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背景:上颌后牙缺失后,部分病例出现上颌窦底剩余牙槽骨骨高度极端不足,如何做到简单、快捷、有效的进行种植修复是正在努力探索的课题,通过钛板或钛网固定种植体获得足够的初期稳定性,缩短治疗周期同时提高成功率是目前探索的方向之一。 目的:探讨在上颌窦底剩余骨量极端不足(1~3 mm)时,上颌窦外提升同期牙种植术中应用钛网连接固定种植体增强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可行性。 方法:24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上颌窦底剩余牙槽骨量1~3 mm,进行上颌窦外提升术植骨,同期植入Straumann种植体63颗,术中采用钛网辅助增加种植体初期稳定性,术后6个月上部结构修复,随访30个月。 结果与结论:术中种植体扭力均达到10 N•cm以上,与未连接钛网前术中种植体扭力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6个月后种植体ISQ值为69.78±4.78;负载24个月时种植体末端骨厚度(2.53±0.36) mm,与刚植入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种植体边缘骨吸收(1.07±0.40) mm;术中未发生上颌窦黏膜破裂,观察期内种植体稳固,种植体周围组织健康,没有脱落现象,上部结构修复后咀嚼功能恢复满意;X射线检查种植体与骨结合紧密,种植体周围未见骨低密度影,无上颌窦炎症影像;2例在上部结构修复完成后失访。结果表明上颌后牙缺失2个以上牙位,上颌窦底剩余骨高度在极度不足(1~3 mm)情况下,尽可能采用大直径的Straumann黏膜水平即刻种植体,同时采用钛网辅助增加初期稳定性,可以进行上颌窦外提升同期牙种植,获得理想的近期临床效果。 关键词:上颌窦提升;牙种植;骨增量;同期种植;口腔生物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25.035  相似文献   

2.
对2004-03/2007-06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种植中心收治的25例后牙区骨高度不足的患者一期植入32颗Endopore种植体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25例患者共植入32颗Endopore 5 mm×7 mm种植体,术中未使用任何骨移植材料,3~6个月后行二期修复。在随访1~4年内,32颗种植体均获得良好的骨结合并完成义齿修复,义齿修复后无松动、脱落,种植体周围的软组织无炎症,患者对修复效果满意。结果提示由于Endopore短种植体具有独特的多孔状微钛粒根面以及较短的设计,可以应用于后牙区牙槽骨高度不足的缺牙区种植修复,扩展牙种植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3.
背景:目前,对种植体周骨吸收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判断尚缺乏临床实验数据支持。 目的:观察种植体植入后周围牙槽骨吸收的情况,评价时间因素对种植体周围骨吸收的影响。 方法:收集2003/2010接受种植义齿修复治疗病例的所有直接数字化全景片,筛选出其中可供分析的全景片,并将其分为种植后即刻,1,3,6和12个月片,对所有全景片进行测量,比较种植体植入后不同时间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速度的差异性。 结果与结论:种植体植入后1个月和6个月之间,3个月和6个月之间,1个月和12个月之间,3个月和12个月之间的种植体周骨吸收速度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 0.01)。提示种植体植入后1~3个月内种植体周围骨吸收最显著。  相似文献   

4.
背景: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的手术导板辅助的不翻瓣种植导航能准确地将种植体植入到术前设计位置,在计算机制造的牙颌模型上手工制作的导板同样能够用在牙槽骨萎缩患者的种植修复中。 目的:观察利用自制导板对骨宽度萎缩的上颌前磨牙缺失患者实施不翻瓣种植导航手术临床效果,评价此种方法的临床应用可行性。 方法:8例可用骨宽度不充足的上颌前磨牙缺失并需要进行种植义齿修复患者共计10颗患牙,平均前磨牙区牙槽骨高度为(13.45±1.67) mm。通过颅颌面CT扫描、三维重建分析以及快速成型模型模拟手术分析,膜片热压成形方法制作手术导板,精确测量种植区域可用牙槽骨长度、宽度、高度及角度。 结果与结论:种植导板固位力合适,取戴方便。与模型模拟手术比较,10颗缺失牙术后种植体植入位置准确,无上颌窦底黏膜穿通、骨壁侧穿、邻牙损伤等并发症,植入手术平均用时为(17.0±5.8) min。除1例患者因上颌窦黏膜下存有断根植入 10 mm长种植体外,其余患者种植体植入长度均>13 mm。患者术后仅有轻度肿痛。植入后3~6个月行烤瓷冠修复。提示在种植手术导板的引导下,应用不翻瓣种植导航手术可将种植体准确植入到可用骨宽度不足的上颌前磨牙缺失患者术前预设计位置,表明其在牙槽骨萎缩、可用骨宽度不足患者治疗中具有较为明显的技术优势与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牙根间植入的微螺钉种植体与上颌窦的关系及其周围骨质密度值,为临床上植入微螺钉种植体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提供参考。方法 在重建后的CBCT影像上测量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牙根间矢状面上16个部位的颊舌侧骨质厚度,计算各植入部位触及上颌窦的危险率,在骨厚度大于6.0mm的植入部位模拟植入微螺钉种植体并测量其周围骨质密度。结果 ① 16.0mm和14.0mm、12.0mm三个高度组中均以30°植入的微螺钉种植体周围骨密度值最大(P<0.05)。②植入部位可分3类,其中,2类植入部位的危险率和骨密度值最大,1类植入部位的危险率和骨密度值最小,3类植入部位的危险率和骨密度值介于1类与2类之间。结论 ①如果可以确保微螺钉种植体植入安全的情况下,当临床以12.0mm、14.0mm或16.0mm高度植入微螺钉种植体时,建议与骨皮质表面成30°植入以利于提高微螺钉种植体的稳定性。②如果未知微螺钉种植体植入是否安全,建议选安全性最好的1类部位。  相似文献   

6.
背景:近几年,微型种植体骨性支抗很大地扩展了正畸治疗的范围。种植体周围合适的应力分布有助于降低种植体脱落率。 目的:分析微型种植体不同植入角度对骨界面应力峰值的影响。 材料:颌骨CT扫描数据依据董玉英的扫描结果。参照德国Medicon公司生产的螺纹型微型种植体(纯钛,Aarhus Screw Syst 1.6型)建立种植体模型。 方法:应用颌骨CT扫描图象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在下颌第1磨牙及第2双尖牙间分别以牙合向30°,60°,90°,近中向30°,60°植入种植体,给以水平方向1.96 N 加载。 主要观察指标:计算种植体周围骨界面最大第1主应力(拉应力),第3主应力(压应力)及Von-Mises应力蜂值和位移峰值,分析骨界面上的应力分布特点。 结果: 近中30°植入的拉应力、压应力及Von-Mises应力峰值都明显小于其他模型,种植体Von-Mises 应力主要集中在种植体-骨界面的颈部,并在皮质层内迅速衰减,松质骨内的Von-Mises应力很小,靠近载荷的一侧受压,另一侧受拉。 结论:植入角度对应力分布有明显影响。不同加载条件下应力集中部位均出现在种植体颈部。减少植入角度及减少载荷线与种植体长轴的夹角可以降低应力峰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无牙颌种植修复是目前口腔种植关注的热点,如何做到简单、快捷、经济是正在努力探索的问题。观察使用2颗ITI球帽附着体种植覆盖总义齿即刻负载对低平下颌无牙颌的修复效果。 方法:纳入下颌牙槽骨萎缩低平义齿固位差的患者13例,分别于下颌置入种植体2颗,正畸牵引圈保存球帽基台与球帽阴型间缓冲空间,制作下颌球帽附着体种植覆盖总义齿,即刻负载修复,随访24个月。 结果:所有种植体无松动,无明显骨吸收,义齿咀嚼及固位满意。3例出现种植体周围牙龈轻度红肿,对症处理后痊愈。 结论:2颗ITI球帽附着体种植覆盖总义齿即刻负重修复低平下颌无牙颌是简单、快捷、经济、可行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背景:即刻种植体周与骨之间常存在着间隙,究竟是否需要应用生物膜进行引导骨再生目前仍无定论。 目的:通过在犬的股骨植入种植体创造不同的骨缺损间隙,观察生物膜对不同范围骨缺损骨组织再生修复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同体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3/12在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及吉林大学口腔医院完成。 材料:BLB羟基磷灰石涂层种植体由北京莱顿公司提供,BME-10X医用胶原膜由福建省博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方法:在犬两侧股骨近心端植入种植体,并形成水平宽度3 mm、垂直深度约5 mm、水平长度分别为0,1,2,3,4 mm的标准梯度骨缺损。左侧直接分层严密缝合,右侧于骨缺损区覆盖生物膜后分层缝合。术后3个月处死动物,取含种植体的骨段,制成组织块进行影像学观察。 主要观察指标:表面及剖面观察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区新骨形成的量、色泽、质地等情况。应用软X射线观察种植体与骨组织界面的骨结合情况以及骨缺损区新骨形成情况。 结果:大体观察:3 mm以下骨缺损区与原皮质骨无界限,有膜组与无膜组基本相同;4 mm缺损区与正常骨之间有模糊界限,有膜组比无膜组新生骨组织更致密。软X射线观察:3 mm以下缺损区无论有无生物膜,缺损区骨密度、骨小梁形态及骨小梁排列方向与周围骨组织无明显差异;故有膜组与无膜组未见明显区别;4 mm缺损区种植体与新生骨直接接触,但新生骨钙化程度欠佳,小梁较细且走行不规则,有膜组钙化程度略高于无膜组。 结论:生物膜对3 mm以下的骨缺损组织有较强的再生修复能力,在较大骨缺损修复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微型种植体作为骨支抗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正畸治疗中,一些研究表明上下颌脱落率明显不同,但关于上下颌微型支抗种植体-整合差异的相关报道较少。 目的:应用不脱钙的硬组织切片法观察载荷对微型种植体上下颌骨整合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7-06/2008-03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动物室完成。 材料:微型钛螺纹种植体(直径1.6 mm,长度8 mm)及配套设施由西安中邦钛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提供。 方法:将72枚微型种植体植入在家猪的上下颌骨内,按照植入至取材的时间及载荷分为即刻组、3周无载荷组、6周载荷组,9周载荷组、12周载荷组和12周无载荷组。载荷开始时间为种植体植入后4周。制作种植体-骨的硬组织切片,用图文分析系统计算其周围骨的整合情况。 主要观察指标:种植体-骨结合率及种植体周围骨钙化面积百分率。 结果:①除6周载荷组外,其余各组下颌种植体-骨结合率均高于上颌,无论是种植体表面50 m还是500 μm范围内,下颌骨面积率也均高于上颌。②在种植体周围50 μm范围内,3周无载荷组骨面积率最低,6周载荷组骨面积率最高。在 500 μm范围内,同一颌内各组骨面积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12周载荷组上下颌的种植体-骨结合率、骨面积率均高于12周无载荷组。 结论:①下颌种植体拥有更大的骨量支持。②种植体周围50μm范围内是骨改建最活跃的地带,而超过500 μm以外的区域骨改建活跃程度显著降低。③经过一定愈合期后一定范围的载荷是可以增加种植体-骨结合率和量。 主要观察指标:种植体-骨结合率及种植体周围骨钙化面积百分率。 结果:种植体植入即刻有一定的骨嵌合接触率,3周时接触率最低,6周时达到高峰,9周,12周降到一个相对稳定的较高的平台。下颌支抗种植体-骨结合率和骨结合面积率显著高于同时期的上颌指标。上颌的骨改建速度要大于下颌。骨的胶原纤维排列方向受应力影响,沿应力线分布。 结论:下颌骨种植体周围的骨沉积量多于上颌骨的种植体,而上颌骨的改建速度要大于下颌骨。骨胶原纤维沿应力线的方向排列整合。植入后4周较高的正畸载荷不影响其周围骨的整合。  相似文献   

10.
背景:影响即刻种植术成功的主要因素是种植体大小、形状往往与拔牙创不相适合,不能形成种植体与拔牙创的紧密接触,解决这一影响因素的方法多采用诱导骨再生膜技术或应用植骨材料。 目的:观察胶原基纳米骨(nano- hydroxyapatite/collogen,nHAC)复合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 (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及钛膜修复即刻钛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1/2006-01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宝鸡有色金属研究院提供的纯钛材料制成直径2 mm,长10 mm,螺距0.4 mm,带自攻式螺纹的钉状螺旋种植体,无穿龈部分。西安中邦钛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不可吸收医用钛膜,大小为2 cm×2 cm。胶原基纳米骨由清华大学崔福斋教授惠赠,加工成0.5 mm×0.5 mm×0.5 mm的立方体。rhBMP-2由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提供。将rhBMP-2用盐酸胍溶解,将制备好的胶原基纳米骨浸入其中,抽真空,冻干,每粒胶原基纳米骨约复合1 mg rhBMP-2。 方法:选用健康雄性Beagle纯种犬4只,钛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修复方法分为以下6组:①阳性对照组植入自体牙槽松质骨。②空白对照组缺损区不植入任何物质,只覆盖钛膜。③nHAC组仅植入nHAC。④nHAC+钛膜组植入nHAC,表面覆盖钛膜。⑤nHAC+rhBMP-2组植入nHAC复合rhBMP-2材料。⑥nHAC+ rhBMP-2+钛膜组植入nHAC复合rhBMP-2材料,表面覆盖钛膜。每只动物的每侧下颌骨各形成6个缺损区, 将6组材料随机植入。 主要观察指标:术后6,12周,采用X射线摄片、骨密度测量及组织学检查,观察新骨形成情况和新骨与种植体的关系。 结果:12周时各组骨缺损区均愈合良好,骨创均由新生骨所充满,种植体稳固,骨整合良好。nHAC+rhBMP-2组及nHAC+ rhBMP-2+钛膜组成骨较早,骨成熟较早。nHAC+钛膜组、空白对照组、nHAC+ rhBMP-2+钛膜组,钛膜下骨生成较好,牙槽嵴较丰满。nHAC+ rhBMP-2+钛膜组不但成骨较早,骨形成量最多,而且牙槽嵴最为丰满,12周时骨密度已与阳性对照组一致,但较自体骨移植牙槽嵴更丰满,成骨量更多。空白对照组成骨最慢,阳性对照组成骨最快,但牙槽嵴顶稍有吸收。 结论:nHAC具有良好的骨引导作用,修复种植体周骨缺损较好,复合rhBMP-2或/和钛膜后效果更佳。临床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修复即刻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学术背景:自体骨移植取材常需要开辟第二术区或在种植体周围取骨,额外增加创伤和感染机会,所以对局部小范围的骨质欠缺,可以考虑回收和利用预备种植体切除的自体骨末。 目的:建立恢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自体骨碎末骨移植材料的实验模型,观察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反应。 设计:单一样本观察。 单位:大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材料:实验于2005-08/2006-04在大连医科大学动物实验基地完成。实验动物为5只健康杂交家犬;种植体钛钉和Bio-Oss骨移植材料均由西安中邦钛生物材料有限公司设计制造并提供。 方法:拔除家犬下颌第1,2,3前臼齿,3个月后行种植术。预备种植体窝,每只犬左右两侧各预备4个,共40个。在每个种植窝内,各植入种植体钛钉1枚,共40枚。用种植转孔时收集的自体骨碎末、Bio-Oss骨移植材料及两者1∶1混合骨碎末恢复种植体颊侧单壁人为骨缺损,以未植骨作空白对照。 主要观察指标:①种植术后第9周时观察各组骨量的恢复情况、X射线片观察牙槽骨高度、骨小梁致密度及骨整合情况。②应用亚甲基蓝- 碱性品红法观察组织学变化。 结果:5只家犬钛钉无脱落,均纳入结果分析。①一般情况及骨缺损量:种植术后9周,创口愈合均良好,钛钉稳定,总存留率为100%。植入自体骨碎末的骨缺损量小于空白对照组(P < 0.01);植入混合骨碎末的平均骨缺损量最小,说明恢复最佳。②骨量的恢复情况:X射线片显示40颗钛钉外周均与骨组织紧密接触,愈合良好。③材料与宿主的组织相容性:低倍镜下见所有钛钉均被周围淡红色的致密骨组织紧密包绕,种植体与骨组织间无蓝色的软组织,产生了直接骨结合界面。 结论:家犬建立自体骨碎末移植材料恢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实验模型效果理想,材料与宿主间生物相容性好。  相似文献   

12.
背景:种植义齿已逐渐成为牙列缺损或缺失的常规修复方式,目前国内外采用的种植系统众多,在临床应用效果上各有特点。 目的:观察经双重酸蚀或Nano Tite表面处理的3i种植系统对牙列缺损或缺失的修复效果。 方法:95例患者植入双重酸蚀的OSSEOTITE种植体150枚(植入后1~3个月行永久修复),植入Nano Tite种植体7枚(植入后1个月行永久修复)。随访观察24个月,行临床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与结论:157枚种植体骨结合良好,种植体根周未见X射线透射区;随访期内,所有种植体均未见松动、脱落,留存率100%,成功率100%,无种植体宿主不良反应。提示经双重酸蚀或Nano Tite表面处理的种植体有利于引导成骨细胞趋化,修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背景:前期的实验已经证明,氧化铝羟基磷灰石可以修复兔股骨腔隙性缺损,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性。 目的:观察氧化铝羟基磷灰石修复兔桡骨节段性缺损的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氧化铝羟基磷灰石复合陶瓷人工骨实验材料于2006-05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阿伦尼乌斯实验室烧结成形。动物实验于2006-06/2007-06在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实验室完成。 材料: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氧化铝羟基磷灰石人工骨。 方法:新西兰兔12只,制备15 mm长的桡骨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人工骨植入实验组6只植入氧化铝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材料。空白对照组3只骨缺损处旷置,不植入材料。自体骨植入对照组3只截骨后,将截下的自体骨用生理盐水冲洗后,再植入原截骨处。于术后24周截取实验段桡骨。 主要观察指标:①大体解剖观察。②界面成骨观察。③材料被膜观察。 结果:人工骨植入实验组材料两端及材料尺骨面骨痂向材料中部延伸生长,骨组织将人工骨材料完全包绕,材料与周围骨组织完全修复骨缺损区。空白对照组有少量骨痂修复缺损区,但骨缺损仍然存在。自体骨植入对照组缺损区完全修复。人工骨植入实验组24周不脱钙骨磨片直接显微镜观察:材料与周围新生骨组织界面镶嵌样紧密结合,骨组织长入材料表面融合为一体。再将不脱钙骨磨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骨细胞呈层样排列,形成板层状骨,哈佛氏系统骨。材料两端界面骨脱钙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冠切面与纵切面均见骨细胞呈环形排列骨单位形成。材料段冠切面脱钙片可见骨原细胞排列于材料表面,骨髓腔形成。材料被膜观察可见较多胶原纤维和骨原细胞。 结论: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的氧化铝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可以修复兔桡骨节段性缺损,其修复过程完全呈现了界面成骨过程。  相似文献   

14.
背景:CXCR4与SDF-1构成SDF-1/CXCR4轴,在组织损伤及骨损伤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的:观察分析种植早期大鼠种植体周围骨组织CXCR4蛋白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4组。将阳极氧化种植体植入除空白对照组外所有大鼠左侧胫骨。种植体植入6,12,24 h组分别于对应时间点处死大鼠,旋出种植体,截取种植体周围直径约2 cm骨组织,空白对照组截取胫骨近骺端直径约2 cm骨组织,制备蛋白样品。 结果与结论:从大鼠体内取出的各组阳极氧化种植体表面均可见大量的纤维成分附着。种植体植入6,12,24 h组CXCR4/β-actin灰度比值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 < 0.01)。种植体植24 h内种植体周围骨组织CXCR4表达量明显上调,提示CXCR4阳性细胞参与种植早期骨组织的修复。  相似文献   

15.
背景:海奥口腔修复膜作为可降解的脱细胞真皮基质,是用于修复口腔黏膜及软组织缺损的材料,由于具有可降解、易于制备、保存时间长、运输和贮存方便、成骨效果好等优点,现在也已开始作为引导骨再生材料用于种植。 目的:验证海奥口腔修复膜在种植中作为屏障膜引导骨再生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种植术区存在骨缺损的患者72例,均为单颗牙缺失,按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采用博特医用胶原膜和海奥口腔修复膜行“引导性骨再生”技术修复骨缺损。骨移植物均为天博骨粉,术后1,3个月进行X射线检查及临床检查。二期手术时,对新生骨组织量进行评估。 结果与结论:二期手术时,72例患者的种植体均已与骨组织形成骨结合,试验组平均骨生长效果为92%,对照组平均骨生长效果为91%,所有种植体均顺利完成种植义齿修复。修复后随访3~24个月,种植体均能成功地恢复咬合功能。结果提示海奥口腔修复膜在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的效果与博特医用胶原膜相当,在临床上可以作为骨再生引导膜使用。 关键词:引导骨再生;种植体;屏障膜;骨生长效果;口腔生物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16.016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为颌骨缺损患者选择适宜的骨移植材料替代自体骨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用于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能力,比较其与自体骨修复及单纯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修复的差异。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3/10在锦州市中心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 材料:4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成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填充组(简称复合组)、自体骨填充组、单纯支架材料填充组及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 方法:在兔下颌骨体部制造大小为15 mm ×15 mm的全厚骨缺损模型。复合组于缺损处植入骨髓基质干细胞与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体外联合培养14 d的复合物;自体骨填充组于缺损处植入自体髂骨;单纯支架材料充填组于缺损处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植入。 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植入后1,3,6个月进行骨密度检测及组织学染色观察,根据检测结果评价骨修复效果。 结果:复合组与自体骨填充组骨密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 0.05),且均高于单纯支架材料充填组及空白对照组(P < 0.01)。复合组和自体骨填充组材料植入后6个月时见,新生骨组织渐成熟,呈大块状,桥接缺损断端,支架材料已所剩无几。单纯支架材料充填组植入后6个月时见,植入区骨小梁增多,但仍见较多纤维组织嵌于其中,易见未降解完全的支架材料。 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修复下颌骨缺损效果与自体骨修复相似,均优于单纯支架材料修复。  相似文献   

17.
背景:生物衍生支架材料具备与自身骨相似的结构和微环境,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目的:探讨生物衍生骨复合成骨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兔桡骨的节段性骨缺损的可行性,并与单纯生物衍生骨进行比较。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1/2008-01在南华大学生命科学院实验室完成。 材料:同种异体骨经脱脂、脱蛋白、部分脱钙和冻干等方法处理后制备生物衍生骨支架材料,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制备组织工程骨支架材料。 方法:25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双侧桡骨制备中段15 mm的骨缺损,随机取其中20只兔右侧桡骨为实验组植入组织工程骨,左侧为对照组植入单纯生物衍生骨,不做内外固定;另5只兔双侧骨缺损处不植入任何材料作为空白组。 主要观察指标:应用X射线放射学检查及组织学观察比较3组骨缺损修复的能力。 结果:X射线显示随时间延长骨折处骨痂逐渐增多, 实验组8周基本愈合,12周塑形完成;对照组骨痂少,愈合时间推迟;空白组术后12周骨缺损未见骨性修复,最后形成骨不连。术后2,4,8,12周实验组放射学检查评价新骨生成优于对照组 (P < 0.05)。组织学检查显示实验组术后4周时材料开始吸收,8周基本降解吸收被新生骨取代,12周完全修复;对照组明显推迟,新骨生成速度、生成量低于实验组(P < 0.05);空白组各时点均无新骨形成,最后缺损由纤维组织充填。 结论:成骨诱导的间充质干细胞/生物衍生骨复合构建组织工程化骨植入修复兔桡骨缺损能够加速新骨形成,其修复能力明显优于单纯生物衍生骨。  相似文献   

18.
摘要 背景:仿生纳米复合材料具有与自体骨相似的组成和结构,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目的:观察肝素-壳聚糖-羟基磷灰石-米诺环素仿生纳米复合材料修复兔胫骨缺损的效果。 方法:取20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制作胫骨上端15 mm×8 mm的腔隙性临界性骨缺损。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n =16)和空白对照组(n =4)。实验组植入课题组研制的肝素-壳聚糖复合体-磷灰石-米诺环素仿生纳米复合骨修复材料新型复合材料,空白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分别于植入后2,4,8,12周行大体观察、X射线平片及组织学观察新型骨修复材料的骨修复效果。 结果与结论:大体观察显示实验组植入后8周后缺损已经融合,12周时塑形接近正常。X射线平片显示随着时间延长,实验组骨缺损骨痂增多,12周基本愈合,塑形完成,空白对照组未见骨性修复,形成骨不连。组织学观察实验组植入后4周材料开始吸收,8周后降解被新生骨取代,12周完全修复,空白对照组各时间点均由纤维组织充填。提示新型肝素-壳聚糖复合体-羟基磷灰石-米诺环素仿生纳米复合材料能有效促进临界性骨缺损的修复。 关键词:肝素;羟基磷灰石;米诺环素;壳聚糖;组织工程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12.002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颈前路植骨融合中应用纳米人工骨后临床症状的改善和影像学变化。 方法:2005-06/2006-06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脊髓型颈椎病26例,混合型颈椎病5例,颈椎创伤脱位29例,均采用纳米人工骨替代自体髂骨进行60例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植入前根据临床症状行神经功能JOA评分,并予颈椎X射线、CT、MRI等检查。植入后1周、3个月、6个月、1年、1年半随访情况定期复查,行神经功能JOA评分,X射线检查分析椎体高度,颈椎生理曲度等,并将植入前后情况比较分析。 结果:60例患者随访≥3个月,植入后均未见过敏及毒性反应,切口愈合均良好。植入后定期拍片复查,可见颈椎骨折者伤椎高度恢复,颈椎病患者未发现伤椎高度丢失,颈椎椎间角和颈前屈基本正常,内固定位置良好,未发现内固定松动、移位等现象。植入前X射线片及磁共振可见C4~5椎体脱位,脊髓受压;植入后3个月X射线可见骨折复位良好,内固定可靠。植入后神经功能JOA评分有明显提高,随访3个月者JOA评分由植入前(9.78±3.15)分增加到(15.25±2.79)分。 结论:纳米人工骨在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中效果良好,可以替代自体骨应用于颈椎前路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20.
摘要 背景:将经皮椎体后凸成形通过球囊加压扩张在椎体内形成周围有相对致密松质骨的空腔,可有效降低骨水泥渗漏率,同时扩张的球囊有助于塌陷椎体的复位,矫正脊柱后凸畸形。 目的:回顾性分析手法复位后将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注入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渗漏情况及对椎体高度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8-02/2010-06华北石油总医院骨科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31例,41椎体。平均年龄69(53~82)岁。并于术前手法按压使腰部过伸复位。观察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椎体高度恢复以及骨水泥渗漏情况。 结果与结论: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8~13(11.0±1.6)个月。患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由术前6.7±1.9下降至术后1.3±1.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椎体高度由术前(15.7±5.2) mm恢复至(20.2±4.5) mm,椎体高度显著恢复(P < 0.05)。发生骨水泥渗漏3例,均无明显临床症状。说明术前手法复位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将骨水泥注入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以显著恢复椎体高度,止痛效果良好且无严重渗漏发生。 关键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骨水泥;生物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42.03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