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进一步观察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不同病因的充血性心衰病人长期疗效及病死率,对扩张性心肌病2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5例(两者共33例,称为非缺血性心肌病)和缺血性心肌病12例进行平均为18·9±15·8月的随访观察,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1年、2年的心功能参数及病死率。结果表明:①缺血性心肌病组(缺血组)死亡4例(33%),非缺血性心肌病组(非缺血组)死亡7例(21%),因心衰恶化死亡1例。②两组治疗后6min步行距离均明显增加(P<0·001),但治疗后3个月非缺血组运动耐量比缺血组增加更明显(P<0·05)。③两组治疗后NYHA心功能均明显改善(P<0·01)。④非缺血组治疗后LVEDD明显减小(P<0·01),缺血组LVEDD也减小,但无统计学差异。⑤两组治疗后LVEF明显增加(P<0·01)。结论: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对任何病因的充血性心衰有明显的疗效,但对非缺血性心肌病的疗效更佳,可能与产生心肌收缩不同步的机制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2.
多腔起搏治疗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起搏器应用的新指证 ,但远期疗效尚待循证医学的证据 ,临床适应证及操作技术应严格掌握。本例在导管电极定位上存在争议 ,我们同时刊出X线体位投影摄片和ECG图片 ,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对心房颤动(AF)最理想的治疗目标是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但目前通过药物、电学和消融有时均难以做到,特别是伴充血性心衰时更是如此。本文目的是对5例充血性心衰伴 AF 的病人给予房室结消融及双心室起搏治疗,观察对运动耐量和心功能改善的情况。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2002年9月至2003年6月我科住院病人5例,男4例,女1例,39~74岁。其中  相似文献   

4.
充血性心力衰竭常为器质性心脏病终末阶段,生存期短,病死率高。Framingham研究报道犤1犦,CHF发病后男性5年病死率62%,女性为42%。因此,如何提高CHF患者的生存率,拓宽其治疗途径是当今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国际上开始进行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CHF的实验研究和初步的临床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犤2~5犦。自1999年7月以来,我院为11例顽固性CHF患者行双室右房三心腔起搏治疗,其中用2187冠状窦电极起搏左心室,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1例用2187电极的患者,男7例,女4例,年龄49~…  相似文献   

5.
对1例严重充血性心衰拟用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因发现冠状静脉狭窄而发生冠状静脉电极植入困难,经球囊扩张后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患者男,54岁。因反复发作胸闷及活动后心悸、气短4年、加重1个月于2004—04—07入我院。入院前曾在5家医院反复住院疗效不明显,诊断高血压病3级(3期),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功能Ⅲ~Ⅳ级。既往高血压病史20年,最高达190/130mmHg,未行系统降压治疗。入院后查体:血压140/100mmHg,心界向左下方明显扩大,心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心脏同步化治疗(CRT)对于难治性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 30例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NYHA分级为Ⅲ~Ⅳ级,采用心电图观察QRS时限、超声心动图计算LVEF,组织多普勒超声彩色心动图了解心室壁同步的情况;6min步行距离测量心脏的负荷能力的变化。结果 (1)双心室起搏[(167±24)ms]和起搏前[(182±39)ms]、右心室起搏[(220±31)ms]、左心室起搏[(210±38)ms]比较QRS时限明显缩短(P〈0.05)。(2)心功能分级(NYHA):术前Ⅲ~Ⅳ级,术后1周Ⅰ~Ⅱ级,术后1个月直至随访时仍旧Ⅰ~Ⅱ级。(3)LVEF:术后1周[(38.80±3.88)%]和术前[(27.30±28.94)%]比较明显提高(P〈0.05),随访时[(39.65±6.75)%]和术前比较明显提高(P〈0.05)。(4)6min步行距离:术后1周[(479±123)m]和术前[(388±165)m]比较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 CRT短期可以减轻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增加其运动能力,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7.
8.
董向燕  段中菊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4):3430-3432
充血性心力衰(CHF)是心源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患病率和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据统计全世界约有CHF患者2250万人,且每年递增200万人,晚期CHF5年病死率高50%。临床上CHF的治疗以药物为主,从强心剂、  相似文献   

9.
10.
11.
充血性心力衰竭呈进行性加重 ,发展到一定阶段药物治疗效果差 ,常死于心力衰竭或猝死 ,平均生存期 5~ 10a。我院采用双室单房三腔起搏治疗扩张性心肌病两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两例患者 ,1例男性 ,1例女性 ,年龄分别为 63岁、 66岁 ,反复心力衰竭病史 3a、4a ,因心功能不全反复住院。经病史、体检、超声心动图及胸片、心肌核素扫描等检查排除其他器质性心脏病 ,确诊为扩张性心肌病伴有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应用NYHA分级法判定患者心功能均为Ⅲ级。长期用强心、利尿、血管扩张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治…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双心室再同步治疗(CRT)病人术前血清肌酐(SCr)水平对预后的影响,将99例病人根据术前SCr定量分为3组:Ⅰ组,25例(SCr≤1.0mg/dl);Ⅱ组,54例(SCr1.1—1.5mg/dl);Ⅲ组,20例(SCr〉1.5mg/dl)。SCr〉2.5mg/dl为排除病例。评估NYHA心功能、6min步行距离(6-M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病死率(包括心源性死亡及非心源性死亡)。结果:①病死率:1组6例(24%),无因心衰恶化死亡;Ⅱ组10例(18.5%),心衰恶化1例;Ⅲ组7例(35%),心衰恶化3例。②心功能:各组术后3—6个月心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NYHA分级降低1级以上。③6-MWT:Ⅰ组和Ⅱ组术后3—6个月较术前明显增加(P〈0.01),Ⅲ组术后6个月较术前增加不明显(P〉0.05)。④LVEDD:Ⅰ组术后3—6个月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0.01),Ⅱ组和Ⅲ组无明显减小(P〉0.05)。⑤LVEF:Ⅰ组和Ⅱ组术后较术前明显增加(P〈0.01),Ⅲ组较术前亦明显增加(P〈0.05),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术前SCr水平影响病人对CRT的反应,短期随访发现SCr增高者对CRT反应差,病死率高,6-MWT、心脏超声指标的改善不如SCr正常组,可能是CRT无应答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一常见和复杂的临床综合征。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Ⅳ级者病死率可达50%。近年来国际上开始心脏再同步起搏术(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pacing)治疗CHF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为CHF的治疗提供了新途径。我院于2003年8月应用此项技术治疗1例CHF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15.
16.
李广平  王伟  华伟  尹力  黄体钢  陈欣 《天津医药》2005,33(3):172-174
患者男,58岁。主因间断性胸闷、气短3年,加重3d,于2003年3月4日入院。患者3年前出现轻体力活动后心悸、气短,伴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休息或坐起后可以缓解。曾于医院就诊发现“心脏扩大”,并因此住院治疗后症状缓解。3d前稍许活动即出现心悸气短。住院后查体:神清,高枕卧位或半坐位,血压100/70mmHg,心率79次/min,无明显颈静脉怒张,心界左侧扩大,  相似文献   

17.
18.
单用地高辛控制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伴快心室率房颤,有些病例心室率减慢不明显,影响疗效,往往很难掌握剂量,容易造成中毒或剂量不足。本组研究以小剂量倍他乐克加地戈辛治疗此类疾病,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收集经过病史、体检、心电图、X 线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明确诊断为心衰伴快心室率房颤者82例。按硬币法则分为2组。51例为地戈辛加倍他乐克治疗组,其中男41例,女10例;年龄35~80岁(平均67.4)。病因:风心瓣膜病28例,冠心病11例,高心病8例,心肌病4例,同时口服地戈辛0.25mg/d 和倍他乐克12.5mg 每日两次,心功Ⅳ级者,在充分  相似文献   

19.
楼福军 《海峡药学》2012,(11):134-135
目的分析阐明倍他乐克在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86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治疗,实验组除采取常规方法治疗外复合倍他乐克治疗。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6.3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的患者有40例,对照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的患者有3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效果非常理想,安全性高,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为观察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和右室间隔部(RVS)起搏在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CRT)的疗效中有无不同,将心衰病人50例分为两组,其中RVA组28例,RVS组22例(于左前斜45°行右室间隔部定位)。两组治疗前的基础状况无显著差异。所有病人均在术后1周内在心脏超声指导下优化AV间期和VV间期。随访6个月,评估心功能、生活质量、运动耐量及病死率。结果表明:①病死率:RVA组死亡2例(7%);RVS组死亡2例(9.1%)。②两组自身对照术后的NYHA心功能级,6 min步行距离(6-M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明显改善(P<0.05~0.001),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6个月随访,CRT患者RVS起搏对心衰的临床症状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善与RVA起搏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