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跟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波及关节面的骨折之一,多为高能量损伤造成。跟骨骨折常导致关节面塌陷、足跟增宽及跟骨内翻,远期易发生创伤性关节炎,为恢复跟骨高度及关节面平整常需手术治疗[1]。跟骨及其周围软组织结构特殊,皮肤血供欠佳,术后切口肿胀、疼痛明显,严重干扰病人睡眠,加上长期卧床及手术打击,部分病人会出现焦虑及抑郁;另外,跟骨骨折术后易出现切口感染、皮瓣坏死、内固定物外露等并发症,延长了切口及骨折的愈合时  相似文献   

2.
1 概述 跟骨是足部最大的跗骨,在人体负重和行走中起重要作用。跟骨骨折为跗骨骨折中最常见者,约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其中关节内骨折约占75%。跟骨骨折以青壮年伤者最多,严重损伤后易遗留伤残。以往对跟骨骨折,国内大多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但对于严重的跟骨骨折特别是跟骨关节内骨折效果不佳。近20年来,随着对后足部生物力学及跟骨骨折认识的深入,外科手术治疗有移位跟骨骨折,其临床疗效不断提高,越来越得到认同。跟骨解剖结构的复杂性、骨折类型的多样性,以及跟骨周围皮肤软组织套抵御缺血坏死和感染的能力较为脆弱等因素,使得跟骨骨折手术治疗难度增加,对创伤骨科医生仍极具挑战性。目前,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综合治疗跟骨骨折仍然具有较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跟骨骨折是人体最常见的跗骨骨折,占跗骨骨折的60%,占全身骨折2%,约75%为关节内骨折,20%~45%伴有跟骰关节损伤[1].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等多种治疗方式,虽然每种方法各有其优势,但仍有畸形、跟痛、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出现,且治疗效果较差.笔者自2010年1月采用小切口撬拨植骨斯氏针内固定术治疗移位跟骨骨折3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由于跟骨骨折可严重地破坏跟距关节,引起粘连和僵硬,以及骨刺形成和跟骨畸形愈合等,有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跟骨骨折是常见的足部损伤,跟骨关节内骨折如治疗不当,可引起严重的足部功能障碍.笔者认为应用跟骨钛钢板治疗SandersⅡ、Ⅲ、Ⅳ型跟骨关节内骨折,可恢复跟骨的大致形态,疗效显著.所以,开放复位跟骨钛钢板内固定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跟骨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在所有跗骨骨折中,其发生率可达60%以上,成为损伤严重的骨折类型。近年来,随医学的不断发展,使科学技术与医疗技术获得极大的进步,许多全新的手术方式,开始在临床上推广使用,使许多疾病得到治疗。但是对跟骨移位性骨折进行治疗,目前临床上最有效的方式,依然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相较于保守治疗,其疗效更为确切,能更好帮助患肢恢复功能,促进康复。但是行手术后,难免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术后出现并发症,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是切口感染,可能会对患者的预后造成影响。本文主要对跟骨骨折术后的切口感染预防措施进行分析,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钱文亮 《中医正骨》2007,19(5):39-40
跟骨骨折是足部的常见损伤,以青壮年伤者较多,损伤后易遗留伤残,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尽管很多学者为改善治疗效果做了大量工作,但跟骨骨折特别是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效果一直不能令人满意。2000年3月~2005年9月,作者采用切开复位、跟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27例劲足,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跟骨骨折是足部的常见损伤,以青壮年伤者较多,损伤后易遗留伤残,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尽管很多学者为改善治疗效果做了大量工作,但跟骨骨折特别是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效果一直不能令人满意。2001年8月-2006年12月,作者采用切开复位、跟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22例25足,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是较常见的一种损伤 ,由于老年人骨形成减少 ,吸收增加 ,单位体积骨量减少 ,从而导致骨退行性变 ,尤其女性进入绝经期后 ,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 ,骨量丢失加速 ,出现老年性骨质疏松 ,所以老年人易发生骨折 ,骨折后愈合慢 ,常需长期卧床 ,易引起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跟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损伤,常因高处坠落足跟着地,跟骨受到压缩力引起,以青壮年多见.常合并其他损伤.治疗方法有很多种,但没有一种理想的方法适用于所有骨折.  相似文献   

11.
跟骨骨折是最常见的跗骨骨折,占跗骨骨折的60%,其中约75%为关节内骨折.以往对跟骨骨折,国内大多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但对于严重的跟骨骨折特别是跟骨关节内骨折因容易留有后遗症而效果不佳.近年来,随着对后足部生物力学及跟骨骨折认识的不断深入,外科手术治疗有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临床疗效不断提高,越来越得到认同.2003年2月-2007年5月,我院采用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3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提出跟骨骨折并后距跟关节脱位损伤的一个具体分型,探讨该型骨折钢针撬拔复位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 用3mm骨园针闭合撬拔复位固定跟骨骨折并后距跟关节脱位.结果 对32例此类型的跟骨骨折后距跟关节脱位患者采用本方法治疗,复位优良率达93.75%,治疗优良率达87.50%.结论 闭合钢针撬拔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并后距跟关节脱位型损伤具有复位好、疗效佳、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微创撬拨复位加人工骨植入治疗跟骨骨折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跟骨骨折是一较常见的骨折,尤以跟骨丘部骨折多见,占跟骨骨折90%左右,并常引起关节面严重碎裂和塌陷或伴有外侧骨皮质的移位骨折,其治疗主要决定于骨折良好复位和固定。我们采用撬拨复位加人工骨植入治疗30例、35个岁跟骨骨折,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汇报入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CT检查及三维重建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进入该院进行治疗跟骨骨折的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CT扫描,然后在进行三维重建,观察患者在治疗之后的效果。结果56例患者出现骨折移位的情况有37例患者,DR阳性情况有50例,患者出现关节内骨折的29例,出现关节外骨折的27例。结论 Sanders分型对于骨折的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患者的骨关节的损伤程度越严重,则在愈合之后越容易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的情况。跟骨骨折CT检查及三维重建具有比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跟骨骨折治疗上进行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5.
距骨颈骨折脱位是足部的严重损伤 ,易出现距骨缺血坏死和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手法复位或手法加撬拔复位、石膏外固定及胫距、跟距关节融合术 ,但这些方法易出现复位困难、距骨骨折不愈合、距骨缺血坏死及踝关节功能障碍等。自 1998年 ,我们采用带血管蒂骰骨  相似文献   

16.
跟骨骨折是骨伤科常见病。占全身骨折的2%,全部跗骨骨折的60%,其中累及距下关节的骨折占全部跟骨骨折的83%,以青壮年伤者最多,严重损伤后易遗留伤残。笔者从2004年6月~2008年6月采用撬拨复位多针内固定结合中药熏蒸治疗跟骨骨折51例53足,获得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马献忠 《中医正骨》2011,23(8):40-42
开放性跟骨骨折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损伤,其难点来自于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同时伴有严重的跟骨关节内粉碎移位骨折,治疗开放性跟骨骨折的最大挑战和关键就是正确处理好软组织损伤,挽救并解决软组织的覆盖,避免或降低感染程度,恰当地处理软组织损伤的修复和骨折精确复位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跟骨的三维光弹实验与跟骨骨折发生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三维光弹实验方法研究跟骨的生物力学,并分析其骨折的发生机制.方法:解剖成年男子左侧带足小腿,进行理论力学分析.制作环氧树脂跟骨模型及应力冻结,切片后置光弹观测,分析结果.结果:跟骨在踝关节背屈15°位时,应力值较中立位明显的增加.跟骨在踝关节背屈15°位与中立位比较,应力明显向前向上方向集中.在跟骰关节、跟骨丘部、Gissane角周围、后距下关节、跟骨结节内侧触地部等区域,出现高应力集中区.结论::①人由相同高处坠落,跟骨着地,踝关节背屈15°位较中立住易产生跟骨骨折.②踝关节背屈15°位着地,引起的应力集中趋势,则容易造成跟骰关节的骨折,和波及后距下关节的"Y"型的粉碎性骨折.  相似文献   

19.
跟骨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清 《中医正骨》2007,19(1):72-72
跟骨是人体最大的跗骨,对人体负重及行走至关重要,跟骨骨折是最常见的跗骨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2%,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处理不当常引起严重的患肢功能障碍,致残率高。目前,在骨折分类、治疗选择、手术指征、手术入路及术后处理方面仍有争议。自2002~2004年5月,作者采用跟骨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24例26足,获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37 距骨骨折距骨内侧骨折时。足内翻位上短腿石膏固定;如为外侧撕脱骨折,将足维持在外翻位;距骨后突骨折,压迫距骨的后部,使骨折片与主骨相接触;距骨颈部骨折或伴距跟脱位,足部强力跖屈及外翻;距骨颈部骨折伴距骨体完全脱位,先行跟骨牵引,以增大胫骨与跟骨间的间隙,然后加压将移位的距骨体整复至正常位置。 38 跟骨骨折术者用双手压迫跟骨的双侧,压缩力有助于整复内侧结节移位性骨折。在整复鸟嘴型骨折时,足部跖屈,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