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结合动物实验模型探讨不同炮制方法、煎煮时间对大黄沉降药性的影响,为大黄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为中医辨证合理用药提供基础。方法:通过设置生大黄组、醋大黄组、酒大黄组、熟大黄组等不同炮制方法及5min组、10min组、30min组、60min组等不同煎煮时间灌胃SD大鼠,测定并比较不同组别大鼠的胃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结合胃肠运动功能指标评价不同组别大黄的沉降药性。结果: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较,醋大黄组、酒大黄组和熟大黄组大鼠胃残留率均明显降低(P0.05);10min组、30min组和60min组大鼠对小肠推进率的影响不大,5min组大鼠的小肠推进率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炮制可明显加快大鼠的胃排空速率和小肠推进率,煎煮时间过长不利于沉降药性的发挥,醋制及酒制生大黄煎煮时间在30min内药效提升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2.
实验探讨生大黄、清半夏、常山的升降浮沉药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生大黄、清半夏、常山的升降浮沉药性,为中药的升降沉浮药性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运用小鼠肠推进及肠容积实验比较生大黄、清半夏、常山水煎液对消化系统的影响;运用正常大鼠血压及血清NO含量实验和小鼠微循环实验比较其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影响;运用小鼠睡眠时间和自主活动实验比较其对中枢神经的影响.从与气机运动相对应的关系讨论药物的升降浮沉.结果:生大黄能明显促进小鼠小肠的排空,对血液循环系统表现出促进作用;对中枢神经有一定的兴奋作用.清半夏对消化系统的影响不明显,对血液循环系统表现出促进作用;对中枢神经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常山对消化系统的活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血液循环系统表现出促进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效果不明显.结论:综合三药对各个系统的影响,从与气机运动相对应的关系,常山表现出向上向外的趋势,为升浮药;生大黄、清半夏表现出向下向内的趋势,为沉降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生大黄、清半夏、常山的升降浮沉药性。方法:观察生大黄、清半夏、常山水煎液对小鼠小肠推进和肠容积的影响;采用比色法测定小鼠血浆中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力;从与气机运动相对应的关系讨论药物的升降浮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生大黄组、常山组小肠推进率、肠容积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大黄组、清半夏组和常山组乙酰胆碱酯酶活力变化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山抑制小鼠胃肠道正常运动,表现出向上的趋势,为升浮药;生大黄和清半夏促进小鼠胃肠道的正常运动,表现出向下的趋势,为沉降药。  相似文献   

4.
刍探中药药性炮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方法:系统简练地论述了炮制对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补泻等的影响。结果:寒热各制,可增其功;寒热相制,可纠其性;生凉熟温,各有其用。五味不足,各制增功;五味过胜,相制除弊;生偏味劣,熟正味醇。根升梢降,生升熟降;生散熟敛,生行熟止。升降浮沉各制,增强作用趋向;升降浮沉互制,改变作用趋向;净选分档,归经两样;生熟不同,归经有异;辅料炮制,归经突出。生泻熟补;补药制熟助其功,泻药制熟伐其过。一般是生者性凉,熟者性温;生者主泻,熟者主补;生者主升,熟者主降;生者性猛,熟者性缓;生者有害,熟者有益;生者有毒,熟者无毒;生者味劣,熟者味正;生者味厚,熟者味薄。结论:通过中药炮制可改变药性,对临床应用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药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大部分中药材必须经过炮翩后才能人药,它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的理化性质以及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用的一项中药加工技术,是我国医药学所特有的制药术语。“依法炮制和复方配伍”是中医用药的两大特色。中药药性是对中药功效作用性质的概括。炮制对药物的影响非常大,包括对性味、升降浮沉、归经和毒性的影响等。在此,作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6.
通过大黄不同炮制品煎剂对鲜酵母致热大鼠体温的影响实验表明,大黄四种炮制品煎剂和生品煎剂一样,在10g/Kg剂量下,均具有明显降低大白鼠体温作用,并能持续3小时以上。制品与生品比较,除酒炖大黄与大黄炭于给药后第3小时作用强度较生品减弱外,其余制品1~3小时,均保持与生品相近的作用强度。  相似文献   

7.
中药大黄在慢性肾衰竭(CRF)患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有效延缓肾脏病的进展。通过讨论大黄通腑降浊在慢性肾衰竭的运用,探讨大黄治疗CRF的作用机制,大黄不同炮制方法和煎煮时间对有效成分及功效的影响,名老中医使用大黄治疗CRF的经验,大黄对CRF肾小球硬化信号通路的影响。生大黄、熟大黄、酒大黄、大黄炭哪一种是治疗CRF的最佳药物;不同炮制方法和煎煮时间对大黄有效成分的影响;煎煮多长时间才能发挥最大疗效;大黄治疗CRF的作用机制。现研究大黄不同炮制品不同煎煮时间有效成分的变化规律和大黄不同炮制品不同煎煮时间对CRF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P13K/Akt信号旁路的影响,为大黄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煎煮方法与煎煮时间对大黄蒽醌及鞣质提出率的影响,以寻求较理想的提取方法。方法:分光光度法。结果:大黄入汤剂以后下煎煮20-60min为宜。  相似文献   

9.
药理实验证明:大黄生品与炮制品煎剂有明显或一定程度的抑制大鼠蛋清性“关节肿”的作用;醚提物有明显的抑制小鼠耳部炎症的作用;煎剂和醚提物除酒炖大黄外均具有明显的抑制大、小鼠棉球肉芽肿增生的作用;生、醋炒、酒炒大黄醚提物使小鼠胸腺明显萎缩,并提示大黄醚提物中可能存在细胞免疫抑制物质。  相似文献   

10.
李明 《陕西中医》2010,31(3):356-357
目的:本文探讨大黄采收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从大黄采收炮制方法不同造成药效差异作以论述。结果:由于采收炮制方法不同导致大黄所含药物有效成分发生变化,使其临床疗效显著不同。结论:正确的采收炮制方法会使大黄在临床应用中发挥更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炮制对大黄功效及副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大黄酸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观察大黄酸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影响。方法:分别用CCl4,D-GalN制成肝损伤模型,运用大黄酸进行干预,观察血清ALT、SOD活性,肝匀浆MDA含量变化及肝脏组织病理改变。结果:大黄酸能显著降低,ALT、MDA,提升SOD水平,改善肝脏病理,结论:大黄酸对CCL4、D-Gal引起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黄炮制方法以及临床应用。方法:用清蒸、黄酒、醋、炭制大黄并分析药理作用。结果与结论:说明大黄不同炮制品具有不同功效,临床应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15.
浅述药性理论的物质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涛  胡洪民 《国医论坛》2001,16(2):47-47
1 四气1 .1 四气的由来 四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四气的定名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药……又有寒热温凉四气。”首次将“气”称为“性”的 ,是宋代寇宗 ,他在《本草衍义》中提出“寒热温凉 ,是药之性”。故“四气”又可称“四性”。1 .2 四气的物质基础 温性药物多含有挥发油 ,如细辛、荆芥、防风、白芷等。热性药有的含多量的挥发油 ,如肉桂、胡椒、干姜等 ;有的含强烈刺激性的脂肪油 ,如巴豆、大风子 ;有的含剧毒的生物碱 ,如乌头等。寒性药物含有甙类 ,以皂甙、蒽醌甙和苦味质为多见 ,如地肤子、番泻叶、黄芩等。凉性药物所…  相似文献   

16.
炮制对大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海霞 《光明中医》1997,12(5):48-50
炮制对大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影响赵海霞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50011)主题词:大黄/炮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大黄是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palamatumtL.、唐古诗大黄R.tanguticumMaximexBalf、成药用大黄R.o...  相似文献   

17.
大黄炮制研究Ⅷ 炮制对大黄鞣质类成分影响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生大黄及其炮制品进行了活性鞣质、d-儿茶素,没食子酸的含量测定比较。证明不同炮制法对总活性鞣质及其单体均有显著影响,呈现不同程度的减量。但炖制30小时及热压4小时以上的熟大黄,在d-儿茶素大幅度减量或消失的同时,没食子酸呈现增量。对阐明大黄炮制品的缓下、抑菌等药效变化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黄炮制方法以及临床应用。方法:用清蒸、黄酒、醋、炭制大黄并分析药理作用。结果与结论:说明大黄不同炮制品具有不同功效,临床应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19.
大黄炮制前后及大黄配伍芒硝对小鼠胃肠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大黄、芒硝对小肠的泻下作用及成分.方法:给小鼠一次性灌胃含活性炭的混悬药液,与含活性炭的生理盐水混悬液相对照,测量胃全重、胃净重、小肠全长、炭末的推进距离,计算出胃残留率及小肠推进率,利用t检验进行统计.结果:与空白组比较,生、熟大黄对胃残留率、小肠推进无明显影响(P>0.05),大黄配芒硝对胃残留率及小肠推进率有显著影响(P<0.05);与熟大黄组比较,生大黄组胃残留率明显降低,大黄配芒硝组胃排空率及肠推进率都明显增大.结论:大黄泻下主要部位不在小肠,结合型蒽醌是主要泻下成分;芒硝对小肠推进作用显著,小肠是其泻下主要部位之一.  相似文献   

20.
升降浮沉学说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金元以来,中药的升降浮沉学说已逐渐成为指导中医临床处方用药的基本法则之一.《黄帝内经》有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