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烷用于小儿烧伤短小手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40例拟行烧伤短小手术(<30min)的住院患儿随机分为七氟烷组(S组)和七氟烷复合右美托咪定组(D组),每组20例.D组经面罩吸入8%七氟烷,待患儿睫毛反射消失后建立静脉通路,改用3%七氟烷面罩吸入维持,同时开始以5μg/(kg·h)速度泵注右美托咪定10min,然后减为0.5μg/(kg.h),然后开始手术直至手术结束.S组仅吸入七氟烷,使用同等容量生理盐水代替右美托咪定.术中根据患儿的体动情况,需要时静注丙泊酚3mg/kg.监测患儿入室(T1)、睫毛反射消失(T2)、泵注右美托咪定10min(T3)、手术5min(T4)、手术10min(T5)、手术结束(T6)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氧饱和度(SpO2)及Ramsay镇静评分,记录手术完成时间、麻醉时间、丙泊酚用量、呼吸抑制情况、麻醉后恢复室(PACU)内小儿苏醒期躁动(PAED)评分.结果 手术时间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SpO2D组高于S组,D组有4例、S组10例出现呼吸抑制(P<0.05);丙泊酚用量D组少于S组,但手术时间D组长于S组(P<0.05);T3~T6时点D组MAP、HR低于S组(P<0.05),Ramsay镇静评分高于S组(p<0.05);在PACU内,D组PAED评分低于S组(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烷用于烧伤患儿短小手术的麻醉,患儿循环指标稳定,对呼吸影响小;虽然苏醒时间有所延长,但可提高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2.
右美托咪啶用于椎管内麻醉镇静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用于椎管内麻醉镇静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行择期手术椎管内麻醉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右美托咪啶负荷剂量0.4 μg/kg(5 min)后,Ⅰ组维持量0.3 μg/( kg.h),Ⅱ组0.5μg/(kg·h),Ⅲ组0.7 μg/(kg·h)持续泵注至术毕.分别记录基础值(T0),右美托咪啶负荷剂量后1(T1)、5(T2)、10(T3)、30 min(T4)和术毕(T5)各时间点MAP、HR、RR、SpO2,并对患者进行Ramsay评分和术后遗忘效果评价.结果:3组各时间点RR、SpO2均在正常范围内(P>0.05);3组给药后各时间点MAP、HR均有下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比较,Ⅰ、Ⅱ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和T3时,Ⅲ组MAP明显下降、HR明显减慢(P<0.05);Ⅱ、Ⅲ组各时间点Ramsay评分和遗忘程度明显优于Ⅰ组(P<0.05).结论:在椎管内麻醉中,采用右美托咪啶0.5 μg/(kg.h)术中镇静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与芬太尼、丙泊酚和异氟烷静吸复合麻醉在小儿扁桃体摘除术中应用的比较。方法4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扁桃体切除患儿,年龄2~9岁,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Ⅰ组)与芬太尼组(Ⅱ组)。Ⅰ组麻醉诱导后持续输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维持麻醉;Ⅱ组麻醉诱导单次注入芬太尼后持续输注丙泊酚、辅助吸入异氟烷维持麻醉。观察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术后苏醒、拔管情况及术后躁动发生情况。结果插管、手术开始后5 min、拔管时Ⅱ组HR、MAP均高于Ⅰ组HR、MAP(P<0.01);两组患儿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时间I组均少于Ⅱ组(P<0.01);而在术后躁动发生率中II组少于Ⅰ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用于小儿扁桃体摘除手术较芬太尼、丙泊酚和异氟烷复合麻醉,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更为平稳,术后苏醒迅速,而术后躁动发生率较高可能与术后疼痛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右旋美托咪啶对高血压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麻醉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78例高血压单纯性胆囊结石患者,术前血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右旋美托咪啶组):开放上肢外周静脉后,静注右旋美托咪啶1.0 μg/kg,10 min泵完,芬太尼4 μg/kg,丙泊酚 2 mg/kg,阿曲库铵0.5 mg/kg,诱导插管后,持续由麻醉机吸入七氟醚1~1.5 MAC,右旋美托咪啶0.5 μg/(kg·h)静脉泵注至缝皮,待患者自主呼吸恢复、神志清醒后拔管.B组(咪达唑仑组):静注咪达唑仑40 μg/kg,芬太尼4 μg/kg,丙泊酚 2 mg/kg,阿曲库铵0.5 mg/kg诱导插管后,继以七氟醚1~1.5 MAC吸入,咪达唑仑50 μg/(kg·h)泵至缝皮,待自主呼吸恢复后清醒拔管.检测并记录患者入室后(T1)、插管后即刻(T2)、清醒后准备拔管前(T3)、拔管后即刻(T4)的血压(BP)、心率(HR)、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结果 A组T2、T3、T4时BP、HR和血浆NE、E值均明显低于同时间点B组(P<0.01); A组T2、T3、T4时BP、HR和血浆NE、E值与T1时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B组T2、T3、T4时BP、HR和血浆NE、E值均明显高于T1(P<0.01).结论 右旋美托咪啶辅助全麻用药,能维持高血压患者全麻诱导、插管和拔管期间循环功能稳定,抑制围麻醉期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用于奥洛克超导射频消融(RFA)治疗子宫肌瘤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子宫肌瘤6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啶复合丙泊酚组(观察组)和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于静脉全麻下行奥洛克超导RFA。记录两组麻醉前、麻醉后2min及RFA术中主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O2)等指标变化情况,观察患者术中呼吸抑制及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同时记录术后苏醒时间、离院时间及丙泊酚追加量。结果:麻醉后2min,对照组MAP、HR、SO2、RR均较麻醉前显著降低或减慢(P<0.05),观察组MAP、HR较麻醉前显著降低或减慢(P<0.05),SO2、RR虽有一定程度下降,但与麻醉前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比较,则差异显著(P<0.05)。RFA术中,两组MAP均较麻醉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HR较麻醉前显著减慢(P<0.05),且显著慢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苏醒时间、丙泊酚追加量均显著短于或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离院时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呼吸抑制及恶心、呕吐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用于奥洛克超导RFA治疗子宫肌瘤,麻醉效果好,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在鼻内镜手术中应用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又名七氟烷)控制性降压对血糖的影响。方法 40例患者随机分为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组(A组,实验组)20例,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B组,对照组)20例,分别在术前基础值(T1),全麻诱导后气管插管控制性降压5min(T2),诱导后控制性降压30min(T3),停药后20min(T4)四个时间点常规监测并记录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肌耗氧指数(RPP),并测定各时间点的指尖血糖值。结果两组HR、MAP、RPP各时间点相比较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糖值与T1比较各时点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应用于鼻内镜手术降压过程中可以减少心血管反应,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轻,且在麻醉插管、拔管及围术期对心肌抑制较轻,能有效地抑制手术导致的应激反应,对血糖的影响A组小于B组且在正常范围内。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在老年高血压患者麻醉中丙泊酚和七氟烷的作用。方法将60例老年高血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丙泊酚麻醉组(1组)和七氟烷麻醉维持组(2组),每组30例,分别应用丙泊酚和七氟烷进行麻醉维持,观察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指标和麻醉深度,随访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在围术期血压、心率均下降,麻醉深度满意,苏醒时间七氟烷组明显缩短,术后并发症2例出现在丙泊酚组。结论两组均能有效降压,控制心率,对麻醉深度影响相同,但是七氟烷在诱导后降压作用优于丙泊酚,能够缩短拔管时间和苏醒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七氟烷及地氟烷复合瑞芬太尼行控制性降压的效应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实验旨在比较七氟烷及地氟烷复合瑞芬太尼行控制性降压的效应。方法颈椎(颈4以下)或胸椎肿瘤患者30名,随机分为两组(n=15):七氟烷组,地氟烷组。控制性降压目标为有创平均动脉压65mmHg左右,可辅助性应用硝酸甘油。结果两组患者HR、MAP在诱导前,插管后,切皮前及切皮后5、15、40mi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目标MAP所需时间、两种吸入麻醉药的平均MA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或地氟烷复合瑞芬太尼均可成功实施控制性降压,减少术中失血,减少围术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啶复合麻醉对高龄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方法选择高龄股骨近端骨折需外科治疗患者142例,年龄70岁以上, ASA分级I或Ⅱ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七氟醚-芬太尼组(对照组)和右美托咪啶-七氟醚-芬太尼组(观察组),每组71例。同时详细记录依托咪酯、芬太尼及七氟醚用量、苏醒期躁动及术后24 h内谵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ASA分级及构成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提示两组患者具有较高的同质性。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芬太尼、依托咪酯、七氟醚的用量及苏醒期躁动和术后谵妄发生率分别为:217±24 ug VS 75.8±5.7 ug,10.1±2.9 mg VS 7.0±2.1 mg,12.1±2.7 mL VS 7.8±2.3 mL,23% VS 8%,27% VS 1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两组患者麻醉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右美托咪啶复合麻醉可有效较少高龄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术中麻药用量、降低苏醒期躁动和术后谵妄发生率,部分患者可以尝试使用右美托咪啶复合麻醉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七氟烷与丙泊酚用于人工流产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择期拟行人工流产术患者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病情评估分级Ⅰ~Ⅱ级),汉族,年龄(24.3±5.6)岁,体质量(60±10.5)Kg,妊娠(47.5±7.5)d,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七氟烷复合舒芬太尼。B组: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结果七氟烷组与丙泊酚组比较,七氟烷组苏醒时间明显缩短(P<0.05),患者术后满意率明显升高。结论七氟烷麻醉诱导平稳苏醒迅速,是一种用于人工流产病人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丙泊酚、氯胺酮和芬太尼联合麻醉对肺癌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入选75例肺癌手术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25例,分别为丙泊酚、氯胺酮和芬太尼联合麻醉组(A组)、丙泊酚和氯胺酮麻醉组(B组)、丙泊酚和芬太尼麻醉组(C组)。术中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方法维持麻醉,肌松药均用阿曲库铵。比较分析3组应激反应的相关指标。结果 B组在切皮10 min后的平均动脉压(MAP)较其麻醉前和A组明显升高(P〈0.05),并且B组在切皮10 min后及拔管时的心率(HR)均较其麻醉前和A组明显升高(P〈0.05);而A组与C组在麻醉期间MAP、HR、SpO2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T0比较,A组T1、T2、T3各时点的Cor、AngⅡ、β-EP无明显升高(P〉0.05);而B组和C组T1、T3时间点的Cor、AngⅡ、β-EP明显升高(P〈0.05);3组IL-10在T3时间点均较T0明显升高(P〈0.05)。与B组和C组相比较,A组安静时和活动时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RSS评分显著升高(P〈0.05)。在恶心、呕吐发生率方面,3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丙泊酚、氯胺酮和芬太尼联合麻醉安全有效,对肺癌手术的应激反应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靶控输注瑞芬太尼与单次静脉给予右美托咪啶对全麻患者的复苏质量。方法择期全麻下行甲状腺手术患者60例,ASA分级I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n=30):瑞芬太尼(R)组和右美托咪啶(D)组。麻醉诱导以咪达唑仑0.05mg/kg、丙泊酚2mg/kg静注,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为2ng/mlTCI,待患者意识消失后给予0.15mg/kg顺式阿曲库铵后插入加强钢丝气管导管,接呼吸机控制呼吸。麻醉维持以2ng/ml瑞芬太尼TCI和吸入七氟醚。R组瑞芬太尼持续输注到拔管,D组手术结束前10min停止输注瑞芬太尼改为右美托咪啶0.5wg/kg。记录手术结束前5min(T0),手术结束即刻(T1),拔管后1min(T2)、3min(T3)、5min(T4)平均血压(MAP)和心率(HR);记录麻醉复苏期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咳嗽反应、拔管时间。记录PACU停留时间,高血压、低血压、心动过缓、术后痛、寒颤和恶心呕吐等麻醉恢复期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年龄、体重、手术时间、ASA分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比较:T0、T1时点D组MAP升高,T4时点D组MAP降低(P〈0.05);T3、T4时点D组HR降低(P〈0.05);D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缩短,麻醉恢复期咳嗽增多(P〈0.05);R组患者麻醉恢复期高血压、疼痛、恶心呕吐增多(P〈0.05)。结论靶控持续输注瑞芬太尼减轻全麻复苏期咳嗽反应较单次静注右美托咪定有效,但右美托咪啶复苏期呼吸循环更平稳。  相似文献   

13.
陆忠辉  周逸刚  许君 《武警医学》2014,(10):1018-1020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与芬太尼分别联合丙泊酚用于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疗法( percutaueous microwave co-agulation therapy,PMCT)治疗肝癌的麻醉效果。方法 ASAⅠ~Ⅱ级预行PMCT治疗肝癌患者40例,随机分成芬太尼组( F组,n=20)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n=20)。开放静脉后,F组缓慢静脉注射芬太尼1μg /kg,D组静脉微量泵注射右美托咪定0.5μg /kg(注射时间为10 min),继以0.5μg/(kg· h)静脉维持至PMCT结束前5 min左右。局部麻醉下超声引导定位后,F组和D组分别以丙泊酚1~2 mg/kg和0.5 mg/kg(注药速度4 ml/10 s)静脉注射诱导,分别以丙泊酚6~8 mg/(kg· h)和3~4 mg/(kg· h)静脉输注维持至PMCT结束;术中出现呻吟不适或身体扭动者追加丙泊酚20~30 mg/次。观察两组患者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术中BP、HR和SpO2的变化,以及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结束后30 min进行VRS疼痛评分并调查患者对麻醉的满意度。结果丙泊酚用量D组显著低于F组(P<0.01),苏醒时间D组明显长于F组(P<0.01)。 F组SBP、DBP和HR在PMCT治疗前后波动大于D组(P<0.05)。 F组心动过缓、低血压、呼吸暂停和注射痛发生率分别为30%、20%、30%及90%,D组患者未有以上情况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注射痛P<0.01,余P<0.05)。治疗结束后30 min ,VRS疼痛评分F组明显高于D组(P<0.01),患者满意率D组明显高于F组(P<0.05)。结论两种麻醉方法均能满足PMCT治疗肝癌的需要,但右美托咪定除苏醒时间延长外,能显著减少丙泊酚用量,且不良反应少,对呼吸循环功能影响更小,患者满意率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脑电双频指数(BIS)的监测下,比较老年患者泌尿外科腔镜手术中瑞芬太尼和芬太尼的效果,探讨目前老年患者手术麻醉的难点和可行的解决方法。方法32例ASAⅠ~Ⅱ级的老年病人(65~82岁),随机分成芬太尼组(F组,n=16)和瑞芬太尼组(R组,n=16)。除镇痛药外两组麻醉诱导及维持用药均相同,诱导时F组静注芬太尼2~3μg/kg;R组静注瑞芬太尼1~2μg/kg。维持时R组以0.2~0.5μg/(kg.min)的速率静脉输注瑞芬太尼,F组根据术中需要单次追加芬太尼,每次1~2μg/kg,均用丙泊酚靶控输注(TCI)维持术中BIS值在45~60。分别记录诱导给药前后(T0)、气管插管前后(T1)、切皮前后(T2)、CO2气腹前后(T3)、关腹缝皮前后(T4)和拔除气管导管前后(T5)的平均动脉压变化值(⊿MAP)、心率(⊿HR)和⊿BIS值,同时记录患者术后清醒时间,术中知晓、术中高血压、术后恶心、呕吐、寒颤、躁动和认知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R组比F组血流动力学稳定,F组T0的MAP下降较R组更明显(P<0.05),心率下降情况却相反(P<0.05),但接受刺激时(T1、T2、T3、T4)MAP增高和HR增快变化F组比R组更明显,更容易发生术中高血压(P<0.05),F组T5的MAP较R组稳定(P<0.05),F组T2和T4的BIS较R组容易波动(P<0.05),F组患者清醒时间及拔除气管导管时间比R组明显延长(P<0.05)。术后随访两组均无术中知晓等事件发生,F组有1例发生认知功能障碍,恶心呕吐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在BIS监测下,老年患者应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能减少围术期血压的剧烈波动,苏醒快拔管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用FloTrac/Vigileo系统评估七氟烷和丙泊酚诱导对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胃肠道肿瘤手术老年患者40例,年龄60~7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Ⅱ级。随机分为两组(n=20):七氟烷诱导组(S组)与丙泊酚诱导组(P组)。S组采用8%七氟烷预充呼吸回路快速诱导法,P组设定丙泊酚血浆靶控(TCI)浓度3μg/ml行麻醉诱导。记录基础值(T0)、脑电双频指数(BIS)降为60时(T1)、插管前即刻(T2)、插管后即刻(T3)、插管后1,3,5,10,15和20 min(T4~9)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排量(CO)、每搏量(SV)以及机械通气后各时点的每搏量变异度(SVV)。结果 CO:两组在插管前即刻降至最低水平,S组降低幅度大于P组(P〈0.05)。SV:P组降低幅度大于S组,S组插管后5 min、P组插管后10 min趋于稳定(P〈0.05)。MAP:S组插管后5 min、P组插管后10 min趋于平稳,P组降低幅度大于S组(P〈0.05)。HR:S组插管前即刻较基础值降低12.1%,P组插管后1 min高于基础值7.5%(P〈0.05)。P组SVV试验中各时点均高于S组(P〈0.05)。结论在诱导开始至插管前阶段,七氟烷诱导对心排量的影响程度较大。插管后20 min的维持阶段,七氟烷组各指标趋于稳定所需时间明显短于丙泊酚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布托啡诺与芬太尼对瑞芬太尼麻醉术后早期痛觉过敏(OIH)的防治作用。方法选取ASAI-II级,年龄18~45岁的择期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成两组:布托啡诺(B组),芬太尼(F组),每组25例。两组皆采用吸入0.7~1.3MAC七氟醚+0.05~0.25ug.kg-1.min-1瑞芬太尼维持麻醉,进行心电图、无创血压、SpO2、BIS、TOF、ETCO2、麻醉气体浓度监测。观察指标:(1)拔管期指标:记录静注芬太尼或布托啡诺前基础值(T0)、静脉注射芬太尼或布托啡诺后5min(T1)、拔管前(T2)、拔管后1min(T3)、插管后5min(T4)的HR、MAP、SpO2、BIS值。(2)拔管后30min、1h、4h早期镇静/警觉(OAA/S)与镇痛(VAS)评分。(3)PACU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各时点的HR、MAP、SpO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在T1的BIS明显低于F组(P〈0.05)。OAA/S在拔管后30min与1h两时间点,B组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时间点B组VAS均明显低于F组(P〈0.05)。术后不良反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腔镜手术结束时静脉注射布托啡诺对瑞芬太尼麻醉后早期痛觉过敏的防治效果优于芬太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鼻内镜术中知晓的发生,研究其与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I)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关系。方法对30例鼻内镜手术病人,麻醉采用静脉注射1%利多卡因2 ml、芬太尼3μg/kg、丙泊酚2 mg/kg和琥珀胆碱2 mg/kg麻醉诱导,以丙泊酚靶控输注(TCI)、芬太尼、阿曲库胺维持麻醉,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AEPI。麻醉医生根据血流动力学和经验调整丙泊酚TCI效应室浓度以控制麻醉深度。另安排一耳鼻喉科医生负责记录基础值、诱导后、插管后、置入鼻内镜后、鼻腔填塞及术毕时各参数。结果所有患者麻醉诱导、手术顺利,麻醉诱导后全组患者MAP和HR显著下降(P<0.05),全组与诱导后相比,血流动力学无统计学差异,全组患者基础AEPI值平均为76.9±9.6,诱导后明显下降(P<0.01);全组患者中3例出现术中知晓,发生率为10%,知晓发生时间分别在置入鼻内镜、鼻腔填塞时;全部知晓者无疼痛回忆。3例患者出现术中知晓时AEPI值均高于40,其余27例患者AEPI值无一例高于40。结论鼻内镜手术时间短,凭经验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实施全身麻醉,术中知晓发生率高,表现为AEPI值偏高;以AEPI作为麻醉深度的指标,可减少或防止术中知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芬太尼滴鼻用于人工流产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20~40岁,体重40~65kg,随机均分为两组,芬太尼稀释至2mL:观察组(A组)经鼻滴入芬太尼1μg/kg;对照组(B组)静注芬太尼1μg/kg。患者用药2min后均静注丙泊酚1.5~2mg/kg,患者意识消失即开始手术,酌情追加丙泊酚0.5~1mg/kg。记录用药前(T0)、用药后2min(T1)、静注丙泊酚后1min(T1)、2min(T3)及清醒时(L)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丙泊酚用量、诊疗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术后恶心、呕吐、嗜睡发生情况。结果MAP两组在T1~T4时均低于L时(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SpO2在T2、B时A组低于B组(P〈0.05),B组T1~T3时低于T0时(P〈0.05);丙泊酚用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μg/kg芬太尼滴鼻复合丙泊酚静注用于人工流产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