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了解高海拔(3700m)短期暴露人群返回低海拔(海拔1570m)区后脱适应期的心、肝、肾功能。方法对参加高原抗震救灾116天的923名官兵(设为观察组)和未参加救灾的149名官兵(设为对照组)在返回后的第1天和第15天分别采取清晨空腹静脉血,速率法测定血清乳酸脱氢酶(SLDH)、羟丁酸脱氢酶(α-HB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功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酐(Crea)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AT)浓度。结果返回低海拔区后第1天检测,观察组α-HBDH、CK、肌酸激酶同功酶显著低于平原对照组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返回低海拔区后第15天检测,观察组SLDH、α-HBD、CK、肌酸激酶同功酶、AST和AAT仍显著低于平原对照组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Crea接近对照组水平,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高原短期暴露可引起心肌和肝肾功血清学指标的显著改变,返回平原后有所改善,但存在矫枉过正现象,需高度关注和加强防护,防止高原脱适应症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高海拔低氧并重体力劳动对军人心功能影响及返回低海拔后恢复变化情况。方法根据快速进入高海拔(3700m)地区并从事重体力劳动的96例男性军人的症状,将其分为重度急性高原反应(acute high altitude reaction, AHAR)组、中度AHAR组、轻度AHAR组和无AHAR组;在50d后其下撤前及返回低海拔(1500m)后12h、15d测定血清肌酸激酶同功酶-MB(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MB, CK-MB)、乳酸脱氢酶同功酶-1(lactic dehydrogenase isoenzyme-1,LDH-1)、心肌运动指数(又称Tei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al shortening, LVFS),并与低海拔(1500m)地区的50名健康军人(对照组)比较。结果96例中发生AHAR者71例(74.0%),其中轻度25例(占35.2%)、中度22例(占31.0%)、重度24例(占33.8%)。重度AHAR组血清CK-MB、LDH-1水平、Tei指数显著高于轻中度AHAR组和无AHAR组(P〈o.01),LVEF、LVFS显著低于轻中度AHAR组和无AHAR组(P〈o.01),轻中度AHAR组与无AHAR组之间各项指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海拔3700m50d,血清CK-MB、LDH-1与Tei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625、0.598,P〈0.01),与LVEF、LVFS显著负相关(r=-0.716、-0.658、-0.639、-0.727,P〈0.01)。海拔3700m50d,官兵血清CK—MB、LDH-1水平、Tei指数显著高于自身海拔1500m12h、1500m15d时及对照组,LVEF、LVFS显著低于自身海拔1500m12h、1500m15d时及对照组(t=7.146-28.613,P〈O.01);海拔1500m12h与自身1500m15d及对照组之间比较,各项指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8.677-17.852,P〈0.01),但海拔1500rn15d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12-1.558,P〉0.05)。结论高海拔低氧并重体力劳动对部队官兵的心功能有明显损害,随着AHAR程度的加重而加重;返回低海拔后12h有显著改善,15d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3.
(杨有利,等.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2,33(4):401~403.)高原缺氧不仅可引起生理功能异常,也可引起脏器实质损伤,高海拔环境可能导致机体抗氧化能力下降,导致氧化与抗氧化平衡失调,引起氧自由基损伤。当脱离高原环境返回到常压富氧的平原环境后,经过一个时期的重新适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高原暴露人群返回低海拔后氧自由基改变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923名官兵高原作业110 d后返回低海拔第1天、第15天采样,化学法测定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计算SOD/MDA比值。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Tei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结果:高原短期暴露后返回低海拔初期血中SOD和SOD/MDA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MD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随时间延长前者呈降低趋势,后者呈增高趋势,第15天时与第1天比较仍有显著差异(P<0.05)。返回低海拔第1天Tei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LVEF、LVF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返回第15天Tei指数显著低于第1天水平,LVEF显著高于第1天水平(P<0.01)。结论:高原移居人群返回低海拔后存在着氧化损伤,氧化损伤对心功能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高原暴露人群返回平原初期的心功能,旨在了解人体在高原脱适应期心脏形态和功能的改变情况。方法:选择在4 200m海拔高原地区驻扎50d返回低海拔地区后的168名战士为试验组,55名未上高原的同一单位战士为对照组,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舒张期最大径(LVD)、右室舒张期横径(RVD1)、上下径(RVD2)、右房横径(RAD)、肺动脉内径(PAD)、三尖瓣反流速度(TRV)、肺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AV)、肺动脉瓣反流速度(PRV)、右室射血时间(RVET)、心率(HR,bps)、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等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LVD、RVD1、RVD2增大(P〈0.01),RVET缩短(P〈0.01),PRV增快,RAD稍增大(P〈0.05),HR减慢(P〈0.05);FS、EF显著降低(P〈0.01)。PAD、PAV及TRV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原暴露人群返回低海拔地区初期,其左右心室增大、肺动脉压力增高,左室收缩功能降低,提示高原脱适应期有心脏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高原移居者返回平原地区后高原脱适应症的发生状况及趋势。方法对293名(年龄40~75岁,平均55.5岁)移居西藏拉萨地区(海拔3650m)和青海格尔木地区(海拔2780m)5~35年,并在近2年返回平原地区的高原移居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 293名移居者中220名(75.1%)出现脱适应症状,涉及神经、呼吸、消化、循环等多个系统。自高原返回昆明(2200m)、北京(40m)、郑州(100m)三地的移居者的高原脱适应症发生率分别为61.0%、83.7%、82.4%,其中返回北京及郑州地区者的高原脱适应症发生率显著高于返回昆明地区者(P<0.01)。移居高原20年以上组返回昆明、北京、郑州后高原脱适应发生率分别为69.2%、94.2%、93.3%,明显高于移居高原10年组(分别为47.5%、67.6%、66.7%)。拉萨地区移居者返回昆明、北京、郑州后高原脱适应症发生率分别为68.8%、92.0%、89.7%,明显高于青海格尔木地区移居者(分别为48.8%、72.2%、72.7%)。结论高原移居者从高原返回平原地区的海拔高度差越大、在高原居住的时间越长、移居地海拔高度越高,返回平原后高原脱适应症的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7.
海拔5200m重体力劳动45天心肺X线改变及对劳动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者对海拔5200m从事重体力劳动45天的48名青年在劳动前后现场摄取X线胸片。结果:心脏横径、心脏长径、心脏面积、心胸比率较初入高原时显著缩小(P〈0.01);肺动脉干横径、肺动脉段突度、右肺下动脉横径、右肺下动脉与气管横径比值显著增加(P〈0.01);升主动脉和主动脉横径、胸宽和肺面积增加或显著增加(P〈0.05或P〈0.01)。其中2例诊断为高原性心脏病,3例诊断为高原性肺水肿。在海拔520  相似文献   

8.
4种药物防治高原脱适应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防治高原脱适应的药物品种。方法对驻守海拔5170m一年的57名某部官兵,在返回平原(海拔1400m)前5天随机分为5组,分别口服银杏叶片(12人)、复方红景天胶囊(12人)、刺五加片(11人)、复方党参胶囊(11人)、炒面胶囊(对照组,11人),至返回平原第7天停药,共服药12天。采用高原脱适应症状调查表调查部队返回平原第2天、4天、6天的高原脱适应情况,并计算出每天的总得分。采用二级定量负荷踏阶运动实验评价受试者返回平原第7天的PWC170和台阶指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复方党参组和复方红景天组高原脱适应症状显著减轻(P<0.01或P<0.05),且复方党参组明显优于银杏叶片组和刺五加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复方党参组和复方红景天组PWC170和台阶指数均显著提高(P<0.05)。结论复方党参胶囊和复方红景天胶囊防治高原脱适应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韩麒智  周晨林  徐莉  刘蕾  鱼敏 《武警医学》2017,28(7):686-689
 目的 研究高原驻训人员与高原驻训返回平原后的脱适应效果。方法 对海拔4300 m高原驻训120 d后阶梯下降返回平原的100名士兵,在返回3、10、20 d进行主观问卷调查,并对脱适应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返回平原10 d较3 d时,疲劳、头昏、精力不集中、失眠、胸闷、眩晕等6个症状加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 d时,症状缓解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昏、纳差、便秘且手足麻木和腹泻,组间改变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原特殊环境对短期驻训官兵身心造成的双重影响,在采取阶梯式下降返回驻地的同时要求快速脱习服,为此应制定早期群体综合干预、科学组织脱习服期间的训练,并对症状较重的官兵进行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10.
皮质醇是人体最不可或缺的激素之一,对调节人体生理反应事件有重要作用。平原人急进高原后,特殊的低压缺氧环境首先诱发机体肾上腺皮质和髓质的应激反应,并以血清皮质醇增高最为明显。本文旨在探讨短期高原暴露人群返回平原后皮质醇的脱适应变化。作者选取参加高原(海3 700m以上)军事任务返回平原后出现高原脱适应反应的613例官兵作为实验组,未上高原的140例官兵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在高原居住时间为116天后返回平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肾上腺皮质激素与急性高原病的关系。方法分别在低海拔区和高海拔区不同时间抽取534名急进高原人群的肘静脉血,放免法检测血浆皮质醇(F)、醛固酮(ALD)、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1I)及睾酮(T)等水平;采用症状评分法评价高原反应程度,分析急进高原人群肾上腺皮质机能状态与急性高原病发病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血浆F、AⅡ含量随海拔增高而增高,PRA下降,以F含量增高最显著,而ALD及T变化不明显;进入高原后,随着时问延长,血浆F、AⅡ和T含量明显下降;实验同时表明,在平原血浆F测定值明显低于正常的人易发生急性高原病。结论急进高原人群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与急性高原病的发病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原驻训士兵返回平原后高原脱适应症发生率及与训练倦怠之间的关系。方法抽取驻疆某部高原驻训返回平原1周后140名士兵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士兵训练倦怠问卷方式进行测评,分有、无高原脱适应症状两组,比较两组训练倦怠间的差异性,同时分析高原脱适应症与训练倦怠的相关性。结果①高原驻训士兵返回平原后脱适应症发生率为80.00%,与高原维稳部队返回平原后脱适应症状发生率78.36%(χ2=0.188,P=0.664)、高原移居者返回平原后脱适应症发生率75.10%(χ2=1.279, P=0.258)均无显著性差异。疲倦(12.86%)、头晕(11.43%)、乏力(10.00%)位居高原脱适应症状前3位。②有高原脱适应症状士兵训练倦怠总分及身心耗竭、训练疏离得分显著高于无高原脱适应症状士兵( P<0.01)。体质量超重士兵高原脱适应症发生率显著高于体质量正常士兵(P<0.05)。③进入高原驻训士兵返回平原后,高原脱适应症与训练倦怠的回归方程(P<0.01)为:训练倦怠=0.498×高原脱适应症-0.126×年龄+0.038×军龄+0.069×文化程度+0.029×体质指数。结论高原驻训士兵返回平原后高原脱适应症与训练倦怠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性,减少高原脱适应症的发生,有助于降低训练倦怠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原脱适应症的诊断方法,制定高原脱适应症的诊断标准。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多中心随机对照相结合的方法,对由高原返回低海拔地区的3011人的一般健康状况、血尿便常规、心肌酶谱、肝肾功能、神经功能、性激素、尿微量蛋白、心电图、心脏彩超、肺功能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等进行检测,并与同一地区、同一海拔高度、相同年龄梯度的健康人群进行比较,找出高原脱适应症的规律和发病特点,并依据此特点制定高原脱适应症的诊断标准。结果高原返回内地人群中有脱适应症状者占84.36%,其中60%为轻度反应,30%为中度反应,重度患者仅占10%。返回地的海拔越低、高原居住时间越长、高原劳动强度越大者的高原脱适应症发病率越高。高原脱适应症患者不仅存在血液学指标异常,也常有左、右心功能的异常,尤以右心室的舒张功能恢复最慢,一般需1~5年。长期高原暴露人群的心脏形态学改变明显,表现为左、右心室增大,尤以右心室增大明显。此外高原脱适应症患者血压测定以低血压和低脉压多见,尿中可见微量蛋白,少数患者粪便潜血阳性。因此诊断高原脱适应症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患者近期从高原返回平原,出现头昏、乏力、嗜睡、胸闷、浮肿、记忆力减退等脱适应症状和体征,经短期休整或对症治疗无明显好转,同时须排除其他心、肺、脑、肾等器质性病变。结论高原脱适应症必须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高原暴露人群血浆红细胞生成素( EPO)浓度变化对左心收缩功能的影响及与急性高原病( AMS)的关系。方法将289名健康青年男性分为:Ⅰ组(平原对照组)55人;Ⅱ组(急性高原暴露组,3700 m暴露24 h)74人;Ⅲ组(习服后再急性暴露组,3700 m习服1周后紧急进入4400 m暴露24 h)68人;Ⅳ组(移居高原组,移居3700 m >1年)19人;Ⅴ组(移居后再暴露组,移居3700 m>1年再暴露于4400 m 50 d)73人。行心脏超声检查,以及路易斯湖评分系统( LLSS),并收集血标本行EPO检测。结果急性高原暴露后EPO显著增加,Ⅱ和Ⅲ组均显著高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Ⅴ与Ⅰ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Ⅱ组EPO浓度与每搏输出量、左心室舒张内径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78、0.236,P<0.05),与AMS评分呈负相关(R=-0.249,P<0.05),而其他组血浆EPO浓度与左心功能指标并无相关性。结论急性高原暴露后 EPO可能通过增强左心收缩功能降低AMS发病。  相似文献   

15.
高原战士肺功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高原战士肺功能的变化。方法:海拔3600m,132名战士随机分成对照、锻炼、药物和复合(药物 锻炼)4组,每组33名;海拔4500m,62名战士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复合组,每组31名。实验前后各实验组测定肺功能。结果:对照组与各实验组实验前各指标均无显著差别,P<0.05;锻炼组锻炼后FEV1%、FEF、PEF25、PEF50、FEF75、FEF75/HT增加显著,P<0.05或P<0.01;复合组实验后PEF、PEF25增加显著,P<0.05。实验前后锻炼组各指标增加值优于药物组和复合组。结论:高原战士可通过锻炼改善肺功能,增强部队战斗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发生急性高原反应时和习服后心功能变化。方法 :对比研究高原 (日喀则 ,海拔 390 0m) 5 6例发生急性高原反应者和平原 (西安 ,海拔 4 0 0m) 5 6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心功能指标 ,并观察高原低氧习服后 ,心功能指标的变化过程。结果 :发生急性高原反应时心率、左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心输出量均增大 ,室间隔运动幅度减低 ,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减小 ,右室轻度扩大。经过 6 0d习服后上述改变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发生急性高原反应者 ,在初上高原时心功能变化较大 ,习服后适应高原环境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在高原环境下住院高原病患者的预后。方法以医院(海拔3658m)40年间收治、并符合筛选标准的19118例住院病历为样本,随访1~15年,样本中以高原病首次住院为病例组,以非高原病首次住院者为对照组。随访两组高原病的发病情况,并进行临床流行病学的分析。结果(1)对照组的急性高原病发病率、总体发病率随观察年限延长而增加且呈正相关(r急=08259,P<001,r总=06815,P<005);急性高原病组和慢性高原病组的慢性高原病发病率随观察年限延长而减低,且呈负相关(r急1~7=08993,P<001;r慢1~9=09068,P<0001)。(2)病例组总体高原病逐年发病率在急性高原病组和慢性高原病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RR=1129。(3)各型高原病发病率在急性高原病组和慢性高原病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急性高原病组以急性轻型高原病和高原肺水肿发病率最高,达1712%和2766%,RR=759;慢性高原病组以急性轻型高原病和Monges病发病率最高,达1284%和1119%,RR=531。结论高原病患者再发生高原病的风险显著增加,不适宜长期滞留高原地区。  相似文献   

18.
高原地区驻守官兵高原适应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高原部队人员高原适应情况,为高原部队的生理及心理卫生健康保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问卷调查104名不同海拔驻扎士兵高原适应程度及SCL-90心理健康状况。结果:高原上常发疾病为嘴唇干裂、视力减退、皮肤干裂、气喘、鼻出血、腹胀、便秘。被调查官兵中,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的发生率为3.1%和0。而慢性高原病尤其是红细胞增多症和高原心脏病的发生随着海拔与时间的增加而增加。SCL-90调查结果显示,高原官兵躯体化、焦虑、恐怖因子得分高于中国青年常模和军人常模,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高原缺氧、气候干燥、紫外线辐射等严重影响到官兵的身心健康,应积极做好紫外线防护、水质安全和健康体检等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高原地区体外循环 (CPB)围术期呼吸指数 (RI)、肺顺应性等肺功能指标的动态变化 ,探讨大剂量抑肽酶对CPB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高原地区 (370 0m)开展的CPB心内直视手术患者 34例 ,随机分为大剂量抑肽酶组和对照组 ,分别于CPB前、CPB结束时及CPB后 6 0min、 12 0min、 180min ,测定气道平台压 (PLATEAU)、气道峰压 (PEAK)、胸肺顺应性 (Cs)、动态肺顺应性 (Cd)和RI的变化。结果 :与CPB前相比 ,抑肽酶组在CPB结束时至CPB后 6 0min ,其PLATEAU、PEAK和RI显著升高 ,P <0 0 5 ;Cs、Cd明显降低 ,P <0 0 5 ;CPB后 12 0min、180min ,上述各指标接近或恢复至CPB前水平 ,P >0 0 5。对照组在CPB结束时至CPB后 180min ,其PLATEAU、PEAK和RI显著升高 ,P <0 0 5 ;Cs、Cd明显降低 ,P <0 0 5 ;CPB后 180min时 ,上述各指标未恢复至CPB前水平 ,P <0 0 5。两组相比 ,在CPB结束时至CPB后 180min ,上述各指标相差显著 ,P <0 0 5。结论 :高原地区CPB可引起明显的急性肺功能损害 ,大剂量抑肽酶对CPB引起的肺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原高寒环境战时肢体火器伤后伤道组织血液灌注的特点。方法将24只实验猪随机分为高原战时致伤组(GZ)、高原平时致伤组(GP)和平原平时致伤组(PP),分别于伤前、伤后不同时相点取伤道入口内距伤道壁0.5~1.5cm处伤道周围肌肉组织,匀浆后行6-酮-前列腺素F1α(PGF1α)、血栓烷B2(TXB2)含量的测定,并测定伤道周围组织血流量和血球运动速率。结果(1)3组伤后伤道组织中TXB2均显著升高,伤后12小时形成高峰,然后稍有降低,在2天时形成一个低点,在3天时再次升高;伤后PGF1α的变化趋势与TXB2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反。GZ组在伤前就出现PGF1α/TXB2下降,并且伤后PGF1α/TXB2变化的幅度最大;其次是GP组。(2)3组伤后2~6小时血流量和血流速率均显著降低,均在12小时时有所回升,PP组3天时达最低点、5天时开始逐渐回升,GZ及GP组均在5天时达最低点、7天开始回升。结论3组伤后血流灌注有相似的变化特点,但GZ组伤道组织发生的血液灌注障碍最重、血流恢复最慢;GP组次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