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桂娥  柴洁  江岩  程永伟 《山东医药》2005,45(29):23-24
近年来,我院对56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联合瓣膜置换术,采用中剂量芬太尼并间断应用咪唑安定、异丙酚、氨氟醚等静吸复合全麻,术中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调控循环,效果良好,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昏迷的客观评估方法和主观评估方法判定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成功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成功的昏迷患者39例,复苏后24 h内行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同时进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GCS-Pittsburgh评分,观察其6个月时的预后,并分析不同评估方法判定预后的价值。结果 6个月后,预后良好11例,预后不良28例。三种评估方法的预后不良组分值均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P均<0.05);患者运动反应、对光反射、脑干反射及自主呼吸消失判断预后不良的敏感性均为100%,其中脑干反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BIS监测判断预后不良的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准确性显著高于GCS-Pittsburgh评分(P<0.05)。结论三种昏迷评估方法均可判定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预后,但客观评估方法 BIS监测对预后不良的判定价值优于主观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血小板减少的发生规律和影响。方法:连续完成初次瓣膜置换手术256例,其中二尖瓣或主动脉瓣单瓣膜置换213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43例;风湿性病变145例,非风湿性病变111例。术前血小板计数均≥100×109/L,术后第1周反复复查血小板计数,记录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和重症监护室滞留时间。术后3个月随访血小板计数。结果:(1)术后1周内发生血小板减少(<100×109/L)113例,发生率43.7%,体外循环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和ICU滞留时间较非血小板减少者延长;(2)生物瓣单瓣膜置换35例,血小板减少28例,发生率80%,机械瓣单瓣膜置换178例,发生62例,比率34.8%,两组比较,P=0.000;(3)双机械瓣膜置换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53.5%,与单机械瓣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4)风湿性病变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54.5%,非风湿性病变组发生率3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5)血小板减少组死亡2例,非血小板减少组无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4);(6)术后3~6个月共随访到252例患者,占应随访的99.2%,均未见血小板减少。结论:体外循环时间延长、使用生物瓣、双瓣膜置换、风湿性病变易发生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者的呼吸机辅助时间和重症监护室滞留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4.
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脑电图模式对预后的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脑电图评估时间和脑电图模式对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选择64例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行脑电图评估。按首次脑电图监测时间段将患者分为1~3d、4~7d及〉7d监测组。脑电图监测包括全面抑制、爆发-抑制、α/θ昏迷和慢波增多四个模式,临床预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以6个月为终点。分别统计四个脑电图模式在三个时间段内预测预后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假阳性率及总符合率。结果心肺复苏后脑电图全面抑制模式在7d内预测预后不良敏感性(67%~80%)、特异性(100%)较高;爆发-抑制模式在7d内预测预后不良特异性高(100%),但敏感性(6%~8%)低;α/θ昏迷模式预测预后不良敏感性为3%~40%、特异性为50%~67%;慢波增多在7d内预测预后良好敏感性(100%)、特异性(91%~94%)均高。结论心肺复苏后早期(7d内)脑电图显示全面抑制和爆发-抑制模式预测预后不良准确、可靠;慢波增多模式预测预后良好准确、可靠;α/θ昏迷模式预测预后不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限。  相似文献   

5.
探讨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对患者心肌细胞炎症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二尖瓣置换的风心病患者40例,随机分为停跳组和不停跳组,停跳组在心脏停跳下完成瓣膜置换手术,不停跳组在浅低温心脏跳动中完成手术。分别于CPB转机前( T1 )、CPB转机30min( T2)、术中关闭右房时(T3) 、CPB结束后24h(T4)、72h(T5)、120h(T6)共6时间点采集静脉血,ELISA法测定肌钙蛋白I (cTnI )浓度,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MB (CK-MB)浓度。分别于打开和关闭右心房时取右心房组织标本,ELISA法检测心肌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 IL)-6、IL-8和IL-10含量。结果 不停跳组静脉血cTnI、CK-MB浓度在T3~T5低于停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跳组TNF-α、IL-6、IL-8上升较不停跳组明显(P<0.05),而IL-10上升幅度较不停跳组小(P<0.05)。结论 CPB心内直视手术时存在心肌炎症,心脏不停跳手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心肌炎症反应,可能是该手术方式减轻心肌损伤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6.
马骏  方才  王瑞明  康芳  王瑞婷 《山东医药》2009,49(13):91-93
目的研究七氟醚对心脏手术体外循环后致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手术中分别对心瓣膜病变患者分别吸入七氟醚1%、2%、3%(S1、S2、S3组)及不用麻醉药(C组)。分别于麻醉前(T0)、麻醉诱导后(T1)、停机(T2)、停机后1(T3)、4(T4)、12(T5)、24h(T6)测量患者动脉氧分压、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潮气量、气道压数值,计算肺泡动脉氧分压差、氧合指数、动态顺应性和静态顺应性,观察肺氧合与肺顺应性变化;并在T0、T2、T4、R四个时间点采取动脉血测量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仅(TNF-仪)和金属蛋白酶9(MMP-9),观察全身炎症反应;记录患者机械通气、拔管及住院时间。结果与术前比较,四组在停机后肺氧合功能及顺应性下降,血清炎性因子浓度均升高。与C组比较,S1组在L3-4时肺氧合功能好转,在T4时MMP-9水平下降(P〈0.05);S2组在L2-4时肺氧合功能好转,在T3时肺顺应性升高,在T2、T4、T6时IL-6浓度、在T2、T4时TNF-α、MMP-9浓度下降(P〈0.05);S3组在T2-7时肺氧合功能好转、在T3-4时肺顺应性升高(P〈0.05),在T2、T4、T6时TNF-α、IL-5浓度、在L、L时MMP-9水平降低。S2与S3组缩短了拔管时间、呼吸支持时间、住院时间(P〈0.05)。结论七氟醚预处理可改善肺换气功能,提高肺顺应性,减轻体外循环导致的肺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应用急诊体外循环 (ECPB)抢救危重患者的效果 ,并探讨其开展的条件和临床应用指征。方法 :1988-0 2~ 2 0 0 2 -0 2年紧急应用 ECPB抢救危重患者 11例。结果 :11例中 10例成活 (成活率 91% ) ,1例心肺复苏成功 ,但由于 ECPB前缺氧时间长达 3 5m in,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 :急诊体外循环是抢救胸心外科危重患者的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亦逐年增高,并占神经系统疾病重症患者的大多数,病情危重,预后较差,残留后遗症及病死率均较高.脑电图(EEG)检测简便易行,重复性好,费用较低,是目前评价脑功能、判断预后的一项重要手段.本文对我科住院诊治的老年脑血管病重症患者进行EEG监测,探讨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氢气对体外循环肺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时吸入2%氢气对体外循环(CPB)肺损伤的影响。方法将Beagle犬随机分为两组:体外循环组(对照组),体外循环维持2 h,体外循环结束后继续观察2 h;氢气组,实验全程吸入氢气1 L/min。实验过程中在体外循环前(T0)、体外循环结束时(T1)、体外循环结束后15 min(T2)、60 min(T3)及120 min(T4)记录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压(PAP)及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采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PaO2/FiO2)。采集血标本监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的变化。实验结束时监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蛋白含量、白细胞计数,测定肺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髓过氧化物酶(MPO)及肺组织湿干重比(W/D),并对肺组织进行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氢气组肺动脉压(PAP)、外周血管阻力(PVR)及氧合指数PaO2/FiO2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氢气能够显著降低炎症因子(TNF-α、IL-6和IL-8)释放,减轻组织氧化损伤(MDA、MPO及W/D低于对照组组,而SOD显著高...  相似文献   

10.
谭永星  林高翔  吴敏 《山东医药》2011,51(18):44-45
目的 观察依托咪酯麻醉对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体内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择期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依托咪酯组(E组)和异丙酚组(P组),各20例;E组用依托咪酯麻醉,P组用异丙酚麻醉,其余麻醉用药两组相同.两组患者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主动脉开放后5 min(T1)、停机时(T2)、停机后4 h(T3)和术后24 h(T4)5个时点采集颈内静脉血各4 ml,测定血浆TNF-α、IL-6、IL-8、IL-10及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 与T0相比,两组T1~T4血浆MDA水平、SOD活性及TNF-α、IL-6、IL-8、IL-10水平升高(P均<0.05);与P组相比,E组T1~T4血浆MDA水平升高(P<0.05),T1和T2血浆IL-10水平P组高于E组(P均<0.01).结论 依托咪酯和异丙酚麻醉均可抑制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机体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对中老年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术后恢复的作用。方法:对19例中老年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情况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同时有10例行三尖瓣Devage成形术,3例行二尖瓣成形术。结果:19例患者术后全部生存,心功能明显改善,总有效率89%。结论:心脏不停跳有利于中老年房间隔缺损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康复综合治疗对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电特征的影响。方法选择AD患者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2组患者进行相同药物治疗,治疗组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增加康复综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分别进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Barthel指数(BI)及脑电特征分析,比较2组测评结果及相关性。结果治疗组治疗后MMSE、BI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脑电信号高频带相对功率比值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增加[β1:(1.254±0.331)vs(0.883±0.204)、(0.853±0.287);β2:(1.033±0.256)vs(0.679±0.413)、(0.628±0.117),P<0.05]。脑电高频带β1、β2相对功率比值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r=0.67,r=0.57,P<0.01),与BI评分相关性较低(r=0.34,r=0.30,P<0.05)。治疗组治疗后δ、θ频带比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α、β频带比值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频带比值无明显变化。结论康复综合治疗对于改善AD患者认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积极作用,通过脑电特征分析可客观评价康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起起搏方式对起搏器置入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及心脏功能、结构的影响。方法选择125例行起搏器置入患者,均置入DDD型起搏器,按心室导线固定部位不同分为右室心尖部起搏组和右室间隔部起搏组,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心电图QRS间期、血浆B型脑钠肽(BNP)、超声心动图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前两组Ⅱ导联QRS间期、BNP、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个月时右室心尖部起搏组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均较右室间隔部起搏组显著增大(P〈0.05),射血分数显著下降(P〈0.05),BNP显著升高(P〈0.05)。结论右室心尖部起搏组与右室间隔部起搏相比,心腔扩大,射血分数下降,BNP水平增高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脑电非线性动力学分析研究针刺穴位对不同意识障碍患者脑电的影响。方法选取卒中后6个月内的意识障碍患者37例,其中最低意识状态(MCS)16例,持续植物状态(PVS)21例。针刺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和涌泉穴。比较针刺前(安静闭眼状态)与针刺穴位时,两组患者不同脑区(前额、额、中央、顶、枕、前颞、中颞、后颞区)的脑电非线性指数,包括复杂度(Cx)和近似熵(ApEn)变化。结果①与针刺前比较,针刺患侧时,PVS组患侧所有脑区的Cx、ApEn值变化不明显;MCS组患侧部分脑区的Cx、ApEn值升高(P〈0.05)。②针刺健侧时,与针刺前比较,PVS组健侧少部分脑区的Cx、ApEn值升高(P〈0.05)。MCS组健侧大部分脑区的Cx、ApEn值升高(P〈0.05,P〈0.01)。③针剌前,PVS组和MCS组患侧所测脑区的Cx、ApEn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针刺患侧穴位时,两组患侧各脑区的Cx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而MCS组的前额、前颞、中颞及后颞区的ApEn值高于PVS组(P〈0.05,P〈0.01)。④针刺前,两组健侧大部分脑区的Cx、ApEn值MCS组均高于PVS组(P〈0.05,P〈0.01);针刺健侧穴位时,健侧所有脑区的Cx、ApEn值MCS组均高于PVS组(P〈0.05,P〈0.01)。结论PVS和MCS患者的皮质活动处于明显抑制状态,MCS较PVS患者皮质受抑制程度相对较轻。针刺能够引起损伤较轻的大脑皮质兴奋性增高,并被脑电非线性分析捕获。  相似文献   

15.
异丙酚对CPB心脏瓣膜置换术中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体外循环(CPB)所致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首次择期CPB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30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观察组在气管插管后靶控输注异丙酚至手术结束,对照组同法输注等量的生理盐水。于CPB前(诱导后静注异丙酚前,T1)、主动脉开放后10min(T2)、CPB结束时(T3)、手术结束时(T4)监测潮气量(VT)、气道峰压(Pmax)、气道平台压(Plateau)及呼气末气道正压(PEEP),分别采动脉血1ml测定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二氧化碳分压(PaCO2),同步检测吸入气氧浓度(FiO2)、大气压(PB),根据公式计算胸肺顺应性(Cs)和动态肺顺应性(Cd)及呼吸指数(RI);分别于T1、T3、T4测定并记录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血管阻力指数(PVRI)。结果对照组Cs、Cd在T2、T3、T4较T1及同时间点观察组明显下降(P〈0.05),RI在T2,T3较T1及同时间点观察组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MPAP、PVRI在T3、T4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异丙酚对CPB所致急性肺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影响,以了解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所致的肺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40例择期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乌司他丁组按12ku/kg体重计算乌司他丁用量,分别在麻醉诱导和心肺转流开始时按6ku/kg静注乌司他丁共两次,对照组用等量生理盐水替代,用法同乌司他丁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10min,30min,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后1h,3h,6h抽取桡动脉血,用ELISA法测定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浓度。同时测定诱导前,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后1h,3h,6h等时间点的肺死腔率和血浆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结果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性别比、体表面积、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术前心肺功能,病种,总转流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类别和手术时间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10min至循环后6h两组基质金属蛋白酶9均较麻醉诱导前明显升高(P<0.05),均在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达高峰。循环后1h至6h至两组肺死腔率,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均较诱导前明显升高(P<0.05),肺死腔率在体外循环后1h达高峰,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在体外循环后3h达高峰。乌司他丁组体外循环30min至体外循环后6h时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循环后1h至6h肺死腔率,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明显减轻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过度释放,减轻术后早期肺死腔率和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对改善肺氧合保护肺功能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α波变异百分率(PAV)联合血浆外泌体源性微小RNA(miR)-422a监测对急性脑梗死亚低温治疗的预后评估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2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预后良好组(188例)和预后不良组(60例),分析治疗前及治疗后7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二尖瓣置换术患者血浆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16例拟在体外循环(CPB)下行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例。乌司他丁组(U组)患者接受乌司他丁12000IU/kg,于切皮后至CPB前缓慢静注半量,另半量加入预充液中随转机进入体内。对照组(C组)用等量复方氯化钠代替。分别于诱导后切皮前(T1)、转流30minT2)、停CPB1(T3)、4(T4)、24(T5)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hhh(TNF-α)、白介素-(6IL-6)浓度。结果两组T2、T3、T4、T5各时间点TNF-α、IL-6浓度明显高于(1P<0.01或P相似文献   

19.
体外循环下低温过程中监测麻醉深度的四个脑电参数:脑电双频谱指数(BIS)、95%边缘频率(SEF)、中频率(MF)、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Index)的表现为AEPIndex、MF、SEF的数值集中分布;而BIS的数值则为广泛分布,其某些数值和麻醉诱导前的数值相同重叠。AEPIndex的变化和鼻咽温的变化呈线性相关,为体外循环低温过程中监测麻醉深度的最稳定和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认知功能状态下的大脑功能特点。方法选择2012年8月~2014年8月于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患者50例(MCI组),同期老年健康体检者45例(对照组),2组被试者在安静闭目和认知负载状态下脑电记录5min,进行脑电信号复杂度(LempleZie complexity,LZC)分析计算。结果对照组静息状态各脑区导联LZC明显高于M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I组脑区T3、FP1、FP2、F3、F4、P3、P4导联LZC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下降百分数均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静息状态与负载状态LZ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CI组负载状态各脑区LZC较静息状态有所降低,且MCI组负载状态脑区F7、F8、T3、T4、FP1、FP2、F3、F4、P3导联LZC下降幅度较静息状态下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ZC的改变可在一定程度反映大脑功能,将其作为一种客观的脑电非线性检测方法用于认知功能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