"思想,提出体质辨识要素的概念,揭示体质辨识过程的思维本质,尝试建立"辨质元"计量模型,该模型能适用于所有的体质分类,直观模拟复杂的中医体质辨识思维。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防治全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使临床医生能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医各家对新冠肺炎的认识,我们将各医家对COVID-19的相关论述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总结和分析。发现各医家均认为COVID-19属中医"疫病"范畴,其病因为疫戾之气,但因各医家所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不同,所诊治患者体质及病程阶段各异,故对于疫戾性质从寒湿、湿毒、湿热、温热、湿燥论者各异,总以湿毒和寒湿为主;治则以祛邪为第一要义,同时亦需全程顾护正气;分期分型辨证论治结合整体论治,内治法和外治法相结合,共同发挥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的防治优势。  相似文献   

13.
巴迎莹  徐艳玲 《光明中医》2011,26(4):630-632
通过哮病"夙根"与过敏体质的关系探讨哮病从过敏体质论治的机理并浅述过敏体质分型,从而将辨体质-辨病-辨证模式运用到临床哮病治疗中,拓展中医治疗哮病思路。哮病是中西医疑难病之一,其"夙根"至今未完全阐明,综合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研究成果认为,"夙根"的内涵即是过敏体质。因此,对体质的调治是防治哮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运用强势带转体质法,即对无症状慢性HBV携带者予以较长时间较大剂量的温肾健脾中药治疗,使患者的体质转化为阳热型,疫湿(HBV)从阳化热,胶着而成肝胆或脾胃的湿热实证,到达一定的程度后换用清热解毒化浊的中药治疗,使病毒逐步清除,肝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5.
基于基因-体质-证候三者之间的必然联系,提出以体质为中间桥梁连接冠心病证候与基因多态性,通过基因-体质-证候这一研究模式探讨冠心病证候的研究思路。继而分析了体质与冠心病证候关系、冠心病常见体质及常见证候类型的基因多态性研究现状,并进行了相关研究方法的分析,以期为此研究模式提出可行的研究方案。通过冠心病瘀血质、气虚质和痰湿质三种常见体质及血瘀证、痰浊证、痰瘀互结证3种常见证候基因多态性现有研究的分析与综合,提出了可供选择及进一步荟萃分析的候选基因。通过比较候选基因及全基因组研究方法,结合此模式的研究特点提出运用高通量的列阵技术进行候选基因研究。同时,通过分析也发现了样本选择收集、候选基因选择及冠心病作为多基因遗传病之间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解决。  相似文献   

16.
Graves眼病是一种与甲状腺疾病密切相关的器官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现代研究多认为与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共同抗原-抗体反应以及球后成纤维细胞作用等密切相关,主要以激素冲击等免疫抑制剂治疗为主,存在不良反应较多、易复发、部分患者治疗无效等问题,严重者需放疗甚至手术.中医没有关于本病的专门记载,现代...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力康营养汤对艾滋病患者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通过对艾滋病患者临床症状、力康营养汤方义、组方背景及初步临床观察结果进行研究。结果与结论:认为艾滋病属中医"疫毒"的范畴,因逾时而发,符合"伏气"温病,大胆提出艾滋病与免疫有关的风湿病有相似之处,分析力康营养汤应对艾滋病患者健康状况有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甘露消毒丹首见于清《续名医类案》卷五.疫证篇,中有"雍正癸丑,疫气流行,托吴使者嘱叶天士制方救人"之句。本方源自《续名医类案》,后收于王孟英《温热经纬》,又名普济解毒丹,王孟英谓之为治疗湿温时疫,邪在气分的主方。  相似文献   

19.
<正>1、病自外来,疫毒感染,湿热互见。乙肝具有传染性,当属"疫毒"范畴。在张仲景的思维中,湿、热、郁是病发黄疸的三个因素。故治疗乙肝初起,当以清热、利湿、解毒为主,并注意调畅气机,给邪以出路。2、湿热蕴蒸,体质从化,血分瘀滞。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乙肝患者可能产生从阳化热或从阴化寒的趋势。寒湿证在临床上很多见,究其因,一是早期过用寒凉,二是  相似文献   

20.
综合考虑气候特点、证候特征、病毒嗜性等要素,认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当属“寒湿疫”.瘀热入营多见于寒湿疫危重期,是寒湿疫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病机,寒湿戾气与湿瘀或湿热体质相合,加之寒湿久郁,导致机体内部成瘀化热,瘀热互结后病势深重而缠绵,具有成瘀、化热、入营三重病理特征,临床表现涉及多脏.寒湿疫与温病在瘀热入营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