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龙周 《吉林医学》2013,(36):7686-7687
目的:探讨应用电子结肠镜到达回肠末段诊断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 023例患者的电子结肠镜检查资料,对电子结肠镜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电子结肠镜进入回肠末段1030 cm处,检查出有回肠末段病变108例。其中回肠末段炎62例,回肠末段淋巴滤泡增生症30例,回肠末段克罗恩病8例,肠结核疾病3例,腺瘤性息肉疾病2例,炎性反应性息肉疾病2例,溃疡性回肠炎1例。结论:电子结肠镜在对结肠检查完成时应继续进入回肠末段观察,发现异常进行病理活检,可以及时、准确地发现病变,对早期治疗回肠末段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院1995年6月至今共行大肠镜检查2100例,为提高镜检成功率,总结临床操作经验,现将镜检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5年6月至今,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共有2100例行大肠镜检查,其中男性1108例,女性992例,平均年龄52.50(7~79岁)。患者进行大肠镜检查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便秘、大便变形、解粘液便或粘液血便。1.2 方法 采用日本OLympusCF-1T20I型纤维结肠镜和OLympusCF-EVIS-240I型电子结肠镜进行大肠检查。术前准备按消化内镜术[1]行检查前肠道准备。肠镜检查全过程由2人操作,全部病例在术中不用X光引导,主要手法以循腔进镜,少注多吸,钩拉进退,急弯滑进和适时转体为主。2 结果行大肠镜检查2100例,发现结直肠癌181例,其中61例因肠腔明显狭窄,肠镜无法通过而未能行全结肠检查,故实际能进行全结肠检查例数为2039例。到达回盲部者2015例(98.82%),未能到达回盲部者24例(1.18%);到达回肠末段者1851例(90.78%),未能到达回肠末段者188例(9.22%)。检查出21种疾病见表1,慢性结直肠炎725例(34.52%),结直...  相似文献   

3.
电子肠镜诊断回肠末端疾病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袁捷  刘顺英 《现代医学》2002,30(2):125-125
目的 探讨电子肠镜在回肠末端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运用电子肠镜通过一定的手法进入回肠末端。结果 在进入回肠末端的4383例患者中共有阳性发现11例。结论 在对远端小肠缺乏更有效检查的状况下,电子肠镜对于这一部位疾病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静脉麻醉下结肠镜单人操作检查回肠末段的操作技巧。方法采用静脉麻醉单人操作法,在电子结肠镜检查全结肠的基础上进入回肠末段检查,总结操作技巧。结果4115例病人,肠镜到达回肠末段4014例,成功率达97.5%。结肠镜到达回肠末段时间3—48(11.2±1.6)min。插镜至回盲部所需镜身长度:〈60cm610例,60~80cm2415例,〉80cm989例。发现回肠末段病变630例,占15.7%,其中回肠末段炎174例,淋巴滤泡增生症232例,溃疡性回肠炎66例,回肠克罗恩病52例,回肠结核32例,回肠末段钩虫感染44例,回肠末段出血10例,回肠息肉13例,回肠末段恶性淋巴瘤7例。101例未能到达回肠末段的病人中,有57例结直肠癌,10例结肠重度炎症致肠腔狭窄,14例有腹部手术史,7例为腹部包块伴有大量腹水,还有13例因肠道清洁不充分无法找到肠腔。结论回肠末段病变具有多样性,在结肠镜检查时应重视回肠末段检查。掌握静脉麻醉下结肠镜单人操作的技巧,遵循循腔进镜、勾拉、抽气、旋进、旋退、滑镜,变换患者体位等基本原则,以充分发挥单人操作灵活多变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伍庆国 《海南医学》2009,20(5):140-140
目的 探讨电子结肠镜诊断回肠末段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和讨论1000例电子结肠镜检查结果。结果进入回肠末段约10—50cm不等,平均进入(25±3.5)cm;本组中初诊病例326例(326/1000,32.60%),复诊病例674例(674/1000,67.40%),发现回肠病理改变386例(386/1000,38.60%),其中初诊病例126例(126/386,32.64%),复诊病例260例(260/386,67.35%),复诊病例回肠末段病变阳性率38.57%(260/674),本组发现回肠末段慢性活动性炎症354例(其中确诊为克罗恩病58例,结核12例)、钩虫病20例、绦虫病2例、息肉8例、淋巴瘤2例;在发现回肠末段病灶同时合并结肠炎856例、结肠溃疡96例(其中克罗恩病18例、结肠溃疡性病变46例,溃疡性结肠炎32例)、息肉283例、结肠癌168例。诊疗结束后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均能够忍受,经排气排便后缓解,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电子结肠镜检查在完成全结肠检查的同时应常规进入回肠末段进行观察,以拓宽视野,尽可能避免遗漏,提高阳性率和与临床诊断符合率,尤其对于病程长、有典型临床消化道症状、在胃肠镜常规检查无特殊发现和/或结肠镜结果与临床不相符合情况下的患者,意义更加重大。  相似文献   

6.
何庆玲  何俊  陈忠华  刘雪梅 《重庆医学》2009,38(24):3137-3138
目的 探讨利用结肠镜检查回肠末段的意义.方法 对56例回肠末端病变的结肠镜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 668例患者插入回肠末段,共检出回肠末段疾病56例,阳性率为3.36%.其中发现回肠末端炎24例,单纯淋巴滤泡增生11例,结节状隆起4例,息肉3例,肿瘤、肠腔狭窄、溃疡、鞭虫、黑变各2例,肠结核、钩虫、憩室各1例,溃疡性结肠、直肠炎同时存在末端回肠炎1例.结论结肠镜检查回肠末段疾病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应作为回肠末段检查的首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对小肠疾病患者的诊断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 对2007年2月至2010年7月间245例有消化道症状,经胃镜、结肠镜等检查为阴性者,采用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根据病情选择进镜方式.结果 244例完成预定检查,1例患者因回盲瓣严重变形,检查失败,小肠镜未能进入回肠.在244例完成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8.
口服甘露醇时机对肠镜肠道准备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电子肠镜已普遍运用于临床诊断中,直肠、回盲部的整个大肠及回肠末端部位的疾病都可以通过电子肠镜检查进行诊断和治疗。电子肠镜检查前肠道清洁度对检查质量起到决  相似文献   

9.
肠套叠的大肠镜诊断及处理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外科临床工作中,肠套叠并不少见,但经大肠镜检查明确诊断者不多。作者所在医院从1990~1999年大肠镜检查7625例,发现肠套叠5例,检出率仅为0.66 。其中:女性3例,男性2例,年龄42~75岁。5例均为回肠结肠型套叠,其中4例因回肠末端肿瘤为诱因导致继发性肠套叠,大肠镜检查病理诊断为回肠腺癌,与手术切除后全瘤送病检诊断一致;1例75岁老年患者为原发性肠套叠,大肠镜检查时在升结肠肠腔内可见套入的小肠,套入长度在10~30cm不等,粘膜较结肠粘膜红润,可见环行粘膜皱襞,在电子肠镜下还可见小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常规上、下消化道内镜检查均无异常发现的146例患者行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并对其临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腹痛查因阳性率43.75%(7/16),呕吐查因阳性率100%(12/12),黑便查因阳性率100%(41/41),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发现小肠阳性病变146例,其中小肠毛细血管扩张征19例,小肠炎32例,小肠Crohn病39例,回肠多发溃疡8例,空肠脂肪瘤3例,小肠肿瘤24例,小肠血管畸形13例,回肠憩室并出血8例,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对小肠疾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纤维结肠镜检查回肠末段63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纤维结肠镜检查回肠末段639例分析西山矿务局职工医院(030053)宋树果,周敏纤维结肠镜(纤结镜)检查术巳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经回盲瓣进入回肠末段,检查回肠末段病变的报道不多,我们自1988年6月至1993年4月使用日本Olympus产CF—CB3w...  相似文献   

12.
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和评价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对小肠疾病患者的诊断价值及其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采用新近引用的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技术对临床怀疑有小肠疾病的15例患者进行检查,经口进镜8例,经肛门进镜6例,1例两端同时进镜。结果15例中13例有小肠疾病阳性发现,疾病检出率为86.7%,其中小肠腺癌2例,小肠克罗恩病2例,小肠血管畸形3例,糜烂出血性回肠炎1例,小肠间质瘤1例,空肠息肉1例,胃溃疡1例,回肠吻合口溃疡1例,空肠柿石1例。结论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是检查小肠疾病的一个可靠手段,疾病检出率高(86.7%,13/15),其观察范围大,图像清晰,视野控制自如,既能发现微小病变,又能同时进行活检。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不明原因小肠疾病患者行双球囊推进式电子小肠镜检查,评价其操作性能及安全性以及护理要点。方法:2 0 0 3年7月至2 0 0 4年3月期间38例有消化道症状,经胃镜、结肠镜、全消化道钡餐、腹部血管造影等检查无阳性发现的患者应用双球囊推进式电子小肠镜检查,视患者病情决定从上消化道或下消化道进镜,其中8例经上消化道进镜未能达到回盲部改从下消化道进镜。结果:小肠镜检查发现有病变者33例,病变检出率86 .8% (33/38) ;其中空回肠克罗恩病7例,空回肠多发溃疡5例,空肠血管畸形并出血4例,空肠多发憩室4例,空回肠静脉显露3例,小肠恶性间质瘤2例,非特异性回肠炎2例,回肠中分化腺癌1例,回肠钩虫病1例,嗜酸细胞性小肠炎1例,吻合口狭窄1例,回肠结核1例,空肠蛔虫病1例,未发现病灶5例。检查过程中无明显并发症发生,2例因腹痛不能耐受中途放弃检查,其余患者均可完成检查。结论:双球囊推进式小肠镜可直视检查全小肠腔病变,病变检出率高,是一种安全、可靠、临床诊断和治疗小肠疾病的有利工具,适当护理配合是获得满意操作结果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电子结肠镜是检查大肠疾病最可靠、最有效的方法,不仅能够在直观下发现结肠粘膜的病变,而且可以对病变组织取活检和进行镜下治疗,其诊断准确率达到95%以上,是其它检查方法不能代替的。结肠镜检查具有一定的难度和风险,在插镜的过程中往往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不适反应,从而限制了结肠镜检查的临床应用和推广,如何操作才能安全、快捷、无痛苦地送达盲肠或末段回肠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刘晓岗  张初民 《西部医学》2008,20(3):624-624
病例 男,17岁,因反复腹痛1年就诊,无肝炎及长期饮酒史,无寄生虫病史。查体无阳性发现。大肠镜检查发现2~3条曲张静脉自直肠到末段回肠扭曲上行,以直肠处直径最大,部分扭曲成静脉球,部分曲张静脉上见蜘蛛痣样毛细血管扩张;于升结肠处见曲张静脉间形成交通支;回盲瓣唇形,其上见扩张小血管。末段回肠进入10厘米,仍可见曲张静脉。次日做肝胆B超和上消化道内镜无阳性发现。  相似文献   

16.
回肠末端是小肠病变的好发部位.由于发病率相对较低,且起病隐匿,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比较困难.近年来由于电子肠镜的应用和肠镜操作技术的改进,为发现回肠末端病变提供了有利条件.我院于2000年1月~2006 年7月共完成电子肠镜检查10 930例,其中发现回肠末端溃疡112例,为提高诊断水平,减少漏诊和误诊,特结合临床特点、内镜特征及病理改变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7.
80年代中期国外开始普遍使用单人法操作结肠镜,近年来国内也逐渐开始推广使用单人法操作结肠镜.本人从双人操作法转为单人操作法后对两种操作法进行分析.目的比较分析结肠镜单人操作法与双人操作法的利弊.资料:对我院2010年6月至9月结-333 肠镜检查患者共792例分为两组,单人操作法组397例,双人操作法组395例.方法 分析检查到达回肠末段的时间和成功率.结果 单人操作法组成功到达回肠末段380例,时间9±5分钟,双人操作法组成功378例,时间10±6分钟,两者对照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两种操作法均是电子结肠镜理想检查方法,结肠镜单人操作法可完全代替双人法,并在协调性和随意性优于双人法.而且护士有更多时间观察病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无痛苦单人结肠镜诊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靶控输注瑞芬太尼-丙泊酚方案,单人操作法,患者在清醒镇静镇痛状态下完成肠镜诊疗.结果 3 45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结肠镜诊疗,无肠镜及麻醉相关并发症,患者评价良好.检出大肠慢性炎症611例,大肠息肉624例,大肠癌159例,炎症性肠病74例,肠结核15例,末段回肠炎273例,末段回肠淋巴滤泡增生55例,回肠结核14例,回肠克罗恩病5例,回肠息肉4例,回肠淋巴瘤1例,其余未检出病变.结论 无痛苦单人结肠镜诊疗技术安全、可行、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在小肠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135例拟诊或需排除小肠疾病的患者在静脉麻醉下进行155次小肠镜检查。92例单纯经口进镜,23例单纯经肛门进镜,20例经口和肛门两次进镜。 结果小肠疾病的整体检出阳性率为78.52%(106/135)。其中良恶性肿瘤45例,克罗恩病26例,小肠非特异性炎症14例,小肠淋巴管扩张7例,小肠毛细血管畸形6例,过敏性紫癜2例,小肠气囊肿症、肠套叠、回肠憩室、双回肠畸形、小肠息肉和小肠蛔虫症各1例。对小肠出血的检出阳性率为86.84%(33/38)。经口及肛门进镜耗时分别约30和50分钟。 结论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是目前诊断小肠疾病最有效和最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12年来进行的儿童肠镜检查资料,探讨北京地区儿童肠道疾病谱及演变情况。方法:病例检索2005年1月1日至2017年7月20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不满18岁的接受肠镜检查患者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年龄将其分为0~3岁组,4~6岁组,7~14岁组和15~17岁组,另根据检查时间分为2005—2011年组和2012—2017年组。结果:符合本研究入选标准的共326例患者,其中0~3岁组31例(9.5%),4~6岁组28例(8.6%),7~14岁组96例(29.4%),15~17岁组171例(52.5%)。90.5%(295/326)的患者肠镜能够到达回肠末段,没有穿孔等严重并发症,92.3%(301/326)的患者肠道清洁满意。204例(62.6%)患者肠镜下有阳性发现,非特异性回肠结肠炎最多见(27.0%),其次是炎症性肠病(14.1%)和息肉(12.0%)。比较2005—2011年组和2012—2017年组数据,后者接受检查的婴幼儿(0~3岁组)明显增多(3.0% vs. 14.1%,P=0.001), 肠镜到达回肠末段者明显增多(85.9% vs. 93.7%, P=0.037),但是疾病谱没有明显变化(P=0.850)。结论:儿童进行结肠镜检查安全有效,结肠炎和末段回肠炎性病变是最常见的诊断,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位于第2位。近12年来儿童结肠镜下发现疾病谱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IBD的发现率没有像中国南方各省一样快速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