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孔源性机网膜脱离以手术治疗为主,其预后与手术方式有关。现就我院1993年1月~1995年12月用巩膜外环扎术治疗乳源性机网膜脱离50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以探讨巩膜外环扎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有关问题。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患者50例51只眼。男29例,女21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14岁,平均43.1岁。右眼25例,左眼24例,双眼发病1例。其中7例是第1次手术失败后再次行环扎术的患者。视网膜脱离时间、范围、裂孔数目和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分级:本组病例病程最长2年,最短3天,平均60天。脱离范围2个象限者24只眼,占47.1%…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路显微手术治疗简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10例简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54例患者采用外路显微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56例患者采用传统外路手术方法治疗,并对两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一次手术解剖复位成功率为88.89%,对照组手术成功率为87.50%,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手术平均时间分别为:(85±13)min、(114±19)min,在随访期内视网膜脱离复发的例数分别为6例、1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路显微手术方法全部手术过程均是在显微镜下完成,简化了手术步骤,减少了手术时间,并且容易学习和掌握,临床效果更佳,适用于在基层医院推广和开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外路显微手术治疗视网膜脱离的疗效,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视网膜脱离患者78例(78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39眼)。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外路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显微外路手术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视网膜复位25例,其中一次手术复位18例,再次手术复位7例,复位成功率为64%;观察组视网膜复位38例,其中一次手术复位35例,再次手术复位3例,复位成功率为97%。2组复位成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患眼矫正视力为0.38±0.11,观察组术后患眼矫正视力为0.57±0.12。2组术后患眼矫正视力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外路显微手术治疗视网膜脱离复位成功率高,患者术后视力恢复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最小量的外加压手术结合中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76例(76眼)均行不放液的最小量视网膜脱离手术,并按术后是否应用中药煎剂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35例),比较2组视网膜复位和视力改善情况.结果 共有68眼一次手术视网膜完全复位,成功率89.5%;视网膜下液吸收时间治疗组平均(1.39±0.79)天,对照组(2.53±2.78)天,经t检验,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视力改善率经X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最小量的外加压手术结合中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具有简单可靠且创伤小,视网膜下液吸收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罗美琴 《内蒙古中医药》2011,31(24):140-141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施行巩膜扣带术后的护理。方法:对2008年1月~2010年12月,入住我院眼科26例视网膜脱离施行外路巩膜扣带术患者护理过程进行总结。结果:通过对患者的手术后反应情况分别进行轻、中和重评估,予以针对性的护理,所有患者都获得了满意性的效果。结论:正确和个性化的护理能够增加巩膜扣带手术后的手术效果,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复位率已达90%以上,但术后视功能恢复仍不理想,手术前后的多种因素都会影响视力的恢复,手术机及手术对预后也至关重要。中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促进术后视功能的恢复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临床上常见的复杂而严重的眼底病.我院对2005年6月-2006年6月视网膜脱离患者采用裂孔冷凝,巩膜外加压及不放液的手术方法结合中药利水消肿治疗,取得了理想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治疗目的在于寻找并封闭所有的视网膜裂空,创造条件促使视网膜神经上皮与色素上皮贴近,消除或缓解玻璃体视网膜牵拉。回顾性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的发展情况,各种手术方式的主要优点、手术适应证、存在的不足及前景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路视网膜脱离手术前后应用中药颗粒剂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例67例(69只眼),随机分为2组,均予施行显微镜直视下外路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组35例(35只眼)术前术后口服中药颗粒剂治疗;对照组34例(34只眼)采用常规疗法。结果 1.术前视网膜下积液:治疗组明显吸收30只眼,部分吸收4只眼,有效吸收率97.14%;对照组明显吸收20只眼,部分吸收8只眼,有效吸收率82.35%,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视力:术后28 d时,治疗组术后视力恢复0.1以上者94.29%;对照组术后视力恢复0.1以上者88.23%。结论中药与显微镜直视下外路视网膜脱离手术配合治疗视网膜脱离较单纯显微镜直视下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
闫钟蒲  郭英 《国医论坛》2006,21(3):43-44
视网膜脱离是指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分离,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属祖国医学"暴盲"范畴.国内外西医学对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多采用手术治疗,对找不到裂孔者则手术无法进行,药物治疗效果也不好.笔者1995年5月~2005年10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非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21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单纯巩膜扣带术联合术后氩激光光凝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2年10月~21304年10月行巩膜扣带术后接受氩激光光凝治疗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62例62眼。结果术后随访3~6个月,62眼中视网膜完全复位60眼(96.77%),术后矫正视力〉0.05者58眼(93.55%),最佳矫正视力为1.0。结论将巩膜扣带术中冷凝改为术后氩激光光凝可简化术中操作,减少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的损伤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视网膜脱离手术前后黄斑部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前后黄斑部的变化,分析后者与视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68例68眼,手术前后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黄斑部的变化,所有患者为初次手术,PVRB、C1级,随访至少半年。其中38眼行巩膜外手术为A组,30眼行玻璃体手术为B组。结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能精确显示黄斑部视网膜改变。A、B组手术后视力均显著提高(P<0.01),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的黄斑水肿、视网膜前膜发生率均高于B组。结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是观察黄斑部视网膜复位的最客观指标,对于手术方法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消朦灵片对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视功能恢复的干预作用。方法将100例辨证为气阴亏虚、痰瘀互结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疗法对照组(50例50只眼)和消朦灵片治疗组(50例50只眼)。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对照组术后予常规抗炎、抗感染治疗,治疗组术后予常规治疗及口服消朦灵片,12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进行视力及OCT检查,观察患者视力及黄斑厚度情况。结果术后4周及12周时,治疗组视力优于对照组,黄斑厚度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朦灵片有助于减轻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的黄斑水肿,促进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观察驻景丸加减方合生脉散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的疗效。方法:81例网脱复位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视力,眼前部炎症,玻璃体混浊,眼底改变及全身症状。结果:治疗后视力增值,玻璃体混浊,全身症状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眼前部炎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药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围手术期治疗的效果。方法将63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3只眼,行巩膜外加压、冷凝术,并在围手术期应用中药干预;对照组30只眼,只行巩膜外加压合并冷凝术。2组患者接受相同的术前检查、手术方法和术后护理以及术后追踪随访。结果治疗组视网膜下积液吸收的速度、视网膜复位的理想程度、术后玻璃体混浊反应程度、术后视功能恢复速度、程度均较对照组效果好。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围手术期中药的干预治疗可以加快视网膜下液的吸收,提高视网膜脱离复位的成功率,提高术后视网膜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反应。  相似文献   

16.
作者综述了手术前后多种因素对视功能恢复的影响,以及中医药对促进视功能恢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显微镜联合间接眼底镜下治疗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2例(32只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在显微镜联合间接眼底镜下施行巩膜外冷凝、环扎、外垫压、放液、注气等视网膜脱离复位术,术前、术中详细检查眼底,寻找所有裂孔及变性区,予以封闭.结果 术后随访1~12个月,32例患者中31例1次手术达到解剖复位,治愈率97.2%,术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中放液时引起视网膜下出血1例,视网膜表面出血3例,术后视网膜下液延缓吸收10例,均在术后1周内吸收;术后眼压升高8例,6例经药物治疗,2例经前房穿刺眼压降低;6例气体填充眼出现晶状体后囊下混浊,随气体吸收于2周内消失;术后玻璃体混浊加重15例,经药物治疗13例恢复至术前水平;1例由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加重,引起新裂孔,行玻璃体切割术,术后视网膜复位良好.结论 显微镜联合间接眼底镜下治疗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具有操作简单、定位准确、视野清晰、手术时间短、复位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不失为一种值得推荐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视网膜脱离复位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目的探索在兔眼建立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RD)复位模型的方法.方法 20只成年健康有色兔(40只眼)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模型组兔眼用自制的注射针头直视下经玻璃体腔在视网膜下注入透明质酸钠造成视网膜脱离,术后观察眼底情况2~4周.结果模型组10只兔有19只眼成功建立视网膜脱离模型,12~14天后,有18只眼视网膜复位.结论此法可以快速有效地建立一致性较强的视网膜脱离复位动物模型,有助于研究视网膜脱离及其复位的病理改变,影响因素及其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视网膜脱离手术前后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变化,评价在视网膜脱离手术前后应用多焦视网膜电图的临床价值。方法用德国Roland公司生产RETIscan3.15系统对15例单眼经巩膜扣带术复位的视网膜脱离患者在术前和术后3个月检测,记录61个部位反应,比较分析视网膜脱离患眼术前、术后及对侧眼P1波(第1个正波)平均反应振幅密度。结果视网膜脱离术前P1波1~5环平均反应振幅密度明显低于对侧眼组,视网膜脱离术后3个月P1波1~5环平均反应振幅密度显著增加,但均低于对侧眼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视网膜脱离手术虽然能达到解剖复位,但视功能却不能完全恢复;多焦视网膜电图能对视网膜脱离患者视功能进行定量定位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