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润洁 《医学综述》2014,(10):1862-1864,F0003
目的探讨胰腺内分泌肿瘤(PE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与腺泡细胞癌的鉴别诊断,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无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例PET患者为研究对象,从病理学、免疫组织学角度进行分析诊断,并比较其与腺泡细胞癌在镜检和免疫功能指标的差异性。结果胰腺内分泌肿瘤细胞学上分叶状,有纤维组织间隔,细胞丰富,免疫组织化学上表达胰蛋白酶、抗淀粉酶和少量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超微结构上为不明显腺腔样结构,腔面可见微绒毛。结论 PET多数为良性肿瘤,而腺泡细胞癌多数为高度侵袭性肿瘤,两者在形态上类似,但是在生物学上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2.
胰腺腺泡细胞癌最初由Berner1908年报道,是一种罕见的胰腺外分泌肿瘤,仅占胰腺癌的1%~2%。它是高分化肿瘤,细胞异型性不大,但具有高度侵袭性,生物学行为与胰腺导管癌相同,但形态学上与胰腺内分泌肿瘤相似,2者很难区分。因此,正确认识和诊断胰腺腺泡细胞癌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本文结合文献复习对1例胰腺腺泡细胞癌的临床特征、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总结累及全胰腺的导管内腺泡细胞癌病理学特点和表现,为临床治疗提供有益参考。方法:通过对1例就诊患者临床病理表现进行分析,并开展组织病理学检验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从而对胰腺导管内腺泡细胞癌特征进行研究探索,结合有关文献研究成果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就诊的1例导管内腺泡细胞癌女性患者,借助影像学检查设备对类似胰腺导管内肿瘤进行观察,通过检查发现患者胰腺导管整个组织细胞都被纤细的纤维组织分隔为多结节状,肿瘤细胞状态呈实性片状结构,细胞体积均等,但核分裂多少不一,细胞核处于中心位置,清晰可见核仁。没有发现黏液,但出现出血和坏死症状。累及全胰腺的导管内腺泡细胞浸润局灶位置,通过实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结果显示核BCL-10蛋白表达、胃蛋白酶阳性、α1-抗胰蛋白酶(AAT)阳性、α1-抗胰糜蛋白酶(AACT)阳性、CK19阳性、神经内分泌抗体阴性。结论:累及全胰腺的导管内腺泡细胞癌发病率低,通过临床观察和影像学检查和导管内肿瘤之间难以进行准确区分。需要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和具体病理表现对症治疗,从而提高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4.
对23例腺泡细胞癌进行临床、病理形态学分析,结合11例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照观察,结果表明:不同细胞类型的腺泡细胞癌对 PAS 染色可出现不同反应,因而,用 PAS 反应作为诊断腺泡细胞癌的重要指征有一定局限性,对于透明细胞型或含嗜酸颗粒的腺泡细胞型腺泡细胞癌,用简单、易行的组化染色,具专鉴别诊断价值、100蛋白、癌胚抗原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低分化的腺泡细胞癌的鉴别诊断中可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腮腺腺泡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腮腺腺泡细胞癌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切片做相应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患者平均年龄46岁,男性2例,女性1例.肿瘤平均大小为1cm×1cm×0.5cm,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切面质中等偏硬,实性,灰白灰粉色.镜检肿瘤细胞排列呈腺泡状、透明状,实性排列.细胞核较小,似浆液腺泡;部分圆形核居中,胞浆透明,细胞界清,似粘液腺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3例均弥漫表达抗胰蛋白酶和淀粉酶,CK、S-100( ),Ki-67<1%.结论腺泡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结合组织形态、免疫组化和临床资料可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胰腺腺泡细胞癌的CT诊断,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1月在我院由病理学证实的15例胰腺腺泡细胞癌患者的CT诊断,分析其CT影像特征。结果胰腺腺泡细胞癌为一种胰腺外分泌恶性肿瘤,多为单发性肿瘤。CT显示肿瘤位于胰头6例,胰体部4例,胰尾部5例。平扫:肿块为等或者略低于正常胰腺组织密度,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渐进性强化,界限较清楚。结论胰腺腺泡细胞癌的CT征象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对胰腺腺泡细胞癌的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7.
黄启智  李炳权  罗丽花 《实用医技杂志》2022,(2):221-224,前插6
为提高对前列腺混合性神经内分泌癌-腺泡性腺癌的认识,探讨其诊治方法,分析2021年4月收治的1例前列腺混合性神经内分泌癌-腺泡性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诊断为前列腺混合性肿瘤,术后给予比卡鲁胺片50 mg,每日1次治疗后,术后出现腹痛、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前列腺混合性神经内分泌癌-腺泡...  相似文献   

8.
正胰腺腺泡细胞癌(pancreatic acinar cell carcinoma,PACC)是罕见的胰腺外分泌肿瘤,因其缺乏特征性临床及影像学表现,诊断具有很大挑战性,易误诊为实性假乳头状瘤和神经内分泌肿瘤。PACC由相对均匀的实性片状和腺泡状排列的肿瘤细胞组成,并产生胰腺外分泌酶,主要包括胰蛋白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涎腺腺泡细胞癌的临床特点、组织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复习15例涎腺腺泡细胞癌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切片,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涎腺腺泡细胞癌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好发于腮腺,生长缓慢,病程长,预后相对较好。涎腺腺泡细胞癌可见包膜,大部分肿物界限清楚,小部分肿物与周围组织粘连较紧,边界不清。组织形态学可见肿瘤细胞呈圆形,胞浆丰富,嗜碱性或透明,细胞核较小、深染,无明显异型性,排列成实性片状及腺泡状。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K阳性、S100部分病例阳性,β-catenin在73.3%的病例中存在异常表达,Ki-67阳性指数为5%-30%。结论涎腺腺泡细胞癌发病少,属低度恶性肿瘤,影像学诊断对其无特异性,主要依靠病理诊断来证实,治疗以根治性手术切除为主,术后可辅以放射治疗,以减少肿瘤复发及转移。  相似文献   

10.
《皖南医学院学报》2020,(4):340-343
目的:研究初次手术切除胰腺肿瘤的病理类型构成,为胰腺肿瘤的早期防治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收集弋矶山医院2012年1月~2019年12月所有胰腺肿瘤初次手术切除的标本。经HE染色、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辅助诊断、阅片,排除转移性胰腺肿瘤,获得原发于胰腺的肿瘤共437例,分析性别、年龄及病理分型,并与其他研究进行比较。结果:437例胰腺肿瘤中导管腺癌304例(69.6%),黏液性囊性肿瘤24例(5.5%),浆液性囊性肿瘤22例(5.0%),实性假乳头状肿瘤17例(3.9%),神经内分泌肿瘤20例(4.6%),腺泡囊性变11例(2.5%),上皮内瘤变8例(1.8%),神经内分泌癌5例(1.1%),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3例(0.7%),腺泡细胞癌3例(0.7%),肉瘤样癌3例(0.7%),混合型神经内分泌肿瘤-非神经内分泌肿瘤3例(0.7%),其他类型14例(3.2%)。其中以导管腺癌最为常见,其余较多见的类型依次为黏液性囊腺肿瘤、浆液性囊腺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实性假乳头状肿瘤,余下类型例数均较少。男性243例,女性194例,男女性别比为1.25∶1,男性更为多见。年龄20~84岁,中位年龄63岁。结论:胰腺肿瘤的病理类型最常见的为导管腺癌,男性较女性更为多见,各型在不同地域的分布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背景:在妇产科肿瘤文献中有关巴多林腺的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及外阴部位M erkel细胞癌的报道非常罕见,而在这些已报道病例中大多数为具有侵袭性临床行为。M erkel细胞最先在具神经内分泌特性的上皮中有所描述。M erkel细胞癌在形态学与免疫组织化学上均不同于神经内分泌小细胞(燕麦细胞)肿瘤,后者见于肺及其他内脏器官。病例:1例49岁女性患者,诊断为巴多林腺M erkel细胞癌,FIGO分期为I期。肿瘤起源于腺导管,对样本进行内分泌标记性染色及细胞角蛋白7、细胞角蛋白20染色。患者接受了根治性广泛性局部切除及双侧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对盆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前列腺基底细胞增生和基底细胞癌的组织形态学特征,提高前列腺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前列腺基底细胞增生和1例前列腺基底细胞癌病例特征,观察其形态学特征,并做基底细胞特异性标记高分子角蛋白抗体(34βΕ12)、P63蛋白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基底细胞增生镜下表现为基底细胞密度增加,层次增多,可环绕腺腔增生多层,或在腺泡一侧呈小灶状、片状增生,增生也可呈实性巢或筛状结构,几种形态常混合存在。增生的基底细胞无异型性及核分裂像,核仁不易见。基底细胞癌镜下呈不规则实性团片状,在纤维结缔组织中呈浸润性生长,细胞核染色深,细胞核浆比大,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易见。结论基底细胞增生镜下形态多样,与基底细胞癌鉴别主要依赖组织形态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可以辅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阑尾杯状细胞类癌(GCC)的组织学来源、临床病理特点和生物学行为.方法 采用常规切片HE染色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对1例阑尾GCC进行研究.结果 本例阑尾GCC为男性.镜检肿瘤主要由杯状细胞构成,内含黏液,核位于一侧,无明显异型性,以小巢或腺泡状结构排列为主,腺泡中央无腔隙,癌组织侵及粘膜下层、肌层及浆膜层,但阑尾腔表面黏膜未见侵犯.免疫组织化学标记CgA,NSE,CEA,CK均阳性,Ki67阳性率为6%.结论 阑尾GCC由散在的多潜能细胞分化而来,具有神经内分泌和黏蛋白分化特点,是阑尾类癌的一种亚型,诊断主要依靠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的综合观察,生物学行为难以预测,可能和肿瘤组成成分及漫润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取20例坐高85mm~240mm的胎儿胰腺,按头、体、尾分别取材。组织学观察显示胰腺实质被结缔组织分割成叶或小叶,腺泡分化逐渐清晰,但基底部嗜碱性不明显,提示其外分泌功能还很弱。少量聚集的内分泌细胞与外分泌部细胞无明显界限。仅见较大量聚集成团的内分必细胞外有结缔组织包绕,易与外分泌部区别。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胰岛内B细胞,各小叶间、叶间B细胞数目差别显著,而同一胰腺的头、体、尾部B细胞数目无明显差异。提示:本研究对临床进行胎儿胰岛移植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胰腺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23例PETs分别作HE、PAS、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观察.结果 23例PETs患者平均年龄42.4岁,术后有2例复发.部分肿瘤有包膜,肿块多为实性,局部可成囊状.组织学上,瘤细胞为一致的小圆形细胞,胞质少.细胞核内染色质呈细颗粒状.细胞排成小梁状、腺泡状或实性.免疫组:23例PETs中Syn13例、NSE和CgA10例CK7例及Ins6例为阳性.结论 胰腺内分泌肿瘤好发于成年人,具有独特的临床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24例腺泡状软组织肉瘤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 24例腺泡状软组织肉瘤主要位于深部软组织内,由含有丰富嗜酸性颗粒状胞浆的大小一致的上皮样细胞构成,肿瘤细胞排列成实性巢和/或腺泡状结构,细胞巢之间有薄的窦状血管分隔,免疫组化未见有一致性阳性结果.结论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是一种主要累及青少年和年轻人的罕见肿瘤,结合临床和病理特征,可做出正确的病理诊断.但需与腺泡状横纹肌肉瘤、颗粒细胞瘤、副节瘤、血窦丰富的癌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24例唾腺腺泡细胞癌进行光镜、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光镜下肿瘤由腺泡细胞、透明细胞、空泡细胞、闰管细胞和非特殊性腺细胞组成.电镜观察部份瘤细胞胞浆有酶原颗粒或张力微丝等.免疫组织化学检测,24例角蛋白均为阳性,14例波形蛋白部份瘤细胞阳性.结果表明腺泡细胞癌瘤细胞成份有异质性,支持起源于多潜能导管上皮细胞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报道并探讨喉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描述患者的临床病史、肿瘤的组织学表现、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以声音嘶哑、喉部肿痛为主要表现;病变位于声门上;肿瘤组织呈团巢状排列,细胞有丰富的胞质,多呈印戒状;但核圆形或多角形,无被粘液挤压像;免疫组化表达神经内分泌肿瘤标志物。肿瘤预后差。结论鉴于喉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分化极差,死亡率高,与不典型类癌不同,认为喉的上皮型神经分泌癌的分类中应将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另列出来,为未分化型。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是免疫组织化学。  相似文献   

19.
胰腺腺泡细胞癌(acinar cell carcinoma,ACC)起源于胰腺腺泡细胞,是临床罕见高侵袭性、预后差的上皮样外分泌肿瘤,在胰腺外分泌肿瘤中约占1%,确诊需依赖病理学检查。60~70岁男性多发,儿童及青少年亦有罕见病例报道。至今国内尚未见其在18F—FDGPET/CT方面影像报道。现报告1例如下。  相似文献   

20.
穆红  吕翔 《现代医学》2013,(2):144-147
涎腺的基底细胞腺瘤(BCA)与腺样囊性癌(ACC)分别为一种发生于涎腺的良性上皮性肿瘤及一种明显恶性的高度侵袭性癌,二者虽然在生物学行为及患者的预后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但其瘤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却十分相似,在两种肿瘤中均含有导管上皮细胞及肌上皮细胞。因此,二者的鉴别诊断常十分困难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本文中作者着重对BCA及AC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等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