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7 毫秒
1.
徐伟刚  李静 《宁夏医学杂志》2007,29(11):1041-1042
目的探讨周边视网膜变性的预防性光凝对于LASIK手术的意义。方法对拟行LASIK手术的57例(82眼)近视眼合并周边视网膜变性的患者进行预防性光凝治疗。结果57例眼底光凝治疗后3-4周,行LASIK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无一例发生视网膜脱离。结论对周边视网膜变性严重者实施预防性光凝治疗可大大降低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LASIK手术前进行散瞳眼底检查和对视网膜裂孔、变性区进行视网膜光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方法对556例(共1 097眼)明确以"入伍"为目的要求行LASIK手术的患者散瞳进行间接眼底镜及三面镜检查,记录视网膜裂孔、变性的部位及变性类型,对格子样变性及干性裂孔进行视网膜光凝。术后2周对裂孔及变性区已确认被视网膜光斑封闭、矫正视力正常者予以行LASIK术。结果赤道前或周边部单纯的视网膜霜样变性或蜗牛样变性45眼,暂不予以预防性光凝。格子样变性27眼,干性裂孔或伴格子样变性15眼,均予以激光光凝;裂孔伴局限性视网膜浅脱离,先试行分次激光光凝,光凝斑能成功包绕脱离区,使脱离的视网膜完全复位的4眼;光凝失败者3眼则改行巩膜外垫压、巩膜环扎术,放弃LASIK手术。LASIK术后视力均≥1.0。结论入伍之前要求行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术前散瞳检查眼底能及时发现视网膜变性或裂孔并给予视网膜光凝,防止非战斗减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第二眼发病危险性及预防治疗效果。方法:对2001年6月-2002年12月住院治疗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441例患者的第二眼眼底病变和预防性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441例中第二眼并发有视网膜病变者65例(14.7%)。已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30例,其中并发视网膜格子样变性19例;视网膜干性裂孔11例,其中7例伴有视网膜格子样变性、3例伴有囊样变性及其他变性;单纯视网膜格子样变性17例;单纯囊样变性及其他变性7例。高度近视161例与中低度近视223例比较第二眼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和与此相关的视网膜格子样变性的发生率更高(P<0.05)。已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30例,经手术治疗后最终视网膜复位率为93.3%;视网膜干性裂孔11例(其中7例格子样变性区也同时行激光光凝或冷凝治疗)和单纯视网膜格子样变性17例,行激光或冷凝封闭裂孔及变性区。经1~3年的定期随访未发现新的视网膜脱离、裂孔及其他并发症。 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第二眼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高,尤其是高度近视眼。对其行激光或冷凝封闭裂孔及变性区预防性治疗安全有效,但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对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前检查明确视网膜周边变性或伴裂孔的近视患者进行激光预防性光凝,观察其效果。方法:对近视患者LASIK术前眼底充分散瞳后三面镜检查,对有潜在危险视网膜周边变性或裂孔者32例(40眼)应用波长532nm氩激光进行视网膜预防性光凝。激光光凝后1月行常规LASIK手术。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视力及眼底。结果:40眼行激光光凝术后1个月行LASIK手术,术后术眼视力稳定,观察眼底病变区及裂孔封闭良好,有色素增殖包绕病变周围,未发现视网膜脱离。结论:LASIK术前视网膜变性或裂孔患者行预防性激光光凝,可预防LASIK术后视网膜脱离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有周边视网膜变性或伴裂孔的高度近视患者进行预防性氩离子激光光凝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方法 高度近视患者常规行散瞳三面镜眼底检查,对明确有周边视网膜变性或伴干性裂孔的95例(109只眼)行氩离子眼底激光光凝治疗.结果 接受氩离子眼底激光光凝术95例(109只眼)高度近视患者的眼底周边视网膜变性区或干性裂孔区封闭良好,色素斑形成明显.光凝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所有行激光治疗患者均未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结论 高度近视眼患者眼底有周边视网膜变性或伴裂孔者,作预防性视网膜光凝术处理能有效地防止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视网膜周边部变性是指以往正常的视网膜结构因退行性变、血管损害或机械性牵拉所致的改变,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对视网膜周边部变性区和(或)裂孔进行预防性激光光凝治疗,能有效预防视网膜脱离的发生。近年来,我院采用532倍频激光预防性光凝治疗视网膜周边部变性和(或)裂孔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患者周边视网膜变性和裂孔进行预防性激光光凝的疗效。方法对高度近视患者常规行直接眼底镜、三面镜和全视网膜镜检查,对明确有周边视网膜变性或伴干性裂孔的46眼进行532 nm激光光凝治疗。结果患者激光光凝术后,周边视网膜变性及干性裂孔区封闭良好,色素斑形成明显。术后随访1年,未发生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结论对明确有视网膜变性或伴干性裂孔的高度近视患者预防性532nm激光光凝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唐志强 《黑龙江医学》2010,34(11):859-860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检查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01~2009-06间,收治的102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的眼底改变和治疗情况。结果 102例患者中,对侧眼发生视网膜脱离3例,具有格子样变性者26例,其中合并干性裂孔者5例,单纯囊样变性或其它变性者8例。3例视网膜脱离患者行巩膜外冷凝加压环扎术,26例格子样变性者行激光光凝封闭视网膜变性区及裂孔。经3个月~2年随访,未发生新的视网膜脱离情况。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发生视网膜变性或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高,所以应对每位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认真检查,必要时采取预防性的治疗,能有效地降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532倍频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变性及裂孔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36例156眼视网膜变性及裂孔采用532倍频激光进行预防性光凝治疗,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本组视网膜变性及干性裂孔者给予1次治疗,对合并视网膜浅脱离者,给予1~2次补充激光治疗。成功率100%。随访半年至2年均未发现视力下降、视网膜出血及其他并发症。结论:对视网膜变性及裂孔采用532倍频激光进行预防性光凝治疗,安全可靠,疗效确切,是预防视网膜脱离有效的临床手段。  相似文献   

10.
格子样变性致视网膜脱离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对390例视网膜格子样变性患者行特定检测和治疗观察并长期进行了随访,系统地总结了视网膜格子样变性的临床恃点及预后,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依据;研究发现对高度近视眼主诉有细尘状漂浮物感者,或ERGb波严重受损者,以及检测发现眼赤道直径扩张、玻璃体容积增大者提示为格子样变性裂孔的最早信息,以期监护,并及早治疗;还确认了格子样变性的好发部位,特别是危害最大的牵引性裂孔,好发在变性区的后缘及两端部,这一特征为重新评价和使用光凝技术做预防性治疗提供了理论根据。作者改变以往对病灶区做全封闭式光凝的模式,采用针对裂孔好发部位在病灶周围做半环绕式激光光凝术,面积小,密度低,并发症少,从而提高了防治效果,长期随访仅有1.3%发生视网膜脱离。  相似文献   

11.
孟旭霞  梁涛  崔从先 《齐鲁医学杂志》2007,22(3):189-190,193
目的 观察视网膜裂孔和视网膜脱离伴玻璃体积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双眼遮盖、激光光凝及手术治疗视网膜裂孔和视网膜脱离伴玻璃体积43例(43眼)血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双眼遮盖治疗1~14d(平均4.6d),眼底可视度增加。其中24眼行激光光凝封闭视网膜裂孔,4眼行局部巩膜外垫压术,术后视网膜复位,裂孔封闭,无再出血。15眼行三通道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术后视网膜脱离复发1例。结论 视网膜裂孔和视网膜脱离伴玻璃体积血时,双眼遮盖并及时行激光光凝封闭视网膜裂孔以及早期手术是争取较好视力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氩激光光凝在硅油填充眼视网膜脱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氩激光光凝在硅油填充眼视网膜脱离患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对146例(146眼)硅油填充眼视网膜脱离患者先采用氩激光光凝的方法"筑堤",限制视网膜脱离范围扩大,然后在硅油填充3-4个月后行硅油取出术,术中用笛针吸出视网膜下液,复位视网膜后,以氩激光光凝脱离区视网膜。使用的氩激光参数为:激光能量120-150mW,曝光时间0.1s,光斑直径300-500μm,一般光凝3-4排。结果:所有病例中,氩激光光凝治疗后只有12眼视网膜脱离区扩大越过光凝堤坝需行硅油置换术。其余134眼均于硅油填充3-4月后行硅油取出术,并复位脱离区视网膜。硅油取出术后24眼复发视网膜脱离,大多数患者视力提高,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硅油填充眼复发视网膜脱离如眼底增殖性病变不严重时,可先行氩激光光凝治疗,稳定视网膜脱离范围,以便早期取出眼内硅油,节省治疗时间和费用。  相似文献   

13.
LASIK术前视网膜变性的预防性光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近视眼LASIK术前对视网膜变性进行预防性光凝的意义。方法 拟行LASIK手术的近视眼患者135例,平均屈光度-10.23D。详细记录眼底检查结果,并对视网膜变性区进行氪激光光凝治疗。随诊1年,观察LASIK术后效果。结果 大部分视网膜变性位于赤道部以前,极少数位于后极部。光凝后接受LASIK手术患者随访1年,未见眼底病变进展,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8~1.2。结论 对近视眼视网膜变性进行预防性光凝可以提高LASIK手术的安全性,对手术效果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氩激光治疗周边视网膜裂孔的疗效。方法三面镜详细检查眼底以发现裂孔,氩激光光凝裂孔周围或裂孔后缘至裂孔封闭。结果激光治疗周边视网膜裂孔40眼,其中干性裂孔25眼,伴有视网膜下液的15眼。随访3-21个月,干性裂孔全部封闭,伴有视网膜下液的15眼中13眼治愈,2眼无效。治疗中及治疗后无明显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论氩激光治疗周边视网膜裂孔是疗效显著、操作间便、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三面镜详细检查眼底与治疗时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视网膜周边变性近视患者激光光凝术后行LASEK手术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125例(187眼)伴有视网膜周边变性患者,并施行了激光视网膜光凝术和LASEK手术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施行激光视网膜光凝术及LASEK近视矫正手术后,术后1年发现1例视网膜脱离(术后2年发现2例视网膜脱离,新出现视网膜干洞1例),视网膜囊样变性1例,其他类型的变性6例.结论 视网膜周边变性激光光凝术后,行IASEK手术治疗近视,仍然会出现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变性等近视眼的并发症,因此,该类患者术后仍应定期详细检查眼底.  相似文献   

16.
Laser photocoagulation might aggravate the ischemia of an area of retinal detachment and predispose the retina to formation of neovascularization and an angioma-like lesion. We present a case of 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 (RNV) and an angioma-like lesion occurring after demarcation photocoagulation for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RRD). A 20-year-old woman suffered from a retinal atrophic hole with localized shallow retinal detachment in the right eye. Laser photocoagulation was performed to wall off the area of detachment. Fifteen months later, RNV and an angioma-like lesion had developed in the previously detached retina. Treatment with demarcation photocoagulation for RRD may run a risk of formation of RNV and angioma-like lesion if the retina is not reattached.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术联合术后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的价值。方法 对7例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后施行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术联合激光光凝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其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结果 5例经1-2次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术联合激光光凝后视网膜复位,另2例后改行玻璃体切除术获得视网膜复位。结论 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术可有选择地应用于治疗部分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病例。  相似文献   

18.
唐柳苹  何剑峰 《华夏医学》2004,17(4):491-492
目的:探讨激光治疗视网膜裂孔的技术及效果。方法:应用氩激光对不同类型的视网膜裂孔92例92只眼进行光凝封孔治疗。结果:术后观察2年以上,所有患者视网膜裂孔均封闭,成功率达100%,视力维持不变,术后未发生视网膜脱离,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激光光凝具有损伤小、定位准确且操作简便、患者痛苦小等优点,是治疗干性视网膜裂孔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