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伴发视网膜病变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临床对比研究方法.临床确诊为SLE的9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眼底检查结果分为视网膜病变组(阳性组)和无视网膜病变组(阴性组).其中,阳性组23例32只眼,阴性组74例148只眼.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年龄、病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异同.[结果]SLE患者中视网膜病变阳性率为23.7%.阳性组中17例22只眼视网膜可见不同程度的棉绒斑、出血、静脉纡曲扩张、动脉痉挛、微动脉瘤、硬性渗出,占阳性例数的73.9%其余6例10只眼以视网膜大血管阻塞为主要表现,占阳性例数的26.1%.阳性组患者皮疹、皮肤血管炎、血红细胞沉降率(ESR)升高、补体C3下降、抗双链DNA(ds-DNA)抗体阳性的发生率较阴性组患者高,相关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 =9.206,6.987,7.824,8.581,6.599;P<0.05).阳性组与阴性组患者之间年龄、病程、黏膜溃疡、关节炎、发热、头痛、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蛋白尿≥+++、血尿素氮升高、肌酐升高、抗核抗体(ANA)阳性、抗Sm抗体阳性的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21,0.063;x2 =0.135,0.046,0.176,0.002,0.036,0.113,0.053,0.032,0.012,0.000,0.004;P>0.05).[结论]伴发视网膜病变的SLE患者眼底主要表现为静脉纡曲扩张、棉绒斑和视网膜大血管阻塞.皮疹、皮肤血管炎、ESR升高、补体C3下降、抗ds-DNA抗体阳性是伴发视网膜病变的SLE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2.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双眼渗出性视网膜脱离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女,41岁,因双眼逐渐加重的视物不清1个月来我院就诊。门诊检查发现双眼视网膜脱离于1998年5月收入住院。入院检查:体温36.8℃,脉搏76次/分,呼吸19次/分,血压200/100mmHg(1mmHg=0.133kPa)。面颊部皮肤见蝴蝶斑,全...  相似文献   

3.
系统性红斑狼疮视网膜病变三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为一病因不明的炎性结缔组织病。主要发生在青年女性,侵犯全身多种组织和器官,视网膜血管为其好发部位。大多数病例血清抗体包括抗DNA抗体呈阳性,提示SLE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作者...  相似文献   

4.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严重视网膜病变二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严重视网膜病变二例余运娴蔡明高唐新甘晓萍伍志新郑红关键词红斑狼疮,系统性/并发症视网膜疾病/病因学病例报告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多脏器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常合并有各...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 ,44岁。因右眼视力下降约 1d到我院门诊就诊。以前无类似发病史。患红斑狼疮多年 ,一直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本次发作前每天口服泼尼松 5 mg维持。眼科检查 :视力右眼0 .0 6 ,不能矫正 ,左眼 1.5 ,眼前段未见异常 ,右眼虹膜纹理清楚 ,瞳孔圆形 ,对光反射迟钝 ,左眼对光反射正常 ,右眼视盘边界清楚 ,色正常 ,视网膜动脉变细 ,后极部视网膜弥漫性水肿 ,可见到黄斑樱桃红斑 ,中心凹光反射消失 (图 1) ,左眼底正常。诊断为右眼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第 2 d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 ,右眼在注入造影剂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探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黄斑区 视网膜微血管形态的早期变化特征。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8年5─1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 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就诊的SLE患者31例(62眼),分为狼疮性视网膜病(LR)组10例(17眼)和 非狼疮性视网膜病(NLR)组24例(45眼)。同时招募与疾病组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成年人35例(35眼) 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OCTA对所有受检者黄斑区视网膜行3 mm×3 mm模式扫描,获得黄斑区浅 层及深层视网膜微血管图像,并用本实验室自行编写的分析程序将视网膜血流灌注图进行骨架化分 析,获得去除中央无血管区(FAZ,0.6 mm)的总环区域(TAZ)以及进一步4分区(S、T、I、N)的浅 层及深层视网膜骨架化毛细血管密度(RCD)。此外,以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SLEDAI) 对疾病组进行评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浅层视网膜TAZ区 域以及S、T、I、N各分区,NLR组和LR组的RCD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且LR组相较于NLR组更低, 这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深层视网膜,3组之间的差异不如浅层明显,仅发现LR组在N 区域的RCD值较NLR组明显下降(P=0.022),且LR组在除T外其他3个分区的RCD值均较正常对照组 明显下降(P<0.05)。此外,LR组的SLEDAI评分显著高于NLR组(P=0.006),且LR组的SLE并发症, 如狼疮性肾炎和神经精神性狼疮的发生率均更高(分别为50% vs. 25%,10% vs. 4%)。结论:OCTA能 有效检测SLE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微血管形态的早期改变。SLE患者无明显眼底及视力损伤时,浅层视 网膜RCD即发生显著性改变,推测其可能可以作为监测SLE视网膜损害的早期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7.
系统性红斑狼疮(SL E)并发双眼视网膜动脉阻塞同时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临床少见,现将我们所见的1例报道如下。患者男,2 2岁。因发热、乏力、食欲下降,伴面部皮疹1个月于2 0 0 2年6月以SL E收住本院皮肤科。检查:T39°C,心率10 4次/ min,血压15 0 / 10 0 mm Hg(1mm Hg=0 .133k Pa  相似文献   

8.
以后极部局限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一例杨明光沈汝莲董丽萍【关键词】红斑狼疮,系统性/并发症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病因学病例报告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771.3图1右眼发病后1个月彩色眼底像。后极部视网膜圆形水肿,略隆起,黄斑中心...  相似文献   

9.
线粒体肌病的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线粒体肌病的视网膜病变睢瑞芳张承芬费佩芬韩宝玲郭玉璞关键词线粒体肌病/并发症视网膜疾病/病因学线粒体肌病是由线粒体功能异常引起的一组疾患,中枢神经系统,包括眼是最易受累的部分。现将我们收治的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型(chronicprogressive...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眼底并发症的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出现眼底并发症的SLE患者的眼底、眼部其他表现、伴随的全身病变及血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dsDNA)、补体3(C3)、 补体4(C4)和血红细胞沉降率(ESR)。 结果 “典型的”SLE眼底病变15例25只眼,视网膜静脉阻塞(RVO)9例12只眼,RVO合并视网膜动脉不全阻塞1例2只眼,渗出性视网膜脱离1例2只眼,玻璃体积血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例1只眼,视盘水肿(除外RVO所 致)3例6只眼。9例合并有眼部其他表现,21例患者伴随有全身症状,所有病例血抗核抗体( ANA)、抗dsDN A阳性和血ESR升高,19例C3下降,17例C4下降。 结论 SLE可产生严重的 眼底并发症及合并其他眼部病变,对SLE患者应定期进行眼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眼底病变 并及时进行治疗。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206-208)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非外伤性严重玻璃体积血患者的病因构成及变化趋势。方法 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非外伤性严重玻璃体积血患者1107例1202只眼纳入研究。按收治时间对患者进行分组,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为A组,2009年1月到2011年12月为B组。A组患者415例444只眼;B组患者692例758只眼。回顾分析引起玻璃体积血的病因构成及变化趋势。结果 A组444只眼中,视网膜静脉阻塞(RVO)156只眼、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117只眼、视网膜裂孔或脱离(RH/RD)61只眼、视网膜静脉周围炎(Eales 病)42只眼、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EAMD)20只眼,占同期玻璃体积血患眼的89.19%;RVO患者比例最多。B 组758只眼中,PDR 347只眼、RH/RD 135只眼、RVO 133只眼、Eales病 29只眼、EAMD 22只眼,占同期玻璃体积血患眼的87.87%;PDR患者比例最多,RVO次之。PDR引起的玻璃体积血构成比逐年增加。结论 PDR、RVO、RH/RD、Eales 病、EAMD是非外伤性严重玻璃体积血的常见原因;PDR引起的玻璃体积血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眼底病变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002-2013年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36例(57眼)经免疫内科确诊为SLE患者的眼底病变情况。其中男4例,女32例;年龄14~71岁,平均(32.6±11.5)岁。常规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前节、散瞳查眼底、眼底照像及FFA。结果57眼中视网膜血管炎24眼;毛细血管前小动脉闭塞18眼;视网膜大血管阻塞17眼,其中视网膜动脉阻塞10眼,视网膜静脉不全阻塞5眼,视网膜动静脉阻塞2眼;视神经病变6眼,其中视神经乳头炎1眼,球后视神经炎4眼,缺血性视神经病变1眼;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3眼。结论SLE的眼底病变主要表现为视网膜血管炎、毛细血管前小动脉闭塞及视网膜大血管阻塞。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可对视网膜新生血管进行定量研究的动物模型,为研究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机制及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将32只7d龄C57BL/6J幼新生鼠在浓度为(75±2)%的高氧状态下生活5d,然后回到正常氧环境下,作为氧诱导模型组;另32只同日龄新生鼠置于正常空气环境中生活,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荧光素血管灌注法视网膜铺片及作视网膜冰冻切片GSA(griffoniasimplicifolialectinB4)染色,了解视网膜血管的改变,定量计算新生鼠视网膜新生血管面积。结果:实验组新生鼠的视网膜血管在高氧中生长5d后,视网膜血管收缩、闭塞,出现大片无灌注区;回到正常空气环境下2d后,开始出现新生血管;回到空气中5d后,新生血管达到高峰。结论:该动物模型可重复性高,并可进行定量研究,是进行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机制和药物治疗的合适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小鼠模型的微小RNA表达谱,筛选可能与视网膜新生血管(RNV)形成有关的微小RNA.方法 7日龄健康C57BL/6J小鼠5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OIR组,每组26只.OIR组建立OIR小鼠模型;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小鼠17日龄时,行视网膜铺片,观察视网膜血管形态;行视网膜石蜡切片,计数突破内界膜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核数;行微小RNA芯片分析,检测具有差异表达的微小RNA,再应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T-PCR)进行验证.结果 正常对照组小鼠视网膜血管平滑、均匀有序分布;OIR组小鼠周边视网膜血管纡曲、紊乱并伴有新生血管芽,中央视网膜无灌注区明显.正常对照组、OIR组小鼠视网膜无灌注区的相对面积分别为(6.57±3.6)%、(25.81±2.12)%;OIR组小鼠视网膜无灌注区的相对面积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71,P<0.001).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正常对照组小鼠内界膜结构完整、平滑,血管内皮细胞排列整齐,偶见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正常对照组、OIR组平均每张切片突破内界膜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核数分别为(0.16±0.31)、(28.41±4.01)个.两组平均每张切片突破内界膜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核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45,P<0.001).微小RNA芯片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OIR组有21个微小RNA的表达发生了1.5倍以上的变化.其中,上调者9个,下调者12个.差异表达倍数≥3.0的微小RNA为miR-3078、miR-140、miR-29b、miR-29c.RT-PCR检测发现,差异表达倍数≥3.0的4个微小RNA,其表达趋势与芯片分析结果一致.与正常对照组比较,OIR组miR-3078的表达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0,P<0.05);miR-140、miR-29b、miR-29c的表达明显下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2.638、2.323、2,415,P<0.05).结论 OIR小鼠模型的微小RNA表达谱中,miR-3078、miR-140、miR-29b、miR-29c的差异表达倍数≥3.0,其可能与RNV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视盘新生血管(DNVD)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内科确诊为糖尿病,眼科经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确诊的DR患者526例1052只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散瞳后双目间接检眼镜和FFA检查,对其中间接检眼镜及FFA检查发现视盘有新生血管者纳入研究。分析患者不同DR分期,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水平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PRP)与DNVD发生、发展的相互关系。结果 1052只眼中,DNVD167只眼,占15.87%。BCVA<0.1者91只眼,占54.49%,0.1≤BCVA<0.4者58只眼,占34.73%,BCVA≥0.4者18只眼,占19.78%。眼底检查见视网膜新生血管位于视盘表面或距离视盘1个视盘直径范围以内;FFA检查显示视盘早期新生血管显影,荧光充盈迅速,中、晚期新生血管处大量荧光渗漏,形成局部强荧光。167只眼均为增生期DR(PDR),其中Ⅳ期43只眼,占25.75%;Ⅴ期52只眼,占31.14%;Ⅵ期72只眼,占43.11%。糖尿病病程<3年者5只眼,占2.99%;3年≤病程<5年者12只眼,占7.19%;5年≤病程<10年者21只眼,占12.57%;10年≤病程<15年者56只眼,占33.53%;病程≥15年者73只眼,占43.71%;空腹血糖(FBG)<7.0 mmol/L者15只眼,占8.98%;7.0≤FBG<9.0 mmol/L者26只眼,占15.57%;9.0≤FBG<12.0 mmol/L者50只眼, 占29.94%。FBG≥12.0 mmol/L者76只眼,占45.51%。餐后2 h血糖(2 h PBG)<10.0 mmol/L者28只眼,占16.77%;10.0≤2 h PBG<12.0 mmol/L者35只眼, 占20.96%;12.0≤2 h PBG<16.0 mmol/L者42只眼, 占25.15%;2 h PBG≥16.0 mmol/L者62只眼,占50.30%,经Person相关分析,DNVD的发生与糖尿病病程、FBG和餐后2 h PBG均成正相关(r=0.991、0.984、0.960,P=0.001、0.016、0.040)。重度非增生期(NPDR)曾行PRP治疗的257只眼,发生DNVD15只眼,占行RPR治疗眼的5.84%;未行PRP治疗的795只眼,发生DNVD152只眼,占未行RPR治疗眼的19.12%,两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659,P<0.01)。结论 DNVD不少见, 其发生与DR分期、糖尿病病程、FBG和餐后血糖控制水平均密集相关。  相似文献   

16.
应当密切关注由颈动脉阻塞引起的视网膜血循环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上可以见到越来越多的人发生颈动脉阻塞,据统计大约 69% 的颈动脉阻塞的患者的临床首发症状是眼缺血综合征。但是由于眼缺血综合症的症状较为隐蔽,因此临床上经常发生漏诊、误诊。诊断眼缺血综合征的最佳手段是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密切注意观察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的早期像,可以帮助早期发现、诊断由颈动脉阻塞引起的眼缺血综合征。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8,24:79-81)  相似文献   

17.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并发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特点。 方法 对9例12只眼SLE并发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患者进行视力、眼底检查及检测血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抗双链DNA(抗dsDNA)、补体3( C3)、补体4(C4)和血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3例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检查,并对伴有眼部其他表现或全身病变的患者进行分析。 结果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 CRVO)6例8只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 BRVO)3例4只眼;3例5只眼FFA显示早期出现视网膜静脉及毛细血管广泛荧光渗漏;6例单眼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对侧眼有4只眼有棉绒斑、视网膜出血等SLE眼底改变;4例合并有眼部干燥性角结膜炎或溃疡性睑缘炎,8例患者伴随有全身症状;所有病例ANA、抗dsDNA阳性、血ESR大于50 mm/h,6例 C3下降,5例C4下降.结论 SLE是导致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全身病变之一。SLE并发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患者其视力及视网膜静脉和毛细血管屏障功能损害严重,病变与SLE活动程度相关,并可合并其他眼部或全身性病变.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201-268)  相似文献   

18.
人视网膜前膜中粘附分子的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 nopathy,PVR)的视网膜前膜(epiretinal membranes,ERM)中粘附分子(ICAM-1,Mac-1) 的表达。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20例复杂视网膜脱离行玻 璃体切割术时剥离的视网膜前膜进行观察。结果ICAM-1和Mac-1分别在18和15例视网膜前膜中表达,两种粘附分子同在12例视网膜前膜中表达。结论ERM中有ICAM-1和Mac-1的表达,提示粘附分子在PVR的发 生发展中有一定作用。(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16:71-13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