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浅谈作好地震救灾医疗救援队长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飒飒  王东川  康宁  周建丽 《西南军医》2009,11(6):1140-1142
汶川大地震中,四川省平武县南坝镇遭受重创,伤亡近万人。我们医疗队15名人员于5月12日奉命赶赴该镇参与紧急救援24天。救援分两个时期,前期主要任务为当地灾民和救援人员提供医疗救援,中后期主要为抗震救灾部队提供卫勤保障。共救治伤病员1884名,开展手术252台,抢救危重伤病员43名,转运重伤员102名,  相似文献   

2.
丁韬 《武警医学》2010,21(4):365-366
2010-01—13北京时间凌晨5:56分海地发生7.3级地震,造成20多万人死亡。中国国际救援队于震后约33h到达海地首都太子港,旋即展开搜救与医疗救援,在海地共进行了15d的地震灾害救援,救援外伤伤员2500名,其中挤压伤重伤员约20例,包括挤压综合征6例,笔者主要总结在这次海地地震医疗救援中的挤压伤和挤压综合征的救治体会。  相似文献   

3.
青海玉树“4·14”地震发生后,经历汶川特大地震的成都军区卫生系统快速反应,先后紧急抽组待命卫勤力量11支,派出3支医疗队89名医务人员深入灾区,救治伤病员2399人,后送69人,巡诊15932人次。在分流至四川的360名地震伤员中,成都2所军队医院接收119名,无一人死亡。  相似文献   

4.
高原地震救援1178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了里氏7.1级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玉树地处海拔近4000m的高原,目前尚未见有文献报道高原地震伤救治的情况。我院作为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队员全部来自我院),地震当天20点就率先到达了现场,进行现场急救,共救治了1178名伤员,现就我部这次地震医疗救援的特点和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4.14"玉树地震伤员救治工作顺利结束,我院抽组的高山病专家医疗队圆满完成卫勤保障任务。本文通过此次医疗救援实践,对高原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发生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大批伤病员的医疗救治的组织工作,所采取的应急处置程序总结了一些经验和做法,探讨在今后类似行动中快速有效处置的要点。  相似文献   

6.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后,我院第一时间奉命组成60多人的医疗队赶赴灾区,实施伤员救治。在2个月时间内,共收治伤病员223例,巡诊1万余例次,圆满完成了任务。现就我们参加高原地区抗震救灾医学救援的主要做法和得到的启示报  相似文献   

7.
2008年5月12日14:28,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的大地震,灾情十分严重。按上级命令,我院紧急抽组了两支医疗救援分队,紧急奔赴北川县城和汶川县映秀镇这两个地震重灾区,展开了紧急医疗救援。截止6月9日两队在映秀镇合并,两支医疗救援分队共抢救重危伤病员336名,手术104例,收治伤病员492名,转运后送伤病员385名。  相似文献   

8.
2010年4月14日中国青海省玉树地震的应急救援,80%以上伤病员是通过飞机转运的[1],第1次在高海拔地区主要采用了固定翼飞机进行空运后送伤病员的救援方式.我院先后收治了两批次共54名伤病员,成功完成了救治地震伤病员的任务,然而,此次中国空运后送伤病员,由于青藏高原气候条件恶劣、支线机场基础条件差等不利因素,影响了伤病员后送救治的效率和诊疗时间.笔者重点分析了医院收治空运伤病员的伤情特点和救治情况,为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空运伤病员医疗体系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9.
王明新  汪茜  杨轶  姜川  侯世科  韩玮  张谦 《武警医学》2010,21(4):358-359
北京时间2010—01—13凌展,海地发生里氏7.3级地震,死亡人数超过20万,中国政府派出国际救援队在地震灾区展开救援。此次救援历时15d,医疗分队共救治患者2500余例,其中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75例,结合2006年中国国际救援队印尼日惹地震救援中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患者28例,共计103例。  相似文献   

10.
王炳南  程正祥  王柯 《人民军医》2012,(12):1184-1186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里氏7.1级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震后我院迅速抽组方舱医院奔赴灾区实施医疗救援。截至2010年6月10日,共接诊地震伤员453例,救治377例,手术227例,抢救危重伤员65例,创造了方舱医院收治的多项纪录。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地震灾害累计伤亡数量的变化速率,寻求医疗救援效率评价指标和方法.方法 收集地震发生后每日、72小时及最终累计伤亡数量.观察变化速率,应用总医疗救援需求指数(TRI)、医疗救援死亡预警指数(DWI)和受伤预警指数(WWI),比较玉树地震和汶川地震的医疗救援效率.结果 汶川地震总医疗救援需求指数明显大于玉树地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预防灾难救援相关疾病提供参考依据,以提高部队执行灾害救援任务时的卫勤保障能力.方法 选取自2008-05-19至2008-07-16汶川地震灾区某部医院收治的部队官兵,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方法( ICD-10) 对疾病进行统计分类,并计算各系统疾病构成比.结果 执行救援任务期间,该部队官兵共就诊1190人次,各系统疾病均有发生,其中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构成比为31.01%,呼吸系统疾病、外伤和消化系统疾病构成比分别为28.32%、13.53%和9.83%.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外伤、消化系统疾病、口腔耳鼻喉疾病在救援期(<15 d)和重建期(≥15 d)的发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震救灾官兵的疾病谱呈现多元性.要根据不同疾病的不同特点和规律选择有效的防治措施,确保救援和卫勤保障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分析汶川地震后送伤员的伤情特点和救治情况,探讨后方医院的医疗配置和伤员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14日~2008年6月13日我院抗震救灾病房收治的100例汶川地震伤员,总结分析其伤情特点和院内救治情况。结果100例伤员中主要以四肢骨折、软组织伤为多见,占78.O%,伤员中合并伤口、创面感染的病例占33.0%。全部伤员中有56例进行了86次手术,占56.0%,手术以软组织清创、修复手术以及四肢骨折固定为主,占全部手术的91.5%。治愈92例,好转8例,全部伤口、创面均愈合。结论地震灾区后送伤员的治疗以骨折固定、软组织伤清创修复、感染创面处理及康复理疗、功能锻炼为主,医疗配置应以创伤科、骨科、康复科为主。后方医院良好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以提高伤员的治愈率,降低伤员的死亡率、伤残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汶川地震后1.5年空降兵救援部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在地震后1.5年时,使用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平民版(PCL-C)、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艾克森人格问卷(EPQ)对空降兵某部参加抗震救灾的183名官兵进行调查.结果空降兵救援部队的PCL-C总分≥38分6例,PTSD发生率为3.28%;PCL-C总分与SCL-90总分、神经质得分、SDS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内外向得分呈显著负相关.救援人员中受伤组与未受伤组、家庭损失组与未损失组、接触尸体组与未接触尸体组的PCL-C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回归分析显示军龄、神经质、家庭受损、救灾中受伤、接触死难者尸体为PTSD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地震后1.5年时,空降兵救援部队PTSD的发生率高于军队的平时水平(0.49%),地震后期空降兵救援部队的PTSD值得继续关注.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rate and the related risk factors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 PTSD) in the rescue paratroopers 1.5 year after Wenchuan earthquake. Methods A total of 183 rescue paratroopers who participated in disaster rescue after Wenchuan earthquake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questionnaires composed by General state of health questionnaire, PTSD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 ( PCL-C), Symptom Checklist-90 ( SCL-90),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 SDS) and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 Results Six rescue paratroopers had total PCL-C score ≥ 38 points, with the prevalence rate of PTSD for 3.28%. Total PCL-C scor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otal SCL-90 score, N score of EPQ and total SDS score (P < 0. 01), but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E score of EPQ. Total PCL-C score showed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injury group and uninjury group, family loss group and family integrity group, contacting corpses group and none contacting corpses group (P<0.05 or <0.01).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e length of military service, nervousness, family loss by earthquake, suffering injuries or contacting corpses during relief operations were the risk factors for PTSD. Conclusion The prevalence rate of PTSD in the rescue paratroopers is higher than that in normal troops (0.49% ) 1.5 year after Wenchuan earthquake, indicating that further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rescue paratroopers in later period after earthquake.  相似文献   

15.
后方医院参与汶川地震医疗救援的行动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汶川地震医疗救援包括对地震灾区伤员的医疗救助、重建灾区医疗单位救治能力和补充医疗人员.后方医院应当在震后迅速采取行动,派出医疗分队前伸到灾区参与前线的医疗救助,快速建立区域性地震伤员救治网络,启动院内救治系统,积极收治伤员.在救命治伤的同时,不能忽视对伤员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6.
加强汶川地震灾害医学救援的经验总结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汶川地震灾区内受灾严重的医院医学资料严重缺失,灾区内建制相对完整的医院也存在未住院病人资料不全、缺少最后治疗效果等情况,灾区外医院伤员资料较为齐全,但不能反映本次地震灾害医学救援的整体情况.加强经验总结现阶段的弥补措施和重点包括:(1)按照分级救治的策略收集整理资料;(2)努力挖掘现场救治的经验;(3)按行政区域收集灾区内医院资料;(4)收集颅脑损伤、胸腹损伤和休克伤员等的完整数据;(5)加强总结现场转运和院间转运的资料;(6)建立全国或区域性的卫生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牵头的资料收集体系.今后应加强创伤医学和灾害医学学科建设,制定全国统一的伤票或伤标、转运病历,以及发展电子伤票和数据库.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空军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高性能战斗机不断装备部队,飞行员的身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脊柱问题,特别是腰椎椎弓根峡部裂,是目前我军飞行员改装体检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我们招收飞行学员体检中对先天性脊柱发育不良并影响功能的疾病,尤其是胸腰段的异常,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从严掌握。  相似文献   

18.
地震伤员转运救援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汶川地震伤员转运医疗救援中的影响因素. 方法 借助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院前急救预案配置协调指挥人员、受过心理专业培训的急救专科医护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进行转运伤员以及途中早期施行全程心理疏导. 结果 汶川地震伤员转运救援中,我院救援队员借助院前急救预案、专用器材库支持、整体救援模式和对伤员施行心理疏导,成功转运162例伤员. 结论 本次转运救援模式运行与途中心理救援实践提示,后方医院应建立应对特大灾害伤员心理应激的救援体制,建立健全应对特大灾害远程前接转运救援预案,完善与稳定应对特人灾害批苗伤员远程救援的专业医疗队伍以及建立和完善远程转运的专用医疗物资器材库.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5·12汶川地震导致颌面外伤伤情特点。方法对本院收治的33例5·12地震颌面外伤伤员伤情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地震导致颌面外伤占伤员总数的14.35%,致伤原因主要为压埋和砸伤;颌面外伤中软组织挫裂伤多于其他种类外伤;而颌面部以颧部、额部、眶部为地震外伤高发部位。颅颌面部外伤和四肢外伤多于全身其他部位地震外伤。结论5·12大地震中伤员颌面外伤发病率较高,且表现出一定规律,可供今后地震医疗救援工作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海军总医院第一医疗队在汶川地震救援中的医疗救援工作,探讨“蛙跳”医疗救援模式在地震灾害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海军总医院第一医疗队在四川省绵阳市地震灾区医疗救援的具体做法,分析总结成功实施医疗救援的工作特点。结果海军总医院医疗队在四川绵阳市北川县的医疗救援中,形成并成功实施“蛙跳”医疗救援模式:采取多种输送手段及早进入灾区中心,在相对安全区域建立医疗中心(安全岛),展开伤员的手术、治疗及前接和后送,并派出若干支医疗小分队随同工程救援人员深入现场搜救,对幸存者进行及时现场救治。结论在地震等自然灾害时,“蛙跳”医疗救援模式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医疗救援队的救援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