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肠道血管畸形的内镜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胃肠道血管畸形是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本文对其内镜下的表现,病变分布,分型及其内镜下的治疗等问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血管畸形的临床及数学减影血管造影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血管畸形是一种隐匿的高复发性出血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与未知原因引起的血管生成异常有关.传统介入以及内镜手段对胃肠道血管畸形的治疗效果均不理想.近年来新型内镜技术的发展与推广以及抗血管药物的应用,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此文就其形成机制与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小肠血管病变合并出血的诊断和治疗:附16例报告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对16例血管畸型合并出血的分类和部位、临床特点、诊断方法的选择和治疗进行分析和评价。方法:采用内镜、全消化道造影、小肠气钡、吞线试验、血管造影、核素显象等方法进行检查。结果:16例中10例手术病理诊断血管畸形7例,血管瘤3例。临床特点为中老年多,病程长,反复间断出血,有自限性,多为黑粪和粪隐血试验阳性,半数伴有小肠外血管病变。结论:评价诊断方法的选择,以血管造影和核素扫描阳性率最高,强调吞线试验简便易行,经济实惠,定性定位俱佳。术中内镜兼有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作用,采用内镜下病灶注射止血剂、电凝和微波治疗,安全、方便、创伤小。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血管畸形临床和病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胃肠道血管畸形是胃肠道出血罕见的危险因素,其总的致死率为60.5%。本文报道12例手术切除或尸检之胃肠道血管畸形,通过临床分析、光镜观察、组织化学染色、形态测量技术研究。结果表明,临床上以黑便、粘液血便、呕血及腹痛为主。病理上,病变主要发生在粘膜下层,以血管增多、增粗,病变之血管壁结构正常,无血管炎或血管硬化的证据,也无动脉瘤样改变。畸形血管横径3.46±2.03mm,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  相似文献   

6.
内镜下治疗结肠血管畸形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从1990年1月至2000年12月,对1 286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行急诊结肠镜检查。其中确诊为结肠血管畸形出血26例,并行内镜下治疗。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26例患者中男19例,女7例。年龄22 ~ 82岁,平均年龄60.2岁。临床表现为骤发或反复解黑便、暗红色血便。出血量小于 500 ml 7例,500~1000ml14例,大于1000ml 以上5例。病程1~2dd不等。均经急诊纤维结肠镜或电子结肠镜检查,确诊为结肠血管畸形伴出血。二、内镜下表现及分型:血管畸形出血内镜诊断标准是:结肠…  相似文献   

7.
老年胃肠道出血的致残率及病死率显著高于年轻人,近年来在上胃肠道出血的诊断治疗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尤其是急诊内窥镜的广泛应用,不仅具有诊断及判定预后的阶值,且可通过它进行急诊治疗,从而可以改善老年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正消化道血管畸形是消化道非静脉曲张出血常见的原因之一,血管畸形主要包括毛细血管扩张和动静脉瘘(动静脉畸形)。对于有症状的消化道血管畸形,其诊断及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总结血管畸形诊断与治疗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报道如下。消化道血管畸形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血管畸形是引起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之一。我院1976年至1993年共行内镜检查52047例,检出胃肠道血管畸形123例,内镜检出率为0.24%。其中行胃镜检查39207例,检出血管畸形46例(0.12%);行全大肠镜检查3494例,检出血管畸形49例(1.40%),病变在大肠的分布为:盲肠18%,升结肠15%,横结肠19%,降结肠16%,乙状结肠21%,直肠11%;行乙状结肠镜检查9346例,检出血管畸形28例(0.30%)。在123例胃肠道血管畸形中引起消化道出血46例(37.4%)。根据内镜下形态可将其分为四型。内镜检查为本病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0.
我们1995—10/2003—05应用善宁治疗上消化道癌肿合并出血,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胃肠道血管畸形的发生部位、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2例胃肠道血管畸形合并出血的病例,就其发生部位、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进行分析。结果病变部位以小肠和右半结肠多见,临床特点多数病例病程长,反复、间歇性便血。内镜和血管造影检查诊断率为45.5%(10/22)和87.5%(7/8)。结论内镜和血管造影仍是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术中内镜检查可提高诊断率。治疗先采用创伤性少的方法,手术治疗要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12.
硬脊膜外血管畸形并自发性出血所致的非创伤性硬脊膜外血肿临床较罕见 ,我们曾收治 2例 ,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现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例 1:女 ,5 0岁。因突发胸部疼痛、向背部放射性疼痛 1天 ,双下肢麻木、无力且迅速加重 1小时入院。患者于 1天前因弯腰搬重物时突然出现胸部疼痛 ,并向背部及双肩放射 ,休息后疼痛缓解。入院 1小时前疼痛突然加重 ,且出现双下肢麻木 ,由下肢远端向上发展 ,双下肢无力且逐渐加重。查体 :双上肢肌力正常 ,T6以下痛觉减退 ,T2 、T3 棘突压痛 ,双下肢肌力2~ 3级 ,肌张力低 ,双下肢病理征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结肠血管畸形急性出血的临床特点及内镜下钛夹止血效果.方法 经内镜诊断为结肠血管畸形急性出血共56例,将31例年龄≥60岁者列为老年组,25例<60岁者列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急诊内镜钛夹止血疗效.结果 老年组并发高血压、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及糖尿病者占80.6%(25/31),显著高于对照组E40.0%(10/25),P<0.01].内镜下,老年组急性出血表现为涌血者占45.2%(14/31),而对照组仅为16.0%(4/2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和对照组分别有18例和6例采用钛夹治疗,即时止血成功率分别为17/18和6/6,止血后再发出血率为2/17和0,两组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老年组每例平均使用钛夹(5.35±2.4)枚.显著高于对照组[(3.1±1.3)枚,P<0.05].结论 老年血管畸形急性出血患者多合并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出血率较高.用药物或电凝止血反应差,结肠镜对出血病灶能明确定位及判断出血程度,及时采用钛夹止血具有很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吞线试验在诊断小肠血管畸形合并出血中的价值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小肠出血的诊断较为困难,小肠血管畸形合并出血的诊断则更是难上加难。近年来,随着医学诊疗技术的飞跃发展,消化道疾病的诊断水平日益提高。一些高技术为临床提供了快捷、准确的诊断和/或治疗导向。虽然吞线试验是消化道出血传统诊断技术,自1909年首次报道,多少年来它一直作为一种简易实用的技术为消化道出血的疑难病例提供定性和定位诊断。近来,在一组小肠血管畸形合并出血的回顾性总结中,我们比较了内镜、钡剂造影,血管造影和核素显象等多种特殊检查,结果发现,吞线试验在诊断小肠血管畸形合并出血的阳性率方面仅次于核素显象和…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 ,5 1岁 ,腹痛 2周入院。患者 2周前食辣椒后感左上腹胀痛 ,阵发性绞痛 ,进餐后加重 ,餐后 2~ 3h缓解 ,伴间歇性呕吐、腹泻 ,解黄色稀便 ,2~ 3次 /d。入院 2周后腹痛加重 ,波及右下腹 ,并解暗红色血便 ,每日约 2 0 0ml。予罂粟碱 15 0mg ,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静脉滴注 ,腹痛减轻 ,但仍有反复血便。既往有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空肠部分坏死切除及右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史。体检 :轻度贫血貌 ,皮肤未见血管扩张 ,心肺听诊阴性 ,腹平软 ,左上腹及右下腹轻压痛 ,无反跳痛 ,肝脾肋下未扪及。血常规 :血红蛋白 10 7g/L ,红细胞 3.4 …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脊柱结核合并肾结核的临床特点.及脊柱结核与肾结核二者外科治疗问的相互关系。方法 对我科1963-2000年间收治的30例脊柱结核合并肾结核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脊柱结核合并肾结核者全部为18岁以上成年人。骨病灶相对集中于胸腰段及其上下椎体。临床症状以脊柱结核症状为主,而肾结核临床症状多不典型。均行3—4联抗痨药物规范治疗,手术治疗23例,保守治疗7例,除术中死亡l例外,余29例随访1-10年,平均3年,病变治愈者28例,1例截瘫者大部分恢复,但仍需扶拐行走。结论 脊柱结核合并肾结核者,肾结核的临床症状多不典型,易漏诊。脊柱结核伴尿常规异常者应警惕有合并肾结核之可能。脊柱结核合并肾结核的外科治疗应在规范化疗支持下进行.如骨、肾病变均需外科治疗,不论同期或分期手术,均以先处理肾脏病变为宜。  相似文献   

17.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Treit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器官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出血亦属此范围。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急症之一,占内科住院病人的2%-3%。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甚多,大多为上消化道器质性病变,如炎症、机械损伤、血管畸形、肿瘤等因素引起,少数病例则是由于邻近器官的病变累及或是全身性疾病的一个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8.
19.
王耀宗 《山东医药》1992,33(7):34-36
上消化道出血(UGB)系指屈氏韧带以上的胃肠道出血。不少传染病病程中可发生UGB,如重症肝炎、肝炎后肝硬化、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及感染性休克等。有些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钩虫病及胆道蛔虫等,也可合并UGB。出血量少者,不伴有循环障碍或仅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出血量多(特别是短时间内大出血)者,必须采取紧急止血措施并补充血容量,否则常因急性循环衰竭致死。  相似文献   

20.
Dieulafovy病是一少见的由于消化道粘膜下层恒径小动脉发育不良、浅表小动脉破裂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因反复发作消化道出血就诊,其临床表现酷似消化性溃疡等病变,故临床上容易误诊。1998年以来我们共收治Dieulafoy病9例,现就诊断治疗中的经验教训进行分析讨论。临床资料本组共9例,男6例,女3例,。年龄27~5岁,平均40.7岁。表现为呕血者8例,病程在4h内。单纯黑便者1例,有上腹隐痛不适史3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